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本书,就像一部伏笔三部曲。首部曲——陌生人的体温。贝利先生最喜欢凉爽的初秋天气,却在这个季节意外撞到一个人。贝利先生赶紧把这个人带回自己的农场,还请医生到家里来。医生说,这个人被碰撞到后脑勺,会暂时失去记忆,过几天,他可能就会想起自己是谁。医生离开时忘了带走体温计,贝利太太叫住他,医生说:“水银柱停在了最低点,你可以把它丢掉了。”
为什么体温计坏了?为什么水银柱停在了最低点?这不禁令人猜测:这个陌生人的体温怎么这么低?他,从哪里来呢?
二部曲——今晚的风真冷。陌生人不知道扣子和扣眼是做什么用的,不清楚衣服怎么穿,不清楚蒸气是从热腾腾的食物里冒出来的。他对着热汤吹气,贝利太太说:“喔,今晚的风真冷啊!”
贝利先生和陌生人一起去农场工作,自己吃力地拿长柄叉铲干草,偶尔停下来休息,喘口气,陌生人不仅不累,而且连一滴汗也没流?
陌生人究竟是什么的化身?
三部曲——陌生人离开后,树叶全变成最鲜艳的颜色。
陌生人爬上贝利农场最高的山丘,看到了令他困惑的景象:远方的树叶红黄鲜艳,而围在贝利农场附近的却全是绿色。他摘下一片叶子,用颤抖的手吹走了绿叶,同时也吹醒了自己的记忆。
陌生人离开贝利农场以后,一夜之间,四周的树叶全变成了鲜艳的颜色。每年秋天,贝利农场的窗上都会出现一行冰霜结成的字:
“明年秋天再见!”
是不是和《北极特快车》一样,作者又带着读者来一趟“想象之旅”?而这次的主角是“秋天”?
作者善用“拼图原理”,以绝妙文图述说故事。
作者简介
克里斯·范奥尔伯格(Chris VanAllsburg),是美国图画书作家及画家,1949年出生于密歇根州,小时候喜爱画画,青少年时期受到同学影响,大都参与男孩的球类运动,直到进入密歇根大学就读的第一年,修了一门素描课,才重新点燃了他对绘画的兴趣。之后他决定主修艺术,毕业后,又到罗德岛设计学院专攻雕塑。范奥尔伯格最初的艺术创作以雕塑为主,曾经开过雕塑个展。除了雕塑创作,范奥尔伯格也喜欢画些小幅的铅笔画自娱,画中的情景充满故事性,引人遐想。在妻子和朋友的鼓励下,他为画配上了文字故事,并经由大卫?麦考利引荐给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1979年,他自写自画的第一本图画书《魔术师的花园》(The Garden 0f Abdul Gasazi)出版了,并且获得了凯迪克银牌奖,从此之后,他一直从事图画书创作。1981年出版的《天灵灵》(Jumanji)和1985年出版的《北极特快车》(The Polar Express)曾先后赢得凯迪克金牌奖。《北极特快车》更成为图画书中的经典作品,这本以信心为主题的圣诞图画书出版五年后,销量就突破百万本,并在2004年被改编成电影。
范奥尔伯格喜欢在他的书里营造谜样的气氛,虽然他用的是写实技法,画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但是组合起来,却出现了不可思议的超现实氛围,神秘又有魔力。他认为创作一本图画书就好像拍电影一样,画者就是导演,由他来决定镜头要放在哪一个位置,取景的角度可以使画面显得更具戏剧性,也更生动。
范奥尔伯格在文字和图画的表现技巧方面都很高超,他知道如何运用文字引导读者,让读者对图画产生不同的感受;由文字和图画相互激荡产生力量,并且留下空间,鼓励读者自己揣测、分析,用不同的方式解读和诠释。这是范奥尔伯格最为成功之处吧。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解开一场意外之谜
◎ 吴淑玲 幼教系讲师
这本书,就像一部伏笔三部曲。
首部曲——陌生人的体温。
贝利先生最喜欢凉爽的初秋天气,却在这个季节意外撞到一个人。贝利先生赶紧把这个人带回自己的农场,还请医生到家里来。医生说,这个人被碰撞到后脑勺,会暂时失去记忆,过几天,他可能就会想起自己是谁。医生离开时忘了带走体温计,贝利太太叫住他,医生说:“水银柱停在了最低点,你可以把它丢掉了。”
为什么体温计坏了?为什么水银柱停在了最低点?这不禁令人猜测:这个陌生人的体温怎么这么低?他,从哪里来呢?
二部曲——今晚的风真冷。
陌生人不知道扣子和扣眼是做什么用的,不清楚衣服怎么穿,不清楚蒸气是从热腾腾的食物里冒出来的。他对着热汤吹气,贝利太太说:“喔,今晚的风真冷啊!”
贝利先生和陌生人一起去农场工作,自己吃力地拿长柄叉铲干草,偶尔停下来休息,喘口气,陌生人不仅不累,而且连一滴汗也没流?
