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削工艺技术

磨削工艺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鸿本,李银怀 著,曹甜东,盛永华 编
图书标签:
  • 磨削
  • 磨削加工
  • 切削加工
  • 制造工程
  • 机械加工
  • 表面工程
  • 材料加工
  • 工业技术
  • 机械工程
  • 精密加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815636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2064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切削工艺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磨削工艺技术》是磨床操作者丰富工艺知识、提高磨削技能极具实用价值的读本,亦可作为培训磨床操作人员的教材,同时也是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工程实训”(金工实习)时的良好读物和从事机械加工工艺技术、管理以及“工程实训”指导人员的参考书。

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阐明磨削加工的基本原理与工艺技术问题,主要内容包括:磨削基本原理,磨削工具,各种表面的磨削工艺,珩磨,高速磨削,精密、复杂件磨削,难磨材料的磨削以及数控磨削与编程等。
  书中以多种典型实例对与磨削质量、生产率密切相关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以利于读者的借鉴与运用。
  本书是磨床操作者丰富工艺知识、提高磨削技能极具实用价值的读本,亦可作为培训磨床操作人员的教材,同时也是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工程实训”(金工实习)时的良好读物和从事机械加工工艺技术、管理以及“工程实训”指导人员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磨削加工技术概述
1.1 磨削加工方法与分类
1.2 磨削加工技术发展趋势
1.2.1 磨削理论研究
1.2.2 磨削工艺研究

第二章 磨削基本原理
2.1 磨削运动及磨削用量的基本参数
2.1.1 磨削加工的相对运动
2.1.2 磨削用量的基本概念
2.2 磨削加工的特点及过程
2.2.1 磨削加工的特点
2.2.2 磨削过程
2.3 磨削过程中的力和热
2.3.1 磨削力
2.3.2 磨削热
2.4 磨削液
2.4.1 切削液的作用
2.4.2 切削液的种类
2.4.3 磨削液的供给方法

第三章 磨料与磨具
3.1 概述
3.1.1 磨具的结构及分类
3.1.2 磨具的特性
3.2 普通磨料磨具
3.2.1 普通磨料的品种、代号
3.2.2 普通磨料粒度
3.2.3 普通磨具结合剂代号、性能及应用
3.2.4 普通磨具的硬度代号及应用
3.2.5 普通磨具组织号及其应用
3.2.6 普通磨具的强度
3.2.7 普通磨料磨具形状尺寸及标记代号
3.3 超硬磨料磨具
3.3.1 概述
3.3.2 超硬磨具的品种代号及磨料粒度
3.3.3 超硬磨具的使用特点
3.4 磨料磨具的选择和使用
3.4.1 普通磨料磨具的选择
3.4.2 超硬磨料磨具的选择
3.5 磨具(砂轮)的平衡与修整
3.5.1 砂轮的平衡
3.5.2 砂轮的修整

第四章 精密量具和量仪
4.1 量具
4.1.1 游标卡尺
4.1.2 千分尺
4.1.3 杠杆式卡规
4.1.4 游标万能角度尺与正弦规
4.1.5 百分表与千分表
4.2 量仪
4.2.1 扭簧比较仪
4.2.2 气动量仪和电感量仪
4.2.3 圆度测量仪
4.2.4 双管显微镜
4.2.5 电动轮廓仪
4.3 量块

第五章 回转面磨削
5.1 外圆磨削
5.1.1 外圆磨削的形式
5.1.2 磨床工作台的调整和外圆磨削砂轮的选择、安装及修整
5.1.3 工件的装夹
5.1.4 外圆磨削的方法
5.1.5 外圆磨削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止措施
5.1.6 轴类零件磨削加工实例
5.2 内圆磨削
5.2.1 内圆磨削的形式
5.2.2 内圆磨削的特点
5.2.3 砂轮选择及其正确使用
5.2.4 工件的装夹
5.2.5 内圆磨削的方法
5.2.6 内圆磨削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止措施
5.2.7 套类零件磨削加工实例
5.3 圆锥面磨削
5.3.1 圆锥面的各部分名称和分类
5.3.2 圆锥面的磨削方法
5.3.3 锥面磨削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止措施
5.3.4 圆锥面磨削加工实例

