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袖珍择吉八卦历

满28包邮 袖珍择吉八卦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强吾 著
图书标签:
  • 择吉
  • 八卦
  • 袖珍历
  • 风俗
  • 传统文化
  • 日历
  • 黄历
  • 易经
  • 包邮
  • 小礼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48863
商品编码:2998335473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袖珍择吉八卦历

定价:15.00元

作者:曾强吾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02948863

字数:

页码:5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6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袖珍择吉八卦历》包括了一、历法知识、二、周易八卦、三、民间择吉习俗简介、四、1901-2050年历表。

目录


一、历法知识(1)
公历(1)阴历(2)农历(3)闰年、闰月、闰日(3)天干地支(5)十二建星(13)二十八宿(13)九星(15)二十四节气(21)七十二候(23)二十四番花信风(24)杂节气(25)日历趣谈几则(27)

二、周易八卦(28)
《周易》(28)八卦(28)纳甲(31)八卦历(32)十二消息卦(33)卦气说(34)

三、民间择吉习俗简介(36)
阴阳五行(36)干支属性(38)纳音(41)奇门遁甲(42)黄道和(44)日躔和十二次(45)太岁(46)年神方位(48)岁时民俗日(54)两头春、盲春、岁交春(56)
四、1901-2050年历表(58)

作者介绍


文摘


公历是阳历的一种,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它的前身是儒略历,是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儒略·恺撒大帝采纳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意见而制定的。早它以回归年为历法的基本单位,平年365天,四年一闰,闰年366天;一年分为12个月,单月31天,双月30天,只有2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改历后,恺撒还用自己的名字儒略(July)为自己出生的7月命名。公元前8年,恺撒之侄奥古斯都成为了罗马新的统治者,他对儒略历又作了调整,欲仿前辈儒略·恺撒,也用自己的名字为其出生的8月命名,并将8月改为大月31天,并从2月里减去1天加在8月上面,又把9,11两月改为小月,10,12两月改为大月。
儒略历历年平均长365.2 5天,比回归年要长0.0078天,累积到16世纪末,3月21日春分提早到了3月11日。于是教皇格里高里十三世于1582年对其加以修订,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格里历10月15日,中间销去10天,使春分日又恢复到3月21日。同时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公元年数被4除尽的仍为闰年,但对世纪年(如1600年、1700年等)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为闰年。

序言


一、历法知识(1)
公历(1)阴历(2)农历(3)闰年、闰月、闰日(3)天干地支(5)十二建星(13)二十八宿(13)九星(15)二十四节气(21)七十二候(23)二十四番花信风(24)杂节气(25)日历趣谈几则(27)

二、周易八卦(28)
《周易》(28)八卦(28)纳甲(31)八卦历(32)十二消息卦(33)卦气说(34)

三、民间择吉习俗简介(36)
阴阳五行(36)干支属性(38)纳音(41)奇门遁甲(42)黄道和(44)日躔和十二次(45)太岁(46)年神方位(48)岁时民俗日(54)两头春、盲春、岁交春(56)
四、1901-2050年历表(58)