陌生人究竟是什么的化身?
三部曲——陌生人离开后,树叶全变成最鲜艳的颜色。
陌生人爬上贝利农场最高的山丘,看到了令他困惑的景象:远方的树叶红黄鲜艳,而围在贝利农场附近的却全是绿色。他摘下一片叶子,用颤抖的手吹走了绿叶,同时也吹醒了自己的记忆。
陌生人离开贝利农场以后,一夜之间,四周的树叶全变成了鲜艳的颜色。每年秋天,贝利农场的窗上都会出现一行冰霜结成的字:“明年秋天再见!”
是不是和《北极特快车》一样,作者又带着读者来一趟“想象之旅”?而这次的主角是“秋天”?
图画赏析
各种视角呈现的戏剧张力
◎ 宋 珮 艺术工作者
克里斯?范奥尔伯格的作品之所以吸引人,主要是因为他能够运用文字和图画叙述神秘、惊异又悬疑的故事,一幅幅精致的图画值得细细品味,文字的技巧也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与想象力。这本《陌生人》确实具备了神秘与悬疑的特质,不过除此之外,范奥尔伯格更为这本书增添了几许诗意,让读者经历季节更替、时光流转交织而形成的优美情境。
《陌生人》取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中的人物杰克?弗洛斯特(Jack Frost)是霜的化身(frost的原意就是霜),而下霜正是夏秋转换之际重要的自然现象。范奥尔伯格把弗洛斯特画成了故事中的主人公——陌生人,因为一场意外,陌生人暂时失去了记忆,却因缘际会,和农夫贝利一家人成为了好朋友。对农夫一家来说,陌生人是个谜,他不会说话、不会扣纽扣、吹出来的气息让人发抖、体温低得测不到、劳动之后不觉得累、更不会流汗……随着陌生人的来临,大自然出现了反常的现象:入秋时节恢复了暑气、树叶不再变黄、南瓜越长越大……这些谜团一再堆叠,一直到陌生人恢复记忆才得解开,这时,秋天终于来临了。陌生人虽然不得不离开,但每到秋天他都会为农夫一家留下特别的印记,纪念他们之间美好的友谊。
范奥尔伯格每创作一本图画书,都尝试运用新的材质和新的表现方式,在《陌生人》这本书里,他选择用彩色铅笔作画。彩色铅笔温柔、层层交叠的笔触编织出细腻丰富的色彩和纹理,将秋天的美景展现在读者眼前。彩色铅笔画出长长的线条,仿佛吹动的风、浮动的云,流动的气息带动着时间,也牵引着季节的转换。范奥尔伯格更用彩色铅笔表现出光影的效果,拉开空间的明暗层次,呈现出早晚不同时间的光线变化和室内室外光线的差距;并且通过云影、树影丰富了画面的气氛。
“陌生人”一开始就在书的扉页现身,读者从远处眺望,看见一个奔跑的棕色身影,如风一般穿过原野。范奥尔伯格用他一贯的手法,把图文分开,使图文各占一页,让读者可以专心地阅读文字、欣赏图画。四周留了白框的单张图画,虽然不像跨页的满版图有连贯之感,但是范奥尔伯格善于运用图画与图画之间的空白间隙,给予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一张张如电影定格的画面由各种视角呈现,增加了戏剧性的效果。例如:一开始,范奥尔伯格采用远景镜头、俯视的角度,让读者由上往下望见入秋的原野,小河淙淙,农夫贝利的卡车正行经河边的路;接着,他又用全景镜头、仰视的视角,让读者与躺在路面上的陌生人同高;农夫把陌生人带回家后,读者又和农夫的小女儿一起由半开的门后窥探……之后,范奥尔伯格时而拉近距离,特写人物表情;时而扩展视野,展现人物的肢体动作。灵活运用的镜头与视角不仅增加了读图的趣味,也把读者带进了书里的情境。
一个好的故事往往百看不厌,即使看过第一次之后,谜底已经揭开,悬疑之处也有了答案,那种扣人心弦的感觉无法重温,但是故事的余味却不曾消失,反倒是越回味越觉得隽永,每次阅读仍觉得清新。而《陌生人》就具有这种让读者百看不厌的魅力。范奥尔伯格通过文字和图画,描述人与自然间的微妙情感,季节变化给人的深刻感受,这种人类共通的经验也正是这本书的隽永之处。
前言/序言
《星际探险家:阿洛的秘密旅程》 作者: 李明 插画: 王芳 适合年龄: 7 - 10 岁 --- 第一章:飞船的低语 夜幕低垂,璀璨的银河如同洒满碎钻的黑丝绒幕布,静静地覆盖着广袤的宇宙。在距离地球数百万光年之外的一颗名为“泽塔星”的行星上,一艘造型奇特、外壳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型飞船静静地停泊在一片由紫色晶体构成的平原上。 飞船的驾驶舱内,一个名叫阿洛的十岁男孩,正紧紧地盯着面前闪烁不定的控制面板。阿洛有一双像蓝宝石一样清澈的大眼睛,和一头总是有些蓬松的淡金色短发。他并非泽塔星的原住民,而是来自一个早已被星际联盟认定为“失落文明”的遥远星球。 “滴——滴——” 飞船的中央处理器发出了急促的警报声,屏幕上跳动着一行陌生的象形文字。