第六章 平面磨削
6.1 平面磨削的类型及其特点
6.1.1 平面磨床的类型
6.1.2 平面磨削方式及分析
6.1.3 平面磨削方法
6.1.4 平面磨削的砂轮选择
6.1.5 磨削用量选择
6.1.6 电磁吸盘的使用
6.2 平行平面、垂直平面和倾斜面的磨削
6.2.1 平行平面的磨削
6.2.2 垂直平面的磨削
6.2.3 倾斜面的磨削
6.3 平面的精度检验
6.3.1 平面度的检验
6.3.2 平行度的检验
6.3.3 垂直度的检验
6.4 平面磨削常见的工件缺陷、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
6.5 加工实例

第七章 刀具和成形面的磨削
7.1 刀具的磨削
7.1.1 概述
7.1.2 刃磨刀具用砂轮的选择
7.1.3 铰刀的刃磨
7.1.4 铰刀的质量检验
7.2 成形面的磨削
7.2.1 成形面的类型及其磨削方法
7.2.2 成形砂轮的修整方法
7.2.3 成形面磨削的注意事项
7.3 球面的磨削
7.3.1 成形法磨削球面
7.3.2 轨迹法加工球面
7.3.3 展成法加工球面
7.3.4 凹球面的磨削
7.4 加工实例——专用仿形轴的磨削
7.4.1 砂轮修整
7.4.2 磨削加工工艺
7.4.3 工艺分析
7.4.4 磨削操作技巧

第八章 无心外圆磨削
8.1 无心外圆磨削的磨削原理及特点
8.1.1 无心外圆磨削工件的成圆原理
8.1.2 无心外圆磨削特点
8.2 无心外圆磨削方法
8.2.1 贯穿磨削法
8.2.2 切入磨削法
8.2.3 强迫贯穿磨削法
8.3 无心外圆磨床的调整
8.4 无心外圆磨削实例
8.4.1 通磨法磨削实例
8.4.2 切人磨削法磨削实例
8.5 无心外圆磨削产生的质量问题及解决措施

第九章 花键轴磨削
9.1 花键轴的磨削方法
9.1.1 花键轴磨削方法
9.1.2 花键轴磨削特点
9.1.3 花键磨削注意事项
9.1.4 花键轴磨削砂轮的选择与修整
9.1.5 矩形花键轴磨削工艺参数的选择
9.2 加工实例
9.3 花键轴磨削常见的质量问题及防止措施

第十章 螺纹磨削
10.1 螺纹磨削方法
10.1.1 螺纹磨削方法
10.1.2 螺纹磨削工艺参数及选择
10.2 砂轮的选择与修整
10.2.1 砂轮特性的选择
10.2.2 砂轮的修整
10.2.3 螺纹磨削注意事项
10.3 加工实例
10.4 螺纹磨削常见的质量问题及防止措施

第十一章 齿轮磨削
11.1 齿轮磨削方法和特点
11.1.1 成形法磨齿原理
11.1.2 范成法磨齿原理
11.2 砂轮的选择和平衡
11.2.1 砂轮的选择
11.2.2 砂轮的平衡
11.3 砂轮修形
11.3.1 成形砂轮的修整
11.3.2 蜗杆砂轮的修形
11.4 工艺参数的选择
11.5 磨齿误差产生原因与消除方法
11.5.1 成形法磨齿误差产生原因与消除方法
11.5.2 锥砂轮磨齿误差产生原因与消除方法
11.5.3 大平面砂轮磨齿误差产生原因与消除方法
11.5.4 碟形双砂轮磨齿误差产生原因与消除方法
11.5.5 蜗杆砂轮磨齿误差产生原因与消除方法
11.6 加工实例
11.6.1 零件图样
11.6.2 零件分析
11.6.3 磨削操作准备
11.6.4 磨削操作步骤
11.6.5 工件检测

第十二章 珩磨
12.1 珩磨的原理和特点
12.1.1 珩磨的原理
12.1.2 珩磨的特点
12.2 珩磨头
12.3 珩磨油石
12.4 珩磨夹具
12.5 珩磨工艺
12.5.1 珩磨工艺参数
12.5.2 珩磨液的选择
12.5.3 对工件珩磨前的要求
12.6 珩磨的应用及实例
12.6.1 珩磨的应用
12.6.2 珩磨加工实例
12.7 珩磨常见的质量问题及防止措施

