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 自然灾害与生活(原书第9版)

FD 自然灾害与生活(原书第9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付仁等 译
图书标签:
  • 自然灾害
  • 灾害防治
  • 应急管理
  • 生命安全
  • 生存技能
  • 环境科学
  • 地理学
  • 科普读物
  • 防灾减灾
  • 风险评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磐恒志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29067
商品编码:30278238756
丛书名: 自然灾害与生活(原书第9版)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自然灾害与生活(原书第9版)
定价 109.00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版次 第1版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开本 16
作者 (美)Patrick,Leon,Abbott(帕特里克·李昂·艾博特)
装帧 平塑勒
页数 0
字数 0
ISBN编码 9787121329067

内容介绍

    人类发展既依赖于自然,又要与自然抗争。自然在给人类发展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会给人类社会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为此,人类必须科学地认识这些自然灾害,并采取应对措施来将危害降至。本书主要讨论自然灾害的4大主要来源及其预防措施:引发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地球内部能流;影响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外部能流;引发滑坡的重力因素和降雪;小行星和彗星对生活的影响。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与人口、内部能量与板块构造、地震、火山活动、海啸、龙卷风、闪电、热浪、寒流、飓风、气候变化、洪水、火灾、滑块、海岸侵蚀、空间天体的影响等。


目录

序言  能量流  1

第1章  自然灾害和人口  3

1.1  2011年的自然灾害  4

1.2  重大自然灾害  4

1.3  自然灾害的致死人数和经济损失  5

     1.3.1  自然灾害中政府的作用  6

     1.3.2  人类对灾害的响应  6

     1.3.3  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6

1.4  自然灾害风险  8

     1.4.1  墨西哥的波波卡特佩特火山  8

     1.4.2  量级、频率和重现期  9

     1.4.3  人口增长的影响  10

1.5  人口历史概述  10

     1.5.1  指数型增长的力量  10

     1.5.2   过去1万年的人类历史  11

     1.5.3  的人口  12

1.6  未来世界人口  13

     1.6.1  人口转型  15

     1.6.2  城市化和地震致死人数  15

     1.6.3  瘟疫  16

     1.6.4  承载力  16

1.7  小结  18

复习题  19

思考题  19


第2章  地球内部能量与板块构造论  20

2.1  太阳和行星的起源  20

2.2  地球历史  21

2.3  地球的分层  22

     2.3.1  物质的行为  24

     2.3.2  地壳均衡论  24

2.4  内部能量源  26

     2.4.1  碰撞能量和重力能量  26

     2.4.2  放射性同位素  27

     2.4.3  地球的年龄  29

2.5  板块构造论  30

     2.5.1  板块构造论概念的演化  30

     2.5.2  火山岩的磁化  32

2.6  大统一理论  38

2.7  怎样了解地球  39

2.8  小结  39

复习题  40

思考题  40


第3章  地震地质学与地震学  41

3.1  理解地震  42

3.2  断层类型  44

     3.2.1  倾滑断层  45

     3.2.2  走滑断层  46

     3.2.3  转换断层  48

3.3  地震学的发展  49

3.4  地震波  50

     3.4.1  体波  50

     3.4.2  地震波与地球内部构造  50

     3.4.3  面波  50

     3.4.4  声波与地震波  52

3.5  探测地震震源  53

3.6  地震的震级  54

     3.6.1  里氏震级  54

     3.6.2  地震震级的其他测量方法  56

     3.6.3  前震、主震和余震  56

     3.6.4  震级、断层长度和地震波频率  57

3.7  地震时的地面运动  57

     3.7.1  加速度  57

     3.7.2  建筑物的周期与地基的反应  58

3.8  地震烈度:地震中的感觉  58

     3.8.1  你感觉到了吗?  59

     3.8.2  麦加利烈度表变量  59

3.9  麦加利变量案例  60

3.10  多震国家的建筑物  63

     3.10.1  剪力墙  63

     3.10.2  建筑物加固  64

     3.10.3  基础隔震  65

3.11  小结  66

复习题  66

思考题  67


第4章  板块构造学和地震  68

4.1  板块构造边缘和地震  68

4.2  扩张中心的地震  69

     4.3.1  冰岛  69

     4.2.2  红海和亚丁湾  69

     4.2.3  加利福尼亚湾  72

4.3  地震带  72

4.4  俯冲带  73

     4.4.1  日本311大地震  73

     4.4.2  2004年印度尼西亚海啸  74

     4.4.3  1985年墨西哥城大地震  75

     4.4.4  1960年智利地震  77

     4.4.5  1964年阿拉斯加地震  77

     4.4.6  西北太平洋地震  77

4.5  陆陆板块碰撞产生的地震  79

     4.5.1  2008年中国地震、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和2011年印度地震  80

