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不仅奠定了他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而且因其折射出他那一代受过西方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的普遍心态而受世人瞩目。
现在的青年人,对蒋廷黻这个名字,恐怕大多数是很陌生了。可是在新中国成立前,无论在学界还是政界,他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学界,他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先后做过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以主张史学改革著称于时;在政界,他是著名的外交家,先后出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驻苏联大使、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49年后又一度作为台湾当局驻美“大使”。在国民党政府的官僚群中,以“知外交”闻名于世。
作为政治家,他是当时“书生从政”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以所学为国家所用。在国共两党斗争中,尽管站在国民党政府立场,并在联合国中阻挠和反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但至死都不愿加入国民党,还经常批评当局的政略失当和政治腐败;作为学者,他是当时公认的中国近代外交史专家和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从治外交史扩及中国近代史,写出了若干很有分量的专题论文。他一生治学严谨,著作不多。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反而不是花了极大精力辑录的《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而是这本仅五万余字的《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插图本)》薄薄的小册子,不仅奠定了他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而且因其折射出他那一代受过西方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的普遍心态而受世人瞩目。
前言
总论
第一章 剿夷与抚夷
第一节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第二节 英国人作鸦片买卖
第三节 东西对打
第四节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第五节 不平等条约开始
第六节 剿夷派又抬头
第七节 剿夷派崩溃
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第一节 旧社会走循环套
第二节 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第三节 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第四节 洪秀全失败
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第一节 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第二节 步步向前进
第三节 前进遇着阻碍
第四节 士大夫轻举妄动
第五节 中日初次决战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第一节 李鸿单日引狼入室
第二节 康为有辅助光绪变法
第三节 顽固势力总动员
第四节 孙总理提民族复兴方案
第五节 民族扫除复兴的障碍
第六节 军阀割据十五年
第七节 贯彻总理的遗教
附录 蒋廷黻和《中国近代史》
历史学家不仅要研究文献、懂得过去,而且还要了解国情和研究社会,懂得现在,才能有睿知卓识,推见未来。蒋廷黻自小去国,对社会和国情知之甚少。为此,他利用假期和讲学的机会,到北平、上海、杭州、南京、东北、西安等地参观访问,作实地考察研究。这一系列访问,不仅使他感受到了先进和落后的差距之大,历史与现实的矛盾之深,而且使他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文化意识的浓厚和种族观念的淡泊是极为有利而且重要的两个因素。
南开大学的六年,蒋廷黻开始在中国史学界显露头角,但更大的发展,则在进入清华任教之后。
1929年5月,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聘请蒋廷黻担任历史系主任。蒋廷黻欣然应聘,一到该年夏季与南开聘约结束,便束装北上,践约赴任。
罗家伦是蒋廷黻在哥大研究院时的校友,也是“中国留美学生华盛顿会议后援会”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和蒋廷黻认识较早,相知甚深。1926年回国后参加过北伐战争,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于,928年将清华大学改为国立,任命罗家伦为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罗上任伊始,即以建设清华“为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流大学,俾与世界先进大学抗衡为职志”,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是聘请教授、尤其是学院院长和系主任时不徇私情,专重学问、才能,其次是终止清华作为留美预备学校的功能,将之改造为男女同校、提供四年正规课程教育的多科性综合大学再次是使清华脱离原由外交部和教育部联合监管的体制,改由教育部直辖:同时加强校舍和教学设备的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罗家伦选聘蒋廷黻为历史系主任,蒋未到任之前,由罗兼任。
蒋廷黻于1929年夏季担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历史学教授后,立即发现清华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缺乏能开中国自己课程的教授。他们可以照搬美国大学的课:程,却很难开设有关中国国情和社会演变的课程。例如教:政治思想史的,可以从古代的柏拉图讲到当代的拉斯基,但没有人能讲授中国政治思想的演变史。历史系也有类似情况。留美归来的教授没有从美国学到中国历史;老教授大都是断代史或是某一种古籍的专家,他们对版本或训诂以有很多真知灼见,但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和趋势则没有多少见识。他认为这是“治史书而非治历史”,是一种落伍的研究方法,不能再继续下去。为此,他在尊重老学者的同时,引进一批年轻教授,给他们两三年时间准备开一门新课,提供参考书和配备助理人员。在他的努力下,清华历史系逐步配备了较强的阵营:由雷海宗主中国通史和古代史、陈寅恪主隋唐史、姚从吾及邵循正主元史、吴晗主明史、萧一山主清史(北大教授、兼任)、刘寿民及张贵永主西洋史、王信忠主日本史、葛邦福(俄国人)主俄国史,蒋廷黻自己则主讲近代史和近代外交史。同时规定学生可以兼修旁系各科。显然,经过他的改革,这个阵营确是全国一流的。
……
