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学 中庸(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儒家经典本)
定价:12.0元
售价:8.4元,便宜3.6元,折扣70
作者:(战国)曾参,(战国)子思,严亚珍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3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 国学经典,典藏精品。精选流传千年的中国古代国学名著,立足原文精髓,以全面的、细致的、通俗易懂的解读,使读者轻松接受国学的陶冶。
★ 全方位解读,导读。原典、注释、译文一目了然,解读,研究专业。
★ 浮躁社会的醒世录,茫然人生的指南针,烦扰困惑的救世药,用古代圣贤的道理治愈现代社会的疾病。
★ 精品印刷,设计考究,是典藏和赠送的绝妙佳品。
《大学》将人的修身作为核心基础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治国平天下就应该以德为本。
《中庸》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典籍,儒学,特别是理学,许多概念、命题出自《中庸》,《中庸》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将《大学》《中庸》整合编撰成了一本书《大学·中庸》,里面包含了很多先圣哲人的价值反思和体验,由此也向当代读者展示了他们的思想表述才能,有着很好的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书内容有四部分组成:原文、注释、译文、读解。注释简要明了,读解到位,对读者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大学
章
【原文】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知止④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⑤。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⑥;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⑧;致知在格物⑨。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⑩,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12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①大学之道:“大学”一词在古代的应用有两种含义:其一,表示某个人学识渊博,有“博学”的意思;其二,“大学”在古代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也就是“大人之学”。古人从八岁开始上小学,学习基础的文化知识和礼节,包括“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内容;长到十五岁时便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内容,主要是一些“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大学”的两种解释之间也有词义相通的地方,两者是表达“博学”的意思。而本句中的“道”,原本是指道路,有时也可以引申为规律、原则等,而且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的研究中,也可以表示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因此,在不同的文章中,解释“道”的含义时应该联系上下文的具体内容,解释成更为贴切的含义。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有使动意味,可以解释为“使彰明”,其实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而后一个“明”则是形容词,明德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③亲民:这个词语我们不能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应该结合后面的“传”文进行理解。“亲”应解释为“新”,也就是革新、弃旧图新的意思。亲民,可以解释为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扬善。
④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⑤得:收获。
⑥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⑦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⑧致其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
⑨格物:认识、研究世间的万事万物。
⑩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倍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应该译为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能够弃旧图新,使人能够达到完善的境界。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想要达到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志向坚定;让自己镇静不焦躁,心安理得,思虑周详,终能够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有枝节,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我们只有弄清楚事情的本末始终,才能更加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代所有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都要先学会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可是要想学会理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做的就是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应该先端正好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学会使自己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意念真诚,应该先使自己学会获得知识;而让自己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就是学会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所以,换句话说,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万事万物,将其研究透彻后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也只有获得知识后才能让自己的意念更为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了才能让自己更好地修养品性;只有品性修养好了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学会管理家庭和家族的方法后才能用于治理自己的国家;只有掌握了治理好国家的方法,才能让国人过上太平富足的生活。
上到,下至平民百姓,每个人都应该将修养品性作为学习的根本。假如这个根本被扰乱了,那么无论是家庭、家族还是国家、天下,都不可能治理得更好。同样的道理,假如一个人做事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根本不可能将事情做到好!