     4.5.2  1556年中国致命的地震  81

4.6  阿拉伯板块  81

     4.6.1  大陆之间碰撞产生的地震  81

     4.6.2  1962—2011年伊朗:致命的泥块建筑物  81

4.7  断层地震  82

     4.7.1  2010年海地地震:建筑物不合格引发的灾难  83

     4.7.2  1999年土耳其:一连串的地震  83

     4.7.3  圣安德烈亚斯构造断层与地震  84

     4.7.4  湾区过去和未来的地震  92

小结  95

复习题  95

思考题  96


第5章  美国和加拿大的地震  97

5.1  断层是怎样运动的  97

     5.1.1  弹性回跳理论  97

     5.1.2  新观点  98

5.2  逆断层地震  100

     5.2.1  2011年弗吉尼亚州地震:古断层被激活  100

     5.2.2  1994年加州北岭地震:大拐弯处的挤压  100

     5.2.3  华盛顿州西雅图  101

5.3  正断层地震  102

     5.3.1  1949年、1965年和2001年华盛顿州皮吉特湾:俯冲板块破裂  102

     5.3.2  皮吉特湾下方的深部地震  102

5.4  新构造运动和古地震学  103

5.5  地震预测  105

     5.5.1  长期地震预测  105

     5.5.2  短期地震预测  105

     5.5.3  预测的风险:对科技工作者的审判  106

5.6  人为引发的地震  107

     5.6.1  处理井引发地震  107

     5.6.2  石油和天然气增产的水力压裂技术  107

     5.6.3  大坝引发地震  108

     5.6.4  炸弹爆炸  108

5.7  地震烈度图  108

     5.7.1  你感觉到了吗?  108

     5.7.2  烈度图  108

5.8  加州地震情景  110

     5.8.1  年均地震损失  110

     5.8.2  地震避险演习  110

5.9  美国和加拿大的地震  111

5.10  北美西部  113

     5.10.1  西部大盆地  114

     5.10.2  山区地震带  116

     5.10.3  里奥格兰德裂谷  117

5.11  板块内部地震  118

     5.11.1  1811—1812年密苏里州的新马德里地震  119

     5.11.2  里尔富特裂谷  121

     5.11.3  美国中部的古裂谷  122

5.12   北美东北部的板内地震  123

     5.12.1  新英格兰  124

     5.12.2  圣劳伦斯河流域  124

     5.12.3  1886年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市  125

5.13  夏威夷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126

     5.13.1  1975年地震  127

     5.13.2  2006年地震  128

5.14  小结  128

复习题  128

思考题  129


第6章  火山喷发:构造板块和岩浆  130

6.1  如何理解火山爆发  130

6.2  火山的板块构造背景  130

6.3  岩浆的化学成分  133

6.4  岩浆的黏度、温度和含水量  134

6.5  火山是怎样爆发的?  137

     6.5.1  喷发方式和含水量的作用  138

     6.5.2  一些火山物质  138

6.6  火山的黏度、挥发性和体积  141

     6.6.1  盾状火山  142

     6.6.2  溢流玄武岩  144

     6.6.3  火山锥  144

     6.6.4  成层火山  144

     6.6.5  熔岩穹隆  146

     6.6.6  火山口  148

小结  154

复习题  155

思考题  155


第7章  火山历史案例:杀人事件  156

7.1  扩张中心处的火山活动  156

7.2  俯冲带处的火山活动  157

7.3  火山过程和杀人事件  166

     7.3.1  火山致死人数的历史记录  166

     7.3.2  火山碎屑喷发  166

     7.3.3  海啸  170

     7.3.4  火山泥流  170

     7.3.5  岩石崩塌  173

     7.3.6  间接饥荒  173

     7.3.6  火山气体  173

     7.3.8  熔岩流  176

7.4  一些杀人喷发的喷发指数  176

7.5  火山监控和预警  177

     7.5.1  1982年加利福尼亚州长谷火山  177

     7.5.2  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  179

     7.5.3  即将喷发的征兆  179

     7.5.4  火山观测站  180

小结  180

复习题  180

思考题  181


