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传习录全鉴 珍藏版(精装)
定价:68.00元
作者: 王阳明著,迟双明解译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18026395
字数:
页码:33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平装本自出版以来,广受读者欢迎和喜爱。为满足大家的收藏、馈赠需要,以精装形式推出,敬请品鉴。
内容提要
王阳明,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中国儒学界的泰斗之一,也是明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和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先生生于公元1472年的一个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卒于公元 1529年。因他曾隐居绍兴会稽山阳明洞,后又创办阳明书院,所以世称阳明先生。后世一般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他死后,明穆宗诏谥文成,故又称王文成公。王阳明一生颇有成就,他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阳明生在明朝中叶,当时学术颓败,阶级斗争继续激化,统治集团日益腐朽,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经历了400年、已经僵化了的程朱理学对此无能为力。王阳明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 《传习录》也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总体而言,《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与孔门的《论语》相似。“传习”一词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传习录》《大学问》等著作里,其中以《传习录》为典型,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尤其是他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在形式上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理论框架,重新建立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为基本范畴的心学思想体系,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改造和革新了宋明理学,并在内容上强调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反对迷信、依傍书本,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由此还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为后世一些进步的社会改革家所赞赏和推崇。他的思想冲破了数百年来中国思想界为程朱理学所垄断的沉闷局面,对明朝后期哲学与文艺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我国近代并扩展到东亚,后来,其影响又逐渐深入到东南亚诸国、北美洲和欧洲。可见其思想的价值和魅力。以东亚为例,在日本,阳明学被一大批幕府末期的思想家所接受,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在朝鲜,阳明学也暗中流传,并影响了不少思想家。在经济腾飞期的韩国,阳明学被奉为精神的范本。 《传习录》是在王阳明生前及死后陆续编录和刊行的,分为上、中、下三卷,包含了王阳明主要哲学体系及基本主张,是研究修习阳明学的基本著作,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经典。虽然阳明学是唯心思想,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在朱学衰颓之际,它倡导“心即是理”、“知行合一”,把儒家的内圣之道发展到了致,其思想价值是很高的,对后人的启迪是深广的。即使到了现代社会,它仍然历久弥新,闪现着美妙的光芒。这正是经典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鉴于《传习录》语言大多比较晦涩,难以理解,该书在原汁原味地呈现先贤的智慧的基础上,采用标题式,将徐爱等语录及七分书信均分成小节来讲解,主题明显;外加清晰流畅的译文,精辟的解读,让读者翻阅之,顿觉爱不释手。衷心希望此书能够使读者朋友在品读国学博大精深的同时,能够读透经典,开启智慧,指导生活。
目录
钱德洪序——成书之缘 n
一、徐爱录——心即是理 n
1徐爱引言 n
2亲民与新民 n
3至善是心之本体 n
4求孝道于内 n
5此心纯乎天理之极 n
6知行合一 n
7行是知的功夫 n
8格物致知,止于至善 n
9尽心即是尽性 n
10身之主宰便是心 n
11去其心之不正 n
12知是心之本体 n
13“礼”即是“理” n
14天理人欲不并立 n
15虚文胜而实行衰 n
16务本尚实,反朴还淳 n
17因时致治 n
18事即道,道即事 n
19孔子删《诗经》 n
20徐爱跋 n
二、陆澄录——格物无动静之分 n
1主一之功 n
2念念存天理 n
3相下得益,相上遭损 n
4人心天理浑然 n
5心如明镜 n
6义理无定在,无穷尽 n
7人须在事上磨 n
8下学与上达 n
9唯精 n
10知行不分 n
11以循理为生 n
12三子是有意必 n
13志与功 n
14心即性,性即理 n
15理不容分析 n
16反省慎独 n
17性、理关系 n
18省察与克治 n
19非鬼迷,心自迷 n
20定是心之本体 n
21孔子正名 n
22毁不灭性 n
23有是体即有是用 n
24阳明与易经 n
25存养夜气 n
26动静无端 n
27“道”无所谓上下 n
28仁者恻隐心怀 n
29权变之道 n
30自愿原则 n
31良工心独苦 n
32“治生说”误人 n
33阳明与道教 n
34克制私欲 n
35哭则不歌 n
36防微杜渐 n
37儒家与科技 n
38后天修养之功 n
39道无精粗 n
40私欲如尘土 n
41克己功夫 n
42道无方体 n
43阳明的自然观 n
44随才成就 n
45做学问要有源泉 n
46贯通古今 n
47心统五官 n
48一念发动 n
49静中体悟 n
50持其志 n
51圣人如天 n
52理在心性中 n
53已发与未发 n
54颜子没而圣学亡 n
55现成良知 n
56本体不动 n
57主客消融 n
58心外无物 n
