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乌托邦 9787508843827

雪山乌托邦 978750884382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神山下的访客 著
图书标签:
  • 科幻
  • 未来世界
  • 乌托邦
  • 雪山
  • 冒险
  • 悬疑
  • 反乌托邦
  • 生存
  • 自然灾害
  • 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龙门书局
ISBN:9787508843827
商品编码:2994247189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雪山乌托邦 作者 神山下的访客
定价 49.80元 出版社 龙门书局
ISBN 9787508843827 出版日期 2014-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这不仅仅是一本游记,时间跨度超过六年。因为一处美景,换了一种活法,听起来不可思议。他们辞掉工作,走进大山深处,从云南到西藏,从虫草江湖到松茸传奇,住在高山营地,吃着雪水泡面,有时遇见熊,还遇见了这样的人:行走丛林30多年的酒鬼猎人、拥有200多个情人的藏药老板、威震江湖的虫草老大、养猪的流浪歌手、苦行的汉族活佛、为爱决斗的浪子、为情痴狂的卓玛……这些人太真实了,活得如此灿烂,让人感动到落泪,一个不留神,落在了野花头上。等你回过神来,才忽然发现,哦,原来这一切都是“雪山乌托邦”。

   作者简介
一个本是工程师
一个本是设计师
在大都市的茶馆里,次见面一拍即合,辞掉工作,开始了这一切
远离城市,翻雪山,盖木屋,卖藏药
有人说,他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他们觉得,这是一次追寻新生活的探险
他们就是“神山下的访客”:刘杰文、不个
刘杰文
本书文字作者。曾是IT技术男,忽然惊醒,换了种活法,爬山探险,开店卖药。
2001年徒步丝绸之路,2002年徒步去西藏,著有《小刘美国游记》、长篇小说《去西藏》、短篇集《刘道士》等。《虫草江湖》《松茸传奇》《神山下的居民》等文章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旅行家》及《中国国家旅游》。挚爱摇滚乐和徒步探险,现于滇藏交界处创建“有时遇见熊”,卖起了自采的山货。
不个
本书图片作者,设计师,热爱旅行和摄影。
从小不安分。
中学,逃课迟到成绩依然好到让人嫉恨。
大学,四处飘荡找不到工作。
做过汽修师傅、流水线工人、电话销售、山寨手机程序员……
也装过白领、做过讲师……

   目录
序 光明
明日天涯——我的辞职信
神山下的访客
1 西藏秘境
2 幸福探险者
3 藏药商人
4 美虫草营地
寻梦永无乡
1 永无乡“事变”
2 再建永无乡
3 永无乡对于我,是什么
4 永无乡的人们
神山下的居民
1 扎西情史
2 盐井卓玛
3 虫草江湖
4 松茸传奇
5 酒鬼猎人
6 藏药老板
7 服务员阿珍
8 藏族女司机
9 汉族活佛
10 弦子王
11 养猪的流浪歌手
12 扎西进城
篇外散记
1 山在那里——登山极度体验
2 给姐姐的信
3 致女儿周岁
我、不个、理想
后记 不忘初心

   编辑推荐
◆你想过重新开始吗?走出去看看,也许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两个上海理工男,深入藏地秘境,在梅里雪山脚下,和藏民们一起采松茸,收虫草,唱藏歌……他们的皮肤黑了,胡子硬了,换了一种活法,也建起了自己心中的“雪山乌托邦”。
◆“有人问我们为什么在雪山盖木屋,因为你有一个家,一直在遥望世上*美的雪山!”
一个是IT技术男,一个是*前员工,辞去高薪辞职,深入藏区秘境生活整整6年,在梅里雪山下,建起了一座精神与梦想的王国——“永无乡”小木屋。在建这座木屋之前,他们发起了一个众筹项目——500元,做雪山木屋的主人,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支持,也为这座雪山小木屋寻找到了43位主人。他们的故事还入选了“未曾离开——阿里员工如是说”,拍成短片,在*纽约上市IPO上播放,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感动了更多有梦想的人。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做着什么,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有天实现了呢。
◆这本书不是教你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让你感受人世间的灿烂。作者和藏民一起生活多年,他们的率真与善良深深打动了他。他开始写他们,和大家一起分享,当作光明。
◆作者还组织了几次雪山看房团徒步活动,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永无乡”,让大家和故事中那些可爱的人、美丽的景零距离接触。随书附赠「雪山看房团徒步线路图」,木屋建造视频、徒步攻略和精美图片可通过扫描地图下方二维码获得。