第8章  海啸与风浪  182

8.1  2011年3月11日日本海啸  182

     8.1.1  海啸横渡太平洋  183

     8.1.2  地面沉降  183

     8.1.3  1700年1月26日卑诗省、华盛顿州、俄勒冈州  183

     8.1.4  海浪  184

8.2  风浪  184

     8.2.1  风浪为何会破碎  185

     8.2.2  疯狗浪  185

8.3  海啸  187

8.4  海啸与风浪  188

8.5  地震引发的海啸  191

     8.5.1  2004年印度洋海啸  191

     8.5.2  1946年4月1日阿拉斯加:个大的波浪  193

     8.5.3  1960年5月22日智利:第三个大的波浪  193

     8.5.4  1964年3月27日阿拉斯加:第五个大的波浪  194

8.6  火山引发的海啸  195

8.7  滑坡引发的海啸  196

     8.7.1  火山坍塌  196

     8.7.2  地震引发的运动  197

     8.7.3  海湾和湖泊  199

8.8  假潮  200

8.9  海啸和你  200

     8.9.1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西姆尔勒岛  201

     8.9.2  1992年9月1日尼加拉瓜  201

     8.9.3  人类加剧灾难  201

     8.9.4  海啸警报  201

8.10  小结  203

复习题  203

思考题  203


第9章  外部能源、天气和气候  204

9.1  外部能源  204

9.2  地球接收的太阳辐射  205

9.3  地球出射的能量  206

     9.3.1  温室效应  206

     9.3.2  反照率  206

9.4  水循环  208

9.5  水和热量  208

     9.5.1  对流  209

     9.5.2  水汽和湿度  209

     9.5.3  潜热  209

     9.5.4  绝热过程  210

     9.5.5  递减率  211

     9.5.6  陆地和水体的差温加热  211

9.6  大气中的能量转移  211

9.7  海洋中的能量转移  212

9.8  低层大气的分层  213

     9.8.1  温度  213

     9.8.2  气压  214

9.9  地球自转风  214

     9.9.1  气压梯度力  214

     9.2.2  气旋  215

9.10  大气环流  216

     9.10.1  低纬度地区  217

     9.10.2  高纬度地区  218

     9.10.3  中纬度地区  218

     9.10.4  观察到的大气环流  221

9.11  海洋环流  221

     9.11.1  表层环流  222

     9.11.2  深海环流  222

复习题  223

思考题  224


第10章  龙卷风、闪电、热浪与寒流  1

10.1  恶劣天气  1

10.2  暴风雪  226

     10.2.1  寒冷  226

     10.2.2  降雨  227

     10.2.3  东北风暴  227

     10.2.4  暴风雪  228

     10.2.5  冰暴  229

     10.2.6  大湖效应  230

10.3  雷暴的运作方式  230

10.4  气团雷暴  232

10.5  强雷暴  232

     10.5.1  单体雷暴  233

     10.5.2  北美雷暴  233

     10.5.3  暴雨和山洪  235

     10.5.4  冰雹  236

     10.5.5  直行雷暴  236

10.6  龙卷风  237

10.7  龙卷风如何形成  237

     10.7.1  区域尺度  237

     10.7.2  单体雷暴尺度  237

     10.7.3  涡流尺度  239

     10.7.4  龙卷风的阶段  239

     10.7.5  美国和加拿大的龙卷风  239

10.8  龙卷风爆发  243

     10.8.1  龙卷风和城市  245

     10.8.2  龙卷风摧毁房屋的方式  245

10.9  龙卷风安全  246

10.10  闪电  246

     10.10.1  闪电的成因  247

     10.10.2  避免雷击  249

10.11  热浪  249

     10.11.1  1995年7月芝加哥热浪  249

     10.11.2  城市天气  250

     10.11.3  2003年和2010年欧洲热浪  250

10.12  小结  251

复习题  252

思考题  252


第11章  飓风  1

11.1  飓风  254

11.2  飓风的成因  255

11.3  飓风的运行方式  255

     11.3.1  眼壁和风眼  256

     11.3.2  飓风中的龙卷风  257

     11.3.3  飓风中的能流  257

