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之书(精)

利维坦之书(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政治思想
  • 国家理论
  • 霍布斯
  • 社会契约
  • 自然状态
  • 主权
  • 利维坦
  • 西方哲学
  • 古典政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文化发展
ISBN:9787514218763
商品编码:30166428923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利维坦之书(精)
  • 作者:编者:(美)彼得·布雷瓦|译者:李林莹
  • 定价:110
  • 出版社:文化发展
  • ISBN号:9787514218763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11-01
  • 印刷时间:2017-1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168
  • 字数:104千字

编辑推荐语

彼得·布雷瓦编绘的《利维坦之书》介绍:婴儿每天都在思考什么?在他们天真无邪、呆萌可爱的外表之下,是否隐藏着不为成年人所知的复杂世界?请跟随这个与怪兽同名的光头小婴儿利维坦,一起漫步在生活的巨大谜题中。他将用婴儿与生俱来的超凡理解力,为你解读你或许还不太了解的艺术、科学与哲学。

内容提要

彼得·布雷瓦编绘的《利维坦之书》收录了原刊 登于千禧年初英国《星期日独立报》的《利维和猫的 冒险》系列精华。书中的内容设定在显然不受编辑控 制的卡通世界里,这一系列漫画也让《辛普森一家》 的作者马特·格勒宁做出了让人印象深刻的评论:“ 是我看过*棒也*怪的东西之一”。时而离奇古怪, 时而充满言外之意,一会儿黑暗,一会儿逗趣,这部 作品跟随着没有脸孔的婴儿利维的脚步进出世界。这 是一场逃离之旅,不过,正如某些圣人曾经说过的: 只有囚犯才会对“逃脱者”感到轻蔑。
    

作者简介

彼得·布雷瓦(Peter Blegvad),1951年出生于美国纽约。 他是一个通才——是一位作家、漫画家,大多数时候,他则是一位音乐家。他是前卫流行乐队Slapp Happy的组建成员之一(摇滚界的亨利·卢梭),并与Faust、The Golden Palominos 、John Greaves、Andy Partridge等众多知名摇滚乐队合作过。布雷瓦目前和书中的小利维坦一样,生活在英国西伦敦的牧者林区(Shepherds Bush),并在华威大学开办写作课程。

目录

Ⅰ.遗失,弃儿
你说得对。他被留下了。他们走了。
Ⅱ. 牛奶
无辜,某种意义上,*能让挑剔者发怒。
Ⅲ. 嗒
从嗯到喔。
Ⅳ. 你在开玩笑吧
真人大小的一团谎话。
Ⅴ. 未知领域
我们所知晓的世界。
Ⅵ. 事物图解
被惯例反击了。
Ⅶ. 无名的恐惧
恐惧是一场旅行。
Ⅷ. 足够的言语和时间
光阴似箭。
Ⅸ. 荒野、树林和气体
101种诅咒。
Ⅹ. 这种东西我有的是
众人皆疯我独醒。
Ⅺ. 地狱
快下来!
Ⅻ. 逃亡
每分钟都有人觉得无聊。
ⅩⅢ. 给我讲个故事吧
开始,稀里糊涂,结束。
ⅩⅣ. 歌曲
蠢到说不出口的事就用唱的。
ⅩⅤ. 由此向上
让我带你躺下来。
ⅩⅥ. 把问题说出来
人性本张扬。
ⅩⅦ.卡车被卡住了
故事结束。


