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0词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精)

60000词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语大字典编纂处... 编
图书标签:
  • 词典
  • 汉语词典
  • 现代汉语
  • 工具书
  • 语言学习
  • 词汇
  • 参考书
  • 教学
  • 第三版
  • 精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四川辞书
ISBN:9787557903398
商品编码:29962005407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60000词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精)
  • 作者:编者:汉语大字典编纂处
  • 定价:80
  • 出版社:四川辞书
  • ISBN号:978755790339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6-01
  • 印刷时间:2018-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1252

内容提要

汉语大字典编纂处编写的《60000词现代汉语词 典(第3版)(精)》收录字、词、成语及其他熟语约 60000条,含新词新语及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约5000 条,贴近语言使用实际;设置注音、释义、例词等栏 目,功能齐备,实用性强。
    

目录

凡例
音节表
新旧字形对照表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三)难检字笔画索引
词典正文
(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附录
汉语拼音方案
现代汉语词类表
标点符号用法
汉字笔画分类、名称表
常见部首名称和笔顺表
汉字笔顺规则表
我国历代纪元简表
节气表
干支次序表
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及省会(或首府)名称表
我国少数民族名称表
计量单位表
地质年代简表
元素周期表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60000词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精)”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且不涉及该词典的任何具体信息: --- 《汉字之源与演变:古籍文献中的语言脉络》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探讨汉字发展历程与古代汉语文献语言特征的学术专著。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追溯了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直至楷书的漫长演变轨迹,力求揭示每一个字形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与时代变迁。我们不仅关注字形的具体形态变化,更侧重于探究造成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政治和技术因素。 第一部分:汉字的形体演变与符号学解读 本部分聚焦于汉字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系统的内在逻辑。详细分析了“六书”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实际应用与演变,尤其侧重于对形声字构件的系统梳理。研究者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出土的文字材料,构建了一套考察字形稳定性和变异性的分析框架。例如,对“马”、“鹿”等象形类字在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描绘方式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与比对,论证了早期书写载体(如竹简、丝帛)对书写定型的影响。 此外,本书对隶变这一关键转折点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选取了《睡虎地秦简》、《马王堆帛书》等重要出土文献中的代表性字例,分析了隶书如何通过笔画化和符号化,奠定了后世楷书的基础。通过对笔势、结构平衡的量化分析,揭示了古人对书写效率与审美规范的平衡追求。 第二部分:上古汉语的语音与词汇重建 本卷将研究的视角转向了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借助《诗经》、《楚辞》等经典文献,结合现代语言学中的比较音位学方法,对上古音的复原工作进行了梳理和审视。本书不满足于罗列已有的复原假说,而是着重讨论了不同复原体系(如“中古音上推法”与“印欧语系比较法”)之间的异同,并提出了一个基于早期文献韵部和对音现象的更细致的划分模型。 在词汇方面,重点考察了古代核心词汇的语义漂移现象。选取了如“士”、“道”、“德”等具有深厚哲学意涵的词语,追踪它们在先秦、秦汉、魏晋时期内涵的变化轨迹。通过对特定语境下的搭配、引申义的统计分析,论证了社会思潮(如儒家、道家思想的兴起)对基本词汇意义层面的重塑作用。例如,“行”字从最初的“行走”之意,如何逐步引申出“行为”、“品德”乃至“道路”的复杂含义。 第三部分:古代典籍中的句法与文体研究 本研究板块深入探讨了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特征,特别是与现代汉语存在显著差异的方面。着重分析了“宾语前置”、“判断句结构”以及“复句连接词”的使用习惯。通过对先秦散文(如《庄子》、《韩非子》)与汉代史书(如《史记》)的篇幅对比,揭示了不同文体为适应叙事或论辩目的所采取的句法策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古代汉语中的“语流标记”和“语气词”进行了详尽的考察。通过追踪“矣”、“乎”、“哉”等语气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出现频率和具体句法位置,构建了古代汉语语体风格演变的谱系图。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古代文人的表达习惯和情绪张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四部分:古代文献的校勘学基础与文本流传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侧重于文本传播学与校勘学的交叉领域。阐释了在缺乏标准定本的古代,我们如何通过对不同抄本、刻本的系统比较,来推断最接近原貌的文本面貌。详细介绍了传统的“参校法”、“合订本”的优缺点,并引入了信息论中的文本差异度模型,以量化不同版本之间的偏离程度。 选取了唐宋以来流传的几部重要注疏类典籍作为案例,分析了注者在解释过程中对原文的增删和误读是如何影响后世对古代语言的理解的。这部分内容旨在为语言学研究者提供一套严谨的、以文献为基础的考证方法论,强调对原始语料的批判性审视。 结语 《汉字之源与演变:古籍文献中的语言脉络》通过对字形、语音、词汇和句法的全景式考察,力求在古代汉语语言学的多个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本书不仅是对历史语言现象的梳理,更是对我们理解中华文化深层结构的一把钥匙。它适合高等院校中文、历史学、考古学及语言学专业的师生,以及所有对汉字文明演进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全书配有大量的古籍原貌插图与数据图表,以增强学术论证的直观性和说服力。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纂团队显然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其严谨性令人信服。它不仅仅是收录了现今流行的词汇,更难得的是对一些正在消亡或已经半退隐江湖的“活化石”式的词语进行了抢救性的记录和解释。这些词语在现代口语中或许鲜有提及,但它们却是理解近现代文学作品乃至某些地方志、民俗记录的关键钥匙。我曾为了一句晦涩的旧小说台词而苦恼多时,跑遍了网络资源都无法得到满意的解答,最终在这部词典中找到了那个被精准标注为“旧时用法”的词条,其定义清晰无误。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一部优秀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汉语词典”,其使命绝不应仅仅是追踪最新的网络热词,更重要的是肩负起保存和传承语言历史脉络的责任。它是一部面向当下的工具,更是一部通往过去的桥梁,其价值是时间也无法磨灭的。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使用电子词典的人来说,最初我对如此厚重的实体书持保留态度,总觉得效率不如搜索快。然而,实际使用下来,我发现这种“慢”反而带来了更深刻的记忆和理解。在电子设备上查词,往往是“搜到即忘”,你只关心那个特定的答案,然后立刻关闭页面。但翻阅这本大部头时,你不可避免地会扫到相邻的词条,目光会不经意间停留在一两个从未关注过的生僻词上。这种无目的的“偶遇”才是语言学习中最具魔力的一环。我发现很多我以为自己知道的词,在看到它的多个同义词和反义词被并列展示时,才意识到自己以往的理解过于片面。它鼓励了一种“横向联想”,而不是被动地接收单一信息。此外,纸质书的物理互动性,比如用笔在重要的释义旁做标记、折页角来标记反复查阅的难点,都形成了一种独有的学习记忆路径,这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体验。