     11.3.4  飓风的能量释放  257

11.4  飓风的起源  258

11.5  北大西洋飓风  259

     11.5.1  佛得角型飓风  260

     11.5.2  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型飓风  263

11.6  飓风预报  264

     11.6.1  飓风的命名  265

     11.6.2  大西洋盆地的飓风趋势  266

11.7  飓风造成的损失  267

     11.7.1  风暴潮灾害  268

     11.7.2  暴雨和内陆洪水  269

11.8  飓风和墨西哥湾沿岸  270

11.9  飓风和大西洋沿岸  273

11.10  疏散的困境  274

11.11  降低飓风带来的损失  274

     11.11.1  建筑规范  274

     11.11.2  土地利用规划  275

     11.11.3  限制沿海开发  275

11.12  海平面上升  275

11.13  飓风和太平洋沿岸  276

11.14  飓风和孟加拉国  276

11.15  小结  278

复习题  278

思考题  279


第12章  气候变化  280

12.1  早期的地球气候  280

12.2  地球的气候历史:百万年时间尺度  281

     12.2.1  晚古生代冰期  283

     12.2.2  晚古新世暖期  283

     12.2.3  晚新生代冰期  285

12.3  冰川进退:数千年的时间尺度  285

12.4  气候变化:数百年的时间尺度  288

12.5  短期气候变化:数年的时间尺度  289

     12.5.1  厄尔尼诺现象  289

     12.5.2  拉尼娜现象  291

     12.5.3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292

     12.5.4  火山作用和气候  293

     12.5.5  火山气候的影响  295

12.6  过去的几千年  295

12.7  20世纪  296

12.8  太阳能量的变化  297

12.9  温室气体和悬浮微粒  299

     12.9.1  水蒸气  299

     12.9.2  二氧化碳  299

     12.9.3  甲烷  300

     12.9.4  二氧化氮  300

     12.9.5  臭氧  300

     12.9.6  含氯氟烃  300

     12.9.7  20世纪温室气体的增长  300

     12.9.8  悬浮微粒  301

12.10  21世纪  301

     12.10.1  热的年份  301

     12.10.2  气候模型  302

     12.10.3  干旱和饥荒  302

     12.10.4  冰川融化  304

     12.10.5  海平面上升  306

     12.10.6  海洋环流  306

     12.10.7  变化信号  307

12.11  减排措施  307

     12.11.1  控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307

     12.11.2  减少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能  308

     12.11.3  其他有效策略  308

12.12  小结  308

复习题  309

思考题  309


第13章  洪水  310

13.1  河流是如何起作用的  310

     13.1.1  均衡的河流  311

     13.1.2  洪泛区  314

13.2  洪水频率  314

     13.2.1  意大利佛罗伦萨,1333年和1966年  314

     13.2.2  洪水频率曲线  314

     13.2.3  洪水的类型  315

     13.2.4  突发性洪水  317

     13.2.5  区域性洪水  320

     13.2.6  中国的洪水  325

13.3  社会对洪灾的响应  326

     13.3.1  大坝、水库和天然蓄水区  326

     13.3.2  防洪堤  326

     13.3.3  防洪沙袋  327

     13.3.4  洪水预测  328

     13.3.5  区划和土地利用  328

     13.3.6  洪水保险  328

13.4  城市化与洪水  328

     13.4.1  洪水过程线  328

     13.4.2  洪水频率  329

     13.4.3  河道渠道化  329

13.5  大的洪水  332

13.6  小结  334

复习题  334

思考题  335


第14章  火灾  336

14.1  火  336

14.2  什么是火  337

14.3  火不可或缺  338

14.4  燃烧三要素  339

14.5  燃烧的各个阶段  340

14.6  火的传播  341

