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英汉汉英大词典-第二版 | 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5-01 |
| 作者:李德芳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10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57903329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2 |
收词全面,实用性强,查阅、翻译、写作的好帮手,英语中高考及四六级考试的必备宝典!
本词典的英汉部分连同扩展词汇实际共收词和短语40000余条,基本上涵盖了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词汇表、《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词汇表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词汇表中所列词汇。本词典还针对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的实际需要,将一些英语知识进行了归纳和提炼,词典中共设有用法说明和辨析千余条,有助于读者从多层次、多角度学习、掌握和运用英语词语。 本词典的汉英部分收词40000余条。除一般词和大量新词外,还收入一些常见的方言、成语、谚语及自然科学的常用词语。汉语词语的选择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英语释义地道准确,原汁原味,简明易懂。所收的汉语词语涵盖面广,在日常学习、生活与社交活动中使用频率高,搭配能力强,可供读者口头交际和书面表达时使用。 本词典的汉英部分收词25 000余条。除一般词和大量新词外,还收入一些常见的方言、成语、谚语及自然科学的常用词语。汉语词语的选择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英语释义地道准确,原汁原味,简明易懂。所收的汉语词语涵盖面广,在日常学习、生活与社交活动中使用频率高,搭配能力强,可供读者口头交际和书面表达时使用。
李德芳,西华大学外语系教授,为英语学习者编写出版过多部英语类字词典,如《英汉小词典》、《50000条英汉汉英词典》、《大学英汉词典》、《大学英语实用语法教程》等,均获得市场和读者的认可。
我是一名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时常会尝试翻译一些英文短篇小说和诗歌。在处理文学作品时,我最头疼的就是如何准确捕捉原文中那种微妙的“语感”和“韵味”。很多词典的翻译往往过于直白和学术化,丢失了原文的艺术感染力。然而,这本书在处理文学性表达时,展现出了惊人的细腻和功力。它不仅仅提供字面的对等翻译,更会提供几种具有不同语体色彩的译法供参考。比如,在遇到一个形容词时,它可能会给出“正式用语”、“日常口语”和“文学化”三种选项,并用简短的说明指出哪种情境下使用更为贴切。这种对语言层次感的把控能力,让我每次使用时都能感受到编纂团队深厚的语言学素养和对译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它帮助我成功地跨越了从“翻译信息”到“再创作”的门槛,让我的译文在保持准确性的同时,也拥有了应有的文学美感。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人领悟到语言艺术的工具书。
评分自从开始系统地学习和使用这本工具书以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检索效率简直是革命性的提升。过去使用一些老旧的词典,光是找到想要的词条就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尤其是面对那些拼写相近或者发音相似的词汇时,常常会陷入大海捞针的困境。然而,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现代化,无论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查找起来都如同行云流水般顺畅。我特别欣赏它在词条结构上的设计,每一个核心词汇下面,条理清晰地列出了词性、多种释义、搭配用法、惯用语,乃至一些文化背景的注解。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信息呈现方式,远超出了我预期的“大词典”概念。比如,它对一些口语化的表达,如俚语或者固定搭配,并没有一笔带过,而是给予了充分的篇幅进行解释和举例,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和母语者进行日常交流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毫不夸张地说,它极大地缩短了我从“知道这个词”到“能恰当使用这个词”之间的距离。
评分这本大部头初到手时,着实让我眼前一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那厚实且沉稳的装帧,一看就知道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工具书。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墨色均匀,长时间查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作为一名对外贸易领域的从业者,我对于词典的专业性和覆盖面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我特别关注那些行业术语和日常口语表达的收录情况,毕竟书面的严谨和实际交流的灵活性同样重要。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翻译一份技术规格书时,遇到了几个非常生僻的专业名词,别的工具书查不到,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阅了这本书,没想到竟然精准地给出了对应译法,并且附带了详细的例句解析,让我瞬间心里踏实了许多。这种“关键时刻顶得上”的感觉,是衡量一本工具书价值的重要标准。而且,它对词义的辨析非常到位,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通过多组对比鲜明的例句得以清晰呈现,极大地帮助我把握了用词的准确性。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词汇的集合,更像是一位耐心的语言导师,在我攻克语言难关时给予了坚实的后盾支持。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么一本厚重的工具书的实用性是抱有一定疑虑的,毕竟现在网络翻译工具如此发达,谁还会去翻纸质词典呢?但接触使用一段时间后,我完全打消了这个念头。网络工具的优势是速度快,但其致命弱点在于深度和权威性不足,尤其是在处理复杂句式或需要上下文关联理解时,经常会产生荒谬的错误。这本书的优势恰恰在于其严谨的学术基调和详尽的解析。它教会我的不只是“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更是“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这么用,不这么用又有什么后果”。我经常利用它的对比分析功能来区分那些功能相近但内涵不同的词汇,比如 “affect” 和 “effect” 之间的微妙界限,或者几组近义形容词的使用场景差异。这些需要长期积累和深入思考才能掌握的知识点,在这本词典里被系统地、有条理地梳理出来了。它建立了一个可靠的知识体系,让我不再轻易被碎片化的网络信息所误导,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英语的内化能力。
评分对于经常需要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商务人士而言,词典的价值体现在对“文化语境”的捕捉上。我发现这本工具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表达,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可能带有冒犯性或者完全无法被理解。这本书在收录一些特定主题的词汇时,明显加入了对文化适应性的考量。例如,在解释一些习语或俗语时,它不仅给出了直译和意译,还常常配有简短的文化背景说明,解释这个表达源自何处,在哪些场合使用是得体的。这对我至关重要,因为在国际谈判中,一个不恰当的用词可能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走向。通过查阅这本书,我得以避免了很多潜在的文化误区,让我的沟通更加圆融和专业。它不仅仅是一本语言工具,更像是一部行走的跨文化沟通指南,让我的国际交流之旅少走了许多弯路,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