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李敖精编:谭嗣同全集
定价:69.00元
作者:李敖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528043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囊括!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内容提要
目录
谭嗣同全集
导读?/?002
卷一
仁学?/?003
自叙?/?003
卷上?/?005
卷下?/?048
壮飞楼治事十篇?/?079
释名?/?079
辨实?/?080
学会?/?081
通情?/?081
平权?/?082
仕学?/?083
法律?/?084
财用?/?086
群学?/?087
湘粤?/?088
治言?/?090
论电灯之益?/?096
论湘粤铁路之益?/?098
报章文体说?/?103
以太说?/?106
试行印花税条说?/?108
论中国情形危急?/?113
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115
论学者不当骄人?/?118
论全体学?/?121
《湘报》后叙上?/?124
《湘报》后叙下?/?126
延年会叙?/?128
群萌学会叙?/?133
卷二
《远遗堂集外文初编》自叙?/?137
《远遗堂集外文续编》自叙?/?139
《思纬台短书》叙?/?141
《秋雨年华之馆丛脞书》叙?/?143
《莽苍苍斋诗》自叙?/?144
《史例》自叙?/?145
《仲叔四书义》自叙?/?147
《浏阳谭氏谱》叙例?/?149
记官绅集议保卫局事?/?158
记洪山形势?/?160
刘云田传?/?162
启寰府君家传?/?164
崇安侯壮节公家传?/?166
新宁伯尽臣公家传?/?169
太傅新宁伯庄僖公家传?/?173
新宁伯平蛮公家传?/?175
逸才府君家传?/?177
浚轩府君家传?/?179
熙亭府君家传?/?183
步襄府君家传?/?185
绍泗府君家传?/?188
海峤府君家传?/?190
忠义家传?/?192
节孝家传?/?195
先妣徐夫人逸事状?/?197
先仲兄行述?/?200
三十自纪?/?204
吴铁樵传?/?208
改并浏阳城乡各书院为致用学堂公启?/?210
湖南不缠足会嫁娶章程?/?213
石菊影庐笔识?/?215
学篇?/?215
思篇?/?238
遗墨三篇?/?270
卷三
上欧阳瓣蔃师书?/?272
致汪康年书?/?335
致汪康年、梁启超书?/?360
致梁启超书?/?364
致汪颂谷书?/?365
致刘淞芙书?/?367
报贝元征书?/?377
思纬台短书——报贝元征?/?380
与沈小沂书?/?416
致龙萸溪书?/?421
上张孝达督部笺?/?425
报邹岳生书?/?426
报唐佛尘书?/?428
致徐积余书?/?432
狱中遗札?/?433
卷四
五古?/?435
述怀?/?435
宿田家?/?435
河梁吟 ?/?436
别意?/?436
湘痕词八篇并叙?/?436
咏史七篇?/?438
公?/?439
极蠹歌并叙?/?440
湖北巡抚署六虚亭晚眺同饶仙槎作?/?441
碧天洞?/?441
七古?/?442
蜕园?/?442
西域引?/?442
秦岭?/?443
残魂曲?/?443
登洪山宝通寺塔?/?444
桃花夫人庙神弦曲三篇?/?444
邓贞女诗并状?/?445
怪石歌?/?445
儿缆船并叙?/?446
三鸳鸯篇?/?447
罂粟米囊谣?/?447
陇山?/?447
六盘山转饷谣?/?448
鹦鹉洲吊祢正平?/?448
古别离?/?449
文信国日月星辰砚歌并叙?/?449
五律?/?451
江上闻笛诗奉怀陈义宁公连辱见招竟不自拔?/?451
雪夜?/?451
兰州庄严寺?/?452
病起?/?452
秋日郊外?/?452
冬夜?/?452
道吾山?/?453
江行?/?453
角声?/?453
夜泊?/?453
别兰州?/?454
马上作?/?454
秋夜?/?454
老马?/?454
洞庭夜泊?/?455
随意?/?455
溯汉?/?455
寄仲兄台湾?/?455
出潼关渡河?/?456
卢沟桥?/?456
汉上纪事四篇?/?456
武昌夜泊二篇?/?457
晨登衡岳祝融峰二篇?/?457
兰州王氏园林?/?457
白草原?/?458
陇山道中?/?458
山居?/?458
枫桨桥晓发?/?458
秋热?/?459
桂花?/?459
得仲兄台湾书感赋二篇?/?459
憩园雨三篇?/?460
泰岭韩文公祠?/?460
湘水?/?460
岳阳楼?/?461
七律?/?462
述怀?/?462
赠邱文阶?/?462
由武昌而建业?/?463
赠舞人诗?/?463
和友人?/?464
赠梁卓如四首?/?464
酬宋燕生见赠?/?465
