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震撼之旅-俄罗斯
定价:58.00元
作者:(俄罗斯)帕弗洛夫斯卡娅,何艳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6373111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文化震撼之旅·俄罗斯》是一本帮助读者了解并融入世界上*的国家——俄罗斯的全方位指南。它探索了俄罗斯的政治与文化历史及其他因素造就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原因,能够帮助读者了解俄罗斯人的价值观、生活态度,以及怎样避免文化与社会冲突,适应俄罗斯人的生活方式。本书还对一些实际生活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可行的建议,比如:怎样找到住所,怎样在工作环境与同事相处,怎样对待俄罗斯人的不准时,到哪里购物,怎样享受俄罗斯菜等,甚至还有学习俄语的小贴士。对于那些对俄罗斯这块神奇而又神秘的土地并不熟悉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一本的指南,它必将帮助您成就一次愉快而又有成果的俄罗斯之旅。
目录
作者介绍
安娜·帕弗洛夫斯卡娅,历史学博士,莫斯科大学教授,俄罗斯、欧洲与美国研究系主任,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俄罗斯与美国:文化交流的问题》《怎样与俄罗斯人相处》《俄罗斯教育:历史与传统》。其中,《怎样与俄罗斯人相处》曾获2003年俄罗斯展览中心金奖。2004年,她开始写作有关欧洲各国传统、生活方式与礼仪的新的系列丛书,批出版的有《英国与英国人》《意大利与意大利人》等,这些书还被翻拍成系列电影。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我得说,简直是一剂强心针!我原本对俄罗斯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些老旧的教科书画面里,白雪皑皑的贝加尔湖,还有宏伟的克里姆林宫。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历史叙事,也不是游客指南式的景点罗列。作者的笔触充满了烟火气,仿佛带着我们穿梭在莫斯科拥挤的地铁里,感受着当地人匆忙的脚步和他们的眼神交流。特别是关于新一代俄罗斯年轻人的生活描绘,那种对西方文化的向往与本土传统的坚守之间的微妙拉扯,写得极其细腻到位。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后苏联时代”文化变迁的剖析,那种迷茫、挣扎又充满活力的时代特征,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展现出来,让人拍案叫绝。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街头巷尾的咖啡馆里,人们是如何激烈地讨论着艺术和未来。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快速跳跃,时而又放慢镜头,聚焦于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将俄罗斯的灵魂深处那种复杂的情感层次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完后,感觉我对这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加立体和人性化的理解。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它对“生活细节”的捕捉能力。许多旅行文学往往只关注宏大的叙事,而这本书却像一台高精度的显微镜,聚焦在那些构成日常肌理的细微之处。比如,关于俄罗斯人对“时间”的感知——那种似乎可以被无限拉伸、不那么焦虑的时间观,和我们快节奏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通过描述一次漫长的火车旅行中,与邻座陌生人的深入交谈,将这种时间哲学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有关于食物的描写,不仅仅是罗宋汤和鱼子酱,更多的是那些家常菜背后蕴含的家庭情感和历史记忆。我甚至在读完后,立刻上网查找了书中提到的那些冷门的手工艺品和民间传说。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让你在读完之后,不是急着去预订下一次去那里的旅行,而是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组成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微小单元。它提供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在场感”,让你感觉自己仿佛已经在那片土地上生活了一段时间,而不是一个匆匆过客。
评分这本关于俄罗斯的文字作品,绝对可以被归类为那种“需要慢下来细品的佳酿”。它的文字密度相当高,信息量丰富到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背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平衡感——他不会因为某段历史的沉重而让全书基调变得压抑,反而总能在绝望中找到一丝坚韧和反讽的幽默。这种独特的黑色幽默感,可以说是俄罗斯精神内核的一部分,被作者捕捉得丝丝入扣。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艺术界内部派系斗争的描述,那种为了艺术纯粹性而进行的激烈辩论,展现了一个文化生命力旺盛的社会侧面。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深得我心,每一张插图(如果有的换)都恰到好处地呼应了文字的情绪,而非简单的装饰。它更像是一封写给一个复杂文明的、充满敬意与反思的“情书”,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和文化对照。它挑战了我们习惯的二元对立思维,引导我们去接受一个充满矛盾和层次感的俄罗斯形象。
评分我是一个对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议题特别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精神食粮”。它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标准答案,告诉我们俄罗斯“到底是什么”,反而提出了更多引人深思的问题。我欣赏作者那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审慎态度,他既不盲目赞美,也不轻易批判,而是站在一个超然的、充满好奇心的角度去观察和记录。书中有大量关于不同地域文化差异的对比,比如从繁华的首都圈到西伯利亚的腹地,那种地域性格的巨大反差被勾勒得栩栩如生。特别是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下的消融与重塑,那部分的论述,观点独到且充满敬意。读到那些关于信仰复兴和传统仪式重现的章节时,我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能听到那些古老的颂歌在耳边回响。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意思,它不是按时间线推进,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文化符号和概念进行螺旋式深入,这种组织方式非常有利于读者建立起一个多维度的知识网络。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或者过于偏重政治解读。但翻开第一页我就松了口气,这完全是一场感官的盛宴。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语言的画面感极强,简直像是为每一章节都配上了高清的电影镜头。比如描述圣彼得堡夏宫的某个侧面时,那光影的变幻、空气中湿润的微咸味道,甚至都能透过纸张传达出来。更绝妙的是,书中对俄罗斯文学经典作品的引用和解读,不是枯燥的文学批评,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作者的个人体验中。当他谈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灵魂拷问时,正巧对应着他在某个偏远小镇上遇到的一个看似沉默却眼神深邃的老人。这种文学与现实的交织,让阅读体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受邀参加了一场私密的、非官方的文化沙龙,听着主人娓娓道来,关于艺术、关于信仰、关于“俄罗斯性”的终极追问。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敢于触碰那些不易被主流叙事提及的灰色地带,却又处理得如此优雅和富有同情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