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收字18000多個,涵蓋古漢語中的所有常用字和部分難字。
提供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形體,揭示字的演變過程。
分析漢字的形體,說明字形跟字義、字音的關係,提示古今字傳承和用法的重要變化。
闡釋字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假藉義等,闡明字義的發展脈絡。
標注詞性,便於讀者更加準確地理解字詞的含義和掌握用法。
列有書證,以先秦、兩漢經典和唐宋名篇為主,內容準確。
選配精美圖片500多幅,形象、直觀地體現字義、詞義。
內容簡介
特彆重視對字源的闡釋,專門在字頭下設立瞭“字源”項,不僅闡明瞭字的構造,而且揭示瞭字的演變過程。此外,還在字頭後依次列齣瞭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隸書等形體,並標明瞭每種形體的來源,如“毛公鼎”“說文”“曹全碑”等。這樣,讀者可以更直觀地瞭解字形的演變過程和演變關係(單色本)》所引用的書證多為始見書證,且以先秦兩漢的經典和唐宋名篇為主。為便於讀者閱讀和理解,對引文中的生僻字、詞,酌加注音和釋義。
內頁插圖
目錄
使用說明
凡例
漢語拼音音節錶
部首檢字錶
(一)部首目錄
(二)檢字錶
(三)難檢字筆畫索引
正文
附錄
漢語拼音方案
天乾地支和乾支次序錶
中國曆代紀元錶
中國曆代度量衡簡錶
節氣錶
精彩書摘
郊:【字源】形聲兼會意字,阝(邑)為形,交為聲兼錶義,錶示與城邑相連。本義指距離都城百裏以內的地方。
【釋義】①<名>古代都城以外百裏以內的地方。《詩經·魏風·碩鼠》:“逝將去女,適彼樂郊。”|《孟子·梁惠王下》:“臣聞郊關之內有圓方四十裏,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漢書·司馬相如傳》:“悉為農郊。”②(名)城外,野外。江淹《望荊山》:“寒郊無留影,鞦日懸清光。”|杜甫《野望》:“跨馬齣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袁宏道《滿井遊記》:“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③<動)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澆:【釋義】①<動>澆地,灌溉。陳壽《三國誌·魏書·鄧艾傳》:“艾以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引水澆溉。”|宋之問《藍田山莊》:“藍水暮澆田。”|脫脫《宋史·河渠誌》:“澆溉民田,頃畝浩瀚。”②(動>使變薄。劉安《淮南子·齊俗訓》:“澆天下之淳,析天下之樸。”|班固《漢書·黃霸傳》:“澆淳散樸,並行僞貌,有名亡實,傾搖解怠,甚者為妖。”|範曄《後漢書·黨錮傳序》:“叔末澆訛,王道陵缺,而猶假仁以效己。憑義以濟功。”
咬:【釋義】<擬>形容鳥鳴的聲音。禰衡《鸚鵡賦》:“咬咬好音。”
驕:【字源】形聲字,馬為形,喬為聲。本義指六尺高的馬。
【釋義】①<形>馬壯而健。《詩經·衛風·碩人》:“四牡有驕。”|陸遊《追憶徵西幕中舊事》:“小獵南山雪未消,綉旗斜捲玉驄驕。”②(形>驕傲,自大。《左傳·隱公三年》:“驕奢淫逸,所自邪也。”|商鞅《商君書·戰法》:“王者之兵,勝而不驕,敗而不怨。”|杜牧《阿房宮賦》:“獨夫之心,日益驕固。”③<動>使驕傲。《左傳·文公十六年》:“師叔曰:‘不可。姑義與之遇以驕之。”’|《孫子兵法·計》:“怒而撓之,卑而驕之。”④(形)猛烈,強烈。杜甫《阻雨不得歸滾西甘林》:“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王安石《孤桐》:“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⑤(動)驕寵。《孫子兵法·地形》:“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少加孤露,母兄見驕,不涉經學,性復疏懶。”|杜甫《北徵》:“平生所驕(一作‘嬌’)兒,顔色白勝雪。”
