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3
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经典解读:论语
定价:32.80元
作者:孔子,东篱子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807692560
字数:
页码:27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海报:
内容提要
传承千年不可逾越的中国圣贤书《中华经典解读:论语》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智慧宝典,又是品悟人生修身养性的至理名言,有中国人的“圣经”之称。《中华经典解读: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中华经典解读:论语》经典解读版,参考了多家版本,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由专家精心注译和解读,简洁易懂,图文并茂,真是一叶穿越千年的心灵之舟。
目录
学而
为学常温,自有境界
以仁做人,孝悌为本
是非常思,一日三省
恪操守道,真心待人
温良谦恭,能得厚报
秉之以礼,符合于义
贫富自安,修身为业
求被人知,不如知人
为政第二
为政以德,思也无邪
尽孝由心,遵礼而行
察人知人,温故知新
君子不器,完善自我
学而常思,常有心得
行事有道,使人信服
八佾第三
仁而知礼,不慕虚荣
君子不争,争则依礼
遵礼由心,执礼宜诚
崇尚礼义,待人以礼
行之有度,既往不咎
处世从容,不失善道
里仁第四
居于仁境,怀仁知仁
矢志求道,不畏艰辛
君子之行,合于道义
礼让为上,正视自己
重义轻利,见贤思齐
劳而不怨,珍视孝道
言行以德,为人不孤
公冶长第五
知人知己,难能可贵
察人知人,听言观行
敏而好学,可知天道
恭敬爱人,仁之所在
遇事常思,而后再行
待人宽宏,为人忠信
雍也第六
内心平和,能有作为
不忘贫穷,不违仁道
修身养德,品行自高
文质彬彬,堪为君子
仁者智者,心境自高
君子怀仁,不失中庸
述而第七
志在于道,行之以方
德在心灵,行藏在我
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追求仁道,乐以忘忧
敏以求德,择善而从
见善而行,仁德可至
躬行君子,胸怀坦荡
泰伯第八
行之以礼,德行自见
德义为重,谨慎对待
一心向善,明辨荣辱
坚守本分,恪守正道
博大仁爱,唯才是举
子罕第九
谦逊有节,不求名利
讲求现实,不妄判断
修养高时,行为自正
珍惜光阴,坚持进取
多听真言,有过则改
志向坚定,品格高洁
乡党第十
言谈举止,能见风度
衣着服饰,显示素养
酒席餐饮,有礼可循
以人为本,恭敬对人
礼存于心,善待一切
先进第十一
待人以情,观人以德
人贵有情,情义堪珍
言行中肯,过犹不及
践迹而行,君子之道
因材施教,言出于真
一言之间,足见心志
颜渊第十二
克己向仁,遵礼而行
不忧不惧,心胸常宽
明辨是非,信义为重
公正断案,心系苍生
修德勤政,以德化人
品质正直,遵从道义
彰显仁德,举贤任能
结交有方,以文会友
子路第十三
以身作则,摆正名分
其身若正,有令必从
先正自身,方可正人
欲速不达,持之以恒
追求和谐,秉持正道
宜教民战,有备无患
宪问第十四
知耻明德,仁者之风
待人处事,不怨不骄
心向仁义,完善品格
君子立身,不忘仁义
明察慎思,不出其位
他人有怨,有德自安
贤者明智,行为有节
修身成德,安人利己
卫灵公第十五
坚守正道,一以贯之
知言知行,是为知德
修身成仁,舍生取义
厚责自己,虑事以远
德义存心,推己及人
明察是非,忍耐为上
宏道忧道,遵道而行
同道而谋,当仁不让
季氏第十六
和睦相处,天下有道
明辨损益,修身养性
当有所戒,亦有所畏
常学多思,道义自明
见善而为,见义而行
阳货第十七
人性相近,贵在修德
多行仁道,方得人心
诗中有德,乐中有礼
非德勿行,升华德行
不为乱言,不逆常理
君子尚勇,勇而有义
微子第十八
气节为重,直道事人
往者已逝,来者可追
胸怀淡泊,高士之风
正道永在,不可僭越
求全责备,不为君子
子张第十九
执德信道,心常思之
尊贤容众,气度宽宏
君子德高,不拘小节
孝贵情真,不失仁心
知过改过,不失其道
大德之人,得人敬仰
尧日第二十
治国安邦,尽职尽责
为政以公,能得民心
弘扬美德,惠民利民
摒弃恶行,德行自见
立身有道,顺应自然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吃茶也能悟出三层境界 孔子是一个非常重视学习的人,他认为学习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是人内心快乐的源泉。人生在世,如果能够通过学习,每天都能对世界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并且有所体悟,有所感动,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生。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当你有所体悟、有所感动之时,就能获得一种智者的欢悦。并且这种欢悦是有层次的,它涵盖了三重境界。
唐朝时,有一些僧人,为了寻求真理,不远万里来到赵州,参访赵州和尚,请教佛法大意、禅宗嫡旨。有一人问:“什么是道?”赵州则问:“你以前来过吗?”这人答道“来过”。赵州说:“吃茶去。”赵州又问另一个人:“你以前来过吗?”这人答道“没来过”。赵州也说:“吃茶去。”这时,同在一寺,生活在赵州和尚身边的一位僧人感到奇怪,问赵州:“怎么来过的与没有来过的你都让他吃茶去呢?”赵州对他说:“你也吃茶去。”僧人心想,赵州和尚真是徒有虚名,真是枉费了那些远来的客人的苦心。
一天,僧人找水喝,不知不觉茶到嘴边,心中一愣,猛地顿悟了赵州和尚的禅机。心里痛快极了,大叫一声,把茶喝了。