沧海浮沉录:一部跨越时空的帝国兴衰史诗 作者:[此处可填入虚构的知名历史学家姓名] 出版社:[此处可填入某知名学术出版社名称] 字数:约 85 万字 装帧:精装典藏版,附赠手绘地图集 --- 导言:历史的巨轮与微尘 《沧海浮沉录》并非一部简单的帝王将相年谱,它是一部恢弘的、侧重于社会结构、经济脉络与文化演变的通史巨著。本书以宏大的视角,追溯了自“青铜时代起源”至“大裂变前夜”长达四千余年的文明进程,核心聚焦于三大跨大陆文明体系——东方的“日出帝国”、西方的“海权同盟”以及北方“草原联盟”——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碰撞与融合。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摆脱了传统史学中对单一政治事件的过度沉迷,转而深入挖掘那些驱动历史车轮缓缓前行的底层力量:气候变迁对农业社会的影响、冶金技术进步对军事格局的重塑、以及哲学思潮在不同阶层中的传播与异化。作者以其深厚的考古学和人类学功底,试图重建一个有血有肉、充满张力的古代世界。 第一卷:文明的黎明与早期竞争(约公元前 3000 年—前 1000 年) 本卷考察了人类社会从部落走向早期国家形态的关键转折点。重点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尼罗河流域的“神权统合”: 详细解析了早期法老政权如何通过对水利工程的绝对控制,实现了区域内前所未有的社会动员能力。书中对“卡文迪许密码”的解读,揭示了早期象形文字如何被用作维护统治合法性的工具。 2. 美索不达米亚的“契约精神萌芽”: 探讨了苏美尔城邦间贸易冲突如何催生了最早的成文法典。不同于后世的专制律法,《汉谟拉比法典》前的多部文本显示出早期商业社会对等交换原则的重视,这为后来的西方法律传统奠定了微妙的基调。 3. “海洋的召唤”: 首次对爱琴海文明的内陆依赖性进行了系统的评估。研究表明,米诺斯文明的繁荣高度依赖于对锡和琥珀等稀有资源的垄断性贸易,一旦关键贸易路线受阻,其内部的社会张力便迅速爆发。本章配有详尽的贸易路线图和货物交换模型图。 第二卷:轴心时代的思想洪流(约公元前 1000 年—公元 100 年) “轴心时代”是人类精神史上的高峰期。本书将此时期视为不同文明体系在面对共同的生存危机时所产生的哲学回响。 1. 东方的“内省与秩序”: 对“百家争鸣”的分析不局限于政治哲学,而是深入到生活美学层面。例如,道家思想如何影响了早期工匠对材料的理解和运用;法家思想的实践如何塑造了后世官僚系统的“效率至上”逻辑。本卷尤其关注儒家思想如何从一种伦理规范,逐渐被解读为一套维护等级制度的意识形态。 2. 西方的“辩证与公民权”: 希腊城邦的民主实验被置于其地理环境的制约下进行考察。作者认为,城邦之间频繁的战争,使得公民的军事义务成为其政治权利的先决条件。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被置于其奴隶制经济背景下进行批判性分析,探讨“自由人”的界限是如何被经济基础所限定的。 3. 印度次大陆的“业力与轮回”: 详细梳理了婆罗门教向佛教的演变过程。本书采纳了一种新颖的观点,即将佛教的兴起视为对早期严苛种姓制度的“社会减压阀”,它提供了一条非血缘继承的上升通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结构僵化带来的危机。 第三卷:帝国的扩张与机制的僵化(约公元 100 年—公元 1200 年) 本卷的主题是“集权化的悖论”:中央集权在短期内提供了空前的稳定与工程能力,但长期来看,其对地方自主性的扼杀也埋下了衰亡的种子。 1. “漫长的罗马化”与边疆的张力: 重点剖析了罗马帝国晚期,其军事扩张的停滞如何导致行政成本的激增。书中引入了“边疆渗透系数”模型,量化了蛮族文化对帝国核心文化的逐步同化,揭示了帝国并非被外部力量击溃,而是被内部的财政黑洞与文化融合所缓慢侵蚀。 2. 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与风险转嫁: 探讨了汉唐盛世与中亚游牧民族之间的复杂经济关系。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流通的通道,更是疾病、技术和宗教传播的动脉。书中详尽描绘了当贸易链条因政治动荡而断裂时,沿线绿洲文明如何迅速衰落,成为“历史的沙丘”。 3. 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知识的汇聚”: 巴格达的“智慧宫”被视为一个跨文化知识的孵化器。不同于欧洲的教义垄断,伊斯兰学者在吸收古希腊、波斯和印度知识时,更倾向于实用主义和数学化处理。本书特别赞扬了代数学和光学领域取得的突破,指出它们是“理性工具”的胜利。 第四卷:大裂变前夜的全球重塑(约公元 1200 年—公元 1500 年) 这一时期的主题是“连通性增强”与“生态系统的崩溃”。全球范围内的灾难性事件,如“黑死病”,被视为重塑社会契约的关键催化剂。 1. 蒙古帝国的遗产: 颠覆了传统上将蒙古视为单纯破坏者的形象。本书强调了蒙古人对洲际物流网络的空前整合,其“驿站系统”在客观上加速了技术和信息的流动,为欧洲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间接的基础设施。 2. 欧洲的“有限竞争”与技术突破: 分析了欧洲为何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从封建割据到海洋探索的转变。关键在于其分散的政治权力结构,使得技术创新者(如早期火炮制造商和印刷术发明者)不必完全依赖单一的中央赞助,从而避免了因单一决策失误而导致的全面停滞。 3. 农业革命的终结与资源压力: 探讨了在公元 14 世纪,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美洲和东亚,人口增长速度首次超越了可再生资源供给能力的极限。这为解释随后发生的殖民扩张和生态压力下的社会动荡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学基础。 --- 结语:历史的镜鉴 《沧海浮沉录》的最终落脚点,是对于“复杂系统稳定性的探讨”。作者总结道,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庞大帝国,往往是由于其内部的反馈机制变得过于迟钝和僵硬,对外部环境的微小变化失去了适应能力。真正的韧性,存在于那些充满张力、允许内部竞争和思想流动的社会结构之中。 本书的语言严谨而不失文采,大量运用了引述的原始文献片段、精密的统计图表以及罕见的考古复原图,旨在为严肃的读者提供一套全面、多维度的历史理解框架,超越简单的叙事,直抵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它要求读者放下对既定英雄叙事的偏爱,去凝视那些被时间尘埃掩盖的、真正的历史驱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利维坦之书(精)》在我手中,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思想上的。它的封面设计极具艺术感,让我忍不住反复摩挲,想象着背后承载的究竟是怎样一种磅礴的生命力。我对其中可能涉及的哲学思辨充满了好奇,是否会探讨人性的本质,社会的结构,或是宇宙的终极意义?我渴望在字里行间找到那些能够挑战我固有观念的论点,那些颠覆我认知的新鲜视角。我设想它会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的书,每一页都可能隐藏着一个需要细细品味的命题,每一个段落都可能成为我思考的起点。我希望它能引领我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精神世界,在那里,我可以抛开日常的琐碎,专注于那些更宏大、更深刻的问题。这本书的“精”字,让我对它的文本质量和思想深度有了更高的期待,或许它会是某个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又或许是作者倾尽心血打磨出的思想结晶。我期待它能成为我书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钻研它,去理解它,并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