59时时用力 n
60“格”为“正” n
61做功夫的目标 n
62孝悌为仁之本 n
63阳明批评佛教 n
三、薛侃录——一以贯之 n
1心之神明 n
2不假外求 n
3不能“只管求” n
4王朱异同 n
5纯乎天理方是圣 n
6朱子之悔 n
7侃去花间草 n
8为学头脑 n
9志向真切 n
10主宰常定 n
11不务空名 n
12以改之为贵 n
13道德实践 n
14体用一源 n
15不肯移 n
16善用俱是 n
17主体性觉醒 n
18体未立,用安从生 n
19在心地上用功 n
20立志贵专一 n
21无所偏颇 n
22居敬穷理 n
23知是理之灵处 n
24本体无一物 n
25戒惧慎独 n
26尊孟贬荀 n
27保全真己 n
28贵目贱心 n
29萧惠好仙、释 n
30真知即是行 n
31死生之道 n
32性、道、教 n
33解偏救弊 n
34功夫是恢复明德 n
一、答人论学书——知行合一 n
1特倡诚意 n
2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 n
3功夫次第 n
4知行合一的理论基础 n
5阳明的进学路线 n
6合心与理为一 n
7学、问、思、辨、行 n
8格物致知说之意旨 n
9诚意、致知、格物 n
10道之大端易于明白 n
11知行合一之功 n
12拔本塞源之论 n
二、答周道通书——在事上磨炼 n
1心意之所向 n
2何思何虑 n
3圣人气象 n
4能实致其良知 n
5格物是致知功夫 n
6身体实践 n
7性气一体 n
三、答陆原静书——良知学说 n
1妄心与照心 n
2良知无起处 n
3精、一、理、气 n
4元神、元气、元精 n
5良知即是未发之中 n
6理无动者 n
7未发与已发 n
8良知的情感因素 n
9戒慎恐惧为良知 n
10照心妄心 n
11去欲存理 n
12儒佛之辩 n
13去此病自无此疑 n
14明则诚矣 n
15良知即是道 n
16乐是心之本体 n
17无所住处 n
18钱德洪跋 n
四、答欧阳崇一——万物皆备于我心 n
1良知与见闻 n
2在良知上体认 n
3素其位而行 n
4先知先觉 n
五、答罗整庵少宰书——正心诚意 n
1实有诸己 n
2古本之复 n
3不可不辨 n
4公道、公学 n
5不敢缕缕 n
六、答聂文蔚——人即天地之心 n
1圣人之治天下 n
2良知之学不明 n
3思以此救之 n
4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n
5彷徨四顾 n
6伏枕草草 n
7全在“必有事焉”上用 n
8必有事就是致良知 n
9天地间只有此性 n
10本体即是良知 n
11孝为人的良知本性 n
12良知乃无“执”之大知 n
13“尽心”三节 n
14至当归一 n
七、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贵在引导 n
八、教约——神而明之 n
一、陈九川录——戒慎恐惧在心念 n
1破数年之疑 n
2格物犹造道 n
3无欲故静 n
4虽闻见而不流 n
5在事上磨炼做功夫 n
6合内外 n
7只是粗些 n
8理障说 n
9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n
10功夫愈久,愈觉不同 n
11人人自有 n
12委曲谦下 n
13只要解心 n
14事上为学 n
15有诗别先生 n
16伤食之病 n
17学知与生知 n
二、黄直录——阳明四句教 n
1学存此天理 n
2学思非两事 n
3四句教 n
4阳明格竹 n
5童子格物 n
6强调“合一” n
7知觉便是心 n
8格物即慎独戒惧 n
9尊德性 n
10致广大 n
11见性 n
12声色货利之交 n
13实去用功 n
14后天的感应 n
15见闻 n
16致良知是必有事的功夫 n
17一掴一掌血 n
18何足为恃 n
19立命功夫 n
20性相近即性善 n
21着不得一念留滞 n
22灵明 n
23严滩之辩 n
24不择衰朽 n
25无我自能谦 n
26唯变所适 n
27故曰非助 n
28国裳请题字 n
29见在良知 n
30圣贤非无功业气节 n
31随人分限所及 n
32一念发动就是行 n
33圣人本体明白 n
34善恶只是一物 n
35诚意之极 n
36分上事 n
37动静只是一个 n
38矜持太过终是弊 n
39作文作诗 n
40是无轻重也 n
41此心廓然 n
42佛氏不着相 n
三、黄修易录——生之谓性 n
1既去恶念,便是善念 n
2良知存久 n
3无根之树 n
4调习此心 n
5不为心累 n
6气亦性,性亦气 n
7随人毁谤,随人欺慢 n
8天植灵根 n
9与人为善 n
10卜筮是理 n
四、黄省曾录——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n
1义即是良知 n
2思无邪 n
3道心人心 n
4因人施教 n
5自家本体 n
6看穿生死 n
7毁谤自外来的 n
8不厌外物 n
9因人而异 n
10简化“知识” n
11圣人之志 n
12与物无对 n
13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 n
14内外两忘 n
15道即是教 n
16人心与天地一体 n
17顺其良知之发用 n
18养心不离事物 n
19告子病源 n
20同此一气 n
21心与物同体 n
22尽性至命之学 n
23剜肉做疮 n
24实落用功便是 n
25至诚前知 n
26能处正是良知 n
27天理即是良知 n
28重功夫不重效验 n
29巧、力非两事 n
30是非之心 n
31日之余光未尽处 n
32七情与良知 n
33知行即是功夫 n
34本体未尝有动 n
35不妨有异处 n
36父子讼狱 n
37其心只空空而已 n
38自家经过 n
39元声只在心上求 n
40自家解化 n
41在心上用功 n
42善与人同 n
43良知妙用处 n
44无未发已发 n
45圆融的人性论 n
46不为气所乱 n
47狂者的胸次 n
48反其言而进之 n
49须做得个愚夫愚妇 n
50泰山和平地 n
51念谦之之深 n
52天泉证道 n
五、钱德洪跋——辗转刊行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王阳明,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中国儒学界的泰斗之一,也是明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和心大成者。 n
迟双明,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现任北京鸿图巨基公司总编。主要作品有:《首席执行官》、《诸葛亮日记》、《边读边悟<菜根谭>》、《听李叔同讲禅机得潇洒人生》、《读史有学问全集》等。
文摘
