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东南亚宗教与社会(荣获201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支持)
定价:68.00元
作者:姜永仁 傅增有等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125039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东南亚宗教与社会》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重点项目之一。它的出版,可以让我们看到在这一广阔地区,文化发展是多样的,不同地域各具特色,但有着某些共同的特征,而丰富的宗教文化是东南亚多元文化们的突出特征。也推进了东南亚各国与中国的宗教与文化交流,因而研究东南亚宗教与社会对我们了解东南亚,增强我国与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友谊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内容提要
《东南亚宗教与社会》是一部研究性与资料性相结合的书籍,也是一部以国别为单位的分别论述的综合性书籍。本书详尽记述了东南亚各国,其中包括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家的宗教政策、原始宗教的产生与发展、外国宗教的传入与发展、外国宗教与东南亚原始宗教信仰的碰撞与融合、当代东南亚各国宗教信仰的终形成,尤其是重点介绍了东南亚各国宗教对该国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绘画建筑、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影响、以及东南亚各国宗教未来展望等情况。 本书在介绍东南亚各国人民信仰的宗教方面、力求全面,对儒教、道教等中国的宗教信仰在东南亚各国的传播与发展进行了深入地挖掘,弥补了其它关于东南亚宗教著作中的不足。本书内容丰富,材料全面。它的问世不仅填补了我国学者对东南亚宗教与社会研究的空白,而且可以作为北京大学以及其他兄弟院校东南亚方向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的必读课教材,同时也为我国东南亚学者提供了一部研究东南亚的难得的参考书,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本书共分十二章,章为东南亚宗教与社会导论,第二章为越南宗教与社会,第三章为柬埔寨宗教与社会,第四章为老挝宗教与社会,第五章为泰国宗教与社会,第六章为缅甸宗教与社会,第七章为马来西亚宗教与社会,第八章为新加坡宗教与社会,第九章为印度尼西亚宗教与社会,第十章为文莱宗教与社会,第十一章为菲律宾宗教与社会,第十二章为结束语。全书约46万字。参加本书撰写的人员都是从事多年语言和文化教学与科研的*专家学者,所参考和引用的书籍大都来自外文手资料,详实可靠。
目录
章 导论
节 研究东南亚宗教与社会的意义
第二节 东南亚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东南亚民族的形成
第四节 东南亚原始宗教信仰
第五节 四大宗教传入东南亚
第六节 四大宗教与东南亚原始宗教信仰的相互融合
第七节 东南亚宗教与社会
第二章 越南宗教与社会
节 越南概况
第二节 越南各种宗教的产生、传入与发展
第三节 越南宗教对越南社会的影响
第三章 柬埔寨宗教与社会
节 柬埔寨概况
第二节 柬埔寨各种宗教的产生、传入与发展
第三节 柬埔寨宗教对社会的影响
第四章 老挝宗教与社会
节 老挝概况
第二节 老挝各种宗教的传入和发展
第三节 佛教与老挝社会
第五章 泰国宗教与社会
节 泰国概况
第二节 泰国各种宗教的成功、产生、传入与发展
第三节 泰国宗教与泰国社会
第六章 缅甸宗教与社会
节 缅甸概况
第二节 缅甸各种宗教的产生、传入与发展
第三节 缅甸宗教与缅甸社会
第七章 马来西亚宗教与社会
节 马来西亚概况
第二节 马来西亚各种宗教的产生、传入与发展
第三节 马来西亚宗教与马来西亚社会
第八章 新加坡宗教与社会
节 新加坡概况
第二节 新加坡各种宗教的传入与发展
第三节 新加坡宗教与新加坡社会
第九章 印度尼西亚宗教与社会
节 印度尼西亚概况
第二节 印度尼西亚各种宗教的产生、传入与发展
第三节 印度尼西亚宗教与社会
第十章 文莱宗教与社会
节 文莱概况
第二节 文莱伊斯兰教的传入与发展
第三节 当代文莱的伊斯兰教—马来伊斯兰君主制
第四节 马来伊斯兰君主制对当代文莱社会的影响
第十一章 菲律宾宗教与社会
节 菲律宾概况
第二节 菲律宾各种宗教的传入与发展
第三节 菲律宾宗教与社会
第十二章 结束语
节 东南亚宗教发展的轨迹
第二节 东南亚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决定了东南亚文化
的多样性
第三节 外来宗教传入东南亚的方式与途径
第四节 封建君主在东南亚宗教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节 东南亚各国之间宗教信仰的互相传播与影响
第六节 东南亚各国宗教信仰与印度文化的关系
第七节 东南亚宗教与社会未来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书目(包括中文译著)
二、外文参考书目
三、论文参考资料
后记
三、论文参考资料:
作者介绍
姜永仁,男,1944年生,辽宁海城人。北京大学教授。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同年留校任教。长期从事缅甸语言、文化、宗教、经济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90-1993年在中国驻缅甸大使馆文化处任一等秘书。1994-1998年在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经商处任一等秘书。2000-2002年担任缅甸语教研室主任,2002-2005年任东语系副系主任,外语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基地副组长,北京大学东南亚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教授。主要成果有:《缅汉词典》(合著)、《汉英缅分类词典》(主编)、《缅甸文化综论》(合著)、缅甸语教程(合著)、缅甸语口语教程(编著)、《对缅甸投资贸易研究与指南》(专著)、《缅甸法律法规汇编》(编译)、《旭日冉冉》(合译)、缅甸语300句(主编)、《东方风俗文化词典》(执行主编)、《季羡林文选》(主编)、《东方民间故事精品评注丛书》(执行主编)。先后发表有《缅甸佛教及其特点》、《缅甸传统神初探》、《缅甸佛塔及其建筑艺术》、《缅甸文化结构及其特点》《论佛教与缅甸现代化进程》、《缅甸佛教派别的产生、整合与发展》等30余篇关于缅甸文化和经济的论文。 傅增有,1948年生,吉林省德惠县人。