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编织达人:毛衣篇
定价:20.00元
作者:阿瑛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064564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触摸着柔软的手编毛衣仿佛触摸到一颗温暖的心,对母亲、主妇、恋人来说编织是件很值得憧憬的事。“复杂的话就先尝试织平针”“针脚不齐也没关系”。无论如何穿起来很不错”,编织作品时就应该这样自我鼓励,一步步的进行下去,织与自己或是至亲密友,是一针一线交织着真情的礼物。本书精心挑选了外套、背心、披肩、小坎样式经典、色彩和谐的四季手编毛衣简洁而实用,质朴的风格与细节变化,会带给大家温暖又亲切的感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棒针花样图案集结成的宝典,简直是我的“灵感提取器”!我收集了很多图案书,但很多都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的。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以“纹理复杂度”为主要划分标准,从最基础的上下针交错的“米粒纹”,逐步递进到复杂的“费尔岛”提花,再到精细到令人叹为观止的“蕾丝镂空”结构。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提供了成品图和详细的针数说明,还附带了每一个花样单元的“结构分解图”。这些分解图用简化的符号和箭头清晰地指出了每一行是如何通过加针、减针、绕线等动作构筑出最终效果的。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复杂花样时,会穿插作者本人的“编织日记”,讲述这个花样背后的文化渊源或者设计思路,这让冰冷的符号多了一层人情味。对于我这种热衷于设计自己作品的进阶编织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模块化”花样组合思路,极大地拓宽了我创作的边界。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这种对手工材料“有执念”的人量身定做的!我花了好大力气才找到这本专注于不同材质毛线特性的深度解析指南。它不是那种教你基础编织技巧的教材,而是更像一本毛线“物语”百科全书。作者对羊毛、棉线、腈纶,甚至是一些非常小众的植物纤维线的性能分析,细致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她对比了不同产地美利奴羊毛的卷曲度和保暖性差异,还专门辟了一个章节讲解如何根据编织物的用途(比如是做帽子、袜子还是披肩)来选择最合适的纤维混纺比例。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她提到了一种特殊的染色工艺如何影响羊毛的染色持久性,这一点在很多其他书籍中都是一笔带过。我以前买线总是凭感觉,现在对照着书里的“手感测试图表”和“拉伸恢复力曲线图”,我感觉自己对毛线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里面的数据图表分析得非常到位,对于追求极致手感和耐用性的编织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支撑是无可替代的。我已经开始重新审视我收藏的那些“不合时宜”的线材了。
评分天哪,我刚刚翻完那本关于钩针蕾丝花边的书籍,简直要为之疯狂!作者的讲解清晰到让人感动,那些复杂的立体花样,在她手下仿佛都变得触手可及。我一直以为那些精致得让人眼花缭乱的扇贝边、贝壳边,只能是大师们的专利,自己这双“笨手”是绝对搞不定的。结果呢,这本书里详细地拆解了每一个针法变化,连穿针的角度、拉线的松紧度都有图文并茂的指导。尤其是关于如何让蕾丝花边平整不卷曲的秘诀,真是太实用了,我以前总是为这个问题焦头烂额。她介绍了几种不同的挑边方法,每种都配有实际应用案例,比如用在婴儿衣领上、桌旗边缘,那种成品效果简直就是艺术品。而且,书里还附赠了一些关于蕾丝线材选择和保养的小知识,非常贴心。这本书的排版也非常舒服,色彩搭配和谐,让人在学习复杂技巧时也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对于任何想把钩针技术提升到新高度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武功秘籍”,绝对值回票价。我打算接下来就挑战书里那个最复杂的水波纹窗帘边,充满期待!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织物修补的认知。我一直以为织物破损了就只能打补丁或者扔掉,这本书却是将“破损”视为二次创作的起点。它详细介绍了一种源自日本的“金缮”织补技术,重点讲解了如何利用对比色和不同纹理的线材,将织物上的小洞或磨损变成视觉上的焦点,而非瑕疵。书中有一段关于如何处理羊绒衫袖口磨损的案例,作者使用了近乎隐形的细羊绒线进行“重建”,几乎看不出痕迹,但织物结构却完全恢复了。更重要的是,它还介绍了更具设计感的“可见修补”方法,比如故意用亮眼的丝线织入破损处,形成一种别样的肌理。这本书的图片清晰到可以分辨出每一根线头的位置,步骤图的逻辑性极强,即使是新手也能理解其精髓。它不只是教你修补,更是教你如何用智慧和耐心赋予旧物新的生命力,这种环保和审美的结合点,实在是太棒了。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研究如何用编织技术制作那些带有空间感的立体饰品,而手头这本专注于“结构性编织”的书籍,简直是为我找到了答案。这本书完全跳脱了传统平面编织的范畴,聚焦于如何通过改变针法密度、利用线材本身的弹性,甚至引入骨架支撑,来制作出杯垫、收纳篮、甚至是可以穿戴的立体雕塑。作者对“张力”的控制描述得极其精妙,比如如何通过紧密的短针和放松的长针交替使用,来创造出自然的凹凸曲线,形成类似陶瓷的质感。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解了如何使用麻线和特殊定型剂制作出具有建筑美感的几何形容器,成品坚挺且富有雕塑感,完全颠覆了我对“软绵绵”编织品的固有印象。这本书的挑战性比较高,需要读者对基础的针法有非常扎实的掌握,但对于想突破现有技术瓶颈,将编织艺术推向装置艺术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我已经被书中那些充满力量感的作品深深震撼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