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自问世而至清代,《文心雕龙》的注释本颇为稀少,直到清代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出现,刘勰之书方得一较为完备的校注本,由是黄注本流行百余年。《文心雕龙(精)》集清代黄叔琳对《文心雕龙》的辑注以及纪昀的评语、近代李详对黄注的补正以及**国学大师刘咸炘对《文心雕龙》的阐说于一炉,并以新校《文心雕龙》原文为底本,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文心雕龙》的独特文本。
。。。
。。。
前言 戚良德
《文心雕龙辑注》序 黄叔琳
《文心雕龙》提要 纪昀
《文心雕龙辑注》提要 纪昀
《文心雕龙黄注补正》序 李详
梁书·刘勰传 姚思廉
上篇
原道**
征圣第二
宗经第三
正纬第四
辨骚第五
明诗第六
乐府第七
铨赋第八
颂赞第九
祝盟第十
铭箴第十一
诔碑第十二
哀吊第十三
杂文第十四
谐褫第十五
史传第十六
诸子第十七
论说第十八
诏策第十九
檄移第二十
封禅第二十一
章表第二十二
奏启第二十三
议对第二十四
书记第二十五
下篇
神思第二十六
体性第二十七
风骨第二十八
通变第二十九
定势第三十
情采第三十一
镕裁第三十二
声律第三十三
章句第三十四
丽辞第三十五
比兴第三十六
夸饰第三十七
事类第三十八
练字第三十九
隐秀第四十
指瑕第四十一
养气第四十二
附会第四十三
总术第四十四
时序第四十五
物色第四十六
才略第四十七
知音第四十八
程器第四十九
序志第五十
附录
刘咸炘 论《文心雕龙》辑录 戚良德
一部尘封百年的“龙学”开山之作
——评近代国学大师刘成炘 的《文心雕龙阐说》 戚良德
主要参考文献
要说最近读过最让人感到温暖治愈的,非这本关于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书莫属。这本书完全摒弃了建筑学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歌的散文笔法,来描绘苏州园林、江南私家园林中的那些“借景”、“对景”和“框景”的艺术。作者似乎是一位对自然有着深厚感情的文人,他笔下的假山流水、亭台楼阁,不再是冰冷的砖石结构,而是与自然生命融为一体的有机体。他擅长运用对比和联想,比如将一处幽深的竹林比作文人内心的清高,将一汪碧池比作哲人的沉思。读起来让人感觉心胸都为之开阔,仿佛真的置身于那曲径通幽的小路上,感受到微风拂面、鸟语花香。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存哲学指南,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美,是藏在人与自然相互映照的诗意之中的。
评分我最近入手的一本古代哲学思辨录,实在挑战了我对传统思维的认知。这本书的结构非常严谨,像是搭积木一样,层层递进地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语言风格偏向于古奥和抽象,初读时需要反复琢磨,甚至需要借助一些注释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一旦领会了其核心的逻辑链条,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不像现代的学术著作那样追求清晰的界限,而是更倾向于探讨那些难以用二元对立去概括的复杂性问题。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处理矛盾概念时的那种辩证思维,它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和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这本书对提升逻辑思辨能力非常有帮助,它教会我如何跳出既有的框架去看待问题,虽然阅读过程略显艰涩,但其带来的思维上的冲击和提升是巨大的,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硬核”之作。
评分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宋代美学的书籍,那套书的书写风格极其细腻,简直是把那个时代的文人雅士的生活碎片和审美情趣都给描摹出来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对宋瓷的釉色、宋词的韵味、插花的意境,甚至是点茶的细节的描绘,构建了一个充满“清、静、雅、远”的审美世界。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用词考究,读起来仿佛能闻到那股淡淡的香灰和茶烟味。我特别欣赏它对“含蓄”这一东方美学核心的深入挖掘,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通过大量的典故和比喻被完美地展现出来。对于长期处于快节奏生活中的现代人来说,阅读它就像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慢疗”,让人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细微之美,重新找回内心的宁静。这本书的配图也选得极妙,与文字相得益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爱不释手,想立刻穿越回去体验那种精致的生活方式。
评分我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时,发现了一本非常罕见的论著,它以一种近乎“旁征博引”的宏大视角,梳理了从先秦到明末的文论发展脉络。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罗列了历代名家的观点,更深入探讨了这些理论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环境对文学创作取向的影响。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气势磅礴,大量的引用和对比分析,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知识长卷。其中对于“风骨”与“辞采”的论辩梳理,尤为精彩,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时代对文学本质的不同追求。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文学批评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不断自我更新的艺术形式,它反映了一个时代最深层的精神焦虑和审美追求。虽然专业性很强,但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如何自我审视和发展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这本《史记》简直是史学界的灯塔,初读时还觉得篇幅浩大有些望而生畏,可一旦沉浸进去,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真叫人欲罢不能。太史公的笔法,真是神鬼莫测,他不是简单地记录事件,而是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置于时代的洪流之中,让你真切感受到他们的挣扎、荣耀与最终的归宿。尤其那些人物传记部分,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比如项羽的悲壮,刘邦的狡黠,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喜欢他那种不偏不倚的叙事态度,虽然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色彩,但整体上对历史的还原度极高,让人在阅读中不断思考“是非功过”的复杂性。读完之后,感觉对秦汉时期的社会结构、文化风貌乃至个体心态都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绝对是案头常备的经典,每一次重温都有新的感悟。这种能够跨越千年依然鲜活的叙事力量,是现代很多历史著作难以企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