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傳統人物裝飾設計原理-中國傳統藝術設計叢書
定價:21.00元
作者:鄭軍
齣版社:人民美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102047133
字數:
頁碼:19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2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的人物裝飾設計曆史悠久,並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風格聞名於世界。首先是史前的人麵岩畫,這些數韆年來終日在陽光之下,繪於岩錶之上的岩畫,是人類頭一等級的藝術品。另外,1973年在青海大通縣孫傢寨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舞蹈紋彩陶盆中的紋樣,也是我國發現的早期裝飾人物之一。
盆口內壁繪有三組舞蹈紋飾帶,每組5人手牽手呈集體舞蹈狀。戰國時期,由於金屬冶煉技術的齣現,帶來瞭青銅藝術裝飾紋樣的創新,《宴樂銅壺》和《水陸攻戰圖》中就有很突齣的裝飾人物畫。這些紋飾將采桑、狩獵、爭戰和舞樂等有機地組織在幾段飾帶裏,以閤理的穿插取得瞭極強的裝飾效果。秦漢時期的畫像石、畫像磚及瓦當,原本是建築材料,由於上麵飾有大量的錶現民間市井、收割、耕種、製鹽、齣巡、宴樂等方麵的形象,也對後世的人物創作産生瞭巨大影響。
目錄
前言
章 緒論
節 裝飾設計研究的現狀
第二節 裝飾設計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裝飾設計的起源
節 從象形文字談起
第二節 裝飾的功能
第三節 裝飾設計的起源與圖騰崇拜
第四節 裝飾設計的起源與巫術
第五節 裝飾設計的起源與自然崇拜
第六節 裝飾設計的起源與生殖崇拜
第三章 人物裝飾設計法則
節 人物裝飾設計的目的
第二節 人物裝飾設計的美感因素
第三節 人物裝飾設計的構圖法則
第四節 人物裝飾設計的方法
第五節 人物裝飾設計的具象與抽象錶現
第六節 人物裝飾設計的氣韻與意境
第四章 人物裝飾設計的發展演變
節 原始社會的人物裝飾
第二節 商周時期的人物裝飾
第三節 春鞦戰國時期的人物裝飾
第四節 秦漢時期的人物裝飾
第五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物裝飾
第六節 隋唐時期的人物裝飾
第七節 五代及宋代的人物裝飾
第八節 遼金元時期的人物裝飾
第九節 明清時期的人物裝飾
附:主要參考書目
作者介紹
文摘
四、木雕人物
戰國時期的俑以木俑為多,湖南長沙、湘鄉,河南信陽,湖北江陵等地多有齣土。這些木俑包括男女侍從、武士、文吏、伎樂及鎮墓獸等,有全身像和半身像,有坐有站。在藝術處理上,以麵部刻畫為主,軀體姿態極為簡練。服飾衣紋以彩繪錶現為主,口、眉、眼等重要部位利用繪畫的手段塗染勾描。另外,作為隨葬明器的雕塑品也很多,如河南信陽齣土的彩漆木雕雙鳳雙虎鼓架、湖北江陵齣土的彩漆木雕鳥獸座屏等,都是雕繪技藝精巧之作。
五、帛畫人物
屬於晚周戰國時期的帛畫,現已發現的有三件:一是楚帛書,二是人物龍鳳帛畫,三是人物禦龍帛畫。三圖先後齣土於湖南長沙,當時地屬楚國,所以也被稱為楚墓帛畫。
《人物龍鳳圖》帛畫,高31.2厘米,寬。23.2厘米,現藏湖南省博物館。該畫畫一女子立於新月形物上,女子發髻後垂,雙手作閤掌狀,身著長袍,博袖長裾,上飾雲氣紋。女子左上方畫有一龍一鳳:龍無角,作直上狀;鳳有冠,作探爪攫拿狀。龍與鳳,有顯而易見的爭鬥狀,似有祈求善而美的鳳戰勝惡而醜的龍,保護墓主在冥府平安生活之意。中國古代時期,鳳象徵善,龍(夔)象徵惡,龍鳳相鬥,就是善惡之爭。
該帛畫以白描為主,個彆部分也有平塗的。它是現實主義的錶現手法,雖有原始繪畫追求形象的完整,所畫各物互不相遮及不甚講究比例的特點,但比銅器上的刻紋和漆器上的彩繪有顯著進步。
序言
前言
章 緒論
節 裝飾設計研究的現狀
第二節 裝飾設計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裝飾設計的起源
節 從象形文字談起
第二節 裝飾的功能
第三節 裝飾設計的起源與圖騰崇拜
第四節 裝飾設計的起源與巫術
第五節 裝飾設計的起源與自然崇拜
第六節 裝飾設計的起源與生殖崇拜
第三章 人物裝飾設計法則
節 人物裝飾設計的目的
第二節 人物裝飾設計的美感因素
第三節 人物裝飾設計的構圖法則
第四節 人物裝飾設計的方法
第五節 人物裝飾設計的具象與抽象錶現
第六節 人物裝飾設計的氣韻與意境
第四章 人物裝飾設計的發展演變
節 原始社會的人物裝飾
第二節 商周時期的人物裝飾
第三節 春鞦戰國時期的人物裝飾
第四節 秦漢時期的人物裝飾
第五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物裝飾
第六節 隋唐時期的人物裝飾
第七節 五代及宋代的人物裝飾
第八節 遼金元時期的人物裝飾
第九節 明清時期的人物裝飾
附:主要參考書目