阻风洞庭湖赠李君时敏?/?465
吏隐诗?/?466
赠吴雁舟?/?467
登山观雨?/?467
夜成?/?467
赠入塞人?/?468
和景秋坪侍郎甘肃总督署拂云楼诗二篇?/?468
崆峒?/?468
自平凉柳湖至泾州道中?/?469
安庆大观亭?/?469
残蟹?/?469
览武汉形势?/?469
武昌踏青词?/?470
和仙槎除夕感怀四篇并叙?/?470
留别湘中同志八篇?/?471
感怀四篇?/?473
金陵听说法三首?/?474
送吴季清德潇之官山阴?/?475
五绝?/?476
丁酉金陵诗?/?476
自题山水画扇?/?476
淮阴侯墓?/?477
寄人?/?477
七绝?/?478
送别仲兄泗生赴秦陇省父(时年十有五)?/?478
秋海棠?/?479
官江苏?/?479
秦淮河?/?479
有感一章?/?480
自题山水画扇?/?480
题江标(建霞)修书图?/?480
潼关?/?481
潇湘晚景图二篇?/?481
画兰?/?481
陕西道中二篇?/?482
宋徽宗画鹰二篇?/?482
井陉关?/?482
骊山温泉?/?483
秦岭韩文公祠?/?483
论艺绝句六篇?/?483
洞庭阻风?/?485
道旁柳?/?485
古意二篇?/?485
邠州?/?486
到家二篇?/?486
马鸣?/?486
武关?/?487
蓝桥?/?487
牡丹佛手画障?/?487
由秦陇赴甘兰道中即事?/?487
甘肃布政使署憩园秋日?/?488
哭武陵陈星五焕奎三篇?/?488
除夕商州寄仲兄?/?488
江行感旧诗哀外舅家也?/?489
戊戌北上留别内子?/?490
狱中题壁?/?491
铭赞?/?491
城南思旧铭并叙?/?493
题残雪琴铭?/?495
菊花砚铭——为梁任公作?/?495
菊花石影砚铭?/?495
菊花石瘦萝砚铭?/?495
菊花石瑶华砚铭?/?496
菊花石观澜砚铭?/?496
菊花石长秋砚铭——为龙爪霖作?/?496
菊花石砚铭——为吴小珊作?/?496
菊花石砚铭——为唐筠庐作?/?497
邹砚铭并叙?/?497
停云琴铭——为黎壬生作?/?497
单刀铭并叙?/?498
双剑铭?/?498
谗鼎铭?/?498
传保高媪小照赞并叙?/?499
萧筼轩像赞?/?499
画像赞?/?500
三人像赞并叙?/?500
彭云飞像赞?/?500
先从兄馥峰遗像赞并叙?/?501
联语?/?502
题先仲兄墓前石柱?/?502
挽刘襄勤公?/?502
赠刘淞芙?/?503
赠黄颖初?/?503
戏台?/?503
赠某友人?/?503
集词题秦淮画舫?/?504
集华严题秦淮水榭?/?504
急就篇?/?504
赠某友人?/?504
赠某友人?/?505
格言?/?505
日颂?/?505
临终语?/?505
补逸诗二首?/?506
作者介绍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等100多本著作。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本来对“精编”二字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全集”就该是原汁原味,一字不差地呈现才算对得起历史。但翻开这本书后,我不得不承认李敖的功力着实了得。他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不是简单的年代顺序堆砌,而是根据谭嗣同思想发展的脉络,将他的哲学观、政治主张、以及对西方思潮的吸收与本土化尝试,进行了精妙的梳理和归类。比如,他如何将谭嗣同在湖南时期的变法实践与后期的思想升华巧妙地衔接起来,让人读来一气呵成,毫无滞涩感。更让我惊喜的是,李敖在一些关键文本旁添加的注释和引述,那些往往是旁人容易忽略的细节,却精准地揭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微妙之处。这种深挖文本背后的“潜台词”的能力,正是李敖的招牌。阅读过程就像是在走一条精心设计的思想迷宫,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但每一步又都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它强迫你不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层,而是深入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灵魂深处去拷问“救亡图存”的真正含义。