第十三章 高速磨削
13.1 概述
13.2 高速磨削对机床的要求
13.3 高速磨削对砂轮的要求
13.3.1 砂轮的特性选择
13.3.2 提高砂轮强度措施
13.3.3 高速磨削的砂轮平衡与修整
13.4 高速磨削用量的选择

第十四章 精密复杂件及难磨材料的磨削
14.1 特种轴的磨削方法
14.2 分度板、多齿盘的磨削方法
14.3 简单冷冲压模具的成形磨削方法
14.4 斜槽、连杆等复杂零件的磨削方法
14.5 难磨削材料的磨削
14.5.1 极硬材料的磨削
14.5.2 既硬又黏材料的磨削
14.5.3 韧性材料的磨削
14.5.4 软材料的磨削

第十五章 数控磨削
15.1 数控磨床
15.1.1 砂轮平衡装置
15.1.2 在线检测装置
15.1.3 砂轮修整器
15.2 数控磨削工艺及编程
15.2.1 数控磨床及磨削加工中心的加工特点
15.2.2 MKl320型数控外圆磨床编程
15.2.3 数控坐标磨床编程
15.2.4 数控强力磨床的编程
15.2.5 数控立式磨床的编程
15.3 磨削加工中心(GC)简介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当前,我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嫦娥一号”的胜利升空、“歼十战斗机”和“一万五千吨水压机”的研制成功等都是重要的标志。这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问世,是创新设计和制造的成果。
  进入21世纪以来,机械制造业有了新的进步与发展,从事机械加工各工种的操作人员日益增多。为适应工艺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操作者的工艺、技能水平亟待提高。编写切削工艺技术丛书,是希望对他们在切削工艺理论、工艺和技能等方面的提高,有所裨益。本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工艺分析,力求图文并茂,内容翔实,以便于读者的理解与运用。
  《磨削工艺技术》是切削工艺技术丛书中的一册,本书由曹甜东(荆楚理工学院)、盛永华(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主编,参加编写的人员有刘长青(第二章、第五章、第八章、第十二章),李平(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十一章),田锐(第三章、第十五章),曹甜东(第一章、第九章、第十章)、盛永华(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全书由徐鸿本、李银怀审定。限于编者的水平,存在的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同时谨向丛书中参考文献的作者,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精工细作:金属材料的精密塑形艺术》 本书深入探讨了金属材料在工业生产中的精密塑形技术,重点聚焦于那些通过移除材料来实现高精度和优异表面质量的关键工艺。我们将带领读者穿越技术革新的长河,从古代匠人的智慧火花,到现代工业的精密脉搏,全方位解析金属塑形技术的演进与应用。 第一章:基础理论与材料科学 在进入具体工艺之前,扎实的基础理论是理解一切的关键。本章将详细阐述金属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包括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等,并探讨这些性能如何影响材料在塑形过程中的行为。我们将深入研究不同金属合金的微观结构,如晶粒度、相组成和杂质含量,以及它们对加工精度、表面光洁度和刀具寿命的决定性影响。此外,本章还将介绍切削力学的基础模型,例如剪切模型和摩擦模型,帮助读者理解在加工过程中切削力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如何影响刀具磨损和工件变形。我们还会触及热力学在塑形过程中的作用,例如切削热的产生与散逸,以及它对材料性能和加工精度的潜在影响。 第二章:车削工艺的精髓 车削作为最古老也最广泛应用的塑形工艺之一,其魅力在于其通用性和对精度的高度追求。本章将从基础的单点切削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种先进的车削技术。我们将详细解析普通车削、端面车削、外圆车削、内圆车削、螺纹车削、成形车削等基本操作,并分析不同工况下的切削参数选择,包括切削速度、进给量和切削深度,以及它们对加工效率、表面质量和刀具寿命的影响。此外,我们还将重点介绍数控(CNC)车削技术,包括刀具路径规划、G代码和M代码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编程实现复杂零件的高精度加工。对于高精度要求的零件,我们将深入探讨粗车、精车、半精车以及最后的镜面车削等多个阶段的处理,以及相应的刀具选择和工艺流程。刀具材料的选择,如高速钢、硬质合金、陶瓷刀具和立方氮化硼(CBN)刀具,以及它们的几何角度设计(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刀尖圆弧半径)将是本章的重点,因为它们直接决定了切削效率、表面质量和刀具寿命。 第三章:铣削技术的多样化应用 铣削以其灵活性和高效性,在制造各种形状复杂的零件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章将全面介绍铣削的原理、类型和应用。我们将从最基本的立铣、端铣、面铣出发,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模具铣、仿形铣、三维曲面铣等。本章将详细阐述不同铣削方式(顺铣和逆铣)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在特定加工场景下的选择依据。我们还会深入探讨多轴铣削技术,如三轴、四轴和五轴铣削,以及它们如何实现复杂曲面和整体结构的精密加工。刀具的选择在铣削中同样至关重要,我们将分析不同铣刀(端铣刀、球头铣刀、圆角铣刀、T型槽铣刀、燕尾槽铣刀等)的设计特点、材料和涂层,以及它们如何适应不同的加工任务和材料。刀具的磨损机理、刀具寿命的评估以及刀具补偿的设置也将是重点讨论的内容,以确保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和精度。 