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雪山乌托邦 | 作者 | 神山下的访客 |
| 定价 | 49.80元 | 出版社 | 龙门书局 |
| ISBN | 9787508843827 | 出版日期 | 2014-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这不仅仅是一本游记,时间跨度超过六年。因为一处美景,换了一种活法,听起来不可思议。他们辞掉工作,走进大山深处,从云南到西藏,从虫草江湖到松茸传奇,住在高山营地,吃着雪水泡面,有时遇见熊,还遇见了这样的人:行走丛林30多年的酒鬼猎人、拥有200多个情人的藏药老板、威震江湖的虫草老大、养猪的流浪歌手、苦行的汉族活佛、为爱决斗的浪子、为情痴狂的卓玛……这些人太真实了,活得如此灿烂,让人感动到落泪,一个不留神,落在了野花头上。等你回过神来,才忽然发现,哦,原来这一切都是“雪山乌托邦”。 |
| 作者简介 | |
| 一个本是工程师 一个本是设计师 在大都市的茶馆里,次见面一拍即合,辞掉工作,开始了这一切 远离城市,翻雪山,盖木屋,卖藏药 有人说,他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他们觉得,这是一次追寻新生活的探险 他们就是“神山下的访客”:刘杰文、不个 刘杰文 本书文字作者。曾是IT技术男,忽然惊醒,换了种活法,爬山探险,开店卖药。 2001年徒步丝绸之路,2002年徒步去西藏,著有《小刘美国游记》、长篇小说《去西藏》、短篇集《刘道士》等。《虫草江湖》《松茸传奇》《神山下的居民》等文章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旅行家》及《中国国家旅游》。挚爱摇滚乐和徒步探险,现于滇藏交界处创建“有时遇见熊”,卖起了自采的山货。 不个 本书图片作者,设计师,热爱旅行和摄影。 从小不安分。 中学,逃课迟到成绩依然好到让人嫉恨。 大学,四处飘荡找不到工作。 做过汽修师傅、流水线工人、电话销售、山寨手机程序员…… 也装过白领、做过讲师…… |
| 目录 | |
| 序 光明 明日天涯——我的辞职信 神山下的访客 1 西藏秘境 2 幸福探险者 3 藏药商人 4 美虫草营地 寻梦永无乡 1 永无乡“事变” 2 再建永无乡 3 永无乡对于我,是什么 4 永无乡的人们 神山下的居民 1 扎西情史 2 盐井卓玛 3 虫草江湖 4 松茸传奇 5 酒鬼猎人 6 藏药老板 7 服务员阿珍 8 藏族女司机 9 汉族活佛 10 弦子王 11 养猪的流浪歌手 12 扎西进城 篇外散记 1 山在那里——登山极度体验 2 给姐姐的信 3 致女儿周岁 我、不个、理想 后记 不忘初心 |
| 编辑推荐 | |
| ◆你想过重新开始吗?走出去看看,也许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两个上海理工男,深入藏地秘境,在梅里雪山脚下,和藏民们一起采松茸,收虫草,唱藏歌……他们的皮肤黑了,胡子硬了,换了一种活法,也建起了自己心中的“雪山乌托邦”。 ◆“有人问我们为什么在雪山盖木屋,因为你有一个家,一直在遥望世上*美的雪山!” 一个是IT技术男,一个是*前员工,辞去高薪辞职,深入藏区秘境生活整整6年,在梅里雪山下,建起了一座精神与梦想的王国——“永无乡”小木屋。在建这座木屋之前,他们发起了一个众筹项目——500元,做雪山木屋的主人,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支持,也为这座雪山小木屋寻找到了43位主人。他们的故事还入选了“未曾离开——阿里员工如是说”,拍成短片,在*纽约上市IPO上播放,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感动了更多有梦想的人。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做着什么,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有天实现了呢。 ◆这本书不是教你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让你感受人世间的灿烂。作者和藏民一起生活多年,他们的率真与善良深深打动了他。他开始写他们,和大家一起分享,当作光明。 ◆作者还组织了几次雪山看房团徒步活动,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永无乡”,让大家和故事中那些可爱的人、美丽的景零距离接触。随书附赠「雪山看房团徒步线路图」,木屋建造视频、徒步攻略和精美图片可通过扫描地图下方二维码获得。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细节铺陈极其讲究,尤其是关于环境与人的互动描写,简直让人身临其境。你几乎能闻到高海拔空气中那种稀薄的、带着矿物气息的味道,能感受到阳光直射皮肤时那种近乎灼烧的强度。作者似乎对这个虚拟的地理环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每一个风向的描述,每一处岩石的纹理,都充满了真实感,这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这种详实的背景描写,反而为它天马行空的哲学探讨提供了最坚实的地面。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奇幻设定,而是将“地貌”本身视为一个关键角色,参与到人物命运的塑造之中。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抬头看看窗外,试图将现实的景物与书中描绘的“雪山”进行对照,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同类作品难以企及的。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乌托邦”,也许根本不是关于制度的完善,而是关于人与自己所处环境能否达成一种既敬畏又和谐的共生关系。