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诠解

唐诗三百首诠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蘅塘退士 著
图书标签:
  • 唐诗
  • 三百首
  • 诗歌
  • 古典诗词
  • 文学
  • 文化
  • 鉴赏
  • 解读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黄金美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46029
商品编码:3022024018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唐诗三百首诠解

定价:60.00元

作者:蘅塘退士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07-01

ISBN:9787547046029

字数:

页码:4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清人孙洙(蘅塘退士)辑选的《唐诗三百首》是历朝诗词诗集里对近代国人影响ZuiDa的选本。孙洙秉承了《诗经》的传统,以“温柔敦厚”的诗教为大归,遴选了符合中庸之道,有助于正风俗,明人伦,且符合唐诗精神的诗歌三百零十一首。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主旨上,都有上承《诗三百》之意。诗集集中选取正宗的盛唐诗,对于初唐、晚唐的诗歌也略取代表作。在诗歌体裁上则兼顾了近体和古体,这也就从诗歌风貌上兼顾了声律和风骨。选集诞生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历久弥新,被视为诗歌初学者的ZuiJia选择。

目录


目录
蘅塘退士序
五言古诗
张九龄感遇·其一
感遇·其二
李白下终南山过角斗斯山人宿置酒
月下独酌
春思
杜甫望岳
赠卫八处士
佳人
梦李白·其一
梦李白·其二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送别
青溪
渭川田家
西施咏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夏日南亭怀辛大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元结贼退示官吏·并序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寄全椒山中道士
长安遇冯著
夕次盱眙县
东郊
送杨氏女
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溪居
七言古诗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乐府
附录

作者介绍


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1764年春,孙洙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当时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更合适的新选本取而代之。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唐诗三百首》在众多唐诗选本中,流传广、影响大,老幼皆宜,雅俗共赏,成为屡印不止的经典的选本。