评分坦白说,我买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动机,是想看看李敖这位“斗士”如何评价另一位“斗士”。两人的行事风格迥异,但都在自己的领域内展现了惊人的批判精神和不妥协的立场。果不其然,李敖的点评虽然克制,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敬意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跨时代的知识分子间的精神共鸣,使得这部“精编”的阅读体验变得异常丰富。当我读到谭嗣同在狱中留下的那些诗句时,我能想象到李敖在编撰时那种细微的情感波动。这部作品的编排技巧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让李敖的“光芒”完全盖过谭嗣同本身,而是让李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引路人和放大镜,他指出了哪里值得我们驻足凝视,但他没有替我们思考。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学术态度,既保留了编者的独到见解,又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原作者的思想遗产,确保了我们阅读的是谭嗣同的“全貌”,而非被过度“李敖化”的版本。
评分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过去阅读关于谭嗣同的资料,常常感到一种意犹未尽的遗憾,总觉得很多关键的论述被各种传记叙事所掩盖,其思想体系显得单薄。这部文集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呈现出的谭嗣同,远非教科书上那个只剩下“呐喊”和“就义”的符号,而是一个拥有完整且深邃思想体系的近代先驱。通过这些原汁原味的文章,我看到了他对“仁学”的重新阐释,这绝非简单的儒家复古,而是在吸收了达尔文进化论、西方功利主义后的一次激进的“中国式进化论”构建。李敖的选材和排序,让读者得以清晰地追踪这种思想如何从萌芽走向成熟,直至最后与政治实践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戊戌变法的“内部视角”,让我们能从谭嗣同自身而非后世评价者的口中,去重新衡量那场悲剧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评分阅读这套文集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知识分子责任”的深刻反思。谭嗣同的悲剧,某种程度上也是那个时代所有有识之士的困境——如何在体制的巨大惯性与自身的理想主义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者说,是否根本就不存在平衡点?李敖的精选版本,恰好将这种内在的撕裂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没有回避谭嗣同思想中的矛盾和局限性,比如他对民间力量的依赖与对上层政治的期望之间的摇摆不定。这种坦诚,使得整部作品的厚重感更强,它不再是歌颂性的空洞赞美,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档案。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感到困惑的读者而言,这部汇编都是一个极佳的起点。它不仅是了解谭嗣同的必备书,更是理解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转型期所经历的精神阵痛的缩影,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人物传记范畴。
评分这部文集的出版,简直是为我们这些长期关注近代史、尤其对晚清风云人物心存敬意的读者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我拿到书时,首先被它厚实的装帧和精致的排版所吸引,看得出出版社在整理和呈现这位历史巨人思想的结晶上是下了大功夫的。我个人对历史人物的“全集”类作品情有独钟,因为它们往往能提供一个更为立体、去芜存菁的视角,避免了零散阅读带来的碎片化理解。尤其当我们谈论到谭嗣同这位以身殉道的维新志士时,任何一点详尽的记录都显得弥足珍贵。我期待看到的是,李敖先生那标志性的、犀利而不失洞察力的文字,是如何穿透历史的迷雾,重新审视谭嗣同的言行、思想的内核以及他在戊戌变法中的历史定位。这不仅仅是一本资料汇编,更像是一次思想的对话,让我们得以站在一个现代的、批判性的角度,去重新理解那位“冲冠一怒为红颜”(或许更多是为苍生)的悲剧英雄。我相信,在李敖的精编下,那些尘封的奏折、诗文,乃至私人书信,都会重新焕发出令人震撼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