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川四季旅行
定价:49.80元
作者:《亲历者》编辑部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11322526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铁道社四川四季旅行具有以下特点:
☆别出心裁的四季旅游,让您的四川之旅精彩
☆4条主题线路,带您玩转四季美景
☆8大游玩专题,给您当地美的体验
☆每月时令景点推荐,在美的时光遇见曼妙的风景
内容提要
《四川四季旅行》是一本能让读者的旅途变得更加轻松和有趣的旅行手册。本书分川东和川西两大部分介绍了四川的季节特性,同时精选了季节性较强的热门景点进行详细解读。相信有了这样一本实用的旅游指南,您准能在*美的季节遇见*美的四川。
目录
作者介绍
《亲历者》编辑部是一个由多位有丰富旅行经验、长期编写旅游类图书的专职作者,以及一批热爱行走、热爱文字的撰稿人组成的专业编写团队,曾编写过“Follow Me系列”“Let's Go系列”等一批深受读者好评的旅游类书籍。
文摘
序言
我得承认,我对旅行文学一直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很多作品在“文学性”和“实用性”之间摇摆不定,最终两头不讨好。但这本书,却在某种程度上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尤其是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展现出了成熟的功力。它并非那种填鸭式的介绍,而是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时而拉近景别,聚焦于某个极具个性的民间手艺人,比如描述一位甘孜藏区银匠如何用古法锤打出精美的马鞍饰品,那种对匠人精神的致敬,细腻到连银器上细微的纹路和敲击声都能被文字捕捉到。时而又切换到宏大的全景镜头,比如对川西高原在不同季节光影变化的捕捉,文字如同油画般浓烈,让人感觉到那种海拔带来的空气稀薄和阳光的锐利。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似乎对“时间”的概念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会穿插叙述一些历史的碎片,比如宋代对茶马古道的记载,与现代游客在茶马古道上骑行体验的对比,这种古今的交织,让阅读体验变得异常丰满和具有层次感。它不急于把你拽到一个目的地,而是让你先在文字中“沉淀”下来,去感受那片土地上时间流逝的痕迹。读完后,我脑海中构建的不再是一堆地标,而是一条条充满故事性的动态河流,这条河流从雪山奔腾而下,滋养了平原上的每一个角落,这本书就是这条河流的活地图,极其耐人寻味。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风格,可以说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旅行书籍中最具“反传统”美学的一本。它摒弃了那种充斥着高饱和度、过度美化的人造景观照片,转而采用了大量的、质感粗粝的胶片摄影风格,很多照片带着颗粒感,颜色偏向低调的莫兰迪色系,这反而更加贴合四川腹地那种深沉、内敛的气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图文配合上的克制。很多时候,一张照片与其说是“配图”,不如说是对文字意境的另一种延伸,它们相互呼应,却从不重复。例如,在描述大巴山深处的某个古村落时,文字详细描绘了那种被雾气浸润的黛瓦白墙,而配图则可能只是一扇斑驳的老木门,门上的铜环在湿气中泛着幽光,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可以把自己对“神秘”和“古老”的理解投射进去。此外,书中对不同区域的方言、谚语的引用,也处理得非常巧妙,不是生硬地罗列,而是融入到叙述的对话情境中,让那些原本陌生的词汇也带上了一层地方的温度和腔调。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这本书彻底摆脱了“旅游手册”的标签,更像是一本融合了人类学观察、田园诗意和当代纪实摄影的综合艺术品。
评分这本关于四川的旅行指南,简直是我今年最棒的“意外收获”!我原本以为它会是那种千篇一律的景点罗列,无非是九寨沟的蓝、峨眉山的金顶,然后配几张精修过度的照片。结果,我错了,大错特错。作者的笔触像一位经验老道的本地向导,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让人感觉不是在读一本攻略,而是在听一位老友在老茶馆里,用砂锅煮着浓酽的盖碗茶,跟你分享他偷偷藏起来的私房线路。比如,书中花了整整一章去描写汶川映秀镇在重建后的那种生命力,那种坚韧中带着的温柔,没有过度渲染苦难,而是着墨于当地人如何用最朴素的方式重建家园,那种在灾后土地上重新发芽的希望,比任何宏伟的自然景观都更震撼人心。接着,它又跳到了攀西大裂谷,没有只停留在地质奇观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彝族文化的色彩斑斓与神秘感,那种在阳光下近乎刺眼的红土和蓝天下,那些世代传承的图腾和歌谣,读起来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火塘气息和烤肉的焦香。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于“吃”的描写,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还原。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吃火锅”,而是细致到川西高原上牦牛肉干的嚼劲,到自贡冷吃兔的麻辣如何层层递进,直到舌尖上的微颤,那种对地域风味的尊重和热爱,让我这个非四川本地人都产生了强烈的“美食乡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挖掘了四川“灵魂”深处的韵味,而非仅仅是“面子”上的风景。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或许在于它成功地打破了我对“四川”的刻板印象。在我过去的概念里,四川=麻辣火锅=熊猫=成都的慢生活。但这本书带我深入了那些地图上几乎没有标注的小地方,比如介绍如何去探访凉山腹地那些仍在坚守传统生活的部落,以及描述在川北高原上,当秋风吹过,成群的牦牛如何在荒芜中寻找过冬的草料,那种近乎史诗般的生存场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浪漫化或猎奇化,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冷静和敬畏之心去观察和记录,它展示了在现代文明的洪流下,这些古老的生活方式是如何挣扎着、又如何坚韧地延续着它们自己的时间线。最触动我的是关于“水”的描写。书中有一段关于岷江源头冰川融水如何汇集成流,最终滋养了成都平原的论述,那种对地理生态的深刻理解,让我意识到,四川的美丽并非孤立的风景点,而是整个复杂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的结果。这本书教会我的不是“去哪里玩”,而是“如何去理解一片土地的来龙去脉”,它提供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关于生命与环境关系的思考框架。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阅读这本书的感受,那就是“沉浸感”。这不是那种读完后能立刻打包行李出发的实用指南,而更像是一份精神食粮,需要细细品味,甚至需要掩卷沉思。作者的叙事技巧非常高超,他擅长运用强烈的对比来突出主题。比如,他会用一整页篇幅去描绘成都太古里那种光鲜亮丽、消费主义驱动下的现代都市景象,然后紧接着,他笔锋一转,带你走进后街一个几代人只做一种传统糕点的老作坊,那里的空气中弥漫着面粉和陈年红糖的甜香,时间的流逝在这里似乎被物理性地放慢了。这种在“极速现代”与“慢速传统”之间的快速切换,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张力,迫使读者去思考现代化的代价和保留记忆的价值。书中对人物的刻画也十分立体,没有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物都带着生活留下的复杂性,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与脚下的土地紧密相连。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迁徙”,带回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生命韧性的全新体悟。这本书绝对不是一次快速阅读的消费品,它值得被放在床头,在每一个想要逃离日常的瞬间,重新打开,重新迷失在那个多维度、层次丰富的四川世界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