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教出来的:中国父母必修的七堂课(大教育书系) 9787535491664

孩子是教出来的:中国父母必修的七堂课(大教育书系) 978753549166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鲁鹏程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教育
  • 家庭教育
  • 育儿
  • 儿童心理学
  • 教育方法
  • 行为习惯
  • 正面管教
  • 沟通技巧
  • 父母成长
  • 大教育书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91664
商品编码:3004903324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是教出来的:中国父母必修的七堂课(大教育书系)

定价:32.00元

作者:鲁鹏程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354916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性。鲁鹏程是当代家庭教育专家,其《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孩子100招》销售过50万册,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可。本书是作者系统性阐述家庭教育观念与方法的大成之作。2.实战性。本书针对家庭教育的现状,用大量生活事例来分析教育的得失,找寻因应策略。好学,实用。3.开创性。本书开创性地进入家庭教育的德育领域,将孩子的做人教育、道德教育作为切入点,得到朱永新、周国平、孙云晓、卢勤等教育家的极力推崇。

内容提要


七堂课!家庭教育专家鲁鹏程为中国万千父母道明了家庭教育的本质。 不论何种形式的教育,其终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我们当下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育,忽视了孩子的道德教育,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作者以专业的教育素养和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探寻家庭教育的本质,倡导家庭的做人教育,德行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等,力求孩子往德才兼备的方向发展。如何行之有效地教育孩子?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作者引导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发掘丰富而又强大的教育资源,将重读经典作为教育重要一环,从中吸取营养。好的教育方法,建立在好的教育理念和好的教育心态之上。社会流行的教育观念,未必真正适用于每一个孩子,好的方法,就是尽量少用“技巧”,而是提高教育者的修养,用父母的品格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目录


堂课 三种教育形式,家庭教育重要◇一个刺耳的声音:这是谁家的孩子?真没家教! / 2◇ 为什么说“至要莫若教子,至乐无如读书” / 6◇ 古人说“富不过三代”,为什么今天会“富不过一代” / 9◇ 对孩子“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 13◇ 透过几个触目惊心的实例就会发现,我们的教育病了 / 20◇ 今天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到底应该怎么办? / 24 第二堂课 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孩子做人◇ 要判断的三件事:会做题?会做事?会做人? / 29◇ 家庭教育不是知识灌输,家庭不是第二个知识传习所 / 33◇ 做人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是重中之重 / 36◇ “道德”不简单,要重新认识“道”与“德” / 39◇ “学”这个字里蕴含着教育大智慧 / 44◇ 摆正“德”“学”“才”“艺”之间的关系 / 48◇ 教育就是要培养“有德有才”的正品,而不是培养“” / 54 第三堂课 德行是做人之本,孝道是德行之本◇ 通过“教”这个字透析教育的次第 / 59◇ 要重新认识“教育”这两个字 / 62◇ 家庭教育的“本”到底是什么,“末”又是什么? / 66◇ 孝,其实才是一切教育的生发点 / 69◇ 你所希望孩子的一切,都能从“孝”中来 / 75◇ 在生活中怎样教孩子学孝道 / 82◇ 在圣贤教育中,不存在所谓的“愚孝” / 86◇ 学孝道,要学“实质”而不是“形式” / 93 第四堂课 孝道之外,孩子必修的人生课程◇ 教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踏对人生脚步 / 99◇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教孩子从小学会心怀感恩 / 107◇ 必有容,德乃大,教孩子学宽容 / 112◇ “不学礼,无以立。”教孩子学礼,否则他就会失礼 / 118◇ 诚信——孩子行走于社会的超级“通行证” / 125◇ 福田心耕,教孩子懂得珍惜福气、培植福气、积攒福气 / 131◇ 知耻近乎勇,教孩子从小就有一颗“知耻心” / 136 第五堂课 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 是不是书上的教育方法都正确,都有效呢? / 144◇ 好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好的示范 / 156◇ 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素养 / 161◇ 夫妻双方的家庭教育观念要一致,不“拆台” / 165◇ 功利性的教育,比不教育更可怕 / 172◇ 跟儒家启蒙经典《弟子规》学习家庭教育的智慧 / 175◇ 向中国传统经典要家庭教育的智慧与方法 / 182◇ 孩子的智慧从哪里来?要从小读经典 / 198◇ 教孩子读书志在圣贤,而不是志在赚钱 / 205 第六堂课 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伪命题 / 209◇ 孩子在幼儿园应该学习什么样的功课? / 215◇ 为什么不要让你的孩子考100分? / 218◇ 不要让所谓的“标准答案”毁了孩子的想象力 / 223◇ 千万不要照搬别人的经验,要懂得理性思考 / 228◇ “筷子菜应该夹给谁”是一种智慧 / 231◇ 给孩子做事的机会,不做包办代替的“奴仆式父母” / 235◇ 孩子犯错,正是机会教育法的契机 / 240◇ 好的孩子不都是“别人家的” / 246◇ 不要以“期望”的名义给孩子压力 / 252◇ 赏识教育是一把“双刃剑”,不要让它伤了孩子 / 257◇ 对孩子的学习要善于启发,而不是强行“灌输” / 266◇ “养不教,父之过”,父亲教育不容缺失 / 271 第七堂课 勉励孩子,更要提升自己◇ 掌控情绪,才能掌控未来 / 276◇ 这个是结果,原因在哪里?要由果推因 / 280◇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 283◇ 人生重要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 / 288◇ 敢于承担责任,这才是成长的开始 / 290◇ 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是可以教得好的 / 296◇ 别人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先做对 / 299◇ 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 302◇ 好的家庭教育方法,要努力去实践 / 304