卜筮之源:古代占卜文化探析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占卜文化的核心思想、发展脉络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深远影响。我们着眼于卜筮仪式的演变,解析了从殷商时期的甲骨占卜到周代金文卜辞的流变,并详细阐述了这些早期实践如何为后世的易学理论奠定基础。 第一章:占卜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占卜,作为人类认知世界、试图与超自然力量沟通的古老方式,在中国文明的肇始阶段便已深深扎根。本章首先考察了史前时期可能存在的占卜萌芽,如陶器上的刻符、骨骼的裂纹等,这些都是早期人类试图解读自然现象的尝试。 1.1 甲骨文:殷商的“问天”之声 重点解析了安阳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献。我们不仅研究了卜辞的格式——如“贞”“验”“不验”等固定结构,更关注了其内容所反映的商代社会结构、王权认知、农业、战争及祭祀活动。详细比对了不同时期甲骨的刻写风格和占卜内容的侧重变化,揭示了商代王室对卜辞的依赖程度。对所用占卜工具——龟甲和兽骨的处理技术(如钻、凿的形态)也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1.2 金文卜辞:周代礼乐制度下的占卜实践 随着周朝的建立,占卜形式开始向青铜器铭文转移。本章对比了甲骨卜辞与周代金文卜辞在载体、篇幅和内容上的差异。周人更倾向于将占卜的结果或对祖先的告诫铸刻于钟鼎之上,这标志着占卜活动开始与礼乐制度、道德伦理产生更紧密的结合。我们探讨了周公制礼作乐过程中,占卜如何被纳入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之中。 第二章:周易的诞生与哲学化进程 周易,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瑰宝,其卜筮功能是其思想体系的基石。本章聚焦于《易经》从占筮工具向哲学典籍的艰难转型。 2.1 爻与卦的系统构建 详述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符号系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重点分析了“三画成卦”的逻辑结构,即阴爻与阳爻的对立统一,以及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所象征的自然原力和初始意象。我们探讨了早期筮法(如蓍草占卜法)的实际操作步骤,并推断了数字“三”“五”“九”“六”在筮法中的重要性。 2.2 辞的演变:从吉凶断语到伦理训诫 分析了《周易》中“卦辞”和“爻辞”的语言特点。早期辞语多为简洁的吉凶判断,服务于实际的占卜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解读和阐发后,这些辞语逐渐被赋予了深刻的道德、政治和人生哲学内涵,使得易学超越了单纯的预测功能,成为一种指导行为的规范。 第三章:占卜工具与方法的精细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占卜的工具和方法也日益复杂和精细化,反映了古代天人感应思想的深化。 3.1 蓍草筮法:周易占卜的经典范式 对《系辞传》中描述的蓍草占卜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模拟和技术还原。书中会附有详尽的图解,说明如何通过“分、陈、归藏”等步骤,最终得出“揲之数”,并由此确定所占之卦的阴阳状态。重点分析了为何选择五十根蓍草,以及数字运算背后所蕴含的宇宙观(如“天地之数”“生发之机”)。 3.2 术数系统的兴起:占卜的量化趋势 探讨了战国至秦汉时期,以数字和历法为基础的数术(如阴阳五行、干支纪日)开始与传统的卦象占卜相结合的现象。这些术数系统试图通过更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模拟宇宙运行的规律,从而提高了占卜的准确性和系统性。例如,对早期太乙、六壬等复杂术数体系的雏形进行了初步的梳理。 第四章:占卜在古代社会的功能与限制 占卜并非孤立的活动,它深刻地嵌入了古代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4.1 政治决策与国家祭祀 阐释了占卜如何作为统治者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特别是在重大事件如伐战、建都、婚嫁等方面的作用。探讨了官方祭祀体系中,占卜如何确保仪式的“正当性”和“有效性”。 4.2 民间信仰与生活指引 考察了占卜在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包括对生老病死、农事收成的期盼与焦虑的排解。分析了专业卜师(如方士、巫祝)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4.3 占卜的规范化与反思 记录了历代统治者对过度迷信占卜的管制和限制,如《尚书》中对“淫于卜筮”的谴责。通过对儒家经典中对“畏天命”与“尽人事”之间平衡的论述,展现了古代思想家对纯粹依赖占卜所持有的批判性视角。 结语:从巫术到哲学的跨越 本书最后总结了占卜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变迁。它由最初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与探索,逐步演变为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工具,最终凝练为一套富含辩证思想的哲学体系,为后世的文化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全书力求以严谨的考据和清晰的逻辑,还原古代卜筮实践的真实面貌,而非仅仅停留在对吉凶的推测。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呐,最近我刚入手了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长,但内容却让我惊喜连连!这本书简直就像一本藏宝图,带领我一步步探索古老智慧的奥秘。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对节气变化的细致描述,不仅仅是简单的日期标注,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每个节气所蕴含的天地之道,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比如,我一直对“春分”这个节气感到好奇,书中不仅给出了准确的日期,还生动地描绘了此时万物复苏的景象,并结合古人的生活习俗,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那份蓬勃的生机。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很多实用的生活小贴士,比如在不同节气里,饮食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穿衣上如何顺应自然,甚至连家居布置都能找到一些灵感。我特别喜欢关于“芒种”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这个时节农事的繁忙,以及古人如何在这种辛勤劳作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和希望,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劳动的看法。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使是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的人也能轻松理解。插图也十分精美,为内容增添了不少色彩和趣味。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时间、对自然、对生活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读这本书,完全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文人雅士之中,感受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深厚,但又没有丝毫的故弄玄虚,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直击人心。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小满”的章节,它将这个节气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从“物至于此,小得盈满”的含义,到这个时节的物候特征,再到人们的生活起居,都讲解得非常到位。它让我理解到,并非“越多越好”,懂得适可而止,才是真正的智慧。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运势”的说法,但并没有给人一种宿命论的感觉,而是强调了“顺势而为”的重要性。它教会我如何去感知和顺应自然界的能量流动,从而让自己在生活中少走弯路。书中的每一个小知识点,都仿佛是经过千年沉淀的精华,让我受益匪浅。我还会时不时地翻阅它,每次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理解。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居家旅行、案头必备的良品!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的人,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让我系统了解中华传统历法知识的书籍,而它恰恰满足了我的所有期待。我最欣赏的是它将复杂的历法知识融入到易读易懂的叙述中,让我不再觉得枯燥乏味。书中的“择吉”部分尤其精彩,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吉凶日,而是详细解释了选择吉日的原理和依据,以及不同事项(如婚嫁、搬家、开业等)在不同日期所对应的宜忌。我之前总是对这些感到一知半解,现在通过这本书,我能更清晰地理解其中的逻辑,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而且,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传说,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关于“除夕”的由来,书中讲述的民间故事就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承载了人们对家庭团聚和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人性化,重点内容用加粗、小标题等方式突出显示,方便读者快速抓住核心信息。整体而言,这是一本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的优秀读物,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棒的一本!它完美地将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现代人的生活需求相结合,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我之前对“夏至”的印象仅限于“一年中最热的一天”,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它更深层的含义,比如“阳气极盛”、“阴阳转化”的道理,以及在这个节气里,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调整饮食和作息来达到身体的平衡。书中对于“二十四节气”的讲解,可以说是鞭辟入里,让我对四季的轮回有了更透彻的认识。而且,它还融入了“八卦”的知识,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节气的变化和影响。我特别喜欢它关于“未雨绸缪”的建议,提醒我们在不同的节气里,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自然,没有生硬的堆砌,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和一位博学的朋友在聊天。每次读完,都感觉自己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掌控感,不再是随波逐流,而是能够主动地去适应和创造。这本书绝对值得你拥有,它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日历”的认知。以往我只觉得日历不过是记录日期和节气的小册子,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它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人生指南”。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立秋”的解读,它不仅仅告诉你这一天是什么,更会详细分析此时节的气候特点,比如“一叶知秋”的由来,以及在这样的季节里,我们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比如养肺、滋阴等。这些建议都非常具有可操作性,让我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书中的“八卦”部分也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之前对八卦有所耳闻,但总是觉得过于神秘和遥远。这本书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八卦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我觉得古人的智慧真的是无穷无尽的。比如,书中提到如何通过八卦来理解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我们的行为。这本书的装帧也很精美,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厚重感,作为礼物送给长辈,肯定也会让他们爱不释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