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中庸(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儒家经典本)

大学 中庸(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儒家经典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战国] 曾参,[战国] 子思,严亚珍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经典
  • 儒家经典
  • 中庸
  • 四书五经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哲学
  • 伦理学
  • 修身养性
  • 先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392
商品编码:2991732162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大学 中庸(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儒家经典本)

定价:12.0元

售价:8.4元,便宜3.6元,折扣70

作者:(战国)曾参,(战国)子思,严亚珍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3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国学经典,典藏精品。精选流传千年的中国古代国学名著,立足原文精髓,以全面的、细致的、通俗易懂的解读,使读者轻松接受国学的陶冶。
  ★ 全方位解读,导读。原典、注释、译文一目了然,解读,研究专业。
  ★ 浮躁社会的醒世录,茫然人生的指南针,烦扰困惑的救世药,用古代圣贤的道理治愈现代社会的疾病。
  ★ 精品印刷,设计考究,是典藏和赠送的绝妙佳品。

内容提要

《大学》将人的修身作为核心基础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治国平天下就应该以德为本。
  《中庸》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典籍,儒学,特别是理学,许多概念、命题出自《中庸》,《中庸》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将《大学》《中庸》整合编撰成了一本书《大学·中庸》,里面包含了很多先圣哲人的价值反思和体验,由此也向当代读者展示了他们的思想表述才能,有着很好的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书内容有四部分组成:原文、注释、译文、读解。注释简要明了,读解到位,对读者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大学
  章
  【原文】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知止④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⑤。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⑥;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⑧;致知在格物⑨。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⑩,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12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①大学之道:“大学”一词在古代的应用有两种含义:其一,表示某个人学识渊博,有“博学”的意思;其二,“大学”在古代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也就是“大人之学”。古人从八岁开始上小学,学习基础的文化知识和礼节,包括“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内容;长到十五岁时便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内容,主要是一些“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大学”的两种解释之间也有词义相通的地方,两者是表达“博学”的意思。而本句中的“道”,原本是指道路,有时也可以引申为规律、原则等,而且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的研究中,也可以表示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因此,在不同的文章中,解释“道”的含义时应该联系上下文的具体内容,解释成更为贴切的含义。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有使动意味,可以解释为“使彰明”,其实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而后一个“明”则是形容词,明德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③亲民:这个词语我们不能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应该结合后面的“传”文进行理解。“亲”应解释为“新”,也就是革新、弃旧图新的意思。亲民,可以解释为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扬善。
  ④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⑤得:收获。
  ⑥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⑦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⑧致其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
  ⑨格物:认识、研究世间的万事万物。
  ⑩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倍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应该译为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能够弃旧图新,使人能够达到完善的境界。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想要达到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志向坚定;让自己镇静不焦躁,心安理得,思虑周详,终能够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有枝节,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我们只有弄清楚事情的本末始终,才能更加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代所有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都要先学会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可是要想学会理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做的就是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应该先端正好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学会使自己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意念真诚,应该先使自己学会获得知识;而让自己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就是学会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所以,换句话说,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万事万物,将其研究透彻后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也只有获得知识后才能让自己的意念更为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了才能让自己更好地修养品性;只有品性修养好了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学会管理家庭和家族的方法后才能用于治理自己的国家;只有掌握了治理好国家的方法,才能让国人过上太平富足的生活。
  上到,下至平民百姓,每个人都应该将修养品性作为学习的根本。假如这个根本被扰乱了,那么无论是家庭、家族还是国家、天下,都不可能治理得更好。同样的道理,假如一个人做事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根本不可能将事情做到好!
  【读解】
  这段话所讲述的是儒学中对“三纲八目”的追求。古人所谓的“三纲”,大多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三部分。《大学》将“三纲”作为自己的主旨,同时也是儒学之所以能够“垂世立教”的根本。而所谓的“八目”,则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是为达到“三纲”的要求而列举出的条目,同时也是儒学大家们为后人进修设计出的阶梯。纵览古书,我们不难发现,儒家几乎所有的学说大多都遵循着“三纲八目”的要求而展开。所以,我们在学习儒学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抓住“三纲八目”的要点,这样就等于拿到了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
  就研究儒学而言,主要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八目”中前面的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强调的是“内修”;后面的三级“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强调的是“外治”。而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成了连接“内修”和“外治”的枢纽,它和前面的“内修”相连接,便可以“独善其身”;它和后面的“外治”相连接,便可实现“兼善天下”的理想。两千多年来,中国很多知识分子在儒学思想的影响下,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作为自己的毕生信条。时至今日,这样的儒学思想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第二章
  【原文】
  《康诰》①曰:“克②明德。”《大甲》③


