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学术文丛:中国文化史(套装上中下册)
定价:145.00元
作者:柳诒徵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06853194
字数:
页码:114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史非文学,非科学,自有其封域。古之学者治六艺,皆治史耳。故《汉志》有“六艺”,不专立书目。刘宋以史俪文、儒、玄三学,似张史学,而乙部益以滋大。顾儒学即史学,而玄又出于史,似四学之并立未谛。近世学校史隶文科,业此而隽其曹者称文学博士,名实诡矣。西国史籍之萌芽,多出文人,故以隶文科.与吾国邃古以来史为政宗异趣。近人欲属之科学,而人文与自然径庭,政治、经济、社会诸学皆产于史,子母不可偶,故吾尝妄谓今之大学宜独立史学院,使学者了然于史之封域非文学、非科学,且创为斯院者,宜莫吾国若。三二纪前,吾史之丰且函有亚洲各国史实,固俨有世界史之性。丽、鲜、越、倭所为国史,皆师吾法。夫以数千年丰备之史为之干,益以近世各国新兴之学拓其封,则独立史学院之自吾倡,不患其异于他国也。
目录
绪论
上编 上古文化史
章 中国人种之起源
第二章 洪水以前之制作
第三章 家族及私产制度之起源
第四章 政法之萌芽
第五章 文字之兴
第六章 洪水以后之中国
第七章 衣裳之治
第八章 治历授时
第九章 唐虞之让国
第十章 治水之功
第十一章 唐虞之政教
第十二章 夏之文化
第十三章 忠孝之兴
第十四章 洪范与五行
第十五章 汤之革命及伊尹之任
第十六章 殷商之文化
第十七章 传疑之制度
第十八章 周室之勃兴
第十九章 周之礼制
第二十章 文字与学术
第二十一章 共和与
第二十二章 周代之变迁
第二十三章 学术之分裂
第二十四章 与管子
第二十五章 孔子
第二十六章 孔门弟子
第二十七章 周末之变迁
第二十八章 诸子之学
第二十九章 秦之统
第三十章 秦之文化
第三十一章 汉代内外之开辟
第三十二章 两汉之学术及文艺
第三十三章 建筑工艺之进步
中编 中古文化史
章 中国文化中衰及印度文化东来之故
第二章 佛教人中国之初期
第三章 诸族并兴及其同化
第四章 南北之对峙
第五章 清谈与讲学
第六章 选举与世族
第七章 三国以降文物之进步
第八章 元魏之制度
第九章 佛教之盛兴
……
下编 近世文化史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绪论
上编 上古文化史
章 中国人种之起源
第二章 洪水以前之制作
第三章 家族及私产制度之起源
第四章 政法之萌芽
第五章 文字之兴
第六章 洪水以后之中国
第七章 衣裳之治
第八章 治历授时
第九章 唐虞之让国
第十章 治水之功
第十一章 唐虞之政教
第十二章 夏之文化
第十三章 忠孝之兴
第十四章 洪范与五行
第十五章 汤之革命及伊尹之任
第十六章 殷商之文化
第十七章 传疑之制度
第十八章 周室之勃兴
第十九章 周之礼制
第二十章 文字与学术
第二十一章 共和与
第二十二章 周代之变迁
第二十三章 学术之分裂
第二十四章 与管子
第二十五章 孔子
第二十六章 孔门弟子
第二十七章 周末之变迁
第二十八章 诸子之学
第二十九章 秦之统
第三十章 秦之文化
第三十一章 汉代内外之开辟
第三十二章 两汉之学术及文艺
第三十三章 建筑工艺之进步
中编 中古文化史
章 中国文化中衰及印度文化东来之故
第二章 佛教人中国之初期
第三章 诸族并兴及其同化
第四章 南北之对峙
第五章 清谈与讲学
第六章 选举与世族
第七章 三国以降文物之进步
第八章 元魏之制度
第九章 佛教之盛兴
……
下编 近世文化史
终于翻完了这套《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学术文丛:中国文化史》,着实是一场漫长但收获颇丰的智识之旅。从遥远的先秦诸子百家,到晚清民初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作者以宏大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文化演进长卷。书中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源流、发展及其相互影响的梳理,清晰而深刻,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尤其是在讨论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文化融合,并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体系时,作者引用的史料丰富,分析鞭辟入里,仿佛置身于那个思想激荡的时代,亲眼见证文化的碰撞与新生。书中对士人阶层在不同朝代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的思想如何塑造社会风气和政治格局的论述,也让我深受启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宋明理学的阐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对哲学思想的解读,更是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如何追求道德完善、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反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对历史的深度解读,引导读者去思考文化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流淌、演变,并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评分不得不说,这套《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学术文丛:中国文化史》的篇幅确实不小,但每一页都充满了值得咀嚼的思考。作者的叙事风格并非一味地客观陈述,而是融入了相当的个人见解和情感判断,这使得阅读体验更加生动。尤其是在探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如何冲击并重塑中国传统文化时,作者的态度尤为鲜明。