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跨文化的想象:文献、神话与历史
定价:30.00元
作者:王邦维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2020082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世界文明史的研究上,中印文化互动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典型范例:两个具有原生形态的文明,独立地产生出来,历史上却密切往来,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推动,一直发展到今天,仍然在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其间许多内容,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内容提要
中国人称呼自己国家为“中国”,曾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是古代世界的几大文明中心之一,也曾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两国在古代知识的框架下,都曾把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中心,这在心理和文化上无疑有一种优越感。但在跨文化的交往中,在不同族群之间,在交往的双方,无论“输出方”还是“输入方”,是不是依然隐隐约约能看到某种文化的优越感或者自负?不同的文化,是不是各有长处和短处?如果长处存在,可不可以有优越感?在他人面前,自认为优越,是人性的一部分吗?这种优越感会影响到文化的交流吗?这些问题,似乎都值得讨论。本书重点讨论几个文化个案,从*初的想象和传闻,到后来实际的经验,分析相关的历史文献、口头神话与佛典译本,就其历史局限,应该传承的历史智慧,以及通过跨文化想象传承的精神遗产,开展综合研究。
目录
总 序 ‖ 1
前 言 ‖ 1
节 “洛州无影”与“天下之中” ‖ 1
第二节 佛教的“中心观”与古代中国的文化优越感 ‖ 27
第三节 譬喻师与佛典中譬喻的运用 ‖ 55
第四节 神话怎样与历史纠结:三个地名引出的故事 ‖ 78
第五节 “西化”还是“中国化”:从佛教的历史看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 97
作者介绍
王邦维,四川大学历史系77级肄业,198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87年在北京大学东语系获博士学位。1987年任北京大学副教授,1992年迄今任北京大学教授,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东方系、北京大学东方研究院、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以及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自1985年起在中国大陆、台湾以及德国、法国、印度、日本、瑞典、爱沙尼亚、荷兰、尼泊尔出版或发表有多种学术著作和论文,内容涉及佛教语言、文献、文学,印度和中国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关系。
文摘
序言
读完《跨文化的想象:文献、神话与历史》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潜入了人类集体意识的深海,那些曾经被我视为独立存在的文化符号,如今却在书中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缠绕在一起。书中的论述极具说服力,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文献、神话和历史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编织成一张细密的网。我特别被书中关于“镜像神话”的章节所吸引,它详细阐述了不同文化如何在面对相似的宇宙观、人生观或道德观时,不约而同地创作出情节和人物相似的神话故事,即使它们之间从未有过直接的接触。这种现象让我对人类的普适性思维模式产生了更深的敬畏。书中对于历史文献的解读也同样引人入胜,作者不仅仅是梳理史实,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这些文献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偏见、权力结构,以及不同时代的人们是如何通过文字来构建和理解他们所处的现实。这种多层次的分析,使得阅读过程充满挑战,也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里面充满了人类文明最古老、最原始的智慧和情感。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吸引力,《跨文化的想象:文献、神话与历史》。作为一个热衷于探索人类文明交织之处的读者,我毫不犹豫地将它加入了我的书单。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像一个精巧的万花筒,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传说和历史事件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呈现出来。我想象着书中会有一章专门探讨古代文明之间那些看似不可能的联系,比如,在古代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我们能否找到与古希腊神话相似的某些原型?或者,那些流传千年的史诗,它们在跨越地域和时代的过程中,又是如何被不同的文化所解读和再创造的?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鲜为人知的文化交流案例,那些隐藏在文献深处的细节,或许能揭示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文化形态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而逐渐形成的。这本书的标题暗示着一种深邃的洞察力,它不满足于简单地罗列不同文化的事实,而是试图深入挖掘那些驱动想象力的共同根源,以及不同文明如何在共享与隔阂中,构建出各自独特的世界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行一次智识上的旅行,去发现隐藏在那些表象之下的,更为宏大和动人的叙事。
评分《跨文化的想象:文献、神话与历史》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关于人类思维模式和文化交融的百科全书。我被书中对“共同想象”的探讨深深吸引,作者巧妙地从古今中外的文献和神话中,提炼出了那些能够跨越文化障碍的共通叙事元素。例如,书中关于“英雄之旅”在不同文化中的变体分析,就让我大开眼界。它揭示了,无论是在古希腊的奥德赛,还是中国的西游记,抑或是中东的史诗中,都有着相似的冒险、试炼和回归的主题,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人类对于成长、勇气和自我超越的共同渴望。此外,书中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也极具启发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陈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事件是如何在不同文化的视角下被理解、被记忆,以及最终被融入到各自的集体叙事中。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文化遗产,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无数次跨文化想象碰撞与融合的结晶。
评分我刚读完《跨文化的想象:文献、神话与历史》,感觉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我过去对文化传播和历史形成的认知。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将看似无关的文献、神话和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揭示了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中,关于“文化原型”在不同文明中的流变与演化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在某个古老文明中出现的象征或叙事模式,竟然能够跨越千里,在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文化中以新的形式得以延续,甚至影响其价值体系的形成。书中对古代贸易路线、宗教传播以及艺术交流等历史现象的分析,也同样令人拍案叫绝。作者通过对这些具体史实的梳理,生动地展现了不同文化是如何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相互渗透,并最终催生出新的想象空间。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用一种更具历史纵深感和文化敏感性的方式去理解世界。
评分《跨文化的想象:文献、神话与历史》这本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部学术专著,不如说是一场关于人类想象力边界的宏大探索。它像是一本指南,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去审视那些构成我们精神世界基石的元素。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跨文化叙事”的分析,它不仅仅局限于显性的交流,更深入挖掘了那些隐藏在文化基因里的共鸣。比如,书中通过对不同民族的创世神话进行比较,揭示了人类在面对“混沌”与“秩序”这一永恒命题时,所表现出的惊人相似的想象力。同时,作者对历史文献的审视角度也非常独特,他没有将它们视为冰冷的事实陈述,而是将其看作是特定文化语境下的“文本”,充满了主观性与解读空间。这种方法论让我对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历史叙事产生了怀疑,也促使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历史,在多大程度上是经过了跨文化“想象”的重塑?这本书让我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容器,而是一个流动的、不断被创造和再创造的动态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