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 中国传统人物装饰设计原理-中国传统艺术设计丛书 9787102047133 人民

正版图书 中国传统人物装饰设计原理-中国传统艺术设计丛书 9787102047133 人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军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传统艺术
  • 人物装饰
  • 设计原理
  • 艺术设计
  • 中国文化
  • 装饰设计
  • 绘画
  • 传统纹样
  • 人民美术出版社
  • 9787102047133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47133
商品编码:3006950558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传统人物装饰设计原理-中国传统艺术设计丛书

定价:21.00元

作者:郑军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102047133

字数:

页码:19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的人物装饰设计历史悠久,并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闻名于世界。首先是史前的人面岩画,这些数千年来终日在阳光之下,绘于岩表之上的岩画,是人类头一等级的艺术品。另外,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中的纹样,也是我国发现的早期装饰人物之一。
   盆口内壁绘有三组舞蹈纹饰带,每组5人手牵手呈集体舞蹈状。战国时期,由于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带来了青铜艺术装饰纹样的创新,《宴乐铜壶》和《水陆攻战图》中就有很突出的装饰人物画。这些纹饰将采桑、狩猎、争战和舞乐等有机地组织在几段饰带里,以合理的穿插取得了极强的装饰效果。秦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及瓦当,原本是建筑材料,由于上面饰有大量的表现民间市井、收割、耕种、制盐、出巡、宴乐等方面的形象,也对后世的人物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节 装饰设计研究的现状
第二节 装饰设计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装饰设计的起源
节 从象形文字谈起
第二节 装饰的功能
第三节 装饰设计的起源与图腾崇拜
第四节 装饰设计的起源与巫术
第五节 装饰设计的起源与自然崇拜
第六节 装饰设计的起源与生殖崇拜

第三章 人物装饰设计法则
节 人物装饰设计的目的
第二节 人物装饰设计的美感因素
第三节 人物装饰设计的构图法则
第四节 人物装饰设计的方法
第五节 人物装饰设计的具象与抽象表现
第六节 人物装饰设计的气韵与意境

第四章 人物装饰设计的发展演变
节 原始社会的人物装饰
第二节 商周时期的人物装饰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装饰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人物装饰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装饰
第六节 隋唐时期的人物装饰
第七节 五代及宋代的人物装饰
第八节 辽金元时期的人物装饰
第九节 明清时期的人物装饰
附: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四、木雕人物
战国时期的俑以木俑为多,湖南长沙、湘乡,河南信阳,湖北江陵等地多有出土。这些木俑包括男女侍从、武士、文吏、伎乐及镇墓兽等,有全身像和半身像,有坐有站。在艺术处理上,以面部刻画为主,躯体姿态极为简练。服饰衣纹以彩绘表现为主,口、眉、眼等重要部位利用绘画的手段涂染勾描。另外,作为随葬明器的雕塑品也很多,如河南信阳出土的彩漆木雕双凤双虎鼓架、湖北江陵出土的彩漆木雕鸟兽座屏等,都是雕绘技艺精巧之作。
五、帛画人物
属于晚周战国时期的帛画,现已发现的有三件:一是楚帛书,二是人物龙凤帛画,三是人物御龙帛画。三图先后出土于湖南长沙,当时地属楚国,所以也被称为楚墓帛画。
《人物龙凤图》帛画,高31.2厘米,宽。23.2厘米,现藏湖南省博物馆。该画画一女子立于新月形物上,女子发髻后垂,双手作合掌状,身着长袍,博袖长裾,上饰云气纹。女子左上方画有一龙一凤:龙无角,作直上状;凤有冠,作探爪攫拿状。龙与凤,有显而易见的争斗状,似有祈求善而美的凤战胜恶而丑的龙,保护墓主在冥府平安生活之意。中国古代时期,凤象征善,龙(夔)象征恶,龙凤相斗,就是善恶之争。
该帛画以白描为主,个别部分也有平涂的。它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虽有原始绘画追求形象的完整,所画各物互不相遮及不甚讲究比例的特点,但比铜器上的刻纹和漆器上的彩绘有显著进步。

序言


前言
章 绪论
节 装饰设计研究的现状
第二节 装饰设计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装饰设计的起源
节 从象形文字谈起
第二节 装饰的功能
第三节 装饰设计的起源与图腾崇拜
第四节 装饰设计的起源与巫术
第五节 装饰设计的起源与自然崇拜
第六节 装饰设计的起源与生殖崇拜

第三章 人物装饰设计法则
节 人物装饰设计的目的
第二节 人物装饰设计的美感因素
第三节 人物装饰设计的构图法则
第四节 人物装饰设计的方法
第五节 人物装饰设计的具象与抽象表现
第六节 人物装饰设计的气韵与意境