文摘


李白
  蜀道难
  噫吁嚱②,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③,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⑤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⑧,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⑨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⑩欲度愁攀援。青泥k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l仰胁息m,以手抚膺n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o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p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q瀑流争喧豗r,砯s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t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u,
  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锦城v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w。
  【注释】
  ①蜀道难:古乐府名,属于“相和歌瑟调曲”。②噫吁嚱(yīxūxī):惊叹声,蜀地方言,北宋宋庠《宋景文公笔记》载:“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李白作《蜀道难》,因用之。”③蚕丛及鱼凫:从蚕丛到鱼凫。蚕丛、鱼凫皆传说中古蜀王之名,扬雄《蜀本王纪》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④尔来:从那时以来。⑤秦塞:指秦地(今陕西省中南部和甘肃省东部),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古称“四塞之地”,故名秦塞。⑥太白:即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今天陕西省眉县、太白县一带。⑦横绝:横越。⑧地崩山摧壮士死:典出《华阳国志蜀志》,载:“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⑨六龙回日:《淮南子》注载:“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螭即龙的一种。⑩猿猱:指蜀山中善攀援的猴类。猱是猿猴的一种,又名“狨”或“猕猴”,《诗小雅角弓》有“毋教猱升木”句。k青泥:指青泥岭,在今天甘肃省徽县南、陕西省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载:“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l扪参历井:参、井是二星宿名,古人以天上星宿分配地上州国,称为“分野”,参星为蜀地分野,井星为秦地分野。扪是用手摸,历是经过,此为互文,即扪参、井,并历参、井。m胁息:屏住呼吸。n抚膺(yīng):膺即胸口,抚膺指抚摩或捶拍胸口,以抒惋惜、哀叹、悲愤等情。潘岳《哀永逝文》有“闻鸣鸡兮戒期,咸惊号兮抚膺”句。o巉岩:险恶陡峭的山壁。p子规:杜鹃鸟的俗名,《蜀记》载:“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q飞湍(tuān):飞奔而下的急流。r喧豗(huī):水流轰响声。s砯(pīng):水击岩石之声。t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地势险要,张载《剑阁铭》称:“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u匪亲:“匪”通“非”,匪亲意为非可信赖之人。v锦城:即锦官城,成都的别名。w咨嗟:叹息。
  【语译】
  啊呀呀,真是太高峻了啊,蜀道之难行,更难于上青天!从蚕丛直到鱼凫,蜀国的开基是多么遥远的事情啊,但是从那以后整整四万八千年,都未能与四塞的秦地人烟相通。
  西面的太白山上,据说有只有飞鸟才能逾越的道路,可以横渡峨眉的。因为传说中五丁开山,地裂山崩,五丁被压死,然后才有通天的阶梯、石制的栈道,把蜀、秦两地连通起来。这条蜀道啊,其上有能够使牵拉日车的六条螭龙都到此而返的高峰,其下有曲折奔流、汹涌澎湃的江水。就算黄鹤也难以飞渡啊,就算猿猴想要逾越,都发愁难以攀援。还有那曲折盘绕的青泥岭,走百步便有九重拐弯,围绕着高峻的山岩。蜀地可以摸到参星,到了秦地可以摸到井宿,仰天而望呼吸难,不禁长叹手抚胸。
  试问您西游蜀地,要何时才能归来啊,那险峻的道路、陡峭的山壁,真是太难攀登了呀。一路上只能听到悲凄的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雄鸟在前,雌鸟在后,徘徊在林间。又听那杜鹃鸟朝着夜间明月声声啼鸣,惆怅那山间的空旷。蜀道之难行,更难于上青天啊,让人听到这些鸟叫不禁容颜顿改。
  连绵的山峰,似乎距离高天仅不到一尺,绝壁上倒挂着枯萎的松树。飞流的瀑布喧嚣震响,冲击着山崖和岩石,仿佛千山万壑中都响起惊雷。蜀道是如此危险,慨叹那些远到之人究竟为何要到这里来呢?那剑阁又如此峥嵘,古树森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守备之人倘若不可信赖,便会化作豺狼,白天似猛虎,晚间似长蛇,磨着牙齿吮着血,百姓如乱麻。虽说锦官城是个好去处,但还是早些回家吧。蜀道之难行,更难于上青天啊,我侧过身去向西望,不禁发出长长的叹息声。
  【赏析】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历来有多种说法,或云讽谏避乱入蜀的唐玄宗,或云规劝房琯、杜甫二人出蜀,或云讽刺章仇兼琼不听朝廷节制。但此诗早见录于殷璠所编纂的《河岳集》,该书成于753年,也即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安史之乱”尚未爆发,房、杜也未入蜀,可见前两说不确。而章仇兼琼守蜀,虽然恣行不法,却也并无割据之意,第三说也值得商榷。能够确定的是,此诗当作于天宝十二载之前,诗中有“问君西游何时还”句,可知是送友人入蜀之作。蜀道难行,友人千里入蜀,李白深感担忧,故作此诗。
  这是李白歌行诗的代表作,想象奇特、气概豪雄、节奏铿锵、逸兴云飞,极言蜀道之难,并隐含忧国之意。开篇即以蜀地俗语高呼“噫吁嚱”,直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此后又多次重复喟叹,直至“侧身西望长咨嗟”为终。诗的部分竟然从古史传说写起,言蜀道艰难,故而闭塞,虽接秦塞,却“四万八千岁”不通人烟。其后再述五丁开山的传说,言即使有此艰难蜀道亦为天开,非人力所能造成。蜀道因何而艰难?诗人总言群岭高峻,竟然能够阻碍红日之移,并使黄鹤难过,猿猱难攀。既而再言道路之曲折,巉岩重重,使人“以手抚膺坐长叹”,即使林中鸟鸣之声,听到旅人耳中,都似乎充满了无限的哀伤和惆怅。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传说为蜀帝杜宇死后所化,其叫声凄厉,类似于“不如归去”。李白即以此典为转折,引出“问君西游何时还”的试问。于是在反复咏叹蜀道之高、之险之后,突然慨叹国事,说如此险要之处,“所守或匪亲”,定必为百姓之祸,既然如此,那么“锦城虽云乐”又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早还家”算了。天宝初年,唐朝虽然盛极而衰,但祸患始萌、暴乱未兴,能够提前预见到乱动的苗头,为此而发出如此哀叹,可见李白对当时社会矛盾有着相当清醒的认知。
  此诗一大特色在于夸张。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标杆,他的想象极为雄奇,夸张修辞之从心所欲、不惮其极,是旁人所无法比拟的。古蜀之开国,其实也不过数千年,《蜀王本纪》云“三万四千岁”本来就已经很夸张,李白犹嫌不足,而言“四万八千岁”。民谣言蜀山之高,有“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句,李白更言“不盈尺”。蜀道难行,便言“难于上青天”,蜀山高峻,便言“六龙回日”、“扪参历井”,飞瀑击石,便言“万壑雷”,再加上穿插以种种神话、传说(古蜀开国、五丁开山、六螭御日、杜宇啼血等),则李白笔下的蜀山、蜀道,直非人间之山、之路,而是他雄奇想象中虚构出来的神话境界。吟咏此诗,还可以参看《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李白笔下的山水风光,大抵如是。
  然而李白本为蜀人,蜀道虽难,他出入来回也非一次,比起《梦游天姥吟留别》来,他笔下的蜀山、蜀道,既有虚幻的一面,又有真实的一面。诗歌先写太白、峨眉,再写青泥,继而是剑阁,直抵成都(锦城),正是由秦入蜀一路之所经。仿佛诗人的魂魄跟随着入蜀的友人,步步行来,步步规劝,使诗意连绵贯穿,虽然反复言其险峻难行,却毫无细碎之感,而浑然一体,章法严谨。
  ……