序言

前言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皆为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大学》《中庸》收录在《礼记》中,宋代以前并没有独立成编。南宋理学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集起来,同时还为其作章句集注,编纂成《四书章句集注》一书,此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本书选取“四书”中的《大学》《中庸》两本进行解读,希望对读者能够有所帮助。
  《大学》以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同时指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主要方法。强调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内省,而且还要同外物相接,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当然,《大学》强调修身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以德为本。
  《中庸》是儒家重要典籍,它同《易经》一样,都是儒家的理论渊薮。不过《易经》的影响要比《中庸》大,涵盖范围广,而《中庸》是宋朝以后儒家学者们研读的重点,它强调“诚”,认为“诚”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
  儒学,特别是理学,许多概念、命题出自《中庸》,许多理学大家持守《中庸》的信条,许多儒者用《中庸》的方法论思考。甚至可以说,《中庸》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将《大学》《中庸》整合编撰成了《大学·中庸》,其中蕴含很多先圣哲人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和体验,向当代读者展示了先哲们的深刻思想内涵,有着很高的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书内容由四部分组成:原文、注释、译文、读解。原文主要参照了中华书局版本,注释简要明了,读解到位,对读者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鉴于本书编辑经验有限,书中难免有出错、疏漏之处,还望读者指正,我们将不胜感激。