第四章:钻削与镗削:精确的孔加工之道 孔是机械零件中最常见的结构特征之一,其精度直接影响到零件的装配和功能。本章将专注于钻削和镗削工艺,以实现孔的精密加工。我们将从钻孔的基本原理开始,详细介绍钻头的种类(麻花钻、中心钻、阶梯钻、深孔钻等)、材料和结构,以及不同钻孔方法的选择,包括中心钻定位、预钻孔、扩孔等。对于高精度孔的加工,我们将重点介绍镗削工艺。镗削是一种通过切削来扩大或修整预制孔的工艺,本章将详细介绍镗刀的结构、种类(单刃镗刀、多刃镗刀、可调镗刀等)和使用方法,以及镗削参数的选择,包括切削速度、进给量和切削深度。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镗削获得极高的孔径精度、圆度、圆柱度以及光滑的孔壁表面。此外,孔的定位精度、垂直度以及表面粗糙度控制也将是本章的重要讨论内容。 第五章:磨削的艺术:极致的表面与尺寸精度 磨削工艺是实现材料表面精密塑形和获得极高尺寸精度的最终手段。本章将深入剖析磨削的原理、分类和应用,揭示其“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我们将从磨削的基本原理——利用高速旋转的磨料工具去除材料——出发,详细介绍砂轮的构成(磨料、结合剂、气孔)、磨料的种类(氧化铝、碳化硅、金刚石、CBN等)、粒度、硬度和结合剂的选择,以及它们如何决定砂轮的切削性能和寿命。本章将系统介绍外圆磨削、内圆磨削、平面磨削、无心磨削、成形磨削以及电火花磨削等主要磨削方式,并分析其各自的工艺特点和适用范围。我们将重点关注磨削参数的选择,如磨削速度、进给速度、磨削深度以及砂轮的横进给量,并探讨这些参数如何影响加工效率、表面粗糙度和尺寸精度。此外,对于追求极致精度的零件,我们将详细介绍精磨、超精磨以及抛光等辅助工艺,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和砂轮选择来实现镜面般的表面质量。磨削过程中的冷却与润滑、砂轮的修整与平衡、以及工件的夹持方式等细节也将被深入解析,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磨削效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六章:先进塑形技术的探索 除了传统的塑形工艺,不断涌现的新型技术正在拓展金属加工的边界。本章将对一些前沿的精密塑形技术进行介绍。我们将探讨电火花加工(EDM)的工作原理、优势和应用,包括慢走丝、快走丝、成形电火花和穿孔电火花等,以及它在加工硬质合金、模具钢等难加工材料方面的独到之处。激光加工技术,特别是激光切割和激光熔覆,也将被介绍,分析其高精度、非接触式加工的特点。此外,我们还将初步介绍超声波加工、离子束加工等新兴技术,展望它们在未来精密制造领域的发展潜力。 第七章:工艺优化与质量控制 在任何精密塑形工艺中,工艺优化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是确保最终产品合格的关键。本章将系统性地探讨如何进行工艺优化,以达到效率、精度和成本的最佳平衡。我们将介绍影响加工精度的各种因素,包括机床的刚性、精度、热稳定性,刀具的精度、磨损,工件的装夹精度,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振动)等,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在质量控制方面,本章将介绍各种常用的检测手段,包括三坐标测量机(CMM)、光学测量仪器、表面粗糙度仪、硬度计等,并阐述如何根据零件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仪器。此外,我们还将讨论过程控制(SPC)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持续改进加工过程,实现零缺陷制造。 第八章:实例分析与未来展望 理论联系实际是掌握任何技术的必由之路。本章将通过具体的工业案例,展示上述塑形技术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模具制造、医疗器械等关键领域的实际应用。我们将分析典型零件的加工流程,从原材料选择到最终检验,详细解读每一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和决策。最后,我们将对精密塑形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包括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新材料的应用以及绿色制造等,为读者勾勒出行业发展的宏伟蓝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像在探索一个未知的领域,而我之前对它的认识,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我原本以为,《磨削工艺技术》主要会讲解一些常见的磨削方法,比如平面磨削、外圆磨削、内圆磨削等,以及这些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我期待着能够看到各种机床的图片、操作面板的详解,以及如何在实际操作中避免常见的错误。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视角更加宏观,更加侧重于“原理”和“方法论”。 它并没有详细介绍某一种具体的磨床型号,或者某一个操作按钮的功能。相反,它花了很多篇幅去阐述“磨削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以及“磨削过程中能量的转化与损耗”。它让我意识到,理解磨削系统整体的特性,比仅仅掌握单一操作技巧更为重要。例如,书中对“机床刚度”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机床的稳定性对高精度磨削如此关键。那些关于“振动抑制”和“热位移补偿”的论述,更是将我带入了精密工程的另一个层面。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工艺技术”,需要建立在对整个系统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环节。

