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小作:49位艺术家的手作小物件(精装典藏版) 9787514615616

大咖小作:49位艺术家的手作小物件(精装典藏版) 97875146156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托马斯·巴特拉,邵信芳译 著
图书标签:
  • 手作
  • 艺术
  • DIY
  • 创意
  • 家居
  • 生活
  • 礼品
  • 收藏
  • 设计
  • 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14615616
商品编码:3001180581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大咖小作:49位艺术家的手作小物件(精装典藏版)

定价:88.00元

作者:托马斯·巴特拉,邵信芳(译)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146156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邀请来自世界各地新潮的设计师和极富创意的艺术家,为你带来49件在家就能完成的DIY小物件

★低成本、易上手却又充满创意,推翻“宜家”式的自己动手,重新定义DIY

★简单却不平凡的家居小物,让你不花大价钱就能为生活增添艺术气息

★设计师分享创作理念,让你边做边学创意

★德国新锐时尚插画师劳迪娅?克莱因(Claudia Klein)为你绘制简约、清新、易懂的操作图

内容提要


本书邀请来自全球的49 名设计师和艺术家,为大家设计并制作一款简单易操作的手工家居用品。这些作品简单,易操作,造价低,让读者在家不用花大价钱钱就可以为生活增添一份艺术气息。书中每件作品有详细的材料介绍,清晰的手绘操作图,并配有具体的操作耗时,费用预算等信息。每一位艺术家也将和读者分享他们的创作故事,展现简单背后的不平凡。

目录


作者介绍


托马斯· 巴特拉是《南德意志报》杂志的主编。该杂志隶属于《南德意志报》。《南德意志报》出版于慕尼黑,是德语出版界规模大,具影响力的报纸期刊。托马斯在艺术设计领域有丰富的撰稿及采访经验。

文摘


序言



《匠心独具:现代陶艺的无限可能》 引言:泥土的呼吸与艺术的蜕变 在这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手工制作的、带有温度的器物的情感需求从未减弱。尤其在陶艺领域,从最原始的泥土到经过烈火洗礼后的成品,每一步都蕴含着创作者的心血与哲学思考。本书并非聚焦于微小而精致的手作物件,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宏大、更具雕塑感的陶艺艺术,深入探索当代陶艺家如何利用这一古老媒介,表达前沿的艺术理念与个人情怀。 本书汇集了全球范围内最具创新精神和影响力的四十余位现代陶艺大师的作品集、创作手记与深度访谈。我们旨在展现陶艺不再仅仅是制作餐具或花瓶的实用艺术,它已然成为探讨社会、文化、自然关系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大师的作品,读者将领略到从极简主义到后现代解构,从传统釉料的复兴到高科技材料的实验性应用的广阔图景。 第一部分:形塑与结构——超越功能的边界 陶艺的魅力始于“形”。本部分重点剖析当代陶艺家如何处理“器形”与“非器形”之间的张力。我们探究了那些挑战传统审美规范的作品,它们有的摒弃了传统器皿的平衡与对称,转而追求动态的、破碎的,甚至是反物理学的结构。 章节一:解构主义的几何语境 深入剖析以日本陶艺家田中健一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常常采用尖锐的棱角、不规则的切面和强烈的视觉断裂感。这里探讨的重点在于,当陶艺作品不再服务于“盛放”的功能时,其内在的结构张力如何成为叙事的核心。我们通过高分辨率的细节图,解析了他们如何通过精确的切割和烧制过程来控制泥土在高温下的形变,从而实现理论上近乎不可能达到的结构稳定性。例如,某位西班牙陶艺家利用多层泥片堆叠形成的“悬浮”结构,其内部支撑逻辑是理解其艺术语言的关键。 章节二:有机形态的回归与变形 与冷峻的几何形态相对,另一脉流派则沉迷于对自然形态的模仿、放大或扭曲。本章聚焦于那些从生物学、地质学中汲取灵感的作品。我们将展示那些模仿菌丝体、珊瑚礁或岩层纹理的巨型陶艺雕塑。特别关注了美国艺术家艾米丽·卡特对“生长”这一概念的诠释——她如何通过控制泥土的流变性,使其在烧制前呈现出一种正在进行生命活动的错觉。这不仅是对传统“泥塑”的回归,更是一种对人类世背景下自然边界模糊的深刻反思。 第二部分:釉彩的哲学——物质与光线的对话 釉彩是陶艺的“皮肤”,是色彩、光泽和质感的终极表达。本部分将带领读者领略当代陶艺中釉料运用的前沿探索,这些运用早已超越了装饰的范畴,成为了作品概念的有机组成部分。 章节三:高温窑变的新疆域 本书详尽记录了数位专注于高温烧制技法的艺术家。他们如何掌控氧化气氛和还原气氛的微妙变化,以激发釉料中金属氧化物产生不可预期的奇特反应。其中,对中国传统青瓷釉(如月白、天青)的现代演绎尤为引人注目。我们不仅展示了成品的美感,更附录了部分艺术家的窑炉日志摘录,揭示了从配方调整到温控曲线的严苛科学性。读者将理解,所谓的“偶然之美”,实则是对物质反应规律的深刻掌握。 章节四:哑光、粗粝与非传统着色 并非所有陶艺都追求光滑的表面和流动的色彩。本章集中展示了那些偏爱哑光、颗粒感强或具有强烈肌理的作品。我们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矿物粉末、金属氧化物直接混入泥料中,或采用特殊的“喷砂”与“磨刻”技术来创造如同粗砺岩石或陈旧皮革般的触感。探讨的重点在于,这种触觉上的“拒绝”或“对抗”,如何反过来引导观者重新审视“完美”与“瑕疵”在艺术中的位置。 第三部分:观念驱动——陶艺作为社会评论 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陶艺不再回避严肃的社会议题。本部分精选了那些将泥土作为媒介,直接介入社会对话的作品。 章节五:记忆的容器与历史的碎片 关注那些运用陶艺技术探讨集体记忆、失落的文化或历史创伤的艺术家。例如,某些作品直接模仿了被考古挖掘出的残片或被损毁的纪念碑的形态,通过泥土的“脆弱性”来象征历史记录的不可靠性。我们分析了这些作品中故意留下的裂纹、修补痕迹(Kintsugi 理念的现代延伸),它们如何成为关于时间、修复与遗忘的有力隐喻。 章节六: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探讨陶艺家如何通过其作品来评论当代环境危机。这包括使用回收材料(如电子元件、工业废料)与陶土混合烧制,或创作出与特定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场地特定装置(Site-Specific Installations)。这些作品往往体量巨大,旨在迫使观众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介质的持久影响。我们对两位在沙漠或海岸线进行现场创作的陶艺家的记录,展示了泥土与自然界元素最直接、最原始的交锋。 结语:未完成的形态 现代陶艺的真正活力,在于它对“完成度”的持续质疑。本书最后总结道,这些大师的作品都在邀请我们参与到“未完成”的叙事中去。泥土的本质是可塑的,艺术家的工作是提供一个转瞬即逝的凝固点。通过学习这些超越日常物件的深刻创作,我们得以重新体会泥土的厚重、火焰的激情,以及人类创造力的无限延展。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是一部关于现代雕塑语言如何通过最古老的材料得以重塑的思想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坚信,艺术的魅力在于其多样性和无限的可能性。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它打破了我之前对艺术家作品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艺术创作可以如此接地气,如此贴近生活。49位艺术家,这本身就代表了相当大的一个群体,他们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以及各自的手作“小物件”,必然会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元化。我很好奇,是否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跨界合作,或者是一些艺术家将自己标志性的创作手法,巧妙地运用在这些小物件上?比如,一位抽象派大师会不会制作出充满几何感的金属饰品?一位擅长写实的雕塑家,又会如何用微缩的形态来表达他的人物情感?这本书不仅能满足我对艺术的好奇心,更能激发我自己的创作灵感。通过观察这些“小作”,我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处理细节、运用材质、或者构思造型的巧妙之处,并将这些感悟融入到我自己的生活或者创作尝试中。