     14.6.1  可燃物  342

     14.6.2  风  342

     14.6.3  地形  343

     14.6.4  火的行为  343

14.7  可燃物  343

     14.7.1  草地  343

     14.7.2  灌木  343

     14.7.3  森林  344

14.8  火险天气和大风  345

     14.8.1  冷锋风  345

     14.8.2  下坡风  345

     14.8.3  局地风  346

     14.8.4  五大湖地区的风与火  346

     14.8.5  加利福尼亚州的风与火  347

14.9  房屋设计和火灾  350

14.10  灭火  353

     14.10.1  黄石国家公园火灾  353

     14.10.2  加利福尼亚和下加利福尼亚:早晚偿还  354

     14.10.3  2000年的美国西南部  356

     14.10.4  计划林火  356

14.11  澳大利亚的火灾  357

     14.11.1  厄尔尼诺现象  357

     14.11.2  提前撤离和就地避难  357

14.12  火灾和洪水的相似性  358

14.13  小结  358

复习题  358

思考题  359


第15章  块体移动  360

15.1  块体移动中的重力作用  360

15.2  边坡失稳的外因  363

15.3  边坡失稳的内因  363

     15.3.1  内部的软弱物质  363

     15.3.2  内因中水的作用  364

     15.3.3  凝聚力降低  367

     15.3.4  不良地质结构  367

     15.3.5  块体移动的触发因素  368

15.4  块体移动的分类  368

15.5  崩塌  369

15.6  滑坡  370

     15.6.1  旋转滑坡  370

     15.6.2  平移滑坡  372

15.7  流动  374

     15.7.1  加利福尼亚州葡萄牙弯的土流  374

     15.7.2  1995年和2005年拉肯奇塔社区的滑坡与泥石流  375

     15.7.3  长程泥石流  376

15.8  雪崩  378

15.9  海底滑坡  379

15.10  减灾措施  379

15.11  沉陷  381

     15.11.1  灾难性沉陷  381

     15.11.2  缓慢沉陷  382

15.12  小结  385

复习题  385

思考题  386


第16章  海岸过程和灾害  387

16.1  沙石  387

16.2  波浪  388

     16.2.1  湍流  388

     16.2.2  波浪折射  389

     16.2.3  沿岸漂移  390

16.3  潮汐  391

16.4  海岸控制结构  392

     16.4.1  海堤  392

     16.4.2  海崖加固  393

     16.4.3  丁坝  393

     16.4.4  防浪堤  394

16.5  小结  394

复习题  395

思考题  395


第17章  太空物体的撞击  396

17.1  能量和碰撞  396

17.2  撞击坑  397

17.3  宇宙碎片的来源  398

     17.3.1  小行星  398

     17.3.2  彗星  400

17.4  流星体的流入率  401

     17.4.1  宇宙尘埃  403

     17.4.2  流星  403

     17.4.3  陨石  403

17.5  撞击坑的形成过程  404

17.6  撞击坑的形成  407

17.7  切萨皮克湾陨石坑的起源  408

17.8  白垩纪末期的撞击  408

     17.8.1  白垩纪末期撞击的证据  409

     17.8.2  白垩纪末期的撞击地点  409

     17.8.3  小行星的尺寸和速度  410

     17.8.4  撞击角度  410

     17.8.5  白垩纪末期撞击对生命的影响  410

17.9  20世纪和21世纪大的事件  411

     17.9.1  1908年西伯利亚通古斯事件  411

     17.9.2  大的“近期事件”  412

17.10  大撞击的频率  413

     17.10.1  一生中遭受撞击的风险  413

     17.10.2  阻止撞击  414

17.11  小结  415

复习题  415

思考题  415



作者介绍

    Patrick Leon Abbott (美)帕特里克.李昂.艾博特,得克萨斯大学学士与博士,地理科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岩和古地理学。出版图书多部,发表论文多篇。
姜付仁,吉林大学地球物理专业本科毕业,吉林大学水文工程专业博士,曾作为访问学者赴日,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长期从事水文与城市化等相关的研究工作,著有多本专著,发表论文多篇。