评分

《磨削工艺技术》这本书,让我对“表面质量”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过去总觉得,只要工件的尺寸合格,表面看起来光滑平整,就达到了要求。然而,这本书却揭示了表面质量背后隐藏的诸多复杂因素。它不仅仅是关于“光滑度”,更涉及到“表面完整性”。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关于“磨削烧伤”的章节,书中详细地分析了烧伤的形成机理,例如热应力、氧化、相变等,并且通过大量的显微照片,直观地展示了不同程度的烧伤对工件性能的影响。 作者在描述如何避免烧伤时,并没有简单地给出“降低进给量”这样的指令,而是深入分析了温度的产生和散逸机制,从而引导读者去理解为什么需要调整参数。它让我明白,表面质量不仅仅是外观上的,更是内在性能的体现。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不同的磨削方式和砂轮选择,会对工件表面留下不同的“微观形貌”,而这些形貌可能对工件的疲劳强度、耐磨性甚至接触刚度产生显著影响。它让我从一个“尺寸达标”的视角,提升到了一个“功能性能”的视角,去理解和评估磨削所带来的影响。

评分

这本《磨削工艺技术》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品味一壶陈年的佳酿。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快速上手”的指南,能够让我迅速掌握磨削的基本操作。我期待着里面能有大量的图片展示,清晰的操作步骤,以及一些“万能”的技巧。然而,当我翻开书页,展现在我面前的,是深邃的理论,精妙的分析,以及对磨削背后复杂原理的细致阐述。 书中关于“磨削过程中砂轮的磨损机理”的论述,让我对砂轮的“生命周期”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耗材,而是整个磨削系统中最核心的“动态部件”。作者通过对磨粒磨损、结合剂磨损、砂轮断裂等不同磨损模式的深入剖析,让我理解了为什么砂轮会失效,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工艺参数来延长砂轮的使用寿命。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磨削,都是一次砂轮与工件之间微妙的“博弈”。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对内在规律的揭示,让我对磨削这个过程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

