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勋初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精装) 莫砺锋 中华书局 9787101131192

周勋初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精装) 莫砺锋 中华书局 978710113119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周勋初
  • 学术
  • 史学
  • 文化
  • 纪念集
  • 中华书局
  • 莫砺锋
  • 九十寿辰
  • 精装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31192
商品编码:29975472033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周勋初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精装)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101131192
定价:280 元 本店价:226.8 元
折扣:【81】 节省:53.2 元
分类:  →  
货号:1748061
图书简介 《周勋初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是为了给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资深教授周勋初先生(1929年4月11日生)九十华诞颂寿而编辑的论文集。共收文章53篇(包含前言后记),约记76万字。文集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但都是学术文章。文章作者多为周先生及门弟子、后学,如徐有富(1943)钱南秀(1947)莫砺锋(1949)陈书录(1950)姚曼波(1950)严杰(1951)郑杰文(1951)景凯旋(1954)丁鼎(1955)巩本栋(1955)等等。", 作者简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论》 作者: 钱钟书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018149 ---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论》是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历时多年精心撰写的一部鸿篇巨制,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脉络与核心议题。全书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严谨的逻辑和独到的洞见,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宏的中国古代文论图景。 本书并非简单的史料罗列或人物传记,而是致力于挖掘历代文论思想背后的时代精神与哲学根基。钱钟书先生以其深厚的古典学养为基石,穿透浩如烟海的文献迷雾,对先秦诸子、汉魏六朝、唐宋元明直至清代的文学批评思潮进行了精微的梳理与批判性的审视。 第一部分:绪论与先秦源流 开篇部分,作者首先界定了“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指出其与西方理论传统的差异与互鉴之处。随后,目光投向源头——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萌芽。钱先生细致辨析了《诗经》的“风”、“雅”、“颂”之辨,以及《尚书》、《礼记》中关于文德、文教的论述。尤其对孔子“不愠不怨,何事”的文学态度,以及孟子“充实之谓美”的审美追求,进行了深入的文本解读,揭示了早期批评注重伦理教化与内容充实的特点。 第二部分:汉魏六朝的典范与转型 本书的重点之一在于汉魏六朝时期文学批评的重大转型。作者详尽考察了汉代经学对文学的制约与推崇,如“文以载道”思想的初步形成。进入魏晋,文学自觉意识的觉醒成为核心议题。 钱钟书先生以其独到的笔力,对“建安风骨”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并对曹丕《典论·论文》的划时代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确立了文学的独立地位。随后的篇章聚焦于“玄学”与文学的交织。陆机“才隐性”的理论,以及陆云“不恨古人吾不见,恨不见古人所不见”的慨叹,被置于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 尤为精彩的是对六朝理论大家如刘勰、钟嵘的深入分析。《文心雕龙》被视为中国文论史上的里程碑。钱先生并未止步于罗列其“体”、“势”、“韵”、“味”等诸多范畴,而是探讨了刘勰构建完整理论体系的良苦用心,以及他如何调和儒道思想。钟嵘的《诗品》则被视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品鉴”之作,作者着重分析了其“品第”标准中对“风流”与“自然”的推崇,以及对“上上”、“中中”诸品的具体评判逻辑。 第三部分:唐宋的意境与格律的争鸣 唐代文学的繁荣催生了更为多元和精细的批评标准。本书详细梳理了唐代诗论的流变,从“初唐四杰”对盛唐气象的向往,到陈子昂“汉魏风骨”的复古呼声。钱钟书先生对“盛唐气象”的界定,不拘泥于表面上的豪迈,而深入探究其背后对宇宙本体的关怀。 作者对“以诗为文”与“以文为诗”的争论进行了精妙的梳理,指出韩愈、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对词句锤炼的贡献。同时,书中对中晚唐以来的“境界说”进行了审视,探讨了王维、孟浩然诗歌中“诗中有画”的意境是如何被理论化的。 进入宋代,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日益显著。《诗话》的兴盛标志着批评重心从宏大理论向具体作品、个人感受的转移。钱先生对苏轼“论诗以禅”的独特见解,以及黄庭坚的“点铁成金”说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他特别强调了宋人对“韵味”和“学力”的重视,认为这是宋代文论区别于唐代的关键特征。对“知人论世”这一批评方法的起源和演变,本书亦有独到见解。 第四部分:元明清的流变与总结 元代文学批评虽不如唐宋辉煌,但仍有其承接之处,尤其体现在戏曲理论的发展上。本书简要提及了元代杂剧理论家对“声腔”、“科道”的关注。 明代的文论则呈现出复古与创新的交织。作者重点探讨了“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并批判了其僵化的“格调说”。随后,对李贽的童心说和公安派的“独抒性灵”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对僵化束缚的一种有力反抗,标志着个体情感在文论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清代文论则进入了一个更为细密和集中的阶段。钱先生详述了“格律派”与“性灵派”的持续论战,以及王士禛“神韵说”的深远影响。最后,本书通过对清代考据学对文学研究影响的考察,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脉络收束于近代转型的前夜,为全书作了一个有力而富于思辨性的收尾。 学术价值与特点: 本书的显著特点在于其贯穿始终的思辨性与批判精神。钱钟书先生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思想的剖析者。他善于运用西方哲学、文学理论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核心概念(如“意”、“气”、“神”、“韵”)进行跨文化、跨时代的比较与审视,避免了传统史论的窠臼。 其行文风格博赡而精准,引证旁征博采,信手拈来皆是权威。书中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常常能洞见作者未曾言明的潜台词,揭示文本深处隐秘的逻辑关联。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是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奠基性著作,亦是每一位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或缺的案头必备之书。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纯粹的收藏角度来看,这样一本由重量级学者群体献礼的作品,其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即便不是直接从事周先生研究的领域,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特定时期中国人文社科研究前沿的绝佳窗口。我甚至可以想象,文集里收录的某一篇看似边缘的研究,可能恰好触及了当下我们正在关注的新课题,从而提供了回溯源头的线索。好的文集,它的价值不在于某一篇的精彩,而在于其整体上构筑了一个知识的“生态圈”。我期待能从中汲取营养,不仅是学识上的,更是在面对复杂学术问题时,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这才是向一位九十高寿的智者所能表达的最高敬意。