关联推荐
本书可作为高校地理学、环境学等学科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供需要了解自然灾害成因及其预防的相关人员阅读和参考。
《环境、风险与应对:一个多维度视角》 前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演变始终紧密交织,而其中最具挑战性的议题之一,便是如何理解、预见并有效应对源于自然界的各类风险。从古至今,人类文明的进程无不受到自然力量的塑造,饥荒、洪水、地震、风暴等灾害的冲击,不仅塑造了我们的地理景观,更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以及生存策略。当代社会,尽管科技飞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显著增强,但我们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风险。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的退化,以及日益增长的人口密度和城市化进程,都极大地加剧了我们与自然灾害之间的脆弱性。 本书《环境、风险与应对:一个多维度视角》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影响,以及人类社会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建立韧性、减少损失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不将焦点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自然灾害,而是致力于探讨贯穿于各种风险事件背后的普遍性原理和规律。本书的目的是激发读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培养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应对当前和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 第一部分:自然力量的本源与表现 第一章:地球系统的动态与驱动力 本章我们将从宏观角度审视孕育和驱动自然现象的地球系统。我们将深入探讨构成地球的各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作用机制。例如,板块构造理论如何解释地震和火山活动,大陆漂移如何塑造地形地貌。水循环的动力学过程,从蒸发、凝结到降水和径流,如何影响着洪涝和干旱的发生。大气环流模式,包括信风、西风带以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等现象,如何驱动全球的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生物圈的演化与地质过程的互动,如植被覆盖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我们将分析驱动这些过程的能量来源,包括太阳辐射、地球内部热能。气候系统中的反馈机制,如冰雪反照率反馈、水汽反馈,将是重点讨论的内容。理解这些基本的地质和气候学原理,是认识自然灾害发生基础的关键。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比如冰川的进退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火山喷发如何改变大气成分,来具象化这些抽象的概念。 第二章:气候的脉搏:变化、趋势与极端事件 气候是影响人类生存环境最核心的因素之一。本章将聚焦气候的演变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我们将追溯地球气候历史上的主要波动,了解自然气候变化周期,例如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如太阳活动变化、火山活动)和人为因素(如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利用变化)。 本书将详细阐述温室效应的科学原理,分析二氧化碳、甲烷等主要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变化及其来源。我们将审视气候模型的研究方法和不确定性,以及它们对未来气候情景的预测。本章的重点将放在分析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如热浪、干旱、强降雨、强风暴和海平面上升的频率和强度的变化。我们将讨论这些变化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农业生产、水资源供应以及人类居住地。 第三章:陆地的震颤与火焰:地质灾害的隐患 地质灾害是地球内部活动最直接的体现。本章将深入剖析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陆地表面剧烈变动的成因、分布规律和潜在影响。我们将从板块构造理论出发,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造成的破坏。不同类型的地震(如浅源地震、深源地震)及其特点。 火山活动作为地质灾害的另一重要表现,我们将探讨火山的形成机制,不同类型的火山(如盾状火山、复式火山)及其喷发特征。火山灰、熔岩流、火山碎屑流等火山灾害的形态和危害。滑坡和泥石流作为坡面灾害,我们将分析其诱发因素,包括地质构造、降雨、地震、植被破坏以及人类活动。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地质勘察、工程措施和土地利用规划来减缓这些灾害的风险。 第四章:水的力量:洪涝与干旱的循环 水是生命之源,但过量或不足的水都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本章将全面审视与水相关的两大极端现象:洪涝与干旱。我们将详细分析洪涝的成因,包括持续性强降雨、融雪、冰川溃决、风暴潮以及河流溃堤等。不同类型的洪涝(如山洪、河流洪水、城市内涝、海岸洪水)及其特点。我们将探讨水文模型在预测洪水发生和传播中的作用。 干旱作为另一种极端水文现象,其形成原因复杂,涉及大气环流异常、降水持续偏少、蒸发量增加等。我们将区分不同类型的干旱(如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社会经济干旱)。干旱对农业、畜牧业、水资源供应、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的影响。本书还将探讨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策略,以及如何在水资源短缺和过剩的极端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利用。 第五章:风的怒吼与海的咆哮:气象灾害与海洋动力 大气运动带来的风暴是自然界中最具破坏力的力量之一。本章将聚焦影响范围广泛的气象灾害,包括热带气旋(台风/飓风)、温带气旋、龙卷风、冰雹、雷暴以及极端高低温天气。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些气象现象的形成机制、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以热带气旋为例,我们将分析其生成条件、路径预测以及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 同时,我们将探讨海洋动力学在极端天气事件中的作用。例如,风暴潮的形成与洋流、潮汐以及海底地形的相互作用。海平面上升如何加剧海岸侵蚀和洪水风险。我们将审视气象预报技术的发展,以及早期预警系统在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风险的社会维度与人类应对 第六章:风险的感知与评估:不确定性中的决策 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而人类对风险的认知和评估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应对方式。