第四章 人物装饰设计的发展演变
节 原始社会的人物装饰
第二节 商周时期的人物装饰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装饰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人物装饰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装饰
第六节 隋唐时期的人物装饰
第七节 五代及宋代的人物装饰
第八节 辽金元时期的人物装饰
第九节 明清时期的人物装饰
附:主要参考书目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艺术设计领域,但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正版图书 中国传统人物装饰设计原理-中国传统艺术设计丛书 9787102047133 人民》完全不同的图书简介。 --- 《丝绸之路的色彩密码:古代纺织品染色与纹样研究》 作者: 王素芳 出版社: 华夏文史出版社 ISBN: 9787508088912 页数: 480页 开本: 16开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先秦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纺织品在染色技术、天然染料应用以及装饰纹样演变中所蕴含的文化密码与技术精髓。重点聚焦于丝绸、麻布、棉布等主要载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色彩体系构建,及其与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地域文化之间的复杂关联。 第一部分:源起与技术革新——天然染料的智慧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中国古代纺织染色技术的萌芽阶段,详述了早期利用矿物、植物和昆虫提取色彩的方法。 1. 早期矿物色料的运用与局限: 探讨了朱砂(汞)、铅白(铅化合物)等矿物在早期丝织品(如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其固色难度与保存现状。着重对比了天然矿物色料与后世草木染色的技术差异。 2. 核心植物染料体系的建立: 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染色技术中的“四大金刚”——靛蓝(蓼蓝/板蓝根)、茜草(茜根)、栀子(栀子果)和五倍子/苏木。 靛青的深度解析: 不仅仅停留在“蓝”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蓝草发酵制靛”的复杂微生物过程,记录了不同地区(如江南、中原)在发酵时间、碱性调节(草木灰/石灰水)上的细微差别,如何影响最终的色相(从深蓝、藏青到孔雀蓝)。 红色谱系的构建: 详细对比了茜草(提供稳定的朱红、铁锈红)和苏木(提供紫红、酒红)在丝绸与麻布上的亲和性差异,以及如何通过媒染剂(如明矾、铁盐)来调控色相的冷暖倾向,并介绍了历史上对“绛”色(高贵之色)的严格界定。 黄色与紫色的精妙控制: 介绍了槐花、柘树(黄栌)在获取稳定黄色中的作用,以及紫草根在实现罕见、高成本的紫色染料中的地位,尤其是唐宋时期对紫色织物的等级限制。 3. 媒染剂与固色原理: 阐述了媒染技术在古代染色中的核心地位。系统梳理了酸性、碱性、金属盐(明矾、铁矾、胆矾)对纤维素和蛋白质纤维的化学影响,并首次将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煮练”“浸渍”等工序,置于现代化学固色的原理框架下进行解读。 第二部分:纹样符号的语义学——装饰图案的演变与功能 本部分将古代纺织品上的装饰纹样视为一种非语言的书写系统,探讨其从自然意象到抽象符号的演化过程,并结合社会阶层、礼制要求进行解读。 1. 早期纹样的图腾性与象征意义: 分析了商周时期青铜器纹饰向丝织品转移的现象,重点研究了“饕餮纹”“雷纹”在早期服饰织造中的简化与抽象化过程。探讨了这些纹样如何作为“巫术性”的保护符号存在。 2. 汉唐时期外来影响与本土融合: 详尽考察了汉代“联珠纹”、唐代“宝相花”、以及受西域风格影响的“忍冬纹”的传入、本土化改造与程式化过程。 “联珠纹”的结构分析: 研究了唐代陵墓壁画和出土丝绸中的联珠纹,其内部填充的动物(狮子、对兽)与几何图案的布局规律,揭示了“团圆”与“秩序”的审美取向。 色彩与纹样的对应关系: 考察了唐代“六彩”制度下,特定图案(如云气纹、水波纹)与织物品种(如绫、罗、绢)之间的固定搭配模式。 3. 宋代文人化与自然主义的回归: 探讨了宋代审美取向如何影响纺织设计。重点分析了宋锦、缂丝中对花鸟、折枝花卉、写实山水图案的偏爱,强调了“雅致”与“含蓄”的特征,对比了宋代图案的精细度与唐代的华丽感之间的根本差异。 4. 明清的等级制度与工艺集大成: 梳理了明清两代皇家织造局(如南京织造)对纹样设计的垄断与规范。 龙凤纹的定制化: 详细区分了皇帝、皇后的龙纹(五爪、升龙、行龙)与诸王命妇的纹饰规范,及其在不同部位(衣襟、下摆、袖口)的排列方式。 “岁朝吉庆”纹样群: 研究了清代服饰中大量出现的寓意吉祥的纹样组合(如蝙蝠、寿桃、牡丹等),分析其在特定节日(如新年、婚庆)中的使用频率和色彩禁忌。 第三部分:地域性与跨文化交流 本部分将视角投向非中原地区的纺织传统,特别关注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扎染、蜡染技术,以及丝绸之路沿线的技术交流。 1. 西南地区的植物染色遗产: 记录了西南少数民族(如苗族、彝族)在天然植物染色中对红土(富含铁分)作为媒染剂的独特应用,以及他们独特的“螺蛳壳染黑”工艺,展示了与中原官府体系截然不同的染色哲学。 2. 丝绸之路上的色彩密码互译: 通过对敦煌壁画、新疆出土纺织品的分析,研究了拜占庭风格的几何图案、印度系的佩斯利花纹如何被中原工匠吸收和转化,尤其关注了胡椒、番红花等异域香料在染料贸易中的间接影响。 结语: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古代纺织艺术在色彩、纹样、工艺上的高度集成性,指出其不仅是物质文明的体现,更是承载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等级秩序和审美理想的活态史料。本书配有大量高清文物图版、染色配方图表与纹样结构分析图,是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史、工艺美术史及染整技术的专业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内容结构感到非常惊喜,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方式。作者显然是花了大量心思去梳理和构建一个逻辑自洽的知识体系。开篇并非直接抛出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入手,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地揭示了中国传统人物装饰背后的文化密码。我发现,书中对于“气韵生动”等抽象概念的阐释,往往会辅以大量的古代壁画、雕塑或服饰的局部特写进行对比分析,这种“以物证理”的手法极其有效,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特别是关于不同朝代人物造型的演变轨迹,它不仅展示了“是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变”,将艺术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审美变迁紧密地联系起来,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与一位渊博的学者面对面探讨,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