坦白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令人惊喜的是它在面向普通读者时所展现出的清晰结构和逻辑推导。每一个章节的衔接都像是一环紧扣一环的精妙机械,主题的展开逻辑严密,论点和论据之间的支撑关系清晰可见。当我试图理解某一特定历史转折点背后的深层原因时,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非常具有启发性。它没有满足于简单的“是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了“为什么会这样”,并对潜在的替代性历史路径进行了审慎的探讨。比如,在解析某一重要改革运动失败的原因时,作者不仅仅归咎于外部压力,更细致地剖析了内部结构性的矛盾,这种多层次的剖析视角,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参与度。我发现,即便是对于那些我自认为已经非常熟悉的历史事件,通过作者的梳理,也总能发现被我先前忽略的、至关重要的细微环节。这种对逻辑和结构的强调,使得全书读下来,头脑非常清爽,不会陷入信息过载的泥潭。
评分这部作品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或许是它对历史复杂性与矛盾性的坦诚面对。它不回避历史进程中的黑暗面和巨大的代价,也没有对任何一方进行简单化的道德审判。作者在处理民族主义、现代化转型与传统保守力量之间的冲突时,展现出一种近乎悲悯的洞察力。你会清晰地看到,在那个大变革的时代,几乎所有的选择都伴随着巨大的牺牲和难以弥补的遗憾。这种对历史“灰色地带”的深入挖掘,使得整个叙事充满了深度和厚度。它没有提供廉价的答案或简单的英雄史观,而是迫使读者去直面历史的真实面貌——那是由无数个不完美的人,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做出的艰难抉择所构成的。读完之后,我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以及对人类在面对时代洪流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脆弱的深刻理解。
评分这部厚重的历史著作,初翻开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年代感和知识的厚度就让人有些敬畏。作者的叙事笔触如同历史的洪流,将晚清的挣扎、民国的风云变幻,乃至更早期的社会结构松动,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对于那些关键历史节点的解读,不只是简单的时间线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权力博弈与思想碰撞。比如,在论述某一重大条约签订前后,书中不仅呈现了外交辞令的交锋,更细致地刻画了参与其中的人物的心态变化,那种在内忧外患夹击下的彷徨与决断,跃然纸上。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复杂事件时的那种冷静和克制,没有过多渲染情绪化的叙事,而是将史料和分析熔铸一炉,让读者自己去体悟历史的沉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地图和人名录梳理思绪,这不仅是对知识的吸收,更像是一场与历史先贤的深度对话。它强迫你跳出当下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无奈与选择,那种历史的宿命感,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它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的工具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发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文字排版,也为阅读体验增色不少。虽然内容是严肃的历史论述,但整体的视觉感受却是流畅且舒适的。字体大小的选择恰到好处,行间距也处理得十分得当,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远低于我预期的水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在关键的年代划分和重大事件的引用处,版式设计上做了巧妙的处理,使得读者可以很直观地把握住历史的脉络。这对于一本涉及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的著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辅助。它不是那种堆砌大量晦涩难懂的古籍引文的书,而是将史料的引用控制在最能为论点服务的范围内,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维护了阅读的流畅性。可以说,在形式上,它做到了对内容的有力承载,没有因为追求学术的“高冷”而牺牲读者的可读性,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平衡。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现场感,仿佛我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亲身站在那些风云变幻的历史场景之中。叙述的节奏把握得极其巧妙,在描述宏大战争场面和政治运动时,笔锋如同急促的鼓点,紧张而充满张力;而在分析社会思潮的酝酿和文化变革的潜流时,笔调又变得舒缓而富有哲思。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穿插历史细节时所展现的功力,那些鲜活的、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片段,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维度。比如,关于某个特定时期城市生活变迁的描写,从服装的色彩到咖啡馆里的讨论,无不透露出那个时代特有的躁动与生机。这种对“人”在历史中的刻画,使得原本抽象的“历史进程”变得可触可感,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概念。读到关键人物的传记性描述时,那种矛盾性、人性的复杂,都被剖析得非常到位,让人能更立体地理解他们的功过是非。这种叙事上的细腻,让历史的厚重感不再是单纯的压迫感,而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动态展现。
评分听同事说是好书,要好好看看
评分我是通过阅读《民国风度》知道了蒋廷黻和他的《中国近代史》,他用简练通俗的语言,记录了从鸦片战争到孙中山逝世的中国近代历史风云,真实的反映了那段历史时期中国的内忧外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并且有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评论,少有学究气,更有平易近人的亲切感,是一本通俗,好读的历史普及本
评分《中国近代史(插图本)》薄薄的小册子,不仅奠定了他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而且因其折射出他那一代受过西方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的普遍心态而受世人瞩目。
评分卖家很贴心,还特地嘱咐快递哥优先送货!
评分《中国近代史(插图本)》薄薄的小册子,不仅奠定了他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而且因其折射出他那一代受过西方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的普遍心态而受世人瞩目。
评分等静下来仔细研读学习。
评分1111111111
评分后悔,这个机箱面板的耳机和话筒插孔没有用,根本没有声音
评分写的很精练,非常好,值得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