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17
劉焱,哈佛大學科學史博士,密歇根大學生物學博士、中國研究碩士,現為紐約州立大學曆史係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史、亞洲史、醫學史等。研究領域包括藥學史、宗教治療、煉金術、感官和情感史以及全球範圍內的醫學知識交流。
譯者:
硃慧穎,南開大學曆史學博士、文博研究館員,現供職於中國茶葉博物館展陳學術部。已齣版《十九世紀中國的鼠疫》《麻風:一種疾病的醫療社會史》《中國醫藥與治療史》《茶在中國:一部宗教與文化史》等譯著多部,並參編茶文化書籍和圖錄若乾部。
【編輯推薦】:
美國醫學史學會韋爾奇奬獲奬作品,以豐富的史料生動呈現古代中國日常“服毒”的曆史。
揭示“毒”的兩麵性,讓我們重新認識“毒”與“藥”:中國古代醫學觀念中,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之中,藥物具有可塑性,隻要運用得當,猛烈的毒藥也可以用來治病與養生。
融閤政治史、宗教 史、社會史和經濟史,展現醫學與宗教、科學與玄學、毒物與藥物、精神提升與肉體痛苦之間的張力。一部以毒藥為視角展開的漢唐中國文化史。
引入西方醫學傳統,帶來比較醫學史的視域,打破中西醫全然對立的傳統觀念。
【內容簡介】
毒物和藥物看似對立,但翻開中國醫學史,我們會發現毒物曾被如此廣泛地用於治療風寒、疼痛、瘟疫等多種疾病與日常養生。本書研究瞭在3-9世紀中國藥學的形成期,醫生、宗教人物、朝廷官員和非專業的士大夫如何使用有毒之藥物來醫治頑疾、強身厚生。通過聚焦漢語中“毒”字的概念是如何引導醫者采取各種方法,將危險的毒物轉化為靈丹妙藥,作者清楚地揭示齣毒物在中國傳統醫學和中古社會的重要地位。
本書講述瞭漢末到初唐時期涉及毒藥的醫療紛爭和政治事件,彰顯瞭“毒”對於當時人們如何感知自己的身體以及身體政治至關重要。作者還研究瞭中國古典藥學中大量有毒的礦物、植物和動物製品,包括有劇毒的“百藥長”附子和一度非常流行的五石散,展現瞭強效藥在身體上如何産生作用,以及這種藥效如何塑造瞭對藥物及其治療的疾病的知識。該書還發掘瞭古代中國對健康以及身體與有毒藥物如何互動的不同理解方式,提醒我們關注藥物流動的物質性,其真正的意義與效用並不能被歸結為固定的內核,而是依具體的技術乾預、社會政治狀況與個人身體體驗而變化。
【媒體評論】:
曆史上的藥物絕不僅僅是醫學知識的問題,它聯結著自然與人身,交織著醫療技術、權力網絡、生命意識、宗教信念等諸多層麵,何況毒藥;“毒”之施用,似乎應該具有更豐富的社會、政治和文化意涵。《以毒為藥》嚮我們展示瞭中古中國“毒藥”的多重景象,足以滿足人們對文化史這一特殊側麵的好奇。
——陳引馳 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
古代中國人的認識中,毒和藥本身就有很強的一緻性,具有一體兩麵的性質。本書不僅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諸多與醫藥相關的曆史現象,而且更進一步引導讀者去思考現實中,藥作為物質的流動性、藥與毒的可轉化性以及身體與物質世界互動的復雜性。
——餘新忠 曆史學院暨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傑齣教授
這是一部揭示“毒-藥”神秘張力的知識考古專著,作者通過“毒藥”的命名、詮釋,“度”的駕馭建構齣古代中醫特彆的“身體觀”與“文化藥理學”圖景,大大超越瞭“古方今用”的實用主義思緒,開啓瞭中藥學“古慧今悟”的聯想空間,是文化史,社會史觀照下醫藥史寫作的絕佳範本。
——王一方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教授
《以毒為藥》駁斥瞭將傳統藥物視為無毒療法的浪漫謬誤,提齣瞭重新認識中世紀中國使用毒藥的新視野。他的研究啓發我們重新思考古往今來藥物、文化和人體之間的關係。
——《東亞科學、技術與社會》
劉焱巧妙地將政治史、宗教史、社會史和經濟史交織在一起,闡明瞭醫學,尤其是烈性藥物,是如何在玄學的新興知識框架以及佛教和道教相互競爭的宗教傳統中發揮作用的。
——《醫學及相關科學史雜誌》
劉焱的文章通俗易懂,語言清晰,引人入勝,它將被證明是跨文化背景下教學的絕佳材料……這本靈活易懂的書必將為後續更多富有探究精神的研究奠定基礎。
——《醫學社會史》
基於對最重要的中文文獻的全麵研究,劉焱為高年級學生和專傢提供瞭關於這些藥物發展的清晰闡述,並提供瞭一些最重要的藥物及其用途的寶庫。
——《選擇》
學者們會發現,這本對中國藥物學的精彩探索讀來令人愉悅,章節簡短,結構閤理,論證連貫。
——《亞洲研究雜誌》
劉焱對公元前一韆年中國的社會、經濟、政治和醫藥學習與實踐的結構性背景進行瞭最傑齣的、迄今為止獨一無二的翔實描述。
——《血清學》
《以毒為藥》巧妙地將醫學史和身體史結閤在一起。
——《世界曆史百科全書》
這本學術性強、參考資料豐富的著作研究瞭中國藥學的形成時期(公元前200-800 年),當時毒藥被認為是有效的治療藥物。從簡單的腹痛到流行性疾病,有毒植物都能提供治療。藥劑師們結閤“毒”或“特效藥”的概念,設計齣瞭將有毒植物轉化為有效藥物的技術。許多古老的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劉焱讓我們瞭解瞭中世紀的治療哲學及其對現代中醫的影響。
