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丝路-从里海到伦敦的石油溯源之旅 9787108057563

黑丝路-从里海到伦敦的石油溯源之旅 978710805756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詹姆斯马里奥特米卡米尼奥-帕卢埃洛 著
图书标签:
  • 石油
  • 能源
  • 历史
  • 地缘政治
  • 里海
  • 伦敦
  • 丝绸之路
  • 经济
  • 国际关系
  • 调查报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7563
商品编码:3017928188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黑丝路-从里海到伦敦的石油溯源之旅 作者 詹姆斯马里奥特米卡米尼奥-帕卢埃洛
定价 54.00元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 9787108057563 出版日期 2017-04-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油田、管线与跨国企业,为何带不来想象中的美好?

里海之畔的阿布谢隆半岛曾经是拜火教的圣地,这里地缝中不断泄露出燃烧着的天然气。19世纪中期以降,石油成为了工业的血液,逐渐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这里的巴库油田也变成了世界上*的油田,石油产量一度占到世界产量的一半,于是一条“黑丝路”成为了横跨欧洲、滋养欧洲的能源大动脉。但你可曾想过,在能源的产地和沿线,那些命运与油田管线相系的人,是因此致富还是饱受其苦?在复杂的政治、宗教、经济、种族的混合因素下,到底是谁在掌控着能源的命脉?

十多年的研究,五千公里的追寻,从里海的油井、高加索山区的小村庄、地中海的渔村到欧洲的重要都市,循着马车、管线、铁路、轮船,这趟旅程不但穿越了空间,也穿越了时间。这是*次有人追溯源头,捎来能源生产地与消费地面貌的*手信息;也是*次有人从能源的角度,把欧亚地区一个世纪以来的恩怨利害翔实呈现。


   作者简介

詹姆斯·马里奥特(James Marriott),艺术家、自然学家和作家。其作品有《下一个波斯湾:伦敦、华府与尼日利亚的石油冲突》(合著)。

米卡·米尼奥-帕卢埃洛(Mika Minio-Paluello),水手、作家,活跃于伦敦、开罗与奥克兰。


   目录

前言与致谢 1

序言 石油城市 8

部 油井 17

章 非里海不可 19

第2 章 你可以看到总统的从何而来 39

第3 章 唯有他们才能我们走向应许之地 56

第4 章 我们连维持大楼外观的清洁都做不到 86

第二部 陆路 115

第5 章 滚滚油泉涌出覆盖了整片油污大地 118

第6 章 如果石油管线爆炸,我也会跟着烧死 134

第7 章 施拉德尔的命令跟厕纸没两样 154

第8 章 你们带了书吗? 165

第9 章 不需要修订当地法律,我们通过条约凌驾或

规避当地法律 186

0 章 我们向媒体保密202

1 章 我们住在暴力的走廊里218

2 章 一切全是的烟幕230

3 章 我会阻止你,我会砸烂你的相机! 255

4 章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履历上面写着这条油管:

这是相当难堪的事 282

5 章 边坡可能塌下来压在孩子头上 315

6 章 别睡了——保护你们的海洋 328

第三部 海路 345

7 章 让军方在商船通过之前预先消毒这个区域 348

第四部 陆路 375

8 章 他们就像章鱼一样378

9 章 里海! 399

第五部 工厂 423

第20 章 这是奥斯维辛的世代,毫无疑问 425

第21 章 从化石生态系统中蒸馏而得的液体 446

第六部 石油城市 465

尾声 石油城市 467

后记 新天然气之路 478

参考文献494


   编辑推荐

一条石油管线,让“火的国度”阿塞拜疆成功奠定石油经济的发展导向。资源、资金、就业机会,为何石油给居民带来的一切远不如想象中美好? 19世纪中期以降,人类的生活与石油已经密不可分。你可曾想过——地球遥远的另一端,命运与管线、油田相系的人,是因此致富还是饱受其苦?能源的命脉在复杂的政治、历史、宗教、经济的混合因素下,由谁掌控?作者走到源头,为我们带来能源生产与消费地貌的*手消息,把欧亚地区一个世纪以来的恩怨利害翔实呈现。这趟旅程穿越了这个重度依赖石油的当代世界的心脏,从1920年巴库的革命一路写到冷漠的现代伦敦,作者将历史写作、游记和调查报道相结合,将石油输送的各个不为人知的细节忠实呈现。