197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1983年获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诗琳通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东南亚学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理事、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历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泰国语言文化专业主任、东语系东南亚文化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泰国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等职。长期从事泰国语言文化和东南亚文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论著有《佛教与泰国文化》、《中泰文化交流的特点》、《泰语三百句》、《中泰重叠词比较研究》、《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研究》(合著)、《东南亚近现代史》(合著);参编辞书《东南亚历史词典》、《东方文化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等15部。
文摘
序言
从一本“满28包邮”的书,到“荣获201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东南亚宗教与社会》的这本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对比和期待。而当我真正翻开它,我才发现,这种期待是完全可以被满足的,甚至被远远超越。作者在对东南亚宗教进行梳理时,并没有简单地进行分类和罗列,而是将宗教视为一种与社会结构、政治权力、文化传统紧密相连的活态力量。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关于宗教与身份认同、民族主义之间关系的论述,这清晰地展现了宗教如何在构建国家认同、维护社群凝聚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地方性宗教实践的细致描写,比如某个村庄的祭祀仪式,某个家庭的日常祈祷,这些细节都让我感受到了宗教的鲜活生命力,以及它如何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这本书让我明白,要理解东南亚的社会,就必须理解其背后的信仰,而这些信仰,又是如此的多样、复杂,并且充满着故事。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史,带领读者去探寻那片土地上,信仰如何与生活交织,如何塑造着每一个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命运。
评分《满28包邮 东南亚宗教与社会》这本书,就像一扇通往东南亚内心世界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片土地上,信仰如何深刻地塑造着社会的面貌。作者在研究中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绝对配得上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宗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它揭示了宗教信仰如何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消费习惯,以及对财富的态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社会阶层在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化研究,这让我看到了宗教并非是铁板一块,而是与人们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紧密相关。例如,关于城市中产阶级对新兴宗教的追捧,或者农村地区对传统民间信仰的坚守,都提供了非常生动的例证。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要真正理解一个社会的运行逻辑,就必须理解其背后的信仰体系,而东南亚的宗教,正是理解这个地区社会结构和文化特质的关键。它让我看到了,宗教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区发展方面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也看到了现代性冲击下,这些传统信仰所面临的挑战和转型。
评分这本《满28包邮 东南亚宗教与社会》读起来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对东南亚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区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仰体系很好奇,而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将我引向了那些我素未谋面却又深深吸引我的地方。作者在描述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以及各种民间信仰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教义,而是深入浅出地展现了这些宗教如何在东南亚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并与当地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紧密交织在一起。读到关于泰国佛教与君主制的互动,以及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教的多样性时,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宗教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如何塑造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影响着国家的走向。书中对许多仪式、节庆、神话故事的细致描绘,更是让我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些古老信仰的魅力和力量。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比如某个寺庙的建筑风格如何体现了不同宗教的影响,或者某个节日庆祝方式背后蕴含的社群凝聚力。这些细节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鲜活的生活写照,让我对“宗教”这个词有了更丰富、更立体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到了它如何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命运。