我原以为《磨削工艺技术》会是一本关于“选择”的书,比如选择合适的砂轮、磨削液、冷却方式等等。我满心期待地想从书中找到一份详尽的“选型指南”,能够根据不同的工件材料、加工要求,快速找到最佳的组合。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更多地聚焦于“为什么”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它并没有直接给出“A材料配B砂轮”这样的简单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不同砂轮材质、粒度、结合剂对磨削过程的影响机理。例如,对于碳化硅砂轮和氧化铝砂轮的优劣分析,书中并没有止步于表面介绍,而是深入到它们的晶体结构、硬度、韧性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在实际磨削中表现出来。 当我读到关于磨削液的章节时,我才发现原来这个看似简单的“润滑冷却剂”,在磨削工艺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磨削液(水溶性、油性)的化学成分、润滑性能、冷却能力、防锈能力,以及它们与不同磨削方式、工件材料的匹配关系。它让我明白,选择错误的磨削液,不仅会影响磨削效率,还可能导致砂轮堵塞、工件烧伤,甚至引发环境污染。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告诉读者“用哪种”,而是通过深入的原理剖析,赋予读者“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使用手册”,而是一个“启蒙读物”,它教会我如何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和评估这些看似基础的要素,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我之前对“磨削”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充满了各种“公式”和“表格”的工具书,教我如何根据预设的参数来计算和操作。我期待着能够看到关于不同砂轮粒度与切削速度的对应关系表,或者不同工件材料与磨削液的选择矩阵。然而,《磨削工艺技术》并没有以这种“填空题”的方式来呈现知识。 相反,它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它并没有直接给出“你应该选择哪种磨削方式”,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哪种磨削方式最适合你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书中关于“磨削方式的适应性分析”的章节,让我理解了平面磨削、外圆磨削、无心磨削等不同方式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它们在应对不同形状、尺寸、精度要求的工件时的适用性。它教会我如何去“分析”问题,而不是仅仅去“套用”解决方案。这种“分析式”的教学方式,虽然初看显得不够直接,但从长远来看,它赋予了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

这本《磨削工艺技术》带给我的另一层冲击,在于它对“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我一直以为,只要按照标准流程操作,就能达到预期的精度。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磨削的本质,远不止于此。它深入探讨了那些影响磨削精度的细微因素,例如环境温度的微小变化、机床主轴的微动、甚至操作者呼吸的频率都可能对最终的加工精度产生影响。作者在描述表面粗糙度控制时,不仅仅是列出各种参数,而是详细解析了不同类型的磨削痕迹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砂轮特性、磨削液、进给量等来优化表面质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残余应力”的章节,书中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揭示了不当的磨削工艺如何会在工件表面留下难以察觉却又影响深远的应力,从而可能导致工件在后续使用中变形甚至失效。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磨削这个看似“粗糙”的加工过程,提升到了一个“精雕细琢”的艺术境界。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掌握技术,更要具备一种对细节的敏感度,一种对工艺流程的严谨态度。作者在描述某些高精度磨削案例时,那种对每一个参数的精确控制、对每一个环节的细致监测,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敬畏。它让我明白,即使是微不足道的误差,在精密制造领域也可能被无限放大。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操作中的一些“差不多就行”的心态,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认知上的不足。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工艺技术”专家,一定是那些能够洞察毫厘之差,并将其化为生产力的人。

评分

《磨削工艺技术》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磨削”这两个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我一直以为,磨削就是用砂轮把零件磨掉一层,使其达到所需的尺寸和形状。然而,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磨削的复杂性远超我的想象。书中关于“磨削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详细描述了砂轮在磨削过程中,其磨粒的磨损、脱落,以及新磨粒的暴露,这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直接影响着磨削力、磨削温度以及切削状态。 作者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验数据,生动地展现了不同磨削阶段砂轮性能的变化趋势,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反作用于加工精度。例如,当砂轮表面出现钝化磨粒时,磨削力会显著增大,切削温度升高,容易导致工件烧伤。而当砂轮进行“自锐”作用,新的锋利磨粒暴露出来时,切削状态又会发生改变。这种对磨削过程动态性的深入解读,让我对“砂轮的寿命”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对砂轮进行修整。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静态参数的介绍,而是关注了磨削过程中“时间”和“变化”这两个重要维度,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个环节的精妙控制,都是为了应对这种动态的挑战。