作者介绍


鲁鹏程,原名张振鹏,我国家庭教育专家,教育畅销书作者。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特聘专家,北京大学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主讲专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教育电视台、凤凰讲堂等教育类节目特约访谈嘉宾。亲子教育类杂志《时尚育儿》《亲子》等专家顾问团成员、撰稿人。机械工业出版社成立60周年“*影响力作者”,作品总超过200万册,其中《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自2011年出版以来持续加印、已畅销50余万册,长期雄踞各大图书排行榜前列,续篇《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实践版)入选“全民阅读年会50种重点推荐图书(2014-2015)”及“全国图书馆推荐书目(2014-2015)”,姊妹书《好妈妈不宠不娇教育女孩100招》系列、《学好弟子规 教出好孩子》及《教师的国学素养》等图书深受家长和老师们欢迎。有多部作品分别入选“2011—2012年中国十大家庭教育图书”、“《中国教育报》2011年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另有多部作品版权输往韩国、越南、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文摘


序言



《中华育儿智慧:点亮孩子未来的七把金钥匙》 在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中,育儿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养育,升华为一门关乎家庭兴衰、民族未来的艺术。这本书,正是基于这份深刻理解,为每一位深爱孩子的中国父母精心打磨出的七堂育儿必修课。它不是理论的堆砌,而是饱含着无数家庭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旨在帮助父母们穿越育儿的迷雾,找到通往孩子光明未来的确切路径。 第一堂课:理解孩子,看见那个独特的灵魂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育儿知识,但却常常忽略了最根本的一点:理解我们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情、天赋和成长节奏。这一堂课,将带领父母们卸下预设的标签和期望,学会用一双“看见”的眼睛去观察孩子。我们将深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情感需求和行为模式。从婴儿的咿呀学语到少年叛逆期的暗流涌动,我们将一同揭开孩子行为背后的密码。 我们会学习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即使是沉默的肢体语言;如何识别孩子的情绪信号,并给予恰当的回应;如何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允许他们犯错并从中学习。不再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成长,而是以孩子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世界。通过真实案例和深入分析,父母们将学会如何捕捉孩子闪光的瞬间,发掘他们潜藏的天赋,并为他们量身定制最适合的成长方案。这不仅仅是了解孩子,更是与孩子建立深厚情感连接的基石,让他们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被珍视,从而建立起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第二堂课:规则与界限,为自由插上翅膀 许多父母对“规则”和“界限”感到头疼,一方面担心过度约束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又害怕放任自流会导致孩子行为失范。这一堂课,我们将重新审视规则的意义,理解它并非束缚,而是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和行为导航的框架。我们不提倡严苛的、不容置疑的命令式规则,而是倡导建立一套基于尊重、公平和协商的家庭规则体系。 我们将探讨如何与孩子共同制定规则,让他们参与决策过程,从而提高规则的执行力。如何设定清晰、一致的界限,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以及违背规则会承担的后果。这其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以平和而坚定的态度执行规则,避免情绪化的对抗,都将是重点讲解的内容。我们将学习如何区分“行为”与“孩子本身”,批评不当行为,但不否定孩子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我们会探讨界限的艺术。如何保护孩子的隐私,如何在开放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不依赖于外部的监督;如何帮助孩子在自由中学会责任,在探索中认识风险。通过这些方法,父母们将能够为孩子搭建一个既有安全感又不失自由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在规则的保护下,勇敢地去探索世界,发展自己的潜能。 第三堂课:沟通的艺术,连接心灵的桥梁 在家庭关系中,沟通是维系一切的纽带。然而,许多父母常常陷入“说了等于没说”的尴尬境地,或者在沟通中无意识地伤害了孩子。这一堂课,将聚焦于“有效沟通”的核心要素,帮助父母们掌握与孩子建立深度连接的语言技巧。我们将剖析那些无效沟通的模式,比如居高临下的说教、随意打断、过度批评、空泛的承诺等,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 我们将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积极的倾听者,不仅仅是用耳朵听,更是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情感和需求。如何用“我”开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用“你”开头的指责;如何运用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困境;如何提出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在冲突中保持冷静,找到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这一堂课还将强调“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即尊重、真诚和理解。父母们将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细微的语言调整,建立起更加亲密、信任的亲子关系。从早餐时的简单问候,到睡前故事中的温情互动,每一个沟通的瞬间,都可能成为滋养孩子心灵的养分。最终,目标是让孩子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让家庭成为他们最坚实的后盾。 第四堂课:品格的塑造,比分数更重要的财富 在分数至上的教育环境中,我们是否常常忽略了比成绩更为长远的品质教育?这一堂课,将引导父母们重新审视品格塑造的重要性,认识到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他们未来幸福和成功的基石。