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宗教,更是关于人,关于社会,关于历史,它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一扇新窗户,让我看到了更多元的可能性,也引发了我对自身文化和信仰的反思。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沉浸其中、欲罢不能的书。它的价值远不止于“包邮”的轻松价格,更在于它所呈现的深刻洞见和广阔视野。作者对于东南亚宗教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教义的层面,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活态的社会力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宗教群体之间互动关系的分析,以及宗教如何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之间产生差异化的影响。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一些具体社会现象的解读,比如,为什么在某些地区,宗教仪式会成为重要的社交场合?宗教在解决社会冲突、促进社区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在快速的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中,东南亚的宗教信仰是如何被重新定义和塑造的。书中的一些案例,比如关于佛教寺院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或者伊斯兰教在家庭伦理中的地位,都让我对这些宗教有了更加具象化的理解。它让我看到了宗教并非是静态的教条,而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动态过程,充满了生命力。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一起,漫步在东南亚的街头巷尾,观察着人们的生活,倾听着他们的故事,感受着信仰的力量如何渗透到他们的每一个瞬间。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生动的个体体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探讨东南亚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时,并没有仅仅局限于理论的阐述,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将那些抽象的宗教概念变得鲜活起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宗教在冲突与和平中的作用的分析,这展现了宗教既可能成为分裂的根源,也可能成为和解的桥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不同宗教信仰群体如何共存、交流,有时也产生摩擦的场景时,所表现出的客观性和 nuanced (微妙的)视角。例如,关于泰国佛教徒与少数族裔穆斯林之间的互动,或者印度教和佛教在某些地区如何融合,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洞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宗教不仅仅是个人内心的追求,更是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塑造着社区的价值观,甚至参与到国家政治的博弈中。读完这本书,我对东南亚的印象不再是单一的标签,而是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历史的厚重。
评分《满28包邮 东南亚宗教与社会》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次关于理解的深度之旅。我一直对东南亚地区怀有浓厚的兴趣,但往往限于一些表面的文化符号和历史事件。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更深入、更系统的视角,让我得以触及这个地区社会肌理的深层脉络。作者并非仅仅列举了东南亚的各种宗教,而是巧妙地将宗教的演变与社会变迁紧密地联系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宗教实践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无论是对于寺庙里僧侣的日常生活,还是乡村社区中信徒的虔诚祈祷,都描绘得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书中对宗教与政治权力、经济发展、性别角色等社会议题的探讨,让我看到了宗教在塑造社会结构和维持社会秩序方面的复杂作用。例如,书中关于佛教寺院如何成为社区教育中心,以及伊斯兰教在法律和社会规范中的地位,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解读。它让我认识到,宗教在东南亚社会中,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体系,一种社会资本。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古老的寺庙和清真寺,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社区生活的中心,是历史传承的载体,是人们精神寄托的港湾。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种探究的心态,想看看“荣获201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支持”的光环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学术深度和思想价值。读完之后,我可以说,这本书绝对配得上这份荣誉。作者在研究方法上显得非常严谨,他对东南亚宗教与社会关系的梳理,并非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到历史的源头,考察了宗教观念如何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演化,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社会形态的重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宗教与殖民主义、民族主义之间复杂关系的分析,这部分内容揭示了宗教在构建国家认同、反抗外来侵略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殖民者如何利用或改造宗教来巩固其统治。