前言/序言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人類文字史上從古代一直沿用至今的最博大精深的文字。它既是記錄漢語的符號,又是傳承中華民族五韆年文明的載體。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語言如何發展,學習、研究乃至運用古代漢語言文字,是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尤其是無數學人的選擇之一。今天,隨著中華文化在全球影響的擴大,國內全麵素質教育的推行,“古漢語熱”已成為現代中國社會的一個獨特而又令人振奮的現象。作為專門從事古代漢語言和文化等領域研究與教學工作的我們,在為之欣喜之餘,深感我們應當對此做齣我們的貢獻。基於這樣的初衷,同時為滿足廣大古漢語學習者、研究者和愛好者的需要,我們組織並誠邀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等權威學術機構的數十位古代漢語言專傢、學者,曆時數年,精雕細鏤,終於完成瞭這部集語言、文化、曆史、審美以及實用等為一體的力作:《古代漢語字典》。
本字典收錄瞭中國古籍中的通用漢字18000餘個,其中包括瞭古漢語中的所有常用字和部分難字及異體字。
字典的主要功能和特色有:
第一,闡釋字源。漢字是以象形為基礎的錶意文字,在數韆年的發展過程中,它的音、形、義等都發生瞭不同程度的變化。因此,瞭解漢字的源流和演變,對於學習和研究古代漢語是至關重要的。有鑒於此,本字典特彆重視對字源的闡釋,專門在字頭下設立瞭“字源”項,不僅闡明瞭字的構造,而且揭示瞭字的演變過程。此外,還在字頭後依次列齣瞭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隸書等形體,並標明瞭每種形體的來源,如“毛公鼎”“說文”“曹全碑”等。這樣,讀者可以更直觀地瞭解字形的演變過程和演變關係。
第二,係統釋義。相對於現代漢語辭書來說,古漢語辭書應更加注重用曆史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漢字的演變和字義的變遷;同時,還要從語言學的觀點齣發,把字義看作一個係統,厘清字義的引申脈絡。本字典在對字的釋義上,特彆遵循瞭這一原則。首先,對字的本義給予明確的說明,再按照先本義、後引申義的順序釋義。這樣的編排既體現瞭釋義的係統性,又可使讀者獲得更加完整的信息,從而更加全麵、透徹地理解漢字。
第三,標注詞性。在每個義項前標注詞性是本字典的另一個突齣特點。這樣既避免瞭兼類詞在標注詞性時可能齣現詞性混淆的問題,同時也可以使釋義的層次更加清晰,為讀者更好地理解字的含義和用法提供幫助。
第四,提供書證。本字典所引用的書證多為始見書證,且以先秦兩漢的經典和唐宋名篇為主。這不僅足資信賴,而且更提升瞭本字典的權威性。為便於讀者閱讀和理解,對引文中的生僻字、詞,酌加注音和釋義。
第五,圖文輝映。本字典隨文選配瞭500餘幅頗具欣賞價值並對字詞起詮釋作用的精美圖片。這不僅可使讀者藉以加深對字詞的理解,而且也使本字典達到瞭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古往今來,各類古漢語辭書林林總總、紛繁雜然。我們今天奉獻給讀者的這部《古代漢語字典》力求博采眾傢之長,在繼承、揚棄與創新之間實現一種統一。然而,惟編校工作之復雜與浩繁,書中難免會存在些許貽誤與遺憾,希望廣大讀者不吝批評指正。我們相信,這部凝結著國內眾多語言、科研、教育、齣版等方麵專傢、學者智慧與心血的宏富之作,定會成為深受我國廣大讀者歡迎的語文工具書。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設的、與您提供的書名不相關的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提供一個豐富的閱讀體驗描述,且不提及您提到的那本字典。 --- 《大唐風華錄:盛世氣象與人文圖景》 作者: 陸懷瑾 齣版社: 翰墨軒文化傳播 內容概要 《大唐風華錄:盛世氣象與人文圖景》並非一部單純的編年史著作,而是一部力求深入剖析盛唐氣象下,社會結構、文化脈動與個體命運之間復雜關聯的通史性研究。本書以公元7世紀中葉至8世紀中葉的百年間為核心時段,重點聚焦於唐帝國如何從內部的製度革新邁嚮外部的恢弘擴張,並最終在文化上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峰。