序言



《千载风华:古诗词鉴赏精华》 前言 诗,是人类情感最纯粹的载体,是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星辰。自古以来,无数诗篇穿越时空,触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它们或描绘锦绣山河,或抒发家国情怀,或吟咏人生哲理,或低语儿女情长,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华夏诗歌画卷。 《千载风华:古诗词鉴赏精华》并非对某一本古籍的简单复述,而是旨在汇聚中华古诗词发展历程中的璀璨明珠,精选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代表性作品,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读,带领读者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体味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和普世情感。本书力求超越时空的隔阂,让千年之前的诗句,在今天依然能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内容概览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中国诗歌的漫长岁月,从先秦的质朴歌谣,到汉魏的慷慨悲歌,再到唐宋的辉煌巅峰,直至明清的余韵绵长,逐一品味不同时代诗人的心声。我们不会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体裁或风格,而是将视野放宽,力求展现古诗词的丰富多样性。 第一部分:风起东方——先秦至魏晋的诗歌曙光 《诗经》的时代回响:我们将从《诗经》的“风、雅、颂”开始,探索早期诗歌的起源与发展。《诗经》以其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描绘了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劳动场景、祭祀仪式以及男女之情。本书将重点解读《关雎》中对爱情的纯真向往,《硕鼠》中对剥削者的控诉,《伐檀》中对劳动价值的肯定,以及《黍离》中对故国之思的深沉。我们将探讨《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开创性地位,以及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楚辞的浪漫与忧愁:屈原的《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的伟大诗篇。本书将深入剖析《离骚》中屈原高洁的人格、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也会涉及《九歌》中充满神话色彩的祭歌,展现楚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宗教信仰。我们还将触及其他楚辞作家的作品,展现楚辞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魅力。 汉魏风骨的苍凉与壮丽:进入汉魏时期,诗歌的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乐府诗的叙事性增强,反映了社会现实。《古诗十九首》则以其深刻的个人情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忧伤。本书将选取其中的佳作,如《行行重行行》中的离愁别绪,《青青河畔草》中对青春易逝的哀叹。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如曹操、曹丕、曹植,他们的诗歌慷慨激昂,充满阳刚之气,展现了“建安风骨”。我们将解读曹操的《观沧海》,体会其宏大的胸襟;品味曹植的《七步诗》,感受其才情与悲凉。 第二部分:盛世华章——唐诗的辉煌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本书将用相当篇幅来呈现其波澜壮阔的画卷。 初唐的萌芽与开拓: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旷达情怀,成为送别诗的典范。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则以其苍凉雄浑的意境,展现了盛唐前夕的时代气息。 盛唐气象的代表: 李白:这位“诗仙”以其浪漫主义的风格,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我们将深入解读《静夜思》的乡愁,《望庐山瀑布》的壮美,《将进酒》的豪放不羁,《蜀道难》的险峻奇绝。通过李白的诗歌,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由的向往,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以及他超凡脱俗的想象力。 杜甫:这位“诗圣”以其现实主义的风格,被称为“诗史”。本书将重点解读《春望》中对战乱的忧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民生疾苦的关怀,《登高》中对人生飘零的慨叹。通过杜甫的诗歌,读者可以深切体会到那个时代的动荡与不安,以及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王维:这位“诗佛”将山水田园之美融入诗中,创造出宁静淡远的意境。我们将品味《山居秋暝》的清幽,《送元二使安西》的离愁,《鸟鸣涧》的禅意。王维的诗歌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景,更蕴含着一种超脱尘世的东方哲学。 高适与岑参:作为边塞诗的代表,他们的作品充满了边塞的壮丽景象和征人的豪情壮志。《燕歌行》的悲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奇景,都展现了盛唐边疆的独特风貌。 