我们将探讨哪些核心品格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例如诚实、善良、责任感、尊重、毅力、同理心、批判性思维等等。 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将这些宝贵的品格根植于孩子的心田。这包括如何为孩子树立榜样,让他们看到父母的言行一致;如何创造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和锻炼品格,例如通过参与家务来培养责任感,通过面对挫折来磨练毅力,通过帮助他人来学习善良。 这一堂课还将讨论如何引导孩子认识到品格的力量,让他们明白,一个善良、诚实、有担当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尊重和喜爱。我们将学习如何处理孩子在品格养成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例如如何引导孩子面对诱惑,如何教育孩子承担错误,如何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精神。最终,我们希望培养出有品格、有温度、有担当的下一代。 第五堂课:学习的乐趣,点燃内在的学习动力 “学习”二字,在很多孩子心中可能与枯燥、压力划上了等号。这一堂课,将致力于帮助父母们打破这种藩篱,重新发现学习的乐趣,并点燃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我们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要引导孩子学会“如何学习”,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我们将探讨如何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探索未知、发现自我的奇妙旅程。这包括如何鼓励孩子保持好奇心,如何引导他们主动提问,如何支持他们进行独立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将学习如何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焕发生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课本上。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研究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摆脱对外部奖励(如分数、礼物)的过度依赖,而是关注孩子的兴趣、成就感和自主性。我们将学习如何为孩子设定可实现的小目标,让他们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成长的喜悦;如何鼓励孩子尝试新的学习方式,发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我们希望培养出热爱学习、享受学习、能够自主学习的未来人才。 第六堂课:情绪的管理,拥有驾驭内心的力量 情绪,如同海上的潮汐,时而汹涌,时而平静。孩子尤其容易被情绪裹挟,而父母的引导对于他们学会情绪管理至关重要。这一堂课,将带领父母们深入了解孩子的情绪世界,并掌握科学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 我们将帮助父母们识别孩子常见的情绪困扰,如焦虑、愤怒、沮丧、恐惧等,并理解这些情绪背后的原因。重点在于,我们将学习如何成为孩子情绪的“安全港”,在孩子情绪失控时,给予接纳、理解和支持,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或压制。我们将探讨如何帮助孩子给自己的情绪命名,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它们。 更进一步,我们将教授孩子一些实用的情绪调节技巧,例如深呼吸、冥想、运动、绘画、写作等,让他们能够主动地舒缓情绪,避免被负面情绪淹没。同时,父母们也将学习如何通过自己的情绪管理,为孩子树立积极的榜样。当父母自己能够平静、理性地处理情绪时,孩子也更容易学会这样做。最终,目标是让孩子能够认识、理解、接纳并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拥有更加平和、积极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第七堂课:家庭的教育,成为孩子永远的后盾 教育并非学校和老师的专利,家庭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最持久的教育场所。这一堂课,将升华前六堂课的主题,强调家庭作为教育核心的独特价值和作用。我们将认识到,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和谐、温暖、充满支持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归属感。这包括如何增进夫妻关系,如何处理家庭矛盾,如何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感受到尊重和价值。我们将学习如何将育儿的理念融入到家庭生活的点滴之中,让家庭成为孩子学习品格、规则、沟通和情绪管理的天然课堂。 这一堂课还将强调“陪伴”的力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高质量的陪伴尤为珍贵。我们将探讨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如何挤出时间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互动。无论是共同阅读、户外活动,还是简单的聊天,都能成为连接亲子情感、传递教育理念的宝贵时刻。 最后,我们将回归育儿的初心——成为孩子永远的后盾。这意味着,无论孩子遇到什么困难,都会知道有一个爱他们的家在支持他们。父母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孩子成长的陪伴者、引导者和坚定的支持者。通过这七堂课的学习,我们希望帮助中国父母们,能够以更加智慧、更有爱的方式,去点亮孩子通往幸福人生的光明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色调温暖,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是一名年轻的母亲,第一次为人父母,对于如何教育孩子感到既兴奋又有些不知所措。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翻开了这本书,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些指引。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从目录和前言部分,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对于儿童教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激发孩子内在学习动力”的章节充满了期待,因为我觉得这是所有教育的基石。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太快,如果孩子缺乏主动学习的意愿,很容易就被时代抛弃。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培养出一个对知识充满好奇心,并且能够自主探索的孩子。同时,我也很想了解书中关于“家长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的内容,因为我相信,有效的沟通是亲子关系健康发展的关键。我期待着在阅读过程中,能不断地自我反思和学习,成为一个更称职、更智慧的母亲。