评分

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在词语辨析上的处理手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地将几个意思相近的词混为一谈,导致表达不够精确。比如“霎时”与“须臾”,“沉浸”与“浸染”,这些词语在书中的对比分析清晰可见,不仅指出了它们的核心语义重叠区,更着重强调了它们在情感色彩、使用语境上的不可替代性。作者似乎深谙学习者的痛点,他们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来堆砌解释,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口语化、却又不失严谨的笔调。这种“平易近人”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即便是对古典文学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掌握这些细微的差别。我发现,自从开始参考这本书后,我在写作中的用词精准度有了显著的提高,那种“差一点点”的感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游刃有余的表达自信。它不仅仅是一本查字典的工具,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私人导师,时刻指正我的语言习惯,引导我走向更规范、更地道的表达。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体现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纸张的质感很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刺眼,字体大小和行距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即便是查阅那些排版密集的长篇解释,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虽然内容浩如烟海,但索引系统却做得异常清晰高效。我尤其欣赏它在特定条目下增加的“文化链接”或“词源探究”部分。这些附加信息虽然不是词典的核心释义,但极大地丰富了词语的文化内涵。例如,当查到一个与古代官职或礼仪相关的词汇时,往往会有一小段补充说明,简要介绍了其历史背景。这使得查阅过程不再是冰冷的知识获取,而变成了一次有趣的文化探索之旅。我常常会因为一个突然出现的文化注解而忘记原本要查的那个词,转而去深挖这个新的知识点。这种设计,成功地将一本工具书变成了一本引人入胜的文化读物,让人愿意主动去探索和沉浸其中,而非仅仅在需要时才拿出来翻阅。

评分

这本厚重的工具书摆在书桌上,光是那沉甸甸的分量就让人肃然起敬。初次翻阅,我立刻被它详尽的收录量所震撼。作为一名中文学习者,我常常在阅读古籍或专业文献时遇到那些似是而非、难以捉摸的词汇,传统的小词典往往束手无策。然而,这部工具书仿佛是一位博学的长者,耐心细致地为每一个生僻字、每一个复杂词组提供了精准的诠释。它的释义层次分明,从本义到引申义,再到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都剖析得入木三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未止步于简单的定义,而是穿插了大量的例句,这些例句的选取极为巧妙,既有古典韵味,又不乏现代生活气息,让人在理解词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语言的鲜活生命力。对于想要深入探究汉语精微之处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领悟和惊喜,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汉语言深层结构的大门。它不像一些快餐式的学习资料那样肤浅,而是要求读者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个字词背后的文化积淀和逻辑脉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