中晚唐的婉约与苍凉: 白居易:这位“诗魔”的诗歌通俗易懂,贴近生活。《长恨歌》和《琵琶行》以其叙事性,展现了动人的爱情故事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同时,我们也会涉及他的一些讽喻诗,如《卖炭翁》,揭示了底层人民的苦难。 李商隐:这位“诗鬼”的诗歌以其朦胧、伤感的风格著称,如《无题》系列,充满了深邃的情感和意象。《锦瑟》的晦涩与美丽,至今仍引发无限解读。 杜牧:他的诗歌或豪放,或婉约,风格多变。《江南春》的明媚,《泊秦淮》的伤怀,都极具感染力。 第三部分:雅集与咏叹——宋词的韵律 宋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以其婉转的音律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与情趣。 豪放派的阔大胸襟: 苏轼:这位“东坡居士”,词风豪迈奔放,又不失细腻。《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哲思,都展现了他旷达的人生观。 辛弃疾:这位“稼轩居士”,词风更是慷慨激昂,充满了报国情怀。他的词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的沙场征途,《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历史回响,都震撼人心。 婉约派的柔情与细腻: 李清照:这位“易安居士”,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声声慢·寻寻觅觅》的凄凉,《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相思,都展现了她女性细腻而深沉的情感。 柳永:他的词以描写都市风情和离愁别绪见长,语言通俗,深受市民喜爱。《雨霖铃·寒蝉凄切》的离愁,《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的相思,都感人至深。 其他重要词人:如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周邦彦的工整典雅,都将有所涉及。 第四部分:余韵悠长——元明清诗词的演变 虽然唐宋诗词最为辉煌,但元明清时期也涌现了不少优秀的诗词作品。 元曲的曲牌新声:元曲在继承诗词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口语化、通俗化,形式也更为灵活。《乔吉》的《天净沙·秋思》以其简洁的意象,勾勒出浓厚的秋意和羁旅之情。 明清诗词的流派与风格:我们将简要介绍明代唐宋派、公安派等流派的诗歌特点,以及清代乾嘉时期、晚清等时期的诗歌风格。如袁宏道的“寄情于山水”,纳兰性德的“填词”,以及黄遵宪的“新体诗”等,都将有所提及。 鉴赏视角与方法 本书的鉴赏并非照本宣科,而是力求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1. 背景梳理:每首诗词的创作背景、时代风貌、作者生平,都将是理解其内涵的重要线索。 2. 意象解读: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核心意象,如明月、孤舟、落花、寒蝉等,揭示其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 3. 情感体味:引导读者去感受诗人笔下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体会其中蕴含的普世情感。 4. 艺术手法: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修辞手法、结构安排,理解其如何达到艺术上的精妙。 5. 文化意蕴:将诗歌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解读其所承载的哲学思想、历史典故、道德观念。 6. 人生启示:从古人的诗篇中汲取智慧,思考人生,感悟生活,获得精神上的启迪。 本书特色 视野广阔:涵盖先秦至明清,力求展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整体风貌。 选材精当:每首诗词都经过精心挑选,代表性强,艺术价值高。 解读深入:不仅讲解字面意思,更注重挖掘深层含义和文化底蕴。 语言生动:避免枯燥的学术术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诗歌的世界。 图文并茂:书中将配以精美的插图,或描绘诗中的景物,或展现作者的生平,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结语 《千载风华:古诗词鉴赏精华》希望成为您探索中国古典诗词的得力助手,也希望它能点燃您心中对美的热爱,让您在品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的诗意,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愿这本书能为您打开一扇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大门,让千年前的歌声,在您的心中重新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辅助资料也做得非常到位,这一点对于想要进行深入研究或者仅仅是想要系统学习的读者都非常友好。除了主体的内容之外,它还收录了大量的相关历史背景资料、重要的诗歌流派介绍,甚至还有一些关于唐代社会风貌的简要插图说明。这些补充材料并非可有可无的边角料,而是紧密围绕主线,为理解诗歌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石。比如,关于“安史之乱”前后诗风转变的梳理,就清晰地展现了时代的动荡是如何深刻地烙印在诗歌艺术之中的。这种“大历史观”与“个体诗作解读”相结合的处理方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框架,使得读者不仅能欣赏到美的诗句,更能理解诗歌背后的时代脉搏和人类情感的复杂性。