《大学》与《中庸》:两部儒家经典解读,传承千古智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学》和《中庸》正是儒家思想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两部经典,它们以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实践指导意义,历经千年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本书《大学 中庸(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儒家经典本)》旨在深入解读这两部经典,带领读者走进儒家思想的殿堂,领略其博大精深的魅力。 一、《大学》:格物致知,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修身进阶之路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后被独立成篇,成为儒家“四书”之一。其核心在于阐述了个人修身、治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原则和实践路径。本书的解读将围绕《大学》的三个核心概念展开: 明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德”是《大学》思想的起点,意指彰显光明美好的德性。这里的“德”并非狭义的道德,而是涵盖了人的内在潜能、善良本性以及与生俱来的道德自觉。本书将深入剖析“明德”的含义,探讨如何通过内省和学习,发掘和彰显自身固有的光明德性,认识到人与生俱来就具有成为至善的潜能。我们将从“孝悌”等基本伦理出发,展现“明德”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为之中,引导读者认识到自我完善的起点在于认识并肯定自身内在的价值和光明。 新民: “在止于至善。” “新民”是在“明德”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意指革新民众,使之弃旧图新,达到至善的境界。这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提升,更是对社会群体的一种教育和引导。《大学》认为,个人的修养最终是为了影响和改善他人,乃至整个社会。本书将详细阐释“新民”的内涵,包括如何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以身作德,影响身边的人,进而推己及人,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风气。我们将探讨《大学》中关于“教”的理念,分析其如何通过教育和感化,使社会成员的品行得到提升,共同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 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追求的终极目标,即达到最完美的境地。无论是个人修养、家庭和睦,还是国家治理,最终都应以“至善”为归宿。“止于至善”并非静态的停滞,而是动态的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本书将深入解析“止于至善”的意义,它意味着不断超越自我,在各个层面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我们将结合《大学》提出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详细阐述如何一步步走向“至善”。 二、《大学》的实践路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思想的高度,更在于其系统且可操作的实践方法。本书将重点剖析“八条目”的内在逻辑和实践意义: 格物致知: 这是《大学》修身进阶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基础的一步。“格物”意指探究事物的道理,认识事物的真相。“致知”则是获得真知,明辨是非。《大学》强调,要认识万事万物的道理,才能拥有真正的智慧。“致知”并非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对事物的深入观察和理性分析,形成深刻的认识。本书将运用生动的事例和通俗的语言,解释如何将“格物致知”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和求真的精神。我们将探讨“格物”如何从微观的具体事物延伸到宏观的社会现象,以及“致知”如何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和选择。 诚意正心: 这是个人修养的关键环节。“诚意”是指使自己的意念真实诚恳,不虚伪。“正心”是指使自己的心念端正,不受私欲和邪念的干扰。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个人内在品德的基石。《大学》认为,如果意念不诚、心不端正,那么后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将是空中楼阁。本书将深入探讨“诚意”与“正心”的相互关系,分析如何通过自我反省、道德约束来纯净意念,培养内心真正的坦荡与真诚。我们将着重讲解“诚意”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抵制诱惑,保持内心的正直与纯粹。 修身: 这是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的根本。“修身”是指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自身品格。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齐家”的前提。《大学》强调,一个人必须先有良好的品德,才能承担起家庭、国家乃至天下的责任。本书将详细阐释“修身”的多种途径,包括学习古圣先贤的经验,效法榜样,以及通过实践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和品行。我们将探讨“修身”与个人社会责任感的紧密联系,以及如何将个人品德的提升转化为积极的社会贡献。 齐家: “家”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大学》认为,一个人要能够治理好国家,首先必须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大学》对“齐家”的论述,强调了家庭伦理、夫妻关系、孝道以及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本书将深入剖析“齐家”的内涵,阐述如何通过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健康的下一代,构建稳固的家庭支持系统。我们将分析“孝道”在现代家庭中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相处,实现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治国、平天下: 这是《大学》的最终目标。《大学》将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的成果,最终导向了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治理。《大学》认为,一个能够“平天下”的君主,必定是首先能够“治国”,而“治国”的根本又在于“齐家”、“修身”。本书将阐释《大学》关于国家治理的宏观思路,强调“德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个体道德的完善推而广之,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大学》的“天下”,并非仅仅指地理上的疆域,更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和和谐状态。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大学》的精神,为构建更美好的世界贡献力量。 三、《中庸》:中和位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哲学高度 《中庸》同样是“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的篇章,后独立成篇,是儒家思想的另一部核心经典。如果说《大学》侧重于实践路径,那么《中庸》则更侧重于哲学本体和境界的阐述。《中庸》以其深邃的智慧,探讨了人的本性、道的规律以及如何通过“中庸”之道来安身立命、治国平天下。本书将深入解读《中庸》的几个核心概念: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是《中庸》开篇的精髓,点明了人性的来源、人生追求的道路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天命之谓性”揭示了人的本性是源于天道,是天赋予的,是自然的、先天的。《中庸》认为,人的本性是至善的,具有与生俱来的道德倾向。“率性之谓道”是指遵循本性而行,便是合乎“道”的原则,是人生实践的方向。“修道之谓教”则强调了通过教育和学习,不断完善和遵循“道”的过程,实现人生的价值。《大学》的“明德”与《中庸》的“性”在此处有着紧密的联系,都指向了人的内在光明与善的本源。本书将深入解析这三句话的哲学意涵,帮助读者理解人性的根源,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方向,以及如何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我,遵循天道。 中庸之道: “中庸”是《中庸》的核心概念,意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适中之道。《中庸》认为,凡事过犹不及,唯有把握“中”,才能达到事物的最佳状态。这种“中”并非简单的折衷,而是一种动态的、灵活的、根据具体情况而把握的适度原则。它要求我们在处理各种问题时,既要考虑全面,又要避免极端,做到适可而止,恰如其分。《大学》的“止于至善”与《中庸》的“中庸”在追求理想状态上有着内在的契合,都指向了事物的最佳表现。《大学》强调的是最终的目标,而《中庸》则揭示了达到目标的路径。《中庸》所说的“中”,体现在待人接物、处理事务的方方面面。本书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阐述“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如何在工作中把握平衡,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做到恰如其分,以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是《中庸》对“中”和“和”更具体的阐释。