这种宏观的视角,结合对微观社群案例的深入剖析,让整个论述显得既有深度又不失生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和宗教传统时所展现出的包容性和客观性,他没有强加自己的价值判断,而是试图呈现事实本身,并引导读者去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被书中那些充满智慧的洞察所打动,比如,宗教如何成为社会控制的工具,又如何成为个体精神寄托的源泉;宗教仪式在维系社群关系、传递文化价值方面起到的关键作用;以及现代社会变迁对传统宗教信仰带来的挑战与转型。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智者,耐心细致地为我一一解读东南亚这片土地上,信仰的力量如何与现实的土壤交织,编织出复杂而又迷人的社会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体验”。它以一种非常吸引人的方式,将东南亚的宗教世界展现在我面前,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身感受那里的信仰氛围。作者在描述不同宗教传统时,不仅仅是客观地呈现,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宗教观念如何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判断、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宗教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区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宗教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的独特价值。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宗教与艺术、文学、节日等文化表现形式的联系,这让我看到了信仰是如何以如此丰富多彩的方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例如,关于寺庙建筑的艺术风格,或者宗教节日中的民俗表演,都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韵味。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宗教并非仅仅是抽象的教义,更是鲜活的文化实践,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它让我对东南亚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地理和政治,而是能够深入到那些看不见的精神层面,去感受那片土地上独特的人文精神和生命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希望深入了解东南亚文化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宗教的书,更是关于人、关于社会、关于历史的百科全书。作者在梳理东南亚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时,展现了非凡的学术功底和人文关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宗教传统如何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分析,这揭示了东南亚文化独特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考察宗教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审慎和客观。他没有简单地将现代化视为对传统宗教的冲击,而是深入分析了宗教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路径。例如,关于宗教组织如何参与慈善事业、社会服务,以及宗教如何被用于动员社会力量,都提供了非常详实的案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宗教的力量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持续发挥作用,如何塑造着人们的观念、行为和社会关系。读完这本书,我对东南亚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浮光掠影,而是能够深入到那些看不见的信仰层面,去感受那片土地上独特的人文精神。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标题《满28包邮 东南亚宗教与社会》确实有点……“接地气”,一开始并没有引起我太大的兴趣。但后来我看到它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就觉得是不是有什么过人之处,于是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了。结果,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让我深刻理解了,宗教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精神追求,更是构建社会秩序、塑造文化认同的基石。作者在描写东南亚各个国家和地区时,对当地的宗教格局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从印度教的影响如何体现在爪哇的古老遗迹中,到佛教如何在泰国深入人心,再到伊斯兰教如何塑造了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社会风貌。但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孤立地看待宗教,而是将它置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去考察。例如,在分析宗教与贫困、教育、性别权力关系时,书中的案例和论述都相当有说服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的研究,这部分让我看到了在主流文化之外,更加多样化、更具韧性的信仰实践。通过这些案例,我看到了宗教在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群凝聚力方面的独特价值,也看到了现代性冲击下,这些传统信仰所面临的挑战和自我调适。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要真正理解一个社会,就必须理解其背后的信仰力量,而东南亚的宗教,无疑是理解这个地区社会结构和文化特质的关键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