评分

一提起“寿辰纪念文集”,我总会联想到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成就的肯定,也有对未来的期许。莫砺锋先生作为编者,想必深知此中分寸的拿捏。我揣测,文集中的文章风格绝不会是清一色的歌功颂德,而是会呈现出一种学术上的“求真务实”。真正的纪念,是延续和超越。因此,我更关注那些挑战性更强、更具思辨深度的文章。这些文章也许会站在更高的理论高度,对周先生的某些核心观点进行“商榷性的继承”,即在肯定其历史地位的同时,提出新的视角或补充新的证据链。这种良性的学术互动,才最能体现出一位大师级人物的胸襟和其学术生命力的持久性,它证明了先生的学问是开放的、有生命力的对话场域,而非一座供人瞻仰的封闭纪念碑。

评分

中华书局的版本,自带一种对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保证。我设想,如果周先生的研究领域与古典文献、历史考据或某一特定的人文社科分支相关,那么这本集子的注释和引文规范性必然是极高的标准。这类文集往往是研究特定学派或某一历史时期学术风貌的第一手资料。我非常好奇,在这些纪念文章中,是否会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关于先生在田野调查中的艰辛,或者是在古籍整理过程中发现的重大突破。这些细节,往往比宏大的理论综述更能触动人心,它们让冰冷的学术成果“人性化”,让我们看到一位学者在漫长治学道路上所付出的心血与坚持,体会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特有的坚韧品格。

评分

这部厚重的文集摆在案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精装的质感,纸张的触感透露出一种沉稳的历史感,让人不禁联想到其中汇集的内容必然是分量十足的学问结晶。翻开扉页,看到“周勋初先生九十寿辰纪念”的题签,心中油然而生一股敬意。周先生作为学界的泰斗,其学术生涯想必是筚路蓝缕、硕果累累。我猜测这文集收录的篇章,必然是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同仁们为纪念先生的治学精神和卓越贡献而精心撰写的,或许会有对先生某几部里程碑式著作的深入解读,也可能包含一些对特定研究领域的前沿探索,这些探索的理论基石,可能正是源于周先生早年奠定的扎实学风。光是想象这份跨越代际、汇聚群贤的纪念意义,就足以让人对阅读过程充满期待,希望能在这些文字中,窥见那个时代学者群体的风貌,以及他们如何薪火相传地继承和发扬传统学术精神的路径。

评分

装帧的讲究,往往预示着内容编排的精细。我猜想,这部由中华书局这样专业且严谨的出版社付梓的作品,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或许文集会按照贡献者的资历、研究方向,甚至时间脉络进行巧妙的划分,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一条清晰的学术传承链条。例如,可能会有一部分专门回顾周先生早期在某一学科分支的开创性工作,接着是中年时期对理论体系的完善与构建,最后则是晚年对后学者的提携与期许。这样的编排,不仅是对先生一生的学术脉络的梳理,更是对读者进行系统性知识输入的过程。我期待看到那些久负盛名的学者们,如何用他们最精湛的笔法,去描摹和赞颂周先生那高山仰止的学术形象,这无疑是一场学术盛宴的邀请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