【读解】
这段话所讲述的是儒学中对“三纲八目”的追求。古人所谓的“三纲”,大多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三部分。《大学》将“三纲”作为自己的主旨,同时也是儒学之所以能够“垂世立教”的根本。而所谓的“八目”,则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是为达到“三纲”的要求而列举出的条目,同时也是儒学大家们为后人进修设计出的阶梯。纵览古书,我们不难发现,儒家几乎所有的学说大多都遵循着“三纲八目”的要求而展开。所以,我们在学习儒学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抓住“三纲八目”的要点,这样就等于拿到了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
就研究儒学而言,主要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八目”中前面的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强调的是“内修”;后面的三级“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强调的是“外治”。而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成了连接“内修”和“外治”的枢纽,它和前面的“内修”相连接,便可以“独善其身”;它和后面的“外治”相连接,便可实现“兼善天下”的理想。两千多年来,中国很多知识分子在儒学思想的影响下,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作为自己的毕生信条。时至今日,这样的儒学思想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第二章
【原文】
《康诰》①曰:“克②明德。”《大甲》③
前言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皆为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大学》《中庸》收录在《礼记》中,宋代以前并没有独立成编。南宋理学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集起来,同时还为其作章句集注,编纂成《四书章句集注》一书,此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本书选取“四书”中的《大学》《中庸》两本进行解读,希望对读者能够有所帮助。
《大学》以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同时指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主要方法。强调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内省,而且还要同外物相接,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当然,《大学》强调修身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以德为本。
《中庸》是儒家重要典籍,它同《易经》一样,都是儒家的理论渊薮。不过《易经》的影响要比《中庸》大,涵盖范围广,而《中庸》是宋朝以后儒家学者们研读的重点,它强调“诚”,认为“诚”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
儒学,特别是理学,许多概念、命题出自《中庸》,许多理学大家持守《中庸》的信条,许多儒者用《中庸》的方法论思考。甚至可以说,《中庸》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将《大学》《中庸》整合编撰成了《大学·中庸》,其中蕴含很多先圣哲人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和体验,向当代读者展示了先哲们的深刻思想内涵,有着很高的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书内容由四部分组成:原文、注释、译文、读解。原文主要参照了中华书局版本,注释简要明了,读解到位,对读者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鉴于本书编辑经验有限,书中难免有出错、疏漏之处,还望读者指正,我们将不胜感激。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儒家经典有些敬畏,觉得内容可能过于宏大,难以消化。但这本书的篇幅控制和章节划分非常合理。它不像某些版本那样将所有内容堆砌在一起,而是通过精妙的结构安排,让阅读的节奏张弛有度。每读完一个小节,都有一种清晰的脉络感在脑海中形成,而不是一团乱麻。这种结构上的清晰度,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它让你感觉,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圣贤,其实就在你身边,用清晰的逻辑和温暖的文字与你对话。对于时间碎片化的现代人来说,这种易于把握的结构设计,是真正能让人坚持读下去的关键。
评分这本书在文字的呈现上,做到了古籍的“信”与现代阅读的“达”的完美统一。字体选择上,既保留了传统楷书的端正雅观,又确保了在不同光线下都能清晰辨认,这对于需要反复诵读的内容来说至关重要。而且,它的排版细节处理得很到位,行距和字距都经过了精心的调整,使得视觉负担降到最低。我发现自己比看其他一些老旧影印版时,更能沉浸在文本本身,而不是被阅读的疲劳感分散注意力。这种对阅读媒介本身的重视,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二字的尊重,它让学习经典不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享受心流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素雅的风格,拿到手里就感觉像是捧着一本沉甸甸的文化瑰宝。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排版疏密有致,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累。作为国学经典系列中的一本,它在细节处理上看得出是用心了的,那种对传统审美的尊重和现代印刷技术的结合,使得它既有古典韵味,又方便现代人阅读。特别是封面和内页的设计,那种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文本的庄重与深邃。对于一个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来说,光是翻阅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愿意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智慧。我想,对于想要收藏一些有品位的国学书籍的人来说,这本的外部呈现绝对是加分项。
评分从传播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本身的定价。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个文化载体,将深奥的传统哲学以最适宜现代人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它的目标读者群体似乎非常明确:那些渴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但又缺乏专业训练的普通读者。它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过度简化,而是找到了一种精妙的平衡点。我甚至觉得,这本书非常适合作为一家人共同阅读的书籍,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可以学习,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家庭文化交流的起点。它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关于为人处世和修身养性的基本原则,其意义深远且及时。
评分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注释和导读方面的处理方式。它并没有那种让人望而却步的艰涩感,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为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搭建了一座通往古老智慧的桥梁。注释不是那种生硬的字词解释,而是结合了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境的阐发,让人更容易理解古人是如何思考和生活的。导读部分更是精彩,它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文本背后的哲学意涵,激发了我们主动探索的兴趣。这种“授人以渔”的编纂思路,比那种填鸭式的解读要高明得多。每一次阅读,都会因为理解背景知识的增加,而对文本产生新的感悟,这种层层递进的学习体验,非常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