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医家马莳将《内经》重新分卷注释,著成《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各九卷,成为全本注释《内经》的**家。在注释过 程中,每篇首解篇名,次分若干章节,按原文次序逐句 解释,以《素问》、《灵枢》对证注释发挥,对疑难 字词的解释旁征博引,音义并举,多有创见。马氏在太 医院任职时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尤其擅长针灸经脉, 其注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本次整理出版的《黄帝内 经注证发微》,是将两书合为一编。《素问注证发微 》以明万历十四年(1586)初刊本为底本,《灵枢注 证发微》以明万历十六年(1588,)宝命堂刊本为底 本。原书均为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并加现代标 点,以便读者的阅读与研究。
《黄帝内经注证发微(上中下)/中医典籍丛刊》 由马莳撰写。
上册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卷之一
上古天真论篇**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脏象论第九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卷之二
五脏生成篇第十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卷之三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卷之四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卷之五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欲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说实话,初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略感压力,毕竟“注证”二字意味着深奥。但当我真正沉浸进去后,才发现这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想要深入了解经典,但又缺乏专业背景的“自学者”量身定做的宝藏。它的优点在于,它保留了原著的权威性和深度,但同时又像一个耐心的导师,在你感到困惑时及时出现,提供清晰的注释和引证。书中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逻辑链条清晰到让人惊叹,你不会感觉知识点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宏大的生命认知体系。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一些古代医家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的梳理和对比,这体现了一种非常开放和包容的学术态度,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这种多角度的论证,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注释本,更像是一部系统的中医思想史的导论。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原本以为自己会很难啃下这块“硬骨头”,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套书的“发微”之处,真的做到了化繁为简,却又不失准确性。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擅长将那些晦涩的“经文”与实际的临床经验相结合。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五脏六腑功能时,所引用的那些古代医案。那些案例读起来,就像是听长辈讲故事,虽然是几百年前的事情,但反映的人体变化和诊疗思路却与现在的人息息相关。这套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一种严谨的、整体性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它教会我的不是“记住这个方子治那个病”,而是“理解这个病因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为什么这个方法是有效的”。这种由内而外的理解,才是真正的“内功心法”。我建议所有对“治未病”感兴趣的朋友都应该收藏一套。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简直像被点亮了一盏灯,对中医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不像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让人望而生畏,而是用一种非常现代、清晰的语言,把那些看似深奥的理论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你听。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那些看似飘渺的“气”、“神”与我们日常身体的反应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书中对肝的疏泄功能的阐述,结合现代医学的压力管理,让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心情不好时会觉得胸闷气短。那些丰富的“注证”部分,更是点睛之笔,引用了许多医案,让理论变得有血有肉,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些新的感悟,感觉自己像是在跟一位德高望重又非常耐心的老中医面对面交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架起了一座沟通古老智慧与现代人生活的桥梁,让人由衷地佩服古人的智慧,同时也感激编者能如此精心地整理和阐释。这本书绝对是中医爱好者案头必备的珍品,值得反复咀嚼,常读常新。
评分我习惯于做读书笔记,而这套书的每一页都像是天然的笔记素材。它不是那种填鸭式的灌输,而是引导性的阐述。它会抛出一个问题,然后层层深入地剖析,直到你彻底明白其原理。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用当代流行的“速成”心态来对待传统医学,而是用一种近乎于“考古”的严谨态度去对待经典原文。我注意到,书中对某些关键术语的考证,往往会牵涉到古代文献的交叉比对,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最终铸就了全书的扎实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医的“道”有了一种更深刻的敬畏感——它远比想象中要复杂、精妙和富有哲理。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想真正掌握中医核心思想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无可替代的财富,它值得你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细细品味,去慢慢消化其中的智慧精髓。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首先就给我一种沉静、厚重的历史感,让人一上手就心生敬意。内容上,它给我的感受是“博大精深,却又条理分明”。我过去看一些中医书,常常是东拉西扯,知识点散乱,很难形成体系。但这套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像是在给你铺设一条从基础到深入的认知路径。它对那些核心概念的辨析,深入到了字源和本义,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现代的定义。这种“追本溯源”的做法,极大地增强了我对中医思维模式的认同感。特别是它在阐释经典原文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解读,简直是强迫症患者的福音——每一个字、每一个停顿,似乎都蕴含着深意,都被仔细推敲过。读罢之后,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是其他很多快餐式的养生读物无法给予的。如果你想真正钻研中医的精髓,而不是只学点皮毛,这套书绝对是绕不开的“硬菜”,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味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