他并没有简单地将西方文化视为进步的象征,而是审慎地分析了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在其中所经历的迷茫、挣扎与探索。书中对新文化运动的剖析,对白话文运动、对“打倒孔家店”的激进主张,都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既肯定了其在打破旧思想束缚方面的巨大作用,也指出了其可能存在的激进与片面。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民族在寻求自我认同和现代化道路上的艰难跋涉。书中关于现代中国思想家如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的论述,不仅介绍了他们的主要观点,更挖掘了他们思想形成背后的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让我对这些伟大的灵魂有了更立体、更人性化的认识。
评分这套《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学术文丛:中国文化史》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与一位博学而富有洞察力的长者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文献和思想理论,变得引人入胜。书中对一些边缘文化现象的关注,也让我耳目一新,比如对中国古代的占卜、祭祀、神话传说等内容的梳理,以及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特别被书中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演变的章节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介绍节日习俗,更是通过这些习俗,折射出中国人的宇宙观、生死观和家庭观念。在讨论近代中国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后者视为前者必然的替代品,而是审慎地分析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失落与重塑。书中对中国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选择的描绘,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这套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其顽强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载,更是一部关于民族精神的史诗。
评分读完这套《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学术文丛:中国文化史》,我最大的感受是,文化并非是静止的、抽象的概念,而是鲜活的、不断流动的生命体。作者在梳理中国文化发展脉络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文化内部的张力与矛盾,以及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例如,在讲述儒家思想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时,书中详细阐述了它如何从先秦的朴素哲学,发展到汉代的独尊一家,再到宋明的理学化,最后在近代面临西方思想的挑战,这个过程充满了辩论、革新与坚守。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观念的探讨,它并非简单地褒贬,而是呈现了在时代洪流中,中国知识分子试图在保留民族文化根基与拥抱世界文明之间所做的努力与权衡。书中对中国古代科技、手工业、医学等方面的梳理,也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在物质层面上的深厚积淀。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需要超越简单的标签和概念,去感受它在历史长河中呼吸、跳动、生长、变形的整个过程。
评分这套《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学术文丛:中国文化史》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其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广延性理解。它绝不仅仅局限于哲学、思想的探讨,而是将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甚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细节都纳入了考察范围。书中关于唐诗宋词的章节,不是简单罗列作品,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时代背景下,文人心境的变化如何体现在诗词创作中,以及这些诗词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审美趣味。我被书中对唐代长安城市生活和士大夫阶层交往的描绘所吸引,仿佛能听到市井的喧嚣,感受到文人雅士间的谈笑风生。此外,对中国传统绘画、音乐、戏曲的演变历程的梳理,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非孤立地介绍艺术形式,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探讨它们如何受到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政治制度乃至技术发展的影响。例如,在谈到明清小说时,书中对市民阶层的兴起及其审美需求的分析,让我理解了为什么《红楼梦》这样的巨著能够诞生,并对后世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体验一种文化,感受一种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