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地方志
:45.00元
作者:王俊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044968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地方志汇聚一个地区从古代到现代,从自然到社会的所有方面的资料,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一志在手,这个地区的山川、风物、史迹、人物全都历历在目,堪称“地方百科全书”。《中国古代地方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介绍方志的名称、种类、性质与特征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沿着先秦到民国的历史发展轨迹,讲述了方志从孕育、诞生、定型、发展到繁盛的全过程。《中国古代地方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内容丰富,所引历朝历代的方志资料颇多,是一本较好的了解我国方志相关知识的入门书籍。
目录
作者介绍
王俊,男,1970年出生于云南省曲靖市,1989年服役于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1990至1993年就读于空军大连通信军校。毕业后又先后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哲学专业研究生(在职)。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古代社会结构和民俗文化颇感兴趣的读者,我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了。它巧妙地避开了那些流于表面的历史介绍,而是通过对地方志这一独特史料的深入挖掘,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古代中国基层社会的生活画卷。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地方官员的任免、考核以及他们与当地士绅、百姓之间的互动关系。地方志往往会记录当地的官吏履历、政绩以及一些与官员相关的事件,通过这些零散的记载,我得以窥探到古代基层治理的实际运作,了解了官员如何在地方上施政,如何处理当地的纠纷,以及他们对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影响。书中对于地方教育、科举制度在不同地区的渗透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阶层流动等方面的描述,也极具启发性。我看到了不同地方在教育资源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当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此外,书中对地方宗族组织、乡规民约的解读,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社会强大的基层自治能力和独特的社会网络。这些内容,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韧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绝不能脱离其广袤的地域和多元的地方特色。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乐趣和知识上的满足感。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就必须了解它的“根”,而《中国古代地方志》正是帮助我深入探寻中国历史之“根”的一把钥匙。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种关于“地方记忆”的保存和传承。书中对于古代地方的地理变迁、城市规划、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的记述,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建设家园的伟大实践。例如,对某个古城池的城墙修建、街巷布局的描述,让我能够想象出古代城市的模样,感受到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书中对地方文学、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提及,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化在不同地域的多元发展和独特魅力。它让我意识到,中国古代的文化繁荣,并非仅仅是少数精英的创造,更是广泛地存在于民间,体现在各个地方的文化活动之中。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也让我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深的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一份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说实话,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地方志”这个词的认知非常有限,甚至觉得它可能只是枯燥的资料堆砌。然而,《中国古代地方志》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的“细节”的力量。作者通过精挑细选的史料,描绘出了古代中国不同地域独特的风物人情,这种描述之细腻,仿佛能够让我闻到古老集市上的气息,听到孩童们的嬉闹声。例如,书中对某些地区特定农作物的种植技术、灌溉方式的详细记载,以及不同地方的节日习俗、婚丧嫁娶的仪式流程,都让我大开眼界。我了解到,即便是在相似的地理环境下,不同地方的人们也能发展出截然不同的生活智慧和文化传统。书中对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描述,比如某个地方的陶瓷制作工艺、丝绸织造技术,以及它们在当地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它让我意识到,中国古代的辉煌,不仅仅是朝代的功绩,更是无数分散在各地、默默耕耘的普通人的贡献。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丰富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承载着无数地方故事和生活智慧的巨大载体。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历史的一个全新视角!一直以来,我们对中国古代史的认知,大多局限于朝代更迭、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或者是那些广为人知的文学艺术瑰宝。但《中国古代地方志》这本书,以一种极其扎实且细致的方式,将目光聚焦在“地方”这个微观的尺度上,让我看到了一个无比鲜活、多层次的古代中国。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地理信息,而是通过对各地地方志的梳理、研究和解读,呈现了不同地域在社会、经济、文化、风俗、人物等方面的独特风貌。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自走访了那些曾经辉煌或默默无闻的城镇乡村,感受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脉络,了解了他们的生产方式、节日庆典、教育习俗,甚至是他们对自然灾害的应对和对神灵的信仰。尤其是书中对一些地方性经济活动,比如特色产业的兴衰、商贸网络的形成、手工业的发展等方面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经济制度论述,而是活生生的历史场景再现。它让我明白,中国古代的繁荣,并非仅仅是中央集权的成果,更是无数地方力量汇聚、互动的结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落地”,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充满细节和温度。
评分对于渴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细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我们从高高在上的历史宏观叙事中拉回到具体的地域生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古代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描写。地方志通常会记录当地的山川河流、气候物产,以及由此带来的地理影响。这本书正是利用这些信息,揭示了古代不同地区人民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如何应对自然灾害,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如何塑造了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例如,书中对某个沿海地区渔业发展的描写,详细阐述了他们如何利用潮汐规律,如何建造渔船,以及渔业如何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又比如,对某个山区居民如何利用森林资源,如何发展特色农业的描述,都让我对古代中国人民的生存智慧和适应能力感到由衷的敬佩。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演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具体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是无数人在特定地域内不断探索和适应的结果。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生动的古代中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