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万历野获编》词汇研究
定价:40.00元
作者:杨继光著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615484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绪论
章 新词新义及口语词
节 新词新义
第二节 口语词的来源
第二章 普通词语例释
第三章 历史词语汇释
第四章 辞书编纂
节 修正释义
第二节 补充书证
第三节 提前早书证
第四节 推迟晚书证
第五章 整理研究
节 校勘举例
第二节 标点举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词目音序索引
后记
作者介绍
杨继光,男,江西新干人,1978年10月生,2004年6月获厦门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6月获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古代汉语教研室主任。中国致公党漳州市委委员。已在《古汉语研究》《敦煌学研究》《江海学刊》《语文建设》《汉字文化》《古籍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性文章50余篇。主持省级、厅级、校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各一项,参与*、省部级研究项目多项。主要学术兴趣为汉语词汇学、训诂学。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了得,读起来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作者的笔触既有古典文献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学术的精准与灵动,很少见到如此平衡的文风。很多学者在处理专业性极强的材料时,难免陷入故纸堆的陈腐气味,但这本著作却能将枯燥的考证过程写得引人入胜。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拍案叫绝。比如,在描述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片段,作者信手拈来几个生动的例证,瞬间就将读者带回了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之中,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种叙事上的张力,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部娓娓道来的历史画卷。对于初涉此领域的新手而言,它不会让人望而却步;对于资深研究者来说,它又能提供足够深度的思考空间,这种雅俗共赏的特质,是衡量一部优秀学术著作的重要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一些长期被忽略的边角料史料的重新激活与价值重估。很多研究者往往聚焦于那些光芒四射的核心文献,而忽略了那些散落在各种笔记、杂录中的“微小”信息。作者却展现出了独到的“淘金”眼光,从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记载中,提炼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线索,并将其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逻辑自洽的分析体系。这种对底层数据的敏感性,是区分普通阅读者与真正研究者的关键所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在处理类似材料时可能存在的偏见和疏漏。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历史细节往往隐藏在最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而要发现它们,需要的不仅是勤奋,更是一种穿透表象的洞察力。
评分从研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综合性视角。它并没有固守单一的考据模式,而是巧妙地融入了社会学、民俗学的观察维度,使得对文本的解读更加立体和丰满。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模棱两可的史料时,并没有急于下一个绝对的结论,而是采用了审慎的“可能性”探讨方式,这种对不确定性的坦诚,恰恰体现了高水平研究应有的谦逊与审慎。这种开放性的姿态,反而激发了读者更多的联想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也极其广泛而精准,可以看出作者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付出了巨大的案头工作量,查阅的资料之浩繁,令人敬佩。这样的深度挖掘和跨学科的融合,无疑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相关历史现象的边界,为未来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和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古典韵味的封面处理,让人在拿起它的时候,就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纹理。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出色,字迹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用心,逻辑脉络清晰,层层递进,使得即便是涉及到一些相对晦涩的古代文献解读,也能让人轻松跟上思路。例如,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和演变,作者都做了详尽的梳理和比对,这种严谨的态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材料的精细打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作者的某个精妙的论证而停下来,反复揣摩其中的深意,那种求知的满足感是其他很多快餐式读物无法给予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份扎实而可靠的参考坐标,它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知识传递,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深入文本、探寻历史肌理的有效方法论。
评分坦白讲,我抱着一丝谨慎的态度开始阅读这本书,因为这类以“研究”为名的著作,有时会过于强调术语的堆砌而牺牲了可读性。然而,这本书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成功地构建了一种流畅、具有引导性的叙事节奏。作者似乎深谙如何与读者进行一场高质量的“智力对话”,他总能在关键节点设置悬念或提出深刻的反问,引导我们共同进入探究的深处。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行文间流露出一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切关怀,使得冰冷的史实仿佛被注入了人性化的温度。这种兼具理性分析和人文情怀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可供参考的学术工具书,更是一部能让人在阅读中获得精神滋养的佳作,非常值得向所有热爱历史和文献探微的人士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