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跨文化的想象:文獻、神話與曆史
定價:30.00元
作者:王邦維
齣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2020082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在世界文明史的研究上,中印文化互動的關係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範例:兩個具有原生形態的文明,獨立地産生齣來,曆史上卻密切往來,文化互相影響,互相推動,一直發展到今天,仍然在世界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和地位,其間許多內容,值得我們研究和思考。
內容提要
中國人稱呼自己國傢為“中國”,曾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是古代世界的幾大文明中心之一,也曾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兩國在古代知識的框架下,都曾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中心,這在心理和文化上無疑有一種優越感。但在跨文化的交往中,在不同族群之間,在交往的雙方,無論“輸齣方”還是“輸入方”,是不是依然隱隱約約能看到某種文化的優越感或者自負?不同的文化,是不是各有長處和短處?如果長處存在,可不可以有優越感?在他人麵前,自認為優越,是人性的一部分嗎?這種優越感會影響到文化的交流嗎?這些問題,似乎都值得討論。本書重點討論幾個文化個案,從*初的想象和傳聞,到後來實際的經驗,分析相關的曆史文獻、口頭神話與佛典譯本,就其曆史局限,應該傳承的曆史智慧,以及通過跨文化想象傳承的精神遺産,開展綜閤研究。
目錄
總 序 ‖ 1
前 言 ‖ 1
節 “洛州無影”與“天下之中” ‖ 1
第二節 佛教的“中心觀”與古代中國的文化優越感 ‖ 27
第三節 譬喻師與佛典中譬喻的運用 ‖ 55
第四節 神話怎樣與曆史糾結:三個地名引齣的故事 ‖ 78
第五節 “西化”還是“中國化”:從佛教的曆史看中外文化的交流與互動 ‖ 97
作者介紹
王邦維,四川大學曆史係77級肄業,1982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1987年在北京大學東語係獲博士學位。1987年任北京大學副教授,1992年迄今任北京大學教授,先後任教於北京大學東方係、北京大學東方研究院、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以及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自1985年起在中國大陸、颱灣以及德國、法國、印度、日本、瑞典、愛沙尼亞、荷蘭、尼泊爾齣版或發錶有多種學術著作和論文,內容涉及佛教語言、文獻、文學,印度和中國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關係。
文摘
序言
讀完《跨文化的想象:文獻、神話與曆史》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潛入瞭人類集體意識的深海,那些曾經被我視為獨立存在的文化符號,如今卻在書中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纏繞在一起。書中的論述極具說服力,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文獻、神話和曆史割裂開來,而是巧妙地將它們編織成一張細密的網。我特彆被書中關於“鏡像神話”的章節所吸引,它詳細闡述瞭不同文化如何在麵對相似的宇宙觀、人生觀或道德觀時,不約而同地創作齣情節和人物相似的神話故事,即使它們之間從未有過直接的接觸。這種現象讓我對人類的普適性思維模式産生瞭更深的敬畏。書中對於曆史文獻的解讀也同樣引人入勝,作者不僅僅是梳理史實,更重要的是,他揭示瞭這些文獻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偏見、權力結構,以及不同時代的人們是如何通過文字來構建和理解他們所處的現實。這種多層次的分析,使得閱讀過程充滿挑戰,也充滿瞭發現的樂趣。每一次翻頁,都像是推開瞭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裏麵充滿瞭人類文明最古老、最原始的智慧和情感。
評分《跨文化的想象:文獻、神話與曆史》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關於人類思維模式和文化交融的百科全書。我被書中對“共同想象”的探討深深吸引,作者巧妙地從古今中外的文獻和神話中,提煉齣瞭那些能夠跨越文化障礙的共通敘事元素。例如,書中關於“英雄之旅”在不同文化中的變體分析,就讓我大開眼界。它揭示瞭,無論是在古希臘的奧德賽,還是中國的西遊記,抑或是中東的史詩中,都有著相似的冒險、試煉和迴歸的主題,這背後摺射齣的是人類對於成長、勇氣和自我超越的共同渴望。此外,書中對曆史事件的解讀也極具啓發性,作者並沒有簡單地陳述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事件是如何在不同文化的視角下被理解、被記憶,以及最終被融入到各自的集體敘事中。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擁有的文化遺産,並非憑空産生,而是無數次跨文化想象碰撞與融閤的結晶。
評分我剛讀完《跨文化的想象:文獻、神話與曆史》,感覺這本書在很大程度上顛覆瞭我過去對文化傳播和曆史形成的認知。作者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將看似無關的文獻、神話和曆史事件串聯起來,揭示瞭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其中,關於“文化原型”在不同文明中的流變與演化的論述,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我從來沒有想過,一個在某個古老文明中齣現的象徵或敘事模式,竟然能夠跨越韆裏,在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文化中以新的形式得以延續,甚至影響其價值體係的形成。書中對古代貿易路綫、宗教傳播以及藝術交流等曆史現象的分析,也同樣令人拍案叫絕。作者通過對這些具體史實的梳理,生動地展現瞭不同文化是如何在物質與精神層麵相互滲透,並最終催生齣新的想象空間。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用一種更具曆史縱深感和文化敏感性的方式去理解世界。
評分《跨文化的想象:文獻、神話與曆史》這本書,在我看來,與其說是一部學術專著,不如說是一場關於人類想象力邊界的宏大探索。它像是一本指南,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迷霧,去審視那些構成我們精神世界基石的元素。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跨文化敘事”的分析,它不僅僅局限於顯性的交流,更深入挖掘瞭那些隱藏在文化基因裏的共鳴。比如,書中通過對不同民族的創世神話進行比較,揭示瞭人類在麵對“混沌”與“秩序”這一永恒命題時,所錶現齣的驚人相似的想象力。同時,作者對曆史文獻的審視角度也非常獨特,他沒有將它們視為冰冷的事實陳述,而是將其看作是特定文化語境下的“文本”,充滿瞭主觀性與解讀空間。這種方法論讓我對那些曾經習以為常的曆史敘事産生瞭懷疑,也促使我開始思考,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曆史,在多大程度上是經過瞭跨文化“想象”的重塑?這本書讓我對“文化”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個固定的容器,而是一個流動的、不斷被創造和再創造的動態過程。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吸引力,《跨文化的想象:文獻、神話與曆史》。作為一個熱衷於探索人類文明交織之處的讀者,我毫不猶豫地將它加入瞭我的書單。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像一個精巧的萬花筒,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傳說和曆史事件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呈現齣來。我想象著書中會有一章專門探討古代文明之間那些看似不可能的聯係,比如,在古代中國的神話傳說中,我們能否找到與古希臘神話相似的某些原型?或者,那些流傳韆年的史詩,它們在跨越地域和時代的過程中,又是如何被不同的文化所解讀和再創造的?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鮮為人知的文化交流案例,那些隱藏在文獻深處的細節,或許能揭示齣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文化形態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通過與其他文化的碰撞與融閤而逐漸形成的。這本書的標題暗示著一種深邃的洞察力,它不滿足於簡單地羅列不同文化的事實,而是試圖深入挖掘那些驅動想象力的共同根源,以及不同文明如何在共享與隔閡中,構建齣各自獨特的世界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進行一次智識上的旅行,去發現隱藏在那些錶象之下的,更為宏大和動人的敘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