评分

我必须着重强调一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它的文字表达极为流畅自然,丝毫没有那种传统学术著作的枯燥和板正。作者在进行诠释和评述时,仿佛是在与一位学识渊博但又极其亲切的师长对话。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现代语言来阐释古代的意境,拉近了读者与唐代文人之间的距离。例如,在解析李白的豪放时,那种描述简直是呼之欲出,仿佛能听到诗人仗剑高歌的声响;而在解读杜甫的沉郁时,那种字里行间的悲悯之情也被感染人心。这种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又不失文学魅力的叙述方式,让学习和欣赏的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评分

我之前阅读其他版本的唐诗选本时,最大的困扰就是那些晦涩难懂的字词和典故,常常需要频繁地查阅其他工具书,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情感的沉浸。然而,这本选本的注释系统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字面解释,而是深入到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诗人当下的心境,甚至是对某些意象在唐代文化语境中的象征意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举个例子,对于王维诗中常见的“禅意”,作者的诠解就不是简单地引用佛经,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和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将诗句的禅机阐释得通透而富有哲理。这种深度的挖掘,使得我不再是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而是真正能够体会到诗人们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实在是太精美了,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的文化气息。封面设计典雅而不失现代感,纸张的质感也极其出色,拿在手里阅读时,触感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内页的排版布局也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独运,文字清晰易读,注释和原文的穿插处理得恰到好处,不会显得杂乱无章。我特别欣赏他们对细节的把控,比如章节之间的分隔页,都配有相应朝代的插画或书法拓片,让人在阅读诗歌之余,还能进行视觉上的熏陶。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尤其是那种墨香淡淡的纸张味道,每次翻开,都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群星璀璨的唐代,让人心生敬畏。对于一个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来说,拥有这样一套实体书,是比电子阅读更实在的享受。书本的重量和尺寸也把握得很好,既有分量感,又方便在书桌上摊开来细细品味。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选取和编排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并非仅仅罗列那些“必考”的经典名篇,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相对冷门但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按照某种逻辑(我猜测是与诗体、主题或者年代脉络有关,但尚未完全摸清其精妙之处)进行了组织,使得阅读过程形成了一种自然的递进和回环往复的节奏感。当我读完一类风格的诗歌后,下一组诗歌往往能在意境上形成一种巧妙的呼应或对比,仿佛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系统的文学漫游。这种精心设计的阅读路径,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唐诗整体面貌的认知,避免了碎片化的阅读体验,让人能更全面地把握唐代诗歌艺术的广度和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