这就是的禅宗公案“吃茶去”。这宗公案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普通人总是以为像孔子这样的大圣人,他的言论非常高深。谁知打开一看,句就是像白开水一样的大白话,不由得大感失望。这种人其实没有仔细体味这句话内涵的不同境界。孔子是个学问极高的人,他说的“学而时习之”自有一番道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描述的,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状态和心情体验。学习的内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学习的时间并不仅在课堂上,在书本里,而是在日常生活的时时刻刻。小到洗衣吃饭,大到政务国事,处理事务就是学习做事的过程,与人交往就是学习做人的过程。“时习之”就是要时时刻刻加以练习和温习,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时习之”,勤思考,多练习,时刻不忘学习,保持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态度。
“不亦说乎”说的是学到知识之后的心情体验。
其实人人都有过此类体验,当你完成一项并未完全掌握的工作,当你切身明白一条早已耳熟能详的道理,是否会会心一笑呢?“说”通“悦”,表示一种内在的、不露于外的愉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描述的是,当一个人的学问已经完成,有同道者慕名而来,双方相见甚欢,有会于心,志同道合的快乐。这个“朋”当然不是指酒肉朋友,酒肉朋友一来,免不了酒酣眼热,伤身破财,义何乐之有?而同样有志于学、有成于学的朋友,听闻了你的学问,慕名来与你相谈,与你共事,与你分享胸中之学,笑傲风物,指点江山,这才算人生的一大乐事。乐与悦都是高兴,但其义不同,乐表现在外。有知己远来,原本独会于心的悦就变成相视而笑的大乐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的境界不得了,说的乃是学问臻大成圆满之境,世间已经没有多少人能理解你的学问了,但你自己知道自己到了什么境界,因此不苛求世人的理解。因为没达到这个境界的人理解不了,所以对他人不理解自己的言行,能够坦然接受,能够“不愠”了。
不愠就是不生气,不埋怨。要做到不愠光脾气好可不够,前提是你的学问要达到大成的境界,这是一种“君子知命”的开阔豁达的境界。当一个人达到这样的境界时,他已经成为大德的君子,当然也就能获得无上的欢悦了。
以仁做人,孝悌为本原典有子①日:“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③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注释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②孝弟:弟(tì),悌的古字。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③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
译释有子说:“假如一个人奉行孝弟之道,还存心冒犯尊长,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冒犯尊长,而又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道也随之而生。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解读始终保有一颗孝敬的心孝是古代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涵和范畴,是在中国古代劳动民众中影响广泛的思想观念,甚至对日本、朝鲜等国家的汉文化也有广泛的影响。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一直是人们需要遵守的道德准则,孝在今天仍然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王祥是汉末琅玡临沂(今属山东省)人,因遭世乱,扶母携弟在庐江隐居三十余年。母卒后’,才应召入仕。魏时,曾封关内侯、万岁亭侯、睢陵侯,拜司空、太尉、侍中等职。入晋,拜太保,晋爵为公,享年85岁。
王祥的生母在他年幼的时候即已去世。他的继母朱氏很不喜欢他,只偏爱自己的儿子,经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不仅失去了母爱,还失去了父爱。但王祥生性至孝,虽然成天被父母驱使,干各种杂活,却从不叫苦叫累,态度十分恭谨。
父母如果有病,他就整天不解衣睡觉,在左右伺候,汤药熬好了,还必定亲自先尝一尝。
……
序言
9787807692560 中华经典解读:论语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孔子,东篱子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9787807692560 中华经典解读:论语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孔子,东篱子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9787807692560 中华经典解读:论语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孔子,东篱子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