评分

我抱着想要快速掌握磨削技能的心态翻开了《磨削工艺技术》,原以为会是一本操作手册,里面充斥着各种图表和参数设置,手把手教我如何操作。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让我大感意外。它并没有直接给出“怎么做”的答案,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磨削过程中的“物理原理”。例如,关于“切削力和磨削热”的章节,书中详细阐述了磨削力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在不同磨削条件下,磨削热是如何影响工件材料的。 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进行高精度磨削时,需要控制进给速度和磨削深度,因为过大的切削力或磨削热,都可能导致工件变形或烧伤。书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值,而是强调了理解这些基本原理的重要性。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虽然需要读者付出更多的思考,但它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体系,让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工艺技术”,是建立在对基础科学的深刻理解之上的。

评分

《磨削工艺技术》这本书,我拿起来才发现,它似乎并不是我原本设想的那种“操作手册”式的工具书。我之前以为它会是那种手把手教你如何操作各种磨床、如何选择合适的砂轮、如何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调整的指南。想象中,书页里充斥着各种图表、参数设置、故障排除技巧,仿佛握着它就能立刻变身磨削大师。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篇篇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关于磨削的物理原理,例如切削机理、热效应、表面形成过程等,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怎么做”,而是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为什么这样做”。这种 pendekatan (approach) 让我一开始有些措手不及,甚至觉得有点“劝退”。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买错了书,或者这本书的定位与我的期望相去甚远。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逐渐体会到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逻辑。当我对磨削过程中砂轮磨损的原因感到困惑时,书中对磨削力、切削温度与磨粒磨损机制的详细论述,让我茅塞顿开。我开始理解,原来每一次磨削的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力学和热力学相互作用。例如,砂轮的硬度选择,不再仅仅是经验之谈,而是与工件材料的硬度、切削速度、磨削深度等一系列因素紧密相关的科学计算。书中对于磨削过程中微观切削过程的描绘,甚至让我联想到微观世界的物理规律,那些肉眼不可见的切屑生成、磨粒脱落,都仿佛被作者用文字具象化了。这种对基础原理的深刻挖掘,虽然初期让我觉得“不实用”,但从长远来看,它为我构建了一个扎实的理论框架,让我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磨削问题,而不是被动地套用死板的规则。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工艺技术”,源于对背后原理的透彻理解。

评分

《磨削工艺技术》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他没有直接把工具递给你,而是先带你参观他的“工作室”,让你了解每一个工具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详细介绍各种磨削设备,例如外圆磨床、内圆磨床、平面磨床等,以及它们的操作面板和功能。我期待着能看到各种不同型号的砂轮、夹具、测量工具的图片和说明。 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更多地聚焦于“磨削系统的整体性”。它没有详细介绍某个具体的设备,而是从宏观的视角去剖析整个磨削过程。例如,关于“机床的动态特性”的章节,让我深刻理解了机床刚度、振动、热变形等因素对磨削精度的影响。它让我明白,即使拥有再好的砂轮和再熟练的操作技术,如果机床本身存在问题,也难以达到预期的加工效果。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单点操作”的思维,提升到了一个“系统优化”的思维,让我开始关注整个磨削环节的协同性和稳定性。

评分

内容很丰富,书的质量也不错

评分

《磨削工艺g技xv术》s(徐m鸿本,v李uC银怀曹甜u东B,盛永华G)H【摘要

评分

《d磨削工艺技术》F(徐i鸿本,kI李银怀曹甜东,盛永华p)【摘q要

评分

实用,全方位了解

评分

《d磨削q工艺技术》(徐i鸿本,k李银怀曹甜东,盛永华p)【s摘q要

评分

《磨削工艺g技SxLv术》(徐m鸿本,李uC银怀曹O甜东B,盛永华G)H【摘要

评分

《磨削工艺g技术》sq(徐m鸿本,李u银怀曹甜东B,盛永华)H【摘要

评分

内容很丰富,书的质量也不错

评分

《d磨削q工艺技术》(徐i鸿本,k李银怀曹甜东,盛永华p)【s摘q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