——《美國草藥協會季刊》
該書寫得很齣色,為中國醫學史的研究作齣瞭顯著貢獻。
——韓嵩(Marta Hanson)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有一種迷思是認為中醫在人們能想到的各個方麵都與西醫相反,但該書揭開瞭這層迷霧,指齣中古中國的醫傢不僅治療急性病,也普遍使用毒藥,並且完全知曉毒藥對身體健康的潛在危害。
——董慕達(Miranda Brown) 密歇根大學
以毒為藥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以毒為藥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就是那句俗話,是藥三分毒,足以概括中國人的用藥觀瞭
評分##中國讀者對“以毒攻毒”這類說法並不陌生,不過我們很少去問這一觀念究竟是如何産生的。作者上溯到中國藥學形成初期,考察瞭毒物為何以及如何能被轉化成治療頑疾的猛藥、日常養生的丹藥的。這部“毒-藥”史中摺射瞭漢唐中國的身體觀念、生命意識、政治權鬥、宗教信仰。同時也和古代西方的醫藥文獻進行比較,發現兩者雖然都有毒物入藥的做法,但底層邏輯不同。 整本書結構與邏輯都非常清晰,語言平易好讀,史料豐贍但並沒有獺祭魚之感。
評分##當年陳寅恪讀瀋兼士對鬼的辨析後說:“依照今日訓詁學之標準,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毒與藥的變遷其實就是一部文化史與概念史。從毒藥苦口利於病到良藥,一字之差,其實帶來瞭一個有趣的問題:毒在什麼時候徹底成為毒的。 雖然作者在寫傳統中醫概念時經常引入西醫或者歐洲醫學發展作為他者性對比,但對中醫沒有進行價值性判斷,這一點也很重要。對中醫而言,藥物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核心(化學性質),它的效果要在一個具體的語境中呈現,和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炮製,藥物與身體之間的相互關聯可能會以多種不同的方式改變。這是一種關於藥物的潛能,一種無限連接的潛能。(有趣的是作者也提及瞭德勒茲)陰陽調和與藥毒混閤,代錶瞭毒與藥隨時轉化的可能。 毒與藥的分離,包括巫與醫的分離仍然值得深入研究,休閑可讀彼得沃森《大分離》
評分仿魯迅先生名篇的標題,用於總結本書,我覺得再恰當不過。 小時候吃藥時,大人就告誡我“是藥三分毒”,當然目的是避免我“長痛不如短痛”,一口氣服用過量的藥。長大之後,得知這句話有種更為科學的說法: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有意思的是,這本《以毒為藥》還真是拋開...
評分 評分##中國人的服藥觀,離不開“是藥三分毒”的認知,矛盾的是,中國人一方麵對藥物的毒性認識的很清楚,另一方麵又存在著可能全球醫藥濫用最嚴重的醫療體係。曾看到過一個觀點,說的大概是中國人學西醫,學到的隻是皮毛,但是延續瞭幾韆年的中醫觀,確實被打翻在地又被狠狠地踩瞭幾腳。說實話,我曾經也是不相信中醫的,覺得中醫很玄幻,今年年初因為“鬱結”這一病癥,喝瞭2個月中藥,確實見效瞭,但是我說不齣具體是如何見效的,隻能說感覺身體整體上變的“輕盈”瞭,不容易疲乏瞭。中醫被人誤解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缺乏麵嚮大眾的中醫解讀,這本《以毒為藥》可以說比較好的做到瞭以通俗的寫作手法,通過對毒物(藥)在中古史的服用,嚮大眾解釋中國人在環節中醫藥觀的發展和轉變。
評分##中國人的服藥觀,離不開“是藥三分毒”的認知,矛盾的是,中國人一方麵對藥物的毒性認識的很清楚,另一方麵又存在著可能全球醫藥濫用最嚴重的醫療體係。曾看到過一個觀點,說的大概是中國人學西醫,學到的隻是皮毛,但是延續瞭幾韆年的中醫觀,確實被打翻在地又被狠狠地踩瞭幾腳。說實話,我曾經也是不相信中醫的,覺得中醫很玄幻,今年年初因為“鬱結”這一病癥,喝瞭2個月中藥,確實見效瞭,但是我說不齣具體是如何見效的,隻能說感覺身體整體上變的“輕盈”瞭,不容易疲乏瞭。中醫被人誤解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缺乏麵嚮大眾的中醫解讀,這本《以毒為藥》可以說比較好的做到瞭以通俗的寫作手法,通過對毒物(藥)在中古史的服用,嚮大眾解釋中國人在環節中醫藥觀的發展和轉變。
評分##還不錯,淺顯瞭些
評分##失望多於期待,醫學和宗教研究的成果積纍頗多,作者所列文獻蔚為大觀,“毒”“藥毒”“毒藥”“用毒-解毒”本是很有意思的話題,但此著“驢非驢馬非馬”,論證重心既非置於本草醫學知識體係之中,也不屬於道教文化史,“孫思邈”一部分的闌入未能勾連不同知識體係之間的遷移與流動,哪怕連毒物的使用、變遷也未有深入考證,遑論中西對比下的“毒物”文化,道教養生、方技、道醫、本草等各種概念、傳統雜糅在一起,看不清各自之間差異,隻有最後參考文獻羅列較全,可以認真閱讀。
以毒為藥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