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极其深刻的文本样本。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了,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极简的雪山剪影,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绪拉到了一个辽阔、甚至有些孤寂的高远之地。我一拿到手,立刻就被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吸引住了,纸张的触感细腻而坚韧,仿佛在预示着故事内容也绝非轻描淡写。我其实对这类带有强烈地理意象的书籍抱有很高的期待,总觉得它们在讲述一个关于环境与人类精神边界的故事。翻开扉页,那排版布局也极为讲究,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克制而有力的美感,没有多余的装饰,完全是内容自身的张力在说话。我喜欢作者这种叙事上的自信,它不靠华丽辞藻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去描摹一个理想国度的构建与瓦解。初读几页,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构建这个“乌托邦”时,在哲学层面的深思熟虑,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高寒地带,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放逐与重塑。那种对极致纯净的追求,在现实世界中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它才如此引人入胜。这本书的装帧工艺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种阅读仪式感,让人忍不住想找一个安静的午后,沏上一壶热茶,彻底沉浸其中,去探索那冰雪覆盖下的真相。
评分这本书的节奏把控,可以说是大师级的。一开始,叙事像山间的溪流,缓慢而蜿蜒,你得耐心跟随,才能领略到它最终汇集成磅礴大河的势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细腻,每一个角色的动机都处理得极其微妙,没有绝对的善恶分明,更多的是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复杂性被不断放大和拷问。比如,书中关于“集体共识”与“个人自由”的冲突描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张力展现。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难题抛给了读者,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自我审视:如果我身处那个封闭的、规则近乎完美的社会,我会选择顺从,还是会选择以破坏来捍卫某种我更珍视的东西?这种叙事的留白和深挖,使得这本书的后劲非常足,读完合上书本,那种思考的余韵能在脑海中盘旋很久。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场关于社会契约的辩论,而且辩论的场景设置在那么一个与世隔绝、美得令人窒息却又无比严酷的环境里,对比感强烈到让人心悸。
评分这本书对于“理想”的描绘,充满了矛盾的张力。它展现了一个在资源极端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如何通过高度的自我约束和严格的伦理体系,来维持一种看似和谐的生存状态。我个人对其中对于“记忆与传承”的探讨印象尤为深刻。在一个不断试图抹去“过去纷扰”的全新社会里,那些被刻意遗忘的片段,是如何像幽灵一样在不经意间浮现,并动摇着基石的?作者在这里玩弄了一种非常高级的心理游戏,即:我们是否真的能完全切割过去,重新开始?读到那些老一辈人眼神中偶尔流露出的复杂情绪时,我感同身受那种背负着秘密前行的沉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像冰川一样,表面上是纯净的、锐利的,但其内部却蕴含着巨大的压力和流动的历史。它让我不停地反思,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非乌托邦”的世界,是不是也建立在无数被选择性遗忘的“代价”之上。
评分当我读到关于“时间感”的章节时,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疏离与震撼。在那个与世隔绝的高原社区里,似乎四季的更迭都变得异常缓慢和有规律,传统的时间概念在这里似乎被重新定义了。作者用了很多篇幅去描述那种近乎永恒的宁静,以及在这种宁静下,人们对“存在”本身的焦虑。我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了一个旁观者,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打破了这份脆弱的平衡。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高潮,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比如光线的变化、食物的获取、简单的仪式,来展现这个社会结构的坚固与脆弱。那种文字的肌理感非常强,读起来不像是在看小说,更像是在阅读一份被细心保存的田野调查报告,只不过它用的是最富诗意的语言。这种冷静的叙事风格,反而比任何激烈的冲突都更让人感到不寒而栗,因为你知道,当一个完美的体系开始出现裂缝时,它崩塌时的景象会是何等彻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