   文摘


   序言

雪山乌托邦:追寻心中那片纯净之地 这是一部关于梦想、勇气与探索的史诗,它将引领我们踏上一段非凡的旅程,去寻找那传说中,隐藏在巍峨雪山之巅的理想国度——“雪山乌托邦”。 故事的开端,我们遇见了主角,一个名叫“羽”的年轻探险家。羽从小就对古老传说中的“雪山乌托邦”充满了向往。相传,那里不仅拥有着从未被世俗污染的纯净风光,更蕴藏着能够治愈一切创伤,抚慰所有心灵的神秘力量。然而,关于乌托邦的线索稀少,记载更是语焉不详,许多人视之为虚无缥缈的童话。但羽,却凭借着祖辈流传下来的一张残破的星图和一段模糊的古老歌谣,坚信它的真实存在。 羽的家乡,是一个被工业文明和快节奏生活裹挟的小镇。人们忙碌着,却也迷失着,内心深处总有一丝难以言说的空虚。羽目睹着周遭的疲惫与疏离,这更加坚定了他寻找乌托邦的决心。他相信,在那片纯净之地,不仅能找到他内心的平静,也能为他所爱的人们带来希望。 告别了熟悉的一切,羽踏上了征途。他的旅程并非一帆风顺。首先,他必须穿越危机四伏的原始森林。那里,古木参天,遮天蔽日,不仅隐藏着未知的猛兽,更潜藏着险恶的地形。羽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一次次化险为夷。他学会了辨认方向,学会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了从细微之处观察生命的迹象。在森林深处,他偶遇了一位名叫“云”的老隐士。这位隐士精通草药和古老的生存法则,他看到了羽眼中的纯粹与执着,便将一些关于辨别方向和应对极端天气的知识传授给了羽,并赠予了他一根刻满古老符文的木杖,声称这木杖在关键时刻能指引方向。 离开了森林,迎接羽的是广袤而荒凉的戈壁。这里,风沙漫天,日夜温差巨大,每一步都充满艰辛。羽常常在沙尘暴中迷失方向,在酷暑和严寒中挣扎。他曾一度濒临绝望,但每当他想起家乡人们期盼的眼神,想起乌托邦的美好景象,他便重新燃起了斗志。在这片荒漠中,他遇到了一个游牧民族的商队。商队的首领,一位睿智而饱经风霜的女性,看到了羽身上与众不同的气质。她不仅为羽提供了宝贵的食物和水,更与羽分享了关于雪山和星辰的古老智慧。她告诉羽,真正的方向并非只在地面,更在头顶的星空。在她的指引下,羽学会了夜观星象,通过北斗七星和月亮的轨迹来判断方向,为他日后的雪山攀登打下了基础。 历经千辛万苦,羽终于抵达了传说中的雪山脚下。眼前的景象,是前所未有的壮丽与严酷。巨大的山体直插云霄,皑皑白雪覆盖着一切,冰冷的寒风刮得人几乎站立不稳。这里的空气稀薄,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陡峭的冰崖、随时可能崩塌的雪崩、以及极度的严寒。他曾数次跌落,数次被困,但他从未放弃。每一次跌倒,他都咬牙爬起;每一次困境,他都寻找生机。 在攀登的过程中,羽还遇到了几位同样怀揣着不同目的来到雪山的人。有的是为了寻找传说中的稀有药材,有的是为了完成某种挑战,有的是为了逃避现实。其中,一位名叫“霜”的年轻女子,她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冷静的头脑,她在一次雪崩中救了羽。两人在艰难的攀登中互相扶持,分享食物和温暖,也分享内心的困惑与希望。霜的出现,为羽冰冷孤独的旅程带来了一抹温暖。她也渴望找到内心的答案,她的加入,让羽意识到,也许“乌托邦”并非只是一个人能找到的,而是需要共同的信念和支持。 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羽发现,这里的环境越来越与他想象中的“乌托邦”有所不同。他看到了被冰雪覆盖的巨大裂缝,看到了因地质活动而形成的奇特地貌。他开始思考,传说中的“乌托邦”,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是地理上的一个地方,还是内心的某种状态?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羽和霜被困在一个狭小的冰洞中。寒冷刺骨,食物也即将耗尽。就在他们感到绝望的时候,羽再次拿出那张残破的星图,而那根古老的木杖,在星光的映照下,突然发出微弱的光芒,指向了星图上的一个特殊标记。这个标记,并非指向某个山峰,而是指向了他们所在冰洞下方的一个隐秘的入口。 怀揣着最后的希望,羽和霜冒险进入了这个入口。他们发现,这里并非冰天雪地,而是一个被天然岩壁包裹的巨大洞穴。洞穴内部,竟然涌动着温暖的地下水,滋养着一些从未见过的奇异植物,散发着淡淡的荧光。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清香。更让他们惊奇的是,在洞穴的中央,有一个巨大的水晶球,球体内部流转着柔和的光芒,仿佛蕴含着无限的能量。 羽和霜小心翼翼地靠近水晶球。当他们触摸到水晶球的瞬间,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涌入他们的身体。他们看到了无数的画面,看到了地球的过去与未来,看到了生命的起源与轮回。他们明白了,“雪山乌托邦”并非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纯净、和谐、与自然共生的理想状态的追求。它存在于每个相信它的人心中,它需要勇气去探索,需要坚韧去守护。 在这个隐藏的地下空间里,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启迪。他们找到了内心深处的平静,也明白了此行的真正意义。他们没有找到传说中的黄金和珠宝,但他们找到了比任何物质财富都珍贵的东西——内心的充实与智慧。 离开雪山后,羽和霜并没有选择将这里的秘密公之于众。