本章将探讨风险的社会构建过程,即风险并非完全客观存在,而是人类通过观察、经验、文化以及传播来解读和赋予意义的。我们将审视不同个体、群体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种自然现象可能存在的风险认知差异。 我们将介绍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包括概率分析、后果评估以及脆弱性分析。脆弱性并非仅指物理上的暴露,更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多层面的易损性。我们将探讨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如媒体报道、个人经历、科学信息的可及性以及社会信任度。理解风险的感知与评估过程,有助于我们设计更有效的风险沟通和公众教育策略。 第七章:脆弱性与韧性:社会系统的应对能力 脆弱性(Vulnerability)和韧性(Resilience)是理解人类社会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两个核心概念。本章将深入分析社会系统的脆弱性来源,包括贫困、不平等、缺乏基础设施、制度薄弱、环境退化以及历史创伤等。我们将讨论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加剧某些群体对灾害的易感性。 与此同时,我们将重点阐述韧性的构建。韧性不是简单的恢复原状,而是在灾害冲击后,能够适应、学习和转型的能力。我们将探讨韧性体现在个体、社区、城市和国家层面。这包括建立强大的社会网络、多元化的经济结构、灵活的治理体系、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以及可持续的环境管理。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如何通过提升韧性来最小化灾害的长远影响。 第八章:适应与减缓:面向未来的策略 面对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挑战,人类社会需要采取前瞻性的策略。本章将区分并阐述“适应”(Adaptation)和“减缓”(Mitigation)两大应对方向。适应是指调整自然或人类系统以应对实际或预期的气候影响和其后果,以减少其危害或利用其有利机会。例如,修建防洪堤坝、改变农业种植模式、开发耐旱作物、建设更坚固的建筑。 减缓是指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其他减少影响因素的活动,来限制或延迟气候变化的速度和程度。例如,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发展碳汇、改变消费模式。我们将探讨适应与减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权衡,以及如何制定综合性的气候变化应对政策。本书还将关注技术创新在适应与减缓中的作用,以及国际合作在应对全球性环境风险中的重要性。 第九章:灾害管理与风险治理:从响应到预防 有效的灾害管理和风险治理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本章将系统介绍灾害管理的全过程,包括灾前预防、灾时响应和灾后恢复。我们将详细探讨风险预防的措施,如风险评估、预警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规划、公众教育和演习。 在灾时响应方面,我们将分析应急管理体系的运作,包括指挥协调、资源调配、搜救行动、医疗援助和信息传播。灾后恢复的重点将放在重建、心理援助、经济复苏以及经验总结和学习。本书还将讨论风险治理的理念,即强调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合作,以及引入公众参与,以建立更全面、更包容的风险治理框架。 第十章: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的未来 最终,我们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紧密相连。本章将探讨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公平性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将分析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如何加剧自然灾害的风险。 本书将强调,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征服自然”转向“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意味着推动绿色经济转型、发展循环经济、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推广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最终,通过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应对当前的自然灾害,更能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安全、更繁荣、更具韧性的世界。 结语 《环境、风险与应对:一个多维度视角》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和应对自然挑战的全面框架。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我们所处星球的深刻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并鼓励积极行动。认识到自然的伟力,理解风险的复杂性,并掌握有效的应对策略,是我们迈向可持续未来的必由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社会科学和人文关怀一直都很关注的读者,我之所以对《FD 自然灾害与生活(原书第9版)》产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自然灾害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这一章节所呈现的视角。我知道,灾难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损毁,更是对人类心理和精神的巨大考验。我非常想了解,这本书会如何深入地探讨灾难对个体心理造成的影响,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抑郁等。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心理干预的案例和方法,来帮助受灾者走出阴影?更重要的是,我期望它能够关注灾难发生后,社会支持系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社区的互助、志愿者的援助、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这些都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真实的经历和故事,展现人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坚韧、善良和互助精神,同时也反思在灾难应对中,如何才能更好地构建一个更具同情心和支持性的社会环境。如果这本书能够触及到这些更深层的人文关怀议题,它对我而言,就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是一本能够引发思考和共鸣的心灵之作。