“中”是指人的情感在尚未发泄出来时的潜藏状态,是纯粹的、未受干扰的。《大学》中的“正心”就包含了“中”的意境,即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纯粹。“和”是指情感发泄出来,但都能合乎节度、合乎礼仪,做到恰到好处。这是一种情感的自我调节和管理能力。本书将深入解读“中”与“和”的辩证关系,分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未发之中”,即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稳定,以及如何做到“发而皆中节”,即合理地表达情感,做到恰当而有益。我们将探讨“中和”之德在提升个人幸福感和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四、《中庸》的哲学境界:诚、敬、慎独的内在功夫 《中庸》的价值在于其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以及实现这种境界的内在功夫: 诚: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是《中庸》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指真诚,更是指一种贯通天地万物的普遍性原则。“诚”是天道的本然状态,而“思诚”则是人努力追求的道德境界。诚是“天命之谓性”的体现,也是“率性之谓道”的基础。本书将深入探讨“诚”的丰富内涵,分析“诚”如何体现在人的言行举止之中,以及如何通过“致曲”而达到“尽诚”。我们将探讨“诚”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保持一份纯粹和真诚。 敬: “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非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尽管《中庸》没有直接出现“敬”字,但其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敬”的精神。“敬”是一种对事物、对他人、对自我的尊重态度,也是一种内敛、谨慎、严肃的品格。在《中庸》的语境下,“敬”更体现在对天道的敬畏,对道德的自觉遵从。本书将引导读者体会“敬”的重要性,它体现在对待学问的态度上,对待工作上,对待生活上的方方面面。我们将探讨“敬”如何帮助我们培养专注力,如何避免浮躁,从而更好地实践“中庸”之道。 慎独: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独”是《中庸》提出的重要修养方法,意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保持道德的纯洁。这是个人道德修养达到一定高度的标志,也是“诚”的重要体现。《大学》中的“诚意”、“正心”也包含了“慎独”的含义。本书将详细阐释“慎独”的意义和方法,分析如何在独处时保持内心的清明,如何抵制外界的诱惑,如何培养坚定的道德操守。我们将探讨“慎独”对于培养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和责任感的重要性。 五、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大学 中庸(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儒家经典本)》并非仅仅是原文的堆砌,而是一次对儒家智慧的深度挖掘和现代解读。本书将: 提供严谨的原文校注: 采用权威的校订本,确保原文的准确性。 进行细致的白话翻译: 力求将古文的精髓用现代汉语清晰地表达出来,让读者无障碍地理解。 撰写深入的解读与阐释: 结合历史背景、哲学思想,对原文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穿插精辟的案例与引证: 引用历代先贤的论述、生动的事例,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更具说服力。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不仅讲解思想,更注重如何将儒家智慧应用于现代生活,指导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和社会发展。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致力于个人修养的社会人士,以及希望深入了解儒家思想精髓的学者。通过阅读本书,您将: 认识自我,完善品德: 学习如何“明德”,如何“修身”,提升内在的道德修养。 理解人生,明确方向: 领会“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处理事务,把握分寸: 掌握“中庸”之道,学会如何在各种复杂环境中做出恰当的选择。 构建和谐,贡献社会: 将儒家智慧融入家庭、工作和生活中,为构建更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大学》与《中庸》是中国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所蕴含的智慧,历久弥新,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期望成为您走进儒家思想殿堂的引路人,帮助您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汲取其中蕴含的深厚智慧,实现个人价值,并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儒家经典有些敬畏,觉得内容可能过于宏大,难以消化。但这本书的篇幅控制和章节划分非常合理。它不像某些版本那样将所有内容堆砌在一起,而是通过精妙的结构安排,让阅读的节奏张弛有度。每读完一个小节,都有一种清晰的脉络感在脑海中形成,而不是一团乱麻。这种结构上的清晰度,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它让你感觉,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圣贤,其实就在你身边,用清晰的逻辑和温暖的文字与你对话。对于时间碎片化的现代人来说,这种易于把握的结构设计,是真正能让人坚持读下去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在文字的呈现上,做到了古籍的“信”与现代阅读的“达”的完美统一。字体选择上,既保留了传统楷书的端正雅观,又确保了在不同光线下都能清晰辨认,这对于需要反复诵读的内容来说至关重要。而且,它的排版细节处理得很到位,行距和字距都经过了精心的调整,使得视觉负担降到最低。我发现自己比看其他一些老旧影印版时,更能沉浸在文本本身,而不是被阅读的疲劳感分散注意力。这种对阅读媒介本身的重视,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二字的尊重,它让学习经典不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享受心流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素雅的风格,拿到手里就感觉像是捧着一本沉甸甸的文化瑰宝。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排版疏密有致,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累。作为国学经典系列中的一本,它在细节处理上看得出是用心了的,那种对传统审美的尊重和现代印刷技术的结合,使得它既有古典韵味,又方便现代人阅读。特别是封面和内页的设计,那种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文本的庄重与深邃。对于一个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来说,光是翻阅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愿意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智慧。我想,对于想要收藏一些有品位的国学书籍的人来说,这本的外部呈现绝对是加分项。

评分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本身的定价。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个文化载体,将深奥的传统哲学以最适宜现代人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它的目标读者群体似乎非常明确:那些渴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但又缺乏专业训练的普通读者。它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过度简化,而是找到了一种精妙的平衡点。我甚至觉得,这本书非常适合作为一家人共同阅读的书籍,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可以学习,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家庭文化交流的起点。它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关于为人处世和修身养性的基本原则,其意义深远且及时。

评分

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注释和导读方面的处理方式。它并没有那种让人望而却步的艰涩感,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为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搭建了一座通往古老智慧的桥梁。注释不是那种生硬的字词解释,而是结合了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境的阐发,让人更容易理解古人是如何思考和生活的。导读部分更是精彩,它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文本背后的哲学意涵,激发了我们主动探索的兴趣。这种“授人以渔”的编纂思路,比那种填鸭式的解读要高明得多。每一次阅读,都会因为理解背景知识的增加,而对文本产生新的感悟,这种层层递进的学习体验,非常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