拿到《利维坦之书(精)》的那一刻,我便感受到了它散发出的那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它的装帧设计,那种复古而又大气的美学风格,就足以说明它的不凡。我很好奇,这本书将带领我踏上一段怎样的思想旅程?它会像古老的哲学著作一样,探讨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还是会像现代的学术专著一样,分析某个领域的复杂体系?我更倾向于它能带来一种全新的认识,一种能够让我重新审视过往,展望未来的视角。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我能够理解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规律,洞察那些影响着世界运行的深层力量。这本书的“精”字,无疑是对其内容质量的一种承诺,它预示着这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字字珠玑的作品。我希望它能够像一扇窗户,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深邃智慧的大门,让我能够从中汲取养分,丰富我的精神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总是让我联想到深海的巨兽,那种沉寂而强大的存在,仿佛蕴含着未知的宇宙奥秘。翻开《利维坦之书(精)》的瞬间,我便被一种庄重而古老的氛围所裹挟,纸张的触感,装帧的细节,都诉说着它非凡的价值。我迫不及待地想探索其中究竟蕴藏着怎样令人惊叹的智慧与洞见,它是否能够揭示那些我们内心深处从未触及的迷茫,抑或是在宏大的叙事中,引领我窥见人类文明的源头与走向?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在我迷失时给予指引,在我疑惑时点破迷津。这本书的“精”字,也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遐想,它或许是对某个经典理论的深度梳理,又或许是作者本人对某个重大命题的独到见解。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冰冷的知识堆砌,更能触动我的灵魂,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个世界,去理解那些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现象。每一次阅读,都希望是一场与智慧的对话,是一次心灵的涤荡。

评分

我把《利维坦之书(精)》小心翼翼地放在我的书桌上,它的存在本身就给我一种莫名的震撼。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影响人类思想的书籍充满敬畏,而这本书的名字,以及它“精”的后缀,无疑都暗示着其非凡的地位。我不知道它会讲述怎样的故事,会提出怎样的观点,但我内心深处有一个强烈的预感,它会是一次智识上的冒险。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我在复杂的思想迷宫中穿梭,让我能够理清那些错综复杂的概念,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我期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产生“原来如此”的惊喜,能够感受到思想被拓展的愉悦。这本书的“精”字,不仅仅是指其内容精炼,更可能代表着一种精雕细琢的写作态度,一种对学术严谨的追求。我希望它能够给我带来一种启发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能主动地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甚至在合上书本后,还能继续回味无穷,产生源源不断的灵感。

评分

《利维坦之书(精)》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感,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宏大叙事,那些关于秩序、权力,以及人类生存的根本性议题。当我真正拿到这本书,并感受到它的质感时,这种期待感就更加强烈了。我不知道它会用怎样的方式来解读“利维坦”这个概念,它会是对历史的回溯,还是对现实的剖析,又或者是对未来的预警?我渴望它能提供一种深刻的理解,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我们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挑战我现有的思维模式,让我能够跳出固有的框架,用一种更开放、更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书名中的“精”字,让我相信这绝非一本泛泛而谈的书籍,它必定凝聚了作者的心血与智慧,是对某个领域深度挖掘的结晶。我期待它能够成为我思想上的良师益友,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激发我的思考,让我对世界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