   文摘

   序言

《丝绸之路上的琥珀之路:从中亚腹地到欧洲心脏的贸易史诗》 内容简介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浩瀚的历史长河与地理版图,聚焦于一条虽不如著名的丝绸之路那样家喻户晓,却同样深刻影响了欧亚大陆文明进程的古代贸易动脉——琥珀之路。不同于聚焦于单一商品(如石油)的叙事视角,本书以更宏大的历史视野,探讨了自青铜时代晚期至中世纪早期,连接波罗的海沿岸、中欧腹地与地中海世界之间的复杂贸易网络。 琥珀,这种来自北方森林的“波罗的海的黄金”,不仅是珍贵的饰品材料,更是一种承载着权力、信仰与财富的文化符号。本书通过对考古学遗址、古代文献记载(如罗马作家的游记、早期商业契约),以及现代科学分析(如放射性碳定年法和同位素追踪技术)的细致梳理,重构了琥珀的采集、加工、运输与最终分配的完整链条。 第一部分:北境的源头与早期流向 开篇追溯琥珀的地理起源——从波罗的海南岸的普鲁士地区(今波兰、立陶宛、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一带)。详细阐述了琥珀如何从史前的树脂沉积物,经过地质变迁,最终暴露于地表,并被早期人类发现和利用的过程。 本部分重点描绘了波罗的海沿岸的早期琥珀采集部落,如维尔姆文化群体,他们如何在原始的工具和贸易模式下,开始将这种珍稀资源向南转移。通过对芬兰湾和波罗的海沿岸考古墓葬中琥珀饰品的分析,揭示了其在青铜时代(约公元前2000年-前800年)的早期价值体系。此时的贸易多是“点对点”的交换,缺乏成熟的中间商体系。 第二部分:罗马帝国的强劲需求与“琥珀之路”的定型 本书的核心内容聚焦于罗马帝国时期。随着罗马对奢华生活和异域珍宝的无尽渴求,琥珀的需求量呈指数级增长,这直接催生了一条成熟、高效的琥珀之路。这条路线并非一条固定的道路,而是一张由河流、陆路和沿海航线交织而成的网络,其主要分支包括: 1. 维斯瓦河-易北河路线: 从波罗的海沿岸向南延伸,穿过日耳曼部落的领地,连接莱茵河水系,最终抵达高卢和意大利北部。 2. 多瑙河上游路线: 经由潘诺尼亚平原,将琥珀运往巴尔干半岛和拜占庭地区。 书中详尽分析了罗马人如何通过与日耳曼部落建立的复杂外交与贸易关系,确保琥珀的稳定供应。重点探讨了罗马货币(如金币和银币)在这些北方贸易节点上的大量流入,这极大地改变了北方部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通过研究庞贝古城、赫尔库拉尼姆以及奥古斯都的遗嘱中对琥珀的记载,展现了其在罗马贵族生活中的地位,它不仅是珠宝,更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第三部分:中介者的崛起与贸易的“中化” 本书随后将目光投向了关键的中间地带——中欧腹地,特别是现代捷克和奥地利地区。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原先由罗马主导的贸易体系开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强大的凯尔特人、日耳曼人以及后来的斯拉夫部族的商业精英。 书中深入剖析了诺里孔(Noricum)地区作为关键枢纽的作用。这里的商业家族学会了如何加工和转售琥珀,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了仿制品,但真正的“真琥珀”依然保持着极高的溢价。详细记录了沿线驿站、市场以及商队的组织结构,揭示了早期行会雏形的运作方式。例如,探讨了古代欧洲如何管理长距离贸易的风险,包括对山地隘口的控制权、对河流渡口的征税权,以及保护商队免受强盗侵袭的军事安排。 第四部分:宗教、艺术与琥珀的文化转换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琥珀的用途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本书探讨了琥珀如何从世俗的奢侈品,逐渐融入到宗教器物和艺术品中。从早期基督教墓葬中发现的刻有十字架图案的琥珀珠子,到中世纪修道院中用于装饰圣坛和圣物箱的琥珀镶嵌工艺,展示了其文化价值的延续与演变。 特别关注了哥特式艺术对琥珀雕刻的贡献,探讨了维京人对琥珀的持续兴趣,以及它如何通过东方的贸易路线,间接影响了拜占庭和伊斯兰世界的艺术风格。 第五部分:衰退与遗产 最后,本书审视了琥珀之路在后古典时期(约公元500年-1000年)的衰落。黑海和地中海贸易的重心转移,以及维京海盗对波罗的海航线的冲击,使得传统的陆路琥珀贸易网络逐渐被更直接、更集中的贸易通道所取代。然而,琥珀作为一种历史符号和文化遗产,其影响并未消失。本书以考古发现的视角总结了琥珀之路留下的物质印记,强调了这条路线如何铺设了欧洲早期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基础,其在塑造欧洲早期经济地理中的关键作用,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古代物质文化交流的全面而细致的画卷,揭示隐藏在宏大历史叙事之下的、由一种自然物质串联起来的、跨越千年的欧亚互动史。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关于能源的书籍,最难能可贵的是能够平衡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交汇点。里海周边国家,其现代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石油展开的。我希望这本书没有停留在高屋建瓴的评论上,而是能深入到具体的社区、家庭层面,去展现石油工业如何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比如,一个偏远村庄因为油气田的开发而一夜暴富,或者因为环境污染而遭受重创。这种微观的视角,能够让“能源政治”这个听起来有些冷硬的词汇,变得有温度、有血有肉。只有当我们看到那些在管道旁生活的人们的故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条“黑丝路”的复杂遗产。它既是财富的象征,也可能是冲突与不平等的根源。我对书中如何处理这种复杂的、两面的影响,抱有极大的期待。

