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父母或其他諸如一般老師、心理師、輔導老師和社工師等第一線的兒童工作者,在面對孩子時,總是會遇見一些令人不知該如何是好的狀況,懷疑孩子是不是有問題?本書首先說明「偏差行為」和「問題」的概念,提醒成人在判斷孩子是否有偏差行為時應該注意的觀念。然後再邀請台灣有豐富經驗的專業臨床心理師,依照最新出版的DSM-5分類架構,介紹常見於國內兒童的各種偏差行為類別,諸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行為規範障礙症」、「對立反抗症」、「焦慮症」、「強迫症及相關障礙症」、「分離焦慮症」、「選擇性緘默症」、「創傷及壓力相關障礙症」、「憂鬱症」、「雙相情緒及其相關障礙症」、「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智能發展障礙症」、「溝通障礙症與特定的學習障礙症」、「餵食及飲食障礙症」和「兒童虐待與疏忽」等 。相信對於經常擔心孩子是否有問題的大人們,能夠有相當實質的幫助。
坦白说,我之前接触过几本类似的指南,但常常因为术语晦涩或者案例过于理想化而半途而废。这本《儿童偏差行为》的文字表达能力简直是一绝。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将复杂的心理学模型转化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比如,当谈到“习得性无助”时,书中引用了一个关于孩子在拼图游戏反复失败后,即使提供帮助也拒绝尝试的故事,这个画面感极强,让人印象深刻。此外,排版设计也很用心,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清晰地梳理了复杂的关系链,比如“负面行为循环”的形成路径,用视觉化的方式帮助读者快速消化信息。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关注,让我在面对一些比较沉重的议题时,也不会感到精神上的过度消耗。它像一个耐心极好的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提供清晰的路径指引,而非冷冰冰的理论灌输。
评分翻开书页,那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气味,就透露着一种“正版”特有的踏实感,这在阅读专业书籍时尤其重要,因为它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情绪调节障碍”的部分尤为出色。它没有简单地将“发脾气”归类为不乖,而是深入探讨了孩子如何学习识别、命名和管理自己的强烈情绪。书中详细介绍了“情绪词汇表”的构建方法,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给抽象的情绪找到具体的标签。这不仅是行为矫正,更是一种赋能,让孩子从被动反应者转变为主动管理者。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家长自我照顾”的重视。作者清醒地指出,只有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书中专门设置的小节,鼓励家长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并寻求支持,这种双向关怀的设计,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育儿工具书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智慧的成年人的指南。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是一本为现代父母量身定制的“情绪导航图”。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育儿焦虑普遍存在的时代,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其冷静、理性和富有同理心的视角。它没有贩卖焦虑,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引导我们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为什么”,而不是急于去“纠正”表面的“是什么”。作者在讨论“破坏性行为”时,花了大量篇幅去分析其根源——往往是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沟通障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积极倾听”技巧的阐述,作者详细拆解了如何通过复述、确认感受等方式,让孩子感到被理解。这种理解是修复亲子关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基石。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温和,没有强硬的指令性口吻,更多的是建议和探讨,这让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成长的体验。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处理冲突的方式,认识到很多时候,是我们成年人的不耐烦和预期管理出了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明快,色调以柔和的马卡龙色系为主,很符合儿童心理学的专业定位,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著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比如,书中对“延迟满足”的探讨,并不是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小案例,比如“等待一颗糖果和得到两颗糖果的选择题”,让读者立刻就能抓住核心要点。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即便是初次接触儿童心理学领域的家长或教育工作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书中提供的“情景模拟练习”部分非常实用,我尝试了其中一个关于如何引导孩子处理“挫败感”的场景,发现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孩子的情绪反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积极和稳定。这说明作者不仅有扎实的学术功底,更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是真正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写作的。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我对一本“第三版”教材的预期。通常而言,教材更新换代,难免会为了追求新颖而牺牲内容的扎实性,但这本书做到了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的完美平衡。它不仅涵盖了经典的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融入了大量近十年来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比如关于前额叶皮层发育与冲动控制的最新发现。这使得书中的每一个干预措施都有坚实的科学依据支撑,极大地增强了可信度和指导性。在处理“社交退缩”这一主题时,作者详细对比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差异,并提出了具有普适性的观察指标。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敏感度,避免了将西方主流理论生搬硬套的局限性。对于一个致力于终身学习的教育者来说,这样的深度和广度是极其宝贵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