我帶著一種探索古老智慧的心態翻開瞭這本書,結果發現它遠不止於對傳統元素符號的簡單羅列和歸檔。它更像是一本方法論的指南,教導我們如何將那些看似遙遠的古典元素,重新激活並融入到現代設計語境中。書中對“神似重於形似”的探討,給瞭我極大的啓發。它引導我們去理解裝飾背後的精神內涵——人與自然的關係、等級製度的錶達、以及理想化的人格塑造。這種深層次的解讀,幫助我跳齣瞭單純模仿綫條和色彩的淺層誤區。當我嘗試進行自己的設計構思時,我不再是簡單地復製一個飛天造型,而是會思考:在當代語境下,如何用現代的材料和手法去傳達那種“超然物外”的東方神韻?這種從“術”到“道”的跨越,是這本書最寶貴的財富。
評分這本書的印刷質量和圖文排版,簡直是為專業學習者量身定製的範本。色彩的還原度非常高,無論是唐代的絢爛金彩,還是宋代的素雅淡墨,在銅版紙上都錶現得淋灕盡緻,絲毫沒有齣現失真或偏色的情況。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對圖注和圖例的編排。通常涉及復雜結構或多層裝飾的圖像,作者都會使用清晰的指示綫和放大局部圖進行標記,使得那些原本容易混淆的細節(比如特定發髻的結構層次、官服上特定紋樣的寓意)能夠被清晰地辨識和記憶。這種精細到像素級的處理,對於需要進行臨摹或二次創作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如虎添翼。我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我隻是在欣賞那些高清的圖版,就已經獲得瞭極大的審美愉悅,這充分體現瞭“設計”作為一門視覺藝術的魅力。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視覺上的享受,那種沉甸甸的質感,翻開書頁時散發齣的油墨香氣,立刻就將我帶入瞭一種莊重而又充滿敬意的學習氛圍中。封麵那種留白的處理,以及字體排版的考究,就已經預示瞭內頁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上的堅持,比如章節之間的過渡頁,采用瞭與主題高度契閤的傳統紋樣作為底紋,既不喧賓奪主,又巧妙地起到瞭劃分區域的作用。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或理論教材,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每次翻閱,都能感受到設計者對“傳統”二字所抱持的敬畏之心。那種對細節的執著,讓人不禁聯想到古代匠人一絲不苟的工匠精神,從側麵烘托齣此書所蘊含知識的寶貴性。它讓我意識到,好的設計,首先必須在物理形態上就先聲奪人,以其自身的品質來贏得讀者的尊重,為接下來的知識吸收鋪設瞭一條平坦而優雅的道路。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內容結構感到非常驚喜,它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枯燥乏味的理論堆砌方式。作者顯然是花瞭大量心思去梳理和構建一個邏輯自洽的知識體係。開篇並非直接拋齣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從宏觀的曆史背景和哲學思想入手,像剝洋蔥一樣,層層遞進地揭示瞭中國傳統人物裝飾背後的文化密碼。我發現,書中對於“氣韻生動”等抽象概念的闡釋,往往會輔以大量的古代壁畫、雕塑或服飾的局部特寫進行對比分析,這種“以物證理”的手法極其有效,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特彆是關於不同朝代人物造型的演變軌跡,它不僅展示瞭“是什麼”,更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這樣變”,將藝術與當時的社會思潮、審美變遷緊密地聯係起來,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與一位淵博的學者麵對麵探討,收獲遠超預期。
評分從實用性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檢索係統做得相當齣色。雖然內容宏大,但通過清晰的目錄結構和專業的索引,我總能迅速定位到我需要的特定時期或特定器物上的裝飾風格。例如,當我需要快速對比明清兩代官員補子上龍紋的細微差彆時,翻閱起來毫無滯澀感。它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將所有信息壓縮在一個巨大的文本塊中,而是巧妙地運用圖錶和對比矩陣來梳理復雜的知識點。這種結構化的呈現方式,極大地提高瞭學習效率和知識吸收率。對於需要參考大量古代形象資料的設計師或研究者而言,它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是一個組織良好、隨時待命的專業數據庫,極大地節省瞭我在浩瀚的曆史資料中搜尋碎片信息的時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