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愛是生産力:2009中國情愛報告
定價:25.00元
作者:《新聞周刊》
齣版社:灕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54074561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2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有一個說法:的愛情是用來唏噓的。從1998年開始,《新周刊》每到春天都要“發一次情”——應情人節的景兒,做一個男女情感方麵的話題。情人節特輯,把愛情那點事拿齣來梳理、盤點一通,用時尚的外衣包裝一下,用嚴肅的社會學眼光審視、分析一下,再唏噓感慨一番。
不齣編者們所料,幾乎每年的情人節特輯,甫一推齣都受到瞭讀者的好評,以至每年情人節將至,這一期的雜誌都會成為讀者的一個期待;而情人書裏購買和閱讀《新周刊》,並把它作為具有特殊意義的禮物送給自己所愛的人,也成為很多年輕朋友的習慣。《新周刊》情人節專題這個例牌策劃也因此成瞭雜誌延伸齣來的一個頗具影響力的子品牌,被~些高校新聞與傳播學院講策劃學的老師當作傳媒策劃這的確是《新周刊》有趣、有特色的成功創意,體現瞭這本以“新銳”為特徵的話題雜誌對社會現象和心態的深切關注和敏銳把握。從曆史的角度看,這一串情人節專題,基本上反映齣這些年來中國當下社會文化及中國人情感變化和演進的基本脈絡。這十幾個情人節特輯連起來,可以當作一部《中國當代情愛史》來讀。
中國人情愛生活和愛情觀,從上個世紀末到今天,經曆瞭非常微妙的變化。二十年前,編者們的愛情在婚姻倫理和審美主義的自由理想之間徘徊——走嚮傢庭還是走嚮自編者?十年前,讓編者們心煩的問題是:愛情到底應該朝裏走還是嚮外走——走嚮心靈還是走嚮物質?可臨到五年前,人們談到愛情時,強烈的感受又變成:嚮左走還是嚮右走——走嚮愛人同誌還是走嚮婚外小情兒?至於今天,所有這些選擇,都集中到瞭一個新的睏境:嚮前走還是往迴走?換句話說,就是編者們的愛情,到底是與時俱進地不斷創新,還是低調迴歸傳統?
這些微妙的變化,毫無疑問地體現在瞭《新周刊》情人節特輯係列之中。以“編者愛你”這個溫馨主題開始,由“愛情之死”到“愛無能”、“親愛的,讓編者們按程序接吻吧”,再到“愛情潛規則”、“親愛的誰”,其調性是越做越灰色。必須承認,這不是編者們及大多數讀者願意看到的結果,但卻是那個所謂“世紀之交”時期中國愛情的真實麵貌。
值得欣慰的是,在經曆瞭近年來日益惡化的物欲膨脹和日益緊張的現實生存睏頓之後,中國人的生活和價值觀開始不同程度地嚮傳統和內心迴歸,其情感生活和愛情觀也開始走齣迷亂和睏惑的灰色地帶,摺射在《新周刊》的情人節專題上,則是近三年“保衛愛情”、“聽說愛情還會迴來”以及“愛是生産力”這些標題所傳遞齣來的溫情、陽光訴求。
11年的豐厚纍積,今天以圖書的方式再齣發。編者們對2008--2009年度的情人節專題重新包裝,編輯齣版這本《愛是生産力:2009中國情愛報告》。這個年度文輯將延續做下去,每年推齣,敬請期待。編者們希望讀者從這些文輯裏不僅能夠找齣自己以及周圍的人們這些年來情感變化的軌跡,同時也能更好地去把握愛的未來——編者們都希望,那個未來會更好一些。
目錄
中國情愛報告(2008--2009年度)
愛是生産力,婚姻是生産關係
愛情比婚姻更具生産力的十大理由
2008--2009年度中國情愛報告
2008--2009年度中國情愛榜
2008--2009年度情愛關鍵字排行榜
2008—2009年度愛情CPl
杜登勇:雪災350天後的愛情歸宿
吳加芳:一個中國農民的愛情再生
格倫斯萊特夫婦:1美元救愛情
“80後愛情觀”·調查
80後的愛情觀:其實我們挺保守
女孩生猛
寶馬會CE0王子文:愛情在路上
集體徵婚的醫護團:為自己的幸福博版麵
攝影師阿沙:談瞭19個女朋友的“宅男”
80後小傢庭:不浪漫的幸福感
你相信愛情嗎?
七大婚禮小城盤點
情愛論
“戀愛教程”為什麼流行?
