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国文史经典——走进大师的精神世界:中国哲学史大纲
定价:38.00元
作者:胡适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3071265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近年颇多学者承认,此书的出版,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本书自出版以来,所获得的赞誉无以复加,它被视为一本划时代的著作,也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巨著,一部划时代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是中国思想史研究上的开山之作,为胡适的学术地位奠定了一块不可撼动的基石。本书中,在在体现了胡适先生那敏锐的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这本书也是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在中国哲学史发展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本书也是胡适的成名之作,自此胡适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界的领军人物。这本也是胡适当年在北大任课时候的讲义,作者引经据典,各种史料信手拈来,大师风范尽在其中。
目录
序
再版自序
篇 导言
第二篇 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
章 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
第二章 那时代的思潮(诗人时代)
第三篇
第四篇 孔子
章 孔子略传
第二章 孔子的时代
第三章 易
第四章 正名主义
第五章 一以贯之
第五篇 孔门弟子
第六篇 墨子
章 墨子略传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学方法
第三章 三表法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
第七篇 杨朱
第八篇 别墨
章 墨辩与别墨
第二章 墨辩论知识
第三章 论辩
第四章 惠施
第五章 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第六章 墨学结论
第九篇 庄子
章 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
第二章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
章 大学与中庸
第二章 孟子
第十一篇 荀子
章 荀子
第二章 天与性
第三章 心理学与名学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学之终局
章 西历前三世纪之思潮
第二章 所谓法家
第三章 古代哲学之中绝
附录
作者介绍
作者 胡适(1891~1962)
现代学者,诗人。以倡导“五四”新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安徽绩溪人,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1904年春到上海进入新式学堂。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赴美国,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4年就学于哲学家J.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1月,他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提出文学改良八事,强调以白话代替文言作正式的文学语言,为以新文学取代旧文学打开了缺口,被诩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先锋”,一时享誉全国。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人物。他陆续发表一些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批新诗。
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原想20年不谈政治的态度。他于20年《努力周报》,30年《独立评论》,40年“独立时论社”,都属政治性刊物。1938~1942年出任国民驻美大使。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8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感,同时又透着一股人文的温度。“民国文史经典”这几个字,就足够吸引那些对那个时代怀有情怀的读者;而“走进大师的精神世界”则直接点明了本书的独特视角,它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要带领我们去感受那些伟大灵魂的思想脉搏;最后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则说明了其内容的系统性与基础性。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民族的当下,离不开对其思想根源的深刻认知。民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激烈碰撞与融合的时代。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让我们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思想之光。我期待着它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门,让我得以窥探到胡适、梁漱溟、冯友兰等大师们的思想世界,理解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秉持着自己的学术信念,为中国哲学的发展贡献力量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分量感。厚实的纸张,清晰的排版,没有丝毫的廉价感,这本身就预示着内容的扎实。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探寻其哲学思想的演变。而中国哲学,尤其是民国时期,无疑是中华文明在现代转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那一时期,大量的西方哲学思潮涌入,与中国固有的儒、释、道等传统哲学体系产生了剧烈的碰撞与融合。这本书的题目“走进大师的精神世界”非常吸引我,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哲学家的生平事迹,而是更侧重于揭示他们的思想核心,他们是如何在时代浪潮中进行独立思考,又是如何构建起自己的哲学大厦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对一些关键的人物和流派进行深入的剖析,比如新儒家如何回应西方哲学挑战,胡适的实用主义在中国语境下的实践,以及梁漱溟对中国文化根基的深刻反思等等。阅读这本书,我希望能够梳理出民国时期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理解那些大师们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和理论,并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当下的中国哲学研究。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厚重与典雅,暗红色的背景衬托着烫金的“民国文史经典”几个大字,再往下是“走进大师的精神世界”这八个字,仿佛在邀请我跨越时光,与那些在动荡年代里依旧思想深邃的智者对话。而“中国哲学史大纲”这几个字,则精准地标示了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充满好奇,他们身处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在东西方思想激烈碰撞的背景下,是如何思考、如何构建他们的思想体系的?这本书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口。我期待着它能带领我,如同坐着一艘时光之舟,缓缓驶入那个波澜壮阔的学术海洋,去聆听胡适、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等大师们的思想回响,感受他们文字中蕴含的智慧与激情,理解他们是如何在传统的根基上,为中国哲学注入新的生命力,又是如何在吸收外来思想的同时,保持民族精神的独立与传承。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哲学史的书,更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理解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了璀璨思想印记的伟大学者。
