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庄子
定价:12.8元
作者:《微经典》编委会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344874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庄子》成书于战国中晚期,《汉书·艺文志》记载其共有五十二篇,但根据晋代郭象的注本流传至今的只有三十三篇,即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均是庄子所写,《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等都集中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而外篇和杂篇则是庄子门人和后学所作,因为其思想内容与庄子一贯的风格不完全一致。本书是以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为底本,同时参考了其他文献,除对原文进行校注外,还配有题解和译文,以使读者能够更加轻松地感受道家思想的深邃博大。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光是那个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种古朴中带着一丝现代感的处理,简直是匠心独运。装帧的质感也特别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出版社在选材上是用心的。我本来以为这可能只是又一本老生常谈的经典重述,但翻开内页后,那种细致入微的排版和注释立刻抓住了我。字体选择非常讲究,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透着一股庄重典雅的气息,对于这种需要静心研读的文本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特别是那些引文和典故的标注,处理得极为清晰明了,不会让初读者感到迷茫,也不会让资深爱好者觉得多余。很多版本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粗糙,要么注释过于晦涩,要么干脆缺失,但这本的处理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光是看书的物理形态,就已经能感受到编纂者对这部古代智慧结晶的尊重与敬畏,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沉浸其中,去探寻那深藏在文字背后的逍遥与自由。我对这种将文化产品做到极致的用户体验,是深表赞赏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在处理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时所展现出的现代性。很多读者在接触《庄子》时,常常会被那些“鲲鹏展翅”、“鼓盆而歌”的奇特想象所困扰,觉得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然而,这本书的解读视角,却能精准地将这些寓言提升到对人类生存状态、个体自由边界的深刻拷问上。它没有将庄子描绘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而是将其塑造成一个极具洞察力的精神斗士,一个挑战僵化思维的先驱。特别是针对“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的辩证分析,让我对职场中的“内卷”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有了一种全新的、近乎超脱的视角。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在于提供一套强大的思维工具,去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既定观念。读完后,感觉心灵被涤荡了一番,对日常琐事的焦虑感似乎也随之消散了不少,留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宁静感。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非常满意,它不像那种简单地堆砌篇章的版本,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逻辑梳理。开篇的导读部分,虽然篇幅不长,但切入了核心,点明了全书的旨趣,仿佛是为即将开始的旅程准备了一份详尽的地图,让人心中有数。随后进入正文,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即便是跨越了篇章的界限,也能感受到内在思想的连贯性。特别是当涉及到一些概念的反复出现和深化时,编者非常巧妙地通过脚注或篇尾的附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使得那些看似跳跃的哲学思想,能够被串联成一张完整的网络。这种结构上的精心设计,对于理解像《庄子》这样思想体系庞大且自由奔放的著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帮助读者在探索“无为”与“齐物”的海洋时,不至于迷失方向,而是能把握住主干,再深入细枝末节。这种对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视,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性和普及性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纸张选择和油墨印刷,是让我感到惊喜的细节。在如今许多出版物都追求快速、低成本的大批量生产时,这种对物质载体的坚持显得尤为可贵。纸张的米黄色调,不仅减少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更与书中所蕴含的古老智慧相得益彰,散发出一种沉静的年代感。油墨的着墨均匀度极高,文字边缘锐利清晰,没有任何模糊或洇开的现象,即便是放大镜观察,也挑不出毛病。我有一个小小的习惯,喜欢用铅笔在书上做一些临时的批注,这本书的纸张对于铅笔的痕迹,吸附度恰到好处,既容易书写,又不易洇墨,擦拭起来也相对方便。这种对手工操作的友好性,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隐形标准之一。它让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可供翻阅的工具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可以伴随自己成长的艺术品,每一次拿起,都充满了仪式感。
评分阅读体验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译者或校注者的功力。这本书的语言组织,简直像是在听一位高明的说书人娓娓道来,而不是在啃一块枯燥的学术砖头。那些拗口的古文,在经过巧妙的现代汉语转译后,不仅保留了原有的韵味和哲思的深度,更关键的是,它激活了文本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那些在关键转折点上所做的阐释,它们不是简单的词义替换,而是深入到了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和时代背景,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留白处理,非常高明。很多时候,我读到某个段落,会陷入沉思,而书中的注解恰到好处地提供了一个可以重新出发的支点,既不剥夺读者的独立思考空间,又有效地避免了误入歧途。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平衡,需要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哲学洞察力才能把握。可以说,这本书的价值,一半在于庄子本身,另一半,则在于如何将这份“无用之用”的智慧,以一种“有用”的方式传递给现代人。这种翻译的艺术,值得反复玩味和推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