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雪山烏托邦 | 作者 | 神山下的訪客 |
| 定價 | 49.80元 | 齣版社 | 龍門書局 |
| ISBN | 9787508843827 | 齣版日期 | 2014-1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這不僅僅是一本遊記,時間跨度超過六年。因為一處美景,換瞭一種活法,聽起來不可思議。他們辭掉工作,走進大山深處,從雲南到西藏,從蟲草江湖到鬆茸傳奇,住在高山營地,吃著雪水泡麵,有時遇見熊,還遇見瞭這樣的人:行走叢林30多年的酒鬼獵人、擁有200多個情人的藏藥老闆、威震江湖的蟲草老大、養豬的流浪歌手、苦行的漢族活佛、為愛決鬥的浪子、為情癡狂的卓瑪……這些人太真實瞭,活得如此燦爛,讓人感動到落淚,一個不留神,落在瞭野花頭上。等你迴過神來,纔忽然發現,哦,原來這一切都是“雪山烏托邦”。 |
| 作者簡介 | |
| 一個本是工程師 一個本是設計師 在大都市的茶館裏,次見麵一拍即閤,辭掉工作,開始瞭這一切 遠離城市,翻雪山,蓋木屋,賣藏藥 有人說,他來瞭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他們覺得,這是一次追尋新生活的探險 他們就是“神山下的訪客”:劉傑文、不個 劉傑文 本書文字作者。曾是IT技術男,忽然驚醒,換瞭種活法,爬山探險,開店賣藥。 2001年徒步絲綢之路,2002年徒步去西藏,著有《小劉美國遊記》、長篇小說《去西藏》、短篇集《劉道士》等。《蟲草江湖》《鬆茸傳奇》《神山下的居民》等文章發錶於《中國國傢地理》《旅行傢》及《中國國傢旅遊》。摯愛搖滾樂和徒步探險,現於滇藏交界處創建“有時遇見熊”,賣起瞭自采的山貨。 不個 本書圖片作者,設計師,熱愛旅行和攝影。 從小不安分。 中學,逃課遲到成績依然好到讓人嫉恨。 大學,四處飄蕩找不到工作。 做過汽修師傅、流水綫工人、電話銷售、山寨手機程序員…… 也裝過白領、做過講師…… |
| 目錄 | |
| 序 光明 明日天涯——我的辭職信 神山下的訪客 1 西藏秘境 2 幸福探險者 3 藏藥商人 4 美蟲草營地 尋夢永無鄉 1 永無鄉“事變” 2 再建永無鄉 3 永無鄉對於我,是什麼 4 永無鄉的人們 神山下的居民 1 紮西情史 2 鹽井卓瑪 3 蟲草江湖 4 鬆茸傳奇 5 酒鬼獵人 6 藏藥老闆 7 服務員阿珍 8 藏族女司機 9 漢族活佛 10 弦子王 11 養豬的流浪歌手 12 紮西進城 篇外散記 1 山在那裏——登山極度體驗 2 給姐姐的信 3 緻女兒周歲 我、不個、理想 後記 不忘初心 |
| 編輯推薦 | |
| ◆你想過重新開始嗎?走齣去看看,也許沒有想象中那麼難。兩個上海理工男,深入藏地秘境,在梅裏雪山腳下,和藏民們一起采鬆茸,收蟲草,唱藏歌……他們的皮膚黑瞭,鬍子硬瞭,換瞭一種活法,也建起瞭自己心中的“雪山烏托邦”。 ◆“有人問我們為什麼在雪山蓋木屋,因為你有一個傢,一直在遙望世上*美的雪山!” 一個是IT技術男,一個是*前員工,辭去高薪辭職,深入藏區秘境生活整整6年,在梅裏雪山下,建起瞭一座精神與夢想的王國——“永無鄉”小木屋。在建這座木屋之前,他們發起瞭一個眾籌項目——500元,做雪山木屋的主人,得到瞭很多人的關注和支持,也為這座雪山小木屋尋找到瞭43位主人。他們的故事還入選瞭“未曾離開——阿裏員工如是說”,拍成短片,在*紐約上市IPO上播放,獲得瞭更多人的關注,感動瞭更多有夢想的人。無論你在哪裏,無論你做著什麼,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有天實現瞭呢。 ◆這本書不是教你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而是讓你感受人世間的燦爛。作者和藏民一起生活多年,他們的率真與善良深深打動瞭他。他開始寫他們,和大傢一起分享,當作光明。 ◆作者還組織瞭幾次雪山看房團徒步活動,帶領大傢一起走進“永無鄉”,讓大傢和故事中那些可愛的人、美麗的景零距離接觸。隨書附贈「雪山看房團徒步綫路圖」,木屋建造視頻、徒步攻略和精美圖片可通過掃描地圖下方二維碼獲得。 |
| 文摘 | |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細節鋪陳極其講究,尤其是關於環境與人的互動描寫,簡直讓人身臨其境。你幾乎能聞到高海拔空氣中那種稀薄的、帶著礦物氣息的味道,能感受到陽光直射皮膚時那種近乎灼燒的強度。作者似乎對這個虛擬的地理環境進行瞭深入的研究,每一個風嚮的描述,每一處岩石的紋理,都充滿瞭真實感,這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可信度。這種詳實的背景描寫,反而為它天馬行空的哲學探討提供瞭最堅實的地麵。它不是那種浮於錶麵的奇幻設定,而是將“地貌”本身視為一個關鍵角色,參與到人物命運的塑造之中。在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抬頭看看窗外,試圖將現實的景物與書中描繪的“雪山”進行對照,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很多同類作品難以企及的。這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烏托邦”,也許根本不是關於製度的完善,而是關於人與自己所處環境能否達成一種既敬畏又和諧的共生關係。這本書在這方麵,提供瞭極其深刻的文本樣本。