序言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选择一本精装“珍藏版”,除了对内容的期待外,也包含了一份对“仪式感”的追求。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完全符合我对高品质书籍的想象。无论是字体选择、版式设计,还是插图(如果有的话)的排布和质量,都体现出一种匠心。这种精心的制作,间接提升了阅读的专注度。当你捧着这样一本制作精美的书时,你会自然而然地放慢速度,更愿意去咀嚼每一个字句背后的深意。我发现自己更倾向于在安静的环境下,慢慢地阅读和思考,而不是快速地浏览。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全面优化,使得知识的吸收效率得到了提升。可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和内在精神是高度统一的,它让你觉得,你所阅读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对心智的滋养。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工具书或经典解读,其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活的传统”的诠释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复述前人的言论。这本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它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的视角去审视和解读。我注意到一些篇章的注释部分,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非常强烈。它不是那种僵硬的、只停留在文本层面的分析,而是尝试去挖掘那些古老思想在当下依然具有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这种“古为今用”的努力,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单向的接收,而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深度对话。我特别期待接下来的内容中,能够看到更多关于如何将这些精髓融入到日常工作和思考中的具体案例和阐释。一本好的“珍藏版”,理应如此,它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启示。这种兼具厚重感和时代感的处理方式,非常符合我对高品质阅读材料的期待。
评分翻阅这本书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区分“资料汇编”和“深度研究”?这本书显然倾向于后者。它的编纂者显然投入了大量心力去构建论证的清晰度和逻辑的严谨性。我注意到一些比较复杂的论述部分,作者采用了多种论证方式并行推进,从不同侧面来确立核心观点,这使得论证的说服力大大增强。很多时候,我们在阅读学术著作时,很容易在某个关键节点迷失方向,但这本“珍藏版”在关键的转折处,总能提供清晰的总结和提炼,仿佛在提醒读者:“到这里,你应该掌握了这样一个核心思想。”这种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关怀,体现了编纂者的专业素养和对知识传播的责任感。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容器,更像是一份精密的阅读地图,确保读者不会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迷航,从而实现真正的知识内化。
评分这本厚重的精装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这触感就让人觉得它绝对是下了大功夫的。我之前其实对这类书籍涉猎不多,总觉得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后,我特意去翻阅了一些其他版本的介绍,感觉市面上很多关于这类主题的书籍,要么是内容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为了通俗而牺牲了深度,读起来总觉得有点失衡。这本书从我初步的印象来看,它似乎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那种精心挑选的纸张和封面设计,体现出了出版方对“珍藏版”的定位,让人愿意花时间去慢慢品味。我非常期待它在内容编排上是否能给我带来同样的惊喜,特别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能否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引导我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而不是一开始就被各种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淹没。整体而言,这本实体书的质感是极具吸引力的,是那种让人愿意郑重对待并时常翻阅的类型。
评分说实话,我对市面上那些“全鉴”类的书籍通常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全”字往往意味着包罗万象,但实际内容却可能东拼西凑,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见解。然而,我最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一些不同。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一股脑地把所有信息堆砌在一起,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地带领读者走过不同的阶段。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引言和注释,其实都在为后续更深层次的探讨做铺垫。这种循序渐进的安排,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得那些原本看起来高深莫测的概念,变得可以理解和消化。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全鉴”并非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知道”,更能“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精髓。这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某一领域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助力,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充满探索的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