他们知道,真正的“乌托邦”,需要人们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去创造。羽回到了家乡,他没有大肆宣扬自己的经历,但他将从雪山中学到的智慧和力量,悄悄地融入了他的生活。他开始用更温和的方式与人交流,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他成为了家乡人们眼中的一股清流,他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周围的人,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寻找内心的方向。 霜则选择了继续她的探索,但她的探索不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分享。她用自己的方式,将关于自然、关于生命、关于内心和谐的理念传播出去。 “雪山乌托邦”的故事,并非一个关于奇迹的传说,而是一个关于人如何面对内心困境,如何追寻超越物质的价值,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寓言。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理想国度,或许并不遥远,它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存在于我们勇敢迈出的每一步,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那份永不熄灭的希望。无论现实多么残酷,无论挑战多么艰巨,只要我们心中有“雪山乌托邦”的光芒,我们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纯净之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细节铺陈极其讲究,尤其是关于环境与人的互动描写,简直让人身临其境。你几乎能闻到高海拔空气中那种稀薄的、带着矿物气息的味道,能感受到阳光直射皮肤时那种近乎灼烧的强度。作者似乎对这个虚拟的地理环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每一个风向的描述,每一处岩石的纹理,都充满了真实感,这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这种详实的背景描写,反而为它天马行空的哲学探讨提供了最坚实的地面。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奇幻设定,而是将“地貌”本身视为一个关键角色,参与到人物命运的塑造之中。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抬头看看窗外,试图将现实的景物与书中描绘的“雪山”进行对照,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同类作品难以企及的。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乌托邦”,也许根本不是关于制度的完善,而是关于人与自己所处环境能否达成一种既敬畏又和谐的共生关系。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极其深刻的文本样本。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了,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极简的雪山剪影,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绪拉到了一个辽阔、甚至有些孤寂的高远之地。我一拿到手,立刻就被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吸引住了,纸张的触感细腻而坚韧,仿佛在预示着故事内容也绝非轻描淡写。我其实对这类带有强烈地理意象的书籍抱有很高的期待,总觉得它们在讲述一个关于环境与人类精神边界的故事。翻开扉页,那排版布局也极为讲究,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克制而有力的美感,没有多余的装饰,完全是内容自身的张力在说话。我喜欢作者这种叙事上的自信,它不靠华丽辞藻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去描摹一个理想国度的构建与瓦解。初读几页,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构建这个“乌托邦”时,在哲学层面的深思熟虑,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高寒地带,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放逐与重塑。那种对极致纯净的追求,在现实世界中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它才如此引人入胜。这本书的装帧工艺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种阅读仪式感,让人忍不住想找一个安静的午后,沏上一壶热茶,彻底沉浸其中,去探索那冰雪覆盖下的真相。