評分這本書對於“理想”的描繪,充滿瞭矛盾的張力。它展現瞭一個在資源極端有限的情況下,人們如何通過高度的自我約束和嚴格的倫理體係,來維持一種看似和諧的生存狀態。我個人對其中對於“記憶與傳承”的探討印象尤為深刻。在一個不斷試圖抹去“過去紛擾”的全新社會裏,那些被刻意遺忘的片段,是如何像幽靈一樣在不經意間浮現,並動搖著基石的?作者在這裏玩弄瞭一種非常高級的心理遊戲,即:我們是否真的能完全切割過去,重新開始?讀到那些老一輩人眼神中偶爾流露齣的復雜情緒時,我感同身受那種背負著秘密前行的沉重。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像冰川一樣,錶麵上是純淨的、銳利的,但其內部卻蘊含著巨大的壓力和流動的曆史。它讓我不停地反思,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非烏托邦”的世界,是不是也建立在無數被選擇性遺忘的“代價”之上。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太抓人瞭,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極簡的雪山剪影,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思緒拉到瞭一個遼闊、甚至有些孤寂的高遠之地。我一拿到手,立刻就被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吸引住瞭,紙張的觸感細膩而堅韌,仿佛在預示著故事內容也絕非輕描淡寫。我其實對這類帶有強烈地理意象的書籍抱有很高的期待,總覺得它們在講述一個關於環境與人類精神邊界的故事。翻開扉頁,那排版布局也極為講究,字裏行間透著一股剋製而有力的美感,沒有多餘的裝飾,完全是內容自身的張力在說話。我喜歡作者這種敘事上的自信,它不靠華麗辭藻堆砌,而是用一種近乎冷峻的筆觸,去描摹一個理想國度的構建與瓦解。初讀幾頁,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構建這個“烏托邦”時,在哲學層麵的深思熟慮,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高寒地帶,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自我放逐與重塑。那種對極緻純淨的追求,在現實世界中幾乎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它纔如此引人入勝。這本書的裝幀工藝本身,就已經構成瞭一種閱讀儀式感,讓人忍不住想找一個安靜的午後,沏上一壺熱茶,徹底沉浸其中,去探索那冰雪覆蓋下的真相。
評分當我讀到關於“時間感”的章節時,我感到瞭一種強烈的疏離與震撼。在那個與世隔絕的高原社區裏,似乎四季的更迭都變得異常緩慢和有規律,傳統的時間概念在這裏似乎被重新定義瞭。作者用瞭很多篇幅去描述那種近乎永恒的寜靜,以及在這種寜靜下,人們對“存在”本身的焦慮。我感覺自己仿佛也成瞭一個旁觀者,呼吸都變得小心翼翼,生怕打破瞭這份脆弱的平衡。這本書的高明之處在於,它沒有刻意去製造戲劇性的高潮,而是通過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比如光綫的變化、食物的獲取、簡單的儀式,來展現這個社會結構的堅固與脆弱。那種文字的肌理感非常強,讀起來不像是在看小說,更像是在閱讀一份被細心保存的田野調查報告,隻不過它用的是最富詩意的語言。這種冷靜的敘事風格,反而比任何激烈的衝突都更讓人感到不寒而栗,因為你知道,當一個完美的體係開始齣現裂縫時,它崩塌時的景象會是何等徹底。
評分這本書的節奏把控,可以說是大師級的。一開始,敘事像山間的溪流,緩慢而蜿蜒,你得耐心跟隨,纔能領略到它最終匯集成磅礴大河的勢頭。我特彆欣賞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細膩,每一個角色的動機都處理得極其微妙,沒有絕對的善惡分明,更多的是在極端環境下,人性的復雜性被不斷放大和拷問。比如,書中關於“集體共識”與“個人自由”的衝突描寫,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張力展現。作者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把難題拋給瞭讀者,讓你在閱讀過程中不斷自我審視:如果我身處那個封閉的、規則近乎完美的社會,我會選擇順從,還是會選擇以破壞來捍衛某種我更珍視的東西?這種敘事的留白和深挖,使得這本書的後勁非常足,讀完閤上書本,那種思考的餘韻能在腦海中盤鏇很久。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場關於社會契約的辯論,而且辯論的場景設置在那麼一個與世隔絕、美得令人窒息卻又無比嚴酷的環境裏,對比感強烈到讓人心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