评分

哇,拿到这本《FD 自然灾害与生活(原书第9版)》真是太棒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翻看目录和大致浏览一下,我就已经被它宏大的格局和深入的探讨所吸引。我特别期待它在“自然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这一章节中会呈现哪些案例分析。毕竟,我们都知道,灾害的发生不仅仅是地理和物理层面的冲击,它更会像一张网一样,将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都笼罩在阴影之下。从农业生产的中断,到工业产能的骤降,再到旅游业的萧条,甚至是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这些连锁反应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我希望这本书能通过详实的统计数据和实际的案例,为我们揭示这些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并进一步探讨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恢复和发展经济,减少对社会底层的冲击。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自然灾害往往会将原本就脆弱的经济体系推向崩溃的边缘,而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性的思路和策略,来帮助它们更好地应对和修复,这让我充满了期待。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绝不仅仅是一本介绍灾害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如何与自然共存、如何在挑战中寻求发展的智慧之书。

评分

我是一名对环境科学充满好奇的大学生,一直想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了解各类自然灾害的书籍。在朋友的推荐下,我了解到了《FD 自然灾害与生活(原书第9版)》。虽然我还没有细读,但我被它涵盖的广泛主题所震撼,尤其是关于“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事件的关联性”这一部分。我一直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感到担忧,而这本书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我希望它能够详细解释,究竟是什么样的机制导致了诸如飓风、干旱、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累积?是大气环流模式的改变?亦或是海洋温度升高的影响?我很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循序渐进地阐述这些复杂关系的。同时,我也期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地区因气候变化而遭受的重大干旱,或者某个沿海城市因为海平面上升而面临的威胁。这些真实的故事,往往比枯燥的理论更能触动人心,也能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紧迫性。这本书如果能在这个方面做得深入细致,无疑会极大地丰富我的专业知识,并加深我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城市规划和应急管理的研究者,我对《FD 自然灾害与生活(原书第9版)》的“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建设”章节尤为关注。我一直在思考,在一个日益频繁遭受自然灾害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构建更加安全、更能抵御冲击的城市?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前沿的理论和实用的方法?我希望它能深入探讨,在面对地震、洪水、台风等灾害时,城市的交通系统、供水排水系统、电力通讯系统以及建筑物的抗震抗洪能力,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称之为“韧性”?同时,我也期待它能分享一些国际上在城市韧性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比如,某些国家是如何通过智能化的监测预警系统来减少灾害损失的?又或者,在灾后重建中,是如何借鉴灾害经验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提高基础设施的冗余度的?我很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涉及一些先进的工程技术和设计理念,来帮助城市管理者和规划师们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如果这本书在这方面能提供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指导,那将对我未来的研究和工作有极大的价值。

评分

我是一个灾害科普的爱好者,一直以来都对地球上发生的各种奇妙而又危险的自然现象充满了好奇。当我看到《FD 自然灾害与生活(原书第9版)》的封面,尤其是了解到它涵盖了从地震、火山爆发到海啸、龙卷风等几乎所有主要的自然灾害时,我便被深深吸引了。我特别期待它在“火山活动与地球内部动力学”这个部分会给出怎样的解读。我一直对火山喷发背后的科学原理感到着迷,想要了解是什么力量驱动着地球深处岩浆的涌动,以及不同类型的火山喷发(比如宁静的熔岩流和剧烈的爆炸性喷发)是如何形成的。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著名的火山案例,比如圣海伦斯火山爆发,或者是冰岛的艾雅法拉火山灰云事件?这些案例的分析,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火山的破坏力,更能让我们窥见地球内部的奥秘。此外,我也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探讨火山喷发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例如火山灰对大气层的影响,或是火山气体排放的温室效应。对我来说,能够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地球的“呼吸”,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享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