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城市空间类隔离:基于住房视角的转型社会分析
定价:35.00元
作者:吴庆华
出版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811296259
字数:
页码:22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城市空间类隔离:基于住房视角的转型社会分析》提出空间隔离的三种形式(物质空间隔离、社会空间隔离、心理空间隔离)及其评价标准、适用范围、与社区阶层化的关系等观点,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空间结构中,透过城市居住的空间视角,探究城市空间类隔离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社会影响,并建构相关分析的理论框架。《城市空间类隔离:基于住房视角的转型社会分析》在社会学的话语体系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空间结构中,透过居住类隔离的空间视角,探究我国城市居住分化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社会影响,并建构分析的理论体系框架,力求扩宽和加深市场经济转型进程中我国城市社会学对这一研究领域的认识。《城市空间类隔离:基于住房视角的转型社会分析》以东北地区城市发展为个案,揭示了传统单位制主宰下的城市社会空间嬗变,新兴阶层型城市社区形成过程中的社会空问类隔离、社群隔离问题,为东北地区城市社区建设提供建议。上述探讨将会丰富城市社会与社区管理理论,为避免欧美式的贫富分区、社会极化、种族冲突、民族矛盾,构筑和谐人居环境提供借鉴。
目录
绪论
章 转型期城市空间隔离研究综述
节 国外关于城市空间隔离的研究
第二节 关于城市空间分化及隔离的研究
第二章 城市空间类隔离:内涵、特征与实质
节 城市空间隔离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国外城市空间隔离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我国城市空间隔离的全景式描绘——以北京为例
第三章 城市空间类隔离及其形成机制
节 城市空间类隔离现状
第二节 城市空间类隔离的形成机制
第四章 城市空间类隔离的社会效应:以社区发展为视角
节 空间类隔离的社会正效应
第二节 空间类隔离的社会负效应
第五章 社会融合:构建和谐人居新模式
节 发达国家促进社会融合的空间政策
第二节 混居还是分区?促进社会融合的中国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图片
附录二:调查问卷
附录三:访谈提纲
附录四:访谈名录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我原本有些担心书中的术语和模型会构成阅读障碍。然而,作者在处理专业概念时,运用了大量的本土化案例和生动的比喻,有效地降低了门槛。比如,他用一个日常的“排队买菜”场景来解释资源获取的不平等,瞬间就让一个复杂的社会学概念变得清晰易懂。这种清晰度和可读性,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研究者,也同样适合对城市生活有深度关切的普通市民。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晦涩的学术理论能够顺利地抵达更广大的公众群体,激发了更多人对我们居住环境的关注和参与,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公共知识传播。
评分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在探讨解决方案和未来展望时,展现出一种务实而又不失理想主义的平衡感。作者没有陷入空洞的口号式呼吁,而是非常具体地分析了现有治理结构中的阻力点,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微调建议。比如,对于老旧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如何平衡原住民利益和城市发展效率的探讨,他提出的那种渐进式的、社区主导的协商机制,显得尤为接地气。读完这些部分,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城市未来抱有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不是高高在上的批判,而是深入一线、愿意与现实“打交道”的决心。这让我对“改变”的可能性重燃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意思,封面选用了一种沉稳的灰蓝色调,搭配上抽象的几何线条,初看之下给人一种冷静而理性的感觉。内页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平滑,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排版上,作者似乎非常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正文与注释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信息密度适中,不会让人感到信息过载。尤其是那些图表和案例分析部分,清晰的图例和精良的制作,极大地提升了理解复杂概念的效率。总的来说,从物理层面看,这是一本制作精良、赏心悦目的学术著作,让人愿意拿起并沉浸其中。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于高质量学术成果的尊重,也为读者营造了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
评分阅读这套书的体验,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城市规划大师进行了一次深度田野调查。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老练而富有洞察力,他并非只是罗列数据和理论模型,而是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巧妙地编织进具体的城市肌理之中。我尤其欣赏他那种穿透表象直达本质的分析能力,他能敏锐地捕捉到那些隐藏在日常通勤、社区互动和资源分配背后的权力运作和历史遗留问题。行文间,时不时会冒出一些发人深省的论断,这些论断往往需要我停下来,合上书本,望向窗外,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居住环境。这种强迫读者进行自我反思和现实对照的写作手法,是很多纯理论书籍所不具备的,它让学术讨论真正走进了生活。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构建其理论框架时,借鉴了多学科的视角,这一点让我非常惊喜。它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学或地理学的单一范畴,而是巧妙地融合了经济学中的市场调节机制、人类学中的文化符号建构,甚至还有一点点政治哲学中关于公共利益的讨论。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对“空间隔离”的理解不再是扁平化的,而是呈现出多维度的复杂性。例如,书中对某一个特定时期政策变迁如何影响区域人口构成的分析,就结合了当时的财政政策和市民的迁移偏好,这种立体的分析角度,大大拓宽了我对城市变迁的认知边界。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专著,而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跨界研讨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