评分

这本书的节奏把控,可以说是大师级的。一开始,叙事像山间的溪流,缓慢而蜿蜒,你得耐心跟随,才能领略到它最终汇集成磅礴大河的势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细腻,每一个角色的动机都处理得极其微妙,没有绝对的善恶分明,更多的是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复杂性被不断放大和拷问。比如,书中关于“集体共识”与“个人自由”的冲突描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张力展现。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难题抛给了读者,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自我审视:如果我身处那个封闭的、规则近乎完美的社会,我会选择顺从,还是会选择以破坏来捍卫某种我更珍视的东西?这种叙事的留白和深挖,使得这本书的后劲非常足,读完合上书本,那种思考的余韵能在脑海中盘旋很久。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场关于社会契约的辩论,而且辩论的场景设置在那么一个与世隔绝、美得令人窒息却又无比严酷的环境里,对比感强烈到让人心悸。

评分

这本书对于“理想”的描绘,充满了矛盾的张力。它展现了一个在资源极端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如何通过高度的自我约束和严格的伦理体系,来维持一种看似和谐的生存状态。我个人对其中对于“记忆与传承”的探讨印象尤为深刻。在一个不断试图抹去“过去纷扰”的全新社会里,那些被刻意遗忘的片段,是如何像幽灵一样在不经意间浮现,并动摇着基石的?作者在这里玩弄了一种非常高级的心理游戏,即:我们是否真的能完全切割过去,重新开始?读到那些老一辈人眼神中偶尔流露出的复杂情绪时,我感同身受那种背负着秘密前行的沉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像冰川一样,表面上是纯净的、锐利的,但其内部却蕴含着巨大的压力和流动的历史。它让我不停地反思,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非乌托邦”的世界,是不是也建立在无数被选择性遗忘的“代价”之上。

评分

当我读到关于“时间感”的章节时,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疏离与震撼。在那个与世隔绝的高原社区里,似乎四季的更迭都变得异常缓慢和有规律,传统的时间概念在这里似乎被重新定义了。作者用了很多篇幅去描述那种近乎永恒的宁静,以及在这种宁静下,人们对“存在”本身的焦虑。我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了一个旁观者,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打破了这份脆弱的平衡。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高潮,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比如光线的变化、食物的获取、简单的仪式,来展现这个社会结构的坚固与脆弱。那种文字的肌理感非常强,读起来不像是在看小说,更像是在阅读一份被细心保存的田野调查报告,只不过它用的是最富诗意的语言。这种冷静的叙事风格,反而比任何激烈的冲突都更让人感到不寒而栗,因为你知道,当一个完美的体系开始出现裂缝时,它崩塌时的景象会是何等彻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