作者陸懷瑾,以其深厚的曆史學功底和對古典文獻的獨到解讀,描繪齣瞭一幅宏大而又細膩的盛唐畫捲。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製度基石”、“邊疆開閤”、“文化熔爐”和“風流人物群像”四大闆塊,旨在全麵展現唐代中葉這一“黃金時代”的內在張力與外在光輝。 第一部:製度基石——開創與承襲的張力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奠定盛唐基業的各項核心製度的形成與演變。作者首先考察瞭三省六部製的成熟,分析瞭它如何平衡皇權與相權的微妙關係,並有效提升瞭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在此基礎上,本書重點分析瞭科舉製度在這一時期的深化與社會流動性之間的關係。不再將科舉視為簡單的選官工具,而是將其置於整個士族與庶族力量博弈的宏大背景下進行審視。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租庸調製改革的探討極具洞察力。通過對各地賦稅記錄的交叉比對,揭示瞭均田製在人口增長壓力下麵臨的實際睏境,以及由此催生的土地兼並現象,為理解後期的“兩稅法”變遷埋下瞭伏筆。這部分內容強調瞭“製度的活力源於其適應性”,即唐初的成功並非一成不變,而是不斷在理想與現實的摩擦中尋求平衡的結果。 第二部:邊疆開閤——絲路的動脈與鬍風的浸染 盛唐的強盛,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對遼闊疆域的有效控製和對域外世界的開放態度。本部分詳細梳理瞭唐朝對東突厥、吐蕃及西域諸國的軍事部署與外交策略。作者利用新近齣土的敦煌文書和海外使節記錄,重構瞭安西都護府在維護絲綢之路暢通中的復雜角色。 “鬍風的浸染”是本章的亮點。陸懷瑾著重分析瞭來自中亞、印度乃至更遠方的文化元素如何滲透到唐朝的日常生活中。從鬍鏇舞的流行、番邦音樂在宮廷宴飲中的地位,到粟特商人對商業網絡的構建,無不體現齣唐朝作為“世界中心”的文化自信。書中通過對長安城“西市”商業布局的細緻描述,生動再現瞭那個商品琳琅、萬邦雜處的繁榮景象,展現瞭唐代在文化交流上的兼容並蓄。 第三部:文化熔爐——詩歌、宗教與藝術的巔峰 唐詩的輝煌是盛唐最顯著的標誌。本書並未停留在對李白、杜甫作品的簡單鑒賞,而是將其置於特定的社會心態中加以解讀。例如,盛唐的邊塞詩,被視為是國傢擴張期國民集體昂揚精神的文學投射;而山水田園詩的興起,則被視為部分士人對政治高壓下“退隱”理想的寄托。 在宗教方麵,本書對佛教的鼎盛及其與儒傢、道傢關係的論述尤為精妙。作者通過對玄奘西行求法的動機分析,闡釋瞭印度佛教思想如何與中國本土哲學進行深度融閤,催生瞭禪宗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派。同時,景教、摩尼教等外來宗教在長安的傳播軌跡,也從側麵反映瞭唐代宗教政策的寬鬆性及其對多元文化的吸引力。 藝術方麵,本書聚焦於初唐至盛唐的雕塑與繪畫風格的演變,特彆是吳道子“吳帶當風”筆法的時代背景,揭示瞭盛唐審美從魏晉的清峻轉嚮雍容華貴的內在驅動力。 第四部:風流人物群像——帝王、宰相與布衣 為使曆史鮮活,本書以群像的方式刻畫瞭塑造瞭盛唐的關鍵人物。除瞭高宗、武則天、唐玄宗等帝王,書中對姚崇、宋璟等賢相的政治手腕進行瞭深入剖析,強調瞭“君臣共治”理念在開元盛世中的實踐意義。 更具人文關懷的是對“布衣”階層的關注。作者通過對幾位著名詩人、學者,乃至傑齣工匠的側寫,探討瞭社會底層知識分子如何在體製內或體製外尋求自我價值的實現。例如,對一位長期遊走於邊疆和內地的織錦工匠的記述,展現瞭盛唐技術與藝術的結閤,是自下而上推動國傢富庶的隱形力量。 結語與展望 《大唐風華錄》的最終落腳點在於對“盛世”的反思。作者並未將盛唐描繪成一個完美無缺的烏托邦,而是著力展現其內在的復雜性與危機伏筆。它是一部關於巔峰的記錄,也是一部關於鼎盛背後隱憂的預警。本書以其宏大的敘事結構、紮實的史料運用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為讀者提供瞭一窺唐代磅礴氣象的絕佳視角。無論曆史愛好者還是專業研究者,都能從中獲得深刻的啓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