评分

我一直相信,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引导,而不是简单的灌输。这本书的标题“孩子是教出来的”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共鸣。这句话暗示了教育的主动性和可塑性,也强调了家长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具体阐述“教”的内涵的?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创新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用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的章节。在人工智能时代,创造力将成为孩子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希望能从书中获得一些启发,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游戏、阅读、探索等方式,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我也想了解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环境的营造,比如如何打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家庭氛围。

评分

从书名和副标题来看,这本书似乎是对中国家庭教育的一次深刻反思和系统梳理。我关注这本书,是因为我经常听到身边的家长们抱怨教育的困境,也看到孩子们在升学压力下表现出的焦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家长们提供一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走出迷茫,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向。我尤其好奇书中提到的“七堂课”是否会涵盖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了解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才能做出更符合孩子成长的教育决策。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应对“鸡娃”现象的理性建议,引导家长们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追求分数和名次。另外,我也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如何让教育回归本质,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孩子沉重的负担。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背景似乎很强大,我看到封面上写着“大教育书系”,这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充满了信心。我目前正面临着孩子的教育选择问题,无论是学校的选择,还是课外活动的安排,都让我感到十分困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为孩子选择最适合的教育路径的建议,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更包括兴趣培养和能力发展。我尤其感兴趣书中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论述。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孩子很容易面临失败和挫折,如果缺乏心理韧性,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影响身心健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我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而不是被失败击垮。我还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当下比较流行的教育方式,比如蒙特梭利、华德福等,以及作者对这些方式的看法和建议。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所传达的教育理念的系统性和前瞻性。作为一名在教育行业工作多年的老师,我深知当下教育面临的挑战,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帮助孩子们成长。市面上关于教育的书籍琳琅满目,但很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只关注某个单一的方面。而这本书,从“七堂课”这个概念入手,似乎将整个育儿过程的关键点都囊括了进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我非常好奇的是,这七堂课具体会涵盖哪些内容?它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逻辑联系?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有关于如何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部分,因为我觉得这比单纯的知识学习更为重要。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健全价值观和良好品德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另外,我也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分数至上”的教育观的,以及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打破这种思维定势的思路和方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