评分

这本聚焦于里海到伦敦的石油溯源之旅的书,光是书名就让人心潮澎湃,立刻勾起了我对宏大地理跨越和复杂历史进程的好奇。我一直对能源地缘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想象着作者如何将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黑金之路”娓娓道来。这种探寻事物本源的叙事方式,远比单纯讲述历史事件来得更有吸引力。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沿途不同文化、政治体制如何与石油开采、运输和交易交织在一起的深度剖析。一个优秀的作者,应该能将冰冷的管道和油轮,赋予鲜活的人间故事。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数字和图表,而是那些在漫长运输线上做出关键决策的人物侧影,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博弈,以及这条路径如何塑造了沿线国家乃至全球的权力格局。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点,它就不再仅仅是一本关于能源的书,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资源,编织现代文明骨架的史诗。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我们脚下和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不见的流动是如何构建起世界的运转逻辑。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丝绸之路”变体的书,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宏大而又充满张力的地图。我猜想,作者必然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描绘这段旅程中的“地理的艰辛”。从里海的波澜壮阔到中欧平原的腹地延伸,再到最终抵达大洋彼岸的金融中心伦敦,这其中的气候、地形、基础设施的差异,本身就是一场艰巨的挑战。我期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能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将读者带入那些极寒的冬季泵站,或是烈日下铺设管道的汗水。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那些“看不见”的障碍——政治动荡、安全风险、或是跨国合作中的微妙角力。一条能源动脉的畅通,背后凝结了多少工程师的汗水和外交家的妥协?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将这条“黑丝路”的物质属性和非物质属性(如政治博弈)完美结合,让读者真切感受到能源运输背后的巨大成本和战略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溯源之旅”这几个字,暗示了一种深入骨髓的探索精神。我个人的阅读偏好,倾向于那种能够剥开现象,直达本质的文本。对于石油这种现代文明的基石来说,它的“源头”不仅仅是地质上的开采点,更深层次是金融和权力结构的源头。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位于中亚腹地的油田,与灯火辉煌的伦敦金融城联系起来的。这中间的资金流、定价权、期货市场的运作,无疑是理解现代经济体系的关键一环。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梳理出这条从资源到资本的转化链条,那么它对于理解全球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期待看到对早期探险家、现代寡头以及金融巨鳄们的刻画,因为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共同书写了这段从地下到金融的传奇历程。

评分

这本书的潜力在于提供一种跨文化的观察视角。从里海的东岸到西岸,再到最终的西方消费中心伦敦,这条路径必然穿越了无数不同的文明和价值体系。我猜想,作者在描述跨国合作与冲突时,必然涉及到了对不同法律体系、商业伦理的比较。这种比较性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规则制定者”与“资源提供者”之间的权力动态至关重要。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冷静且洞察的笔触,描绘出不同文明在追逐同一份能源资源时所展现出的差异和共性。它不应该是一部简单的游记或行业报告,而应该是一部深刻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对地球资源开采和分配模式的“文明诊断书”。这本书如果能引发读者对于可持续性、能源主权这些核心议题的深思,那么它无疑是一部杰出的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