评分

这本书的精装典藏版,光是名字就足够吸引人。我一直觉得,好的艺术作品,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历史和文化印记的,都值得被好好收藏。而这本书,将49位艺术家的手作小物件汇聚在一起,本身就具有了收藏的价值。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书中的内容,更是这本书的装帧和呈现方式。我想象着,精装的封面设计一定非常考究,纸张的质感应该也是上乘的,印刷色彩的还原度想必也很高,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现出那些手作物件的细节和质感。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心策划的展览,将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们,用他们各自独特的方式,创作出的那些小巧而精致的物件,以一种非常体面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甚至可以想象,翻阅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个微型的艺术画廊里穿梭,每一个物件都讲述着一个关于创造、关于生活、关于美的故事。我迫不及待想要感受那种指尖划过书页,与艺术亲密接触的愉悦。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实用性与美学完美结合的物品情有独钟,而这本书似乎正是这样一种宝藏。艺术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它同样可以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生活用品中,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独特的品味和格调。我猜想,这本书中所收录的“手作小物件”,绝大多数都并非纯粹的装饰品,而是具有实际功能的物品,比如一个设计独特的笔筒,一个充满艺术感的书签,或者是一个造型别致的烛台。而正是这些被赋予了艺术灵魂的实用小物,才能真正地打动人心,让我们在日常的使用中,感受到艺术的美好,体会到生活的情趣。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它告诉我们,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物件,也可以承载着艺术家的匠心独运和审美追求,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非常期待,能在书中发现那些既能满足我实用需求,又能点亮我心情的“小确幸”。

评分

作为一个对手工制品有着特殊情结的人,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的“宝藏”。我一直认为,手工制作的东西,比机器批量生产出来的物品,多了一份灵魂,多了一份温度。而当这些手工制品出自艺术家的手中,那份独特的创意和精湛的技艺,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这本书的标题“大咖小作”就点明了核心,它没有去展示艺术家们那些动辄价值连城的巨幅画作或者雕塑,而是聚焦于那些他们随手创作、或是作为生活点缀的“小物件”。我猜想,这些“小物件”可能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也许是艺术家自己设计的首饰,也许是他们亲手制作的陶瓷杯,甚至可能是一些充满趣味的小玩具,或者是装点他们工作室的实用物品。我想象着,当一位赫赫有名的画家,用同样细腻的笔触去雕刻一枚小小的木质摆件时,那该是怎样一种有趣的对比。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拓宽了我对艺术创作的理解边界,让我看到了艺术家们更生活化、更具象的一面,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小”中也藏着“大”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低调的奢华感,硬壳精装,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我一直觉得,艺术不仅仅是挂在博物馆里的那些宏大叙事,更是渗透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立刻就被吸引了。封面上那一行行略显娟秀又带着力量的字体,以及那若隐若现的艺术家的剪影,都散发着一种“大咖”的气场,同时又暗示着书中收录的“小作”是多么的精致和充满匠心。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看看,究竟有哪些我熟悉的艺术家,或是那些我尚未了解的艺术瑰宝,是如何将他们的创作热情和独特的美学理念,浓缩在这些小小的手作物件之中。我尤其好奇,这些“小作”背后,是否也隐藏着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创作故事,是灵感迸发的瞬间,还是日复一日的打磨与坚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视觉的盛宴,更像是一扇通往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窗户,让我得以窥探那些藏在伟大作品背后,同样闪耀着光芒的微小艺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