评分拿到这本书,扑面而来的就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知识的庄重感。书名“民国文史经典——走进大师的精神世界:中国哲学史大纲”本身就点明了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哲学史的入门级读物,更是引领读者深入了解民国时期那些伟大思想家精神世界的窗口。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充满敬意,特别是那个时代涌现出的无数独立思考、敢于担当的知识分子。他们身处巨变之中,却依然在学术的殿堂里探索真理,构建思想。这本书的题目“走进大师的精神世界”让我看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它不仅仅是梳理史实,更是要带领我们去体会那些大师们思想的深度、广度和温度。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阐述一些关键人物的哲学思想,比如他们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又是如何回应西方哲学思潮的冲击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民国时期中国哲学发展的独特路径,并从中获得启迪,理解那些大师们的智慧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闪耀光芒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哲学史”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张通往“民国文史经典”的门票,邀请我们去“走进大师的精神世界”。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深入理解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们的思考。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此交汇,无数知识分子在此背景下,开始了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中国未来的深刻反思与探索。这本书恰恰聚焦于这一时期,并点明了其核心——“大师的精神世界”。我非常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历史的尘埃,去感受胡适先生的实用主义精神,去领略梁漱溟先生对中国文化根基的深刻洞察,去品味冯友兰先生那严谨而又富有哲理的分析。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梳理出民国时期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理解那些大师们是如何在时代巨变中,保持思想的独立与创新,并从中汲取智慧,以更深沉的视角去看待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民国文史经典——走进大师的精神世界: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仅仅是对中国哲学史的介绍,更像是提供了一个窥探民国时期那些伟大思想家内心世界的窗口。“民国文史经典”的标签,让我对其内容的深刻性和学术性充满信心。我一直对民国时期充满特殊的情感,那个时代虽然充满了动荡与挑战,但同时也是思想最为活跃、知识分子最为独立的时期。这本书的题目“走进大师的精神世界”,正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方向——我想了解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哲学理论,更是他们是如何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他们的思考方式,他们的价值取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引路人,带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感受梁漱溟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见解,去理解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梳理,甚至去探寻那些不为人知的思想火花。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题目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关于“中国哲学史”的陈述,更是一次邀请,一次“走进大师的精神世界”的邀约。“民国文史经典”这样的定语,本身就给我一种价值感和权威感,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总觉得,要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去深入研究其哲学思想。而民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承前启后、激荡变革的关键时期,涌现了无数的思想巨匠。这本书正好抓住了这一点,将焦点放在了“大师的精神世界”上,这让我看到了它区别于一般哲学史著作的独特之处。我期待它能带领我,去深入理解那些大师们是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大背景下,进行独立思考,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我希望能从书中,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启迪,去理解他们身上那种坚韧不拔、求真务实的学术风骨。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非常直观,却又充满了人文关怀。“走进大师的精神世界”这几个字,瞬间就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智慧的向往。我一直觉得,哲学不仅仅是抽象的理论,更是关乎人生、关乎时代、关乎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民国时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激荡的时代,无数仁人志士在探索中国出路的同时,也深刻地反思着中国文化的根基与未来。这本书似乎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与那些在思想的星空中闪耀的大师们进行一场灵魂的对话。我期待着它能够带领我,深入到冯友兰先生那严谨而又富有洞察力的中国哲学史体系之中,去理解王国维的“境界说”,去感受梁漱溟先生对中国文化独特的体悟,甚至去探究那些在寂静处默默耕耘的思想家们。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能对中国哲学史有一个宏观的了解,更能从中汲取到滋养心灵的养分,理解那些大师们如何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坚守着思想的独立与尊严,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书名所传达的信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哲学史”的书,更是一次“走进大师的精神世界”的旅程。“民国文史经典”这样的前缀,就赋予了它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学术价值。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充满好奇,他们身处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却依然保持着对思想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这本书似乎能够满足我这种好奇心,让我有机会去了解那些在那个时代留下深刻印记的大师们,他们的思考方式、他们的价值观念、他们的哲学体系。我期待它能够带领我,去理解那些大师们是如何在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同时,又积极吸收西方哲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民国时期的中国哲学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从中汲取一些智慧,来指导我的人生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太吸引人了,特别是“走进大师的精神世界”这几个字,仿佛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一扇通往那个充满智慧与风骨的年代的门。“民国文史经典”的标签,更是让这本书显得分量十足,预示着其内容的权威性和深度。我一直认为,哲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更是反映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载体。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而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正是这场变革的灵魂人物。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他们又为后人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这本书似乎能够解答这些疑问。我非常期待它能带领我,深入到梁漱溟对中国文化根基的探讨,去领略冯友兰先生的哲学体系,去感受胡适先生对新文化的倡导。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民国时期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以及那些大师们所展现出的独立精神和人文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