愛情的50個謊言
洪晃、鄭沛芳:南轅北轍,談情說愛
歐北望談愛情經濟學:“把自己製造成為稀缺資源”
婁朕豪談相親學:“今天所作的選擇是十年後你的生活”
鄭匡宇談搭訕:“擦身而過的搭訕是睏難的”
塔羅師陳小珠:“很多人來之前就已知道內心的答案”
愛情:從庸俗化到妖魔化
愛情的盡頭是雌雄同體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翻開書頁,首先撲麵而來的是一股濃鬱的時代氣息,仿佛時間被定格在瞭那個特定的年份,所有關於愛和欲望的討論都帶著那個時期的烙印。這本書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於其廣闊的采樣麵,它沒有局限於某個小圈子或特定階層的敘事,而是努力去描繪一個更宏大、更多元的社會情感版圖。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代際差異”在情感觀念上的衝突這一章。不同年代的人對於“責任”“自由”和“婚姻”的理解差異,簡直像兩道平行綫,卻又不得不因為血緣或生活軌跡而産生交集。作者很巧妙地利用瞭對比的手法,讓這些觀念的碰撞顯得既真實又充滿張力。讀到此處,我不禁迴想起自己傢庭中的一些小摩擦,忽然明白瞭那些看似無解的爭執背後,其實是時代洪流推著個體嚮前走時,留下的思維慣性。這本書不是在宣揚某種“正確”的愛,而是在記錄“正在發生”的愛與不愛,這種記錄本身就具有強大的力量。
評分我得承認,這本書的開篇邏輯有些跳躍,需要讀者稍微適應一下這種非綫性的敘事結構。但一旦你跟上瞭作者的節奏,就會發現這種跳躍背後其實隱藏著一種精妙的編排,它試圖模擬真實生活中情感狀態的碎片化和不確定性。它對於“情感勞動”在現代關係中的分配不均,進行瞭近乎殘酷的解剖。這種解剖,不再停留在錶麵的抱怨,而是深入挖掘瞭這種不平衡背後的權力結構和文化期待。尤其是關於“隱形付齣”的描述,那些沒有被看見、沒有被計算在內的情感投入,是如何慢慢腐蝕一段親密關係的基石,讀起來讓人心裏發涼,卻又不得不承認其真實性。這本書在探討這些嚴肅議題時,非常剋製地避免瞭使用過於情緒化的語言,而是通過對事實的冷靜陳述,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其中的悲涼或溫情。它更像是一份深度的田野調查報告,充滿瞭紮實的觀察和嚴謹的推論,為理解我們當前的情感生態提供瞭一張可靠的地圖。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基調是冷靜而略帶思辨性的,它似乎在嚮我們提問:在社會結構劇烈變動的今天,我們對“愛”的定義是否也必須隨之更新?它對於現代都市人“社交疲勞”和“情感隔離”現象的分析,尤其貼閤我近期的體驗。那種渴望連接,卻又恐懼被消耗的矛盾心理,被作者描繪得入木三分。我特彆欣賞它在分析一些社會現象時,能夠迅速地將微觀的個人體驗與宏觀的社會趨勢聯係起來,構建起一個多層次的理解框架。它沒有提供任何速效的“情感藥方”,而是鼓勵讀者去直麵情感關係中必然存在的復雜性、模糊性和不完美性。讀完整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愛不是一個固定的目標,而是一個不斷動態調整、需要持續學習和適應的過程。它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這個時代在情感領域集體經曆的迷茫與探索,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社會側影。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我一開始有點不適應,它不像那些暢銷的情感讀物那樣娓娓道來,而是有一種冷峻的、近乎新聞報道的犀利感。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置身於大型社會觀察室裏的研究員,細緻地觀察著一個個被抽樣的個體樣本。作者在處理那些比較敏感的話題時,展現齣瞭一種難得的老練和剋製,既沒有為瞭追求轟動效應而誇大其詞,也沒有因為顧忌社會觀感而避重就輕。它對特定年齡群體在尋求親密關係時的心態變化,尤其是互聯網技術對情感交流模式的重塑,進行瞭非常細緻的剖析。比如,它分析瞭“信息過載”如何導緻人們在選擇伴侶時産生“選擇睏難癥”和“承諾恐懼”,這種見解非常深刻。我記得有一部分專門講瞭不同地域、不同職業背景下的情侶如何處理經濟和觀念上的衝突,那段落的案例選取極其具有代錶性,讀完後讓我對身邊那些看似平靜的關係多瞭一層理解的厚度。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需要你靜下心來,帶著批判性思維去閱讀的書,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更精準的問題。
評分這本封麵設計得挺有意思,那種略帶復古的色調,再加上那個直白的標題,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想探討的主題。我是在一個周末的下午偶然翻到它的,當時心裏就在想,現在的社會對於“愛”這個議題的探討,到底能挖掘齣怎樣新的角度。書裏似乎著重於用一種類似社會學調查的視角去看待當代中國人的情感生活,這一點我很欣賞。它沒有落入那種空泛的情感說教,而是試圖用數據和案例來構建一個相對客觀的圖景。比如,它對於城市化進程中,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的異化現象的描摹,就非常到位。那種在快節奏生活中,人們如何艱難地去維持一段深入連接的掙紮感,讀起來讓人深有共鳴。作者似乎很擅長捕捉那些微妙的、難以言喻的情緒波動,把它們用非常精準的文字捕捉下來,變成一個個可以被審視的樣本。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新型傢庭模式”的探討,它跳齣瞭傳統框架的束縛,展現瞭當代人對於情感契約的多樣化構建,這無疑為很多在情感關係中感到睏惑的人提供瞭一個新的思考維度。整體感覺,這本書的野心不小,它想做一個時代的注腳,記錄下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情感睏境與活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