我带着一种探索古老智慧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结果发现它远不止于对传统元素符号的简单罗列和归档。它更像是一本方法论的指南,教导我们如何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古典元素,重新激活并融入到现代设计语境中。书中对“神似重于形似”的探讨,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引导我们去理解装饰背后的精神内涵——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级制度的表达、以及理想化的人格塑造。这种深层次的解读,帮助我跳出了单纯模仿线条和色彩的浅层误区。当我尝试进行自己的设计构思时,我不再是简单地复制一个飞天造型,而是会思考:在当代语境下,如何用现代的材料和手法去传达那种“超然物外”的东方神韵?这种从“术”到“道”的跨越,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翻开书页时散发出的油墨香气,立刻就将我带入了一种庄重而又充满敬意的学习氛围中。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以及字体排版的考究,就已经预示了内页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坚持,比如章节之间的过渡页,采用了与主题高度契合的传统纹样作为底纹,既不喧宾夺主,又巧妙地起到了划分区域的作用。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或理论教材,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每次翻阅,都能感受到设计者对“传统”二字所抱持的敬畏之心。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不禁联想到古代匠人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从侧面烘托出此书所蕴含知识的宝贵性。它让我意识到,好的设计,首先必须在物理形态上就先声夺人,以其自身的品质来赢得读者的尊重,为接下来的知识吸收铺设了一条平坦而优雅的道路。

评分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图文排版,简直是为专业学习者量身定制的范本。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无论是唐代的绚烂金彩,还是宋代的素雅淡墨,在铜版纸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丝毫没有出现失真或偏色的情况。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图注和图例的编排。通常涉及复杂结构或多层装饰的图像,作者都会使用清晰的指示线和放大局部图进行标记,使得那些原本容易混淆的细节(比如特定发髻的结构层次、官服上特定纹样的寓意)能够被清晰地辨识和记忆。这种精细到像素级的处理,对于需要进行临摹或二次创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我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只是在欣赏那些高清的图版,就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审美愉悦,这充分体现了“设计”作为一门视觉艺术的魅力。

评分

从实用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检索系统做得相当出色。虽然内容宏大,但通过清晰的目录结构和专业的索引,我总能迅速定位到我需要的特定时期或特定器物上的装饰风格。例如,当我需要快速对比明清两代官员补子上龙纹的细微差别时,翻阅起来毫无滞涩感。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将所有信息压缩在一个巨大的文本块中,而是巧妙地运用图表和对比矩阵来梳理复杂的知识点。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知识吸收率。对于需要参考大量古代形象资料的设计师或研究者而言,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个组织良好、随时待命的专业数据库,极大地节省了我在浩瀚的历史资料中搜寻碎片信息的时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