阿洛立刻坐直了身体,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快地敲击起来。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突如其来的状况,毕竟,独自一人驾驶着一艘老旧的星际飞船穿越无人区,本身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冒险。 “能量核心波动异常,动力输出下降百分之二十。” 机械合成音在他耳边响起。 阿洛皱紧了眉头。这艘飞船,他称之为“信标”,是他在流浪的旅途中,在一颗废弃的陨石站里偶然发现的。它不仅是他的家,也是他寻找“起源之地”的唯一希望。 “信标,启动备用能源,并立刻扫描周围环境,寻找最近的中转站或能源补给点。” 阿洛命令道。 飞船轻微地颠簸了一下,随后,外面的景色开始模糊,加速的推背感让阿洛的脸颊微微鼓起。泽塔星的紫色晶体原野迅速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深邃、寂静的宇宙空间。 第二章:迷失的星图 阿洛打开了飞船的星图数据库。这份星图残缺不全,记录的星系大多已经被标记为“未知”或“危险区域”。他必须谨慎选择路线,任何一次错误的跳跃,都可能让他永远迷失在宇宙的某个角落。 他将注意力集中在最近的几个标记点上。第一个标记是一个代号为“奥米伽-7”的气态巨行星,但星图上对其的描述只有两个字:“禁区”。 “禁区意味着什么,信标?” 阿洛轻声问道。 “禁区,通常指存在高度不稳定引力场、或被已知文明严密控制的区域。警告:擅入风险极高。” 阿洛犹豫了。他需要能源,但他更需要安全。他将目光移向第二个目标:一个位于猎户座旋臂边缘的微小星系,名为“回声星云”。 回声星云在星图上被标记为“低资源区”,但似乎没有被列为“禁区”。阿洛决定冒险一试。他输入了坐标,飞船启动了空间跃迁程序。 第三章:回声星云的寂静 空间跳跃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炫目的光影和短暂的失重感。当阿洛再次睁开眼睛时,窗外已经完全变了模样。 回声星云并非他想象中的生机勃勃的星团。这里充斥着浓密的、泛着微弱蓝光的星际尘埃。尘埃像巨大的幽灵般漂浮着,阻碍了大部分星光。 “信标,我们到了。扫描是否有任何可用的能量源。” 飞船的传感器发出了轻微的嗡鸣声。阿洛等待着,期望能捕捉到任何微弱的信号,比如一个废弃的空间站,或者一颗富含稀有矿物的行星。 “检测到微弱的……生命信号。” 机械音突然响起,语速比平时快了许多。 阿洛的心跳漏了一拍。他以为回声星云是完全荒芜的。 “确认信号源位置。” 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光点,它正缓慢地、不规则地在星云深处移动。信号非常微弱,仿佛随时都会消失。 “那是什么?” 阿洛屏住呼吸,他从未在任何官方记录中看到过关于回声星云的智慧生命。 “无法识别。信号特征与已知生命体数据库不匹配。” 第四章:不期而遇的访客 阿洛决定靠近那个信号源。他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信标”,穿梭在厚重的星云之中。每当飞船的光束穿透尘埃,都能照亮一些奇特的景象——漂浮的冰晶,以及一些结构复杂、形态各异的太空碎片。 当距离缩短到五万公里时,阿洛终于看清了那个信号源的模样。 那不是一艘飞船,而是一个巨大的、类似水母的生物。它全身透明,内部闪烁着柔和的绿色光芒,巨大的触手在太空中缓慢地舒展,仿佛正在捕食星尘。它体积庞大,比阿洛的飞船还要大了数百倍。 “这是……星际漂浮者?” 阿洛在古老的星际生物图鉴中看到过关于这种神话般生物的记载,但所有人都认为它们只是传说。 漂浮者的“身体”似乎被某种能量场包裹着,这股能量场就是阿洛所探测到的生命信号。 正当阿洛准备记录数据并悄悄离开时,漂浮者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动作。它那巨大的身体突然朝“信标”的方向微调了角度,一个触手轻轻地触碰到了飞船的外壳。 第五章:能量的赠予 接触的一瞬间,阿洛感到一股温暖的电流穿过了飞船的金属外壳,直接传导到了他的身体里。这股能量并不具有攻击性,反而带着一种宁静和纯粹的感觉。 “信标,飞船状态!” 阿洛紧张地喊道。 “能量核心充能完毕。检测到未知高纯度能量注入。动力输出恢复至百分之百以上。” 阿洛难以置信地看着仪表盘,飞船的能量储备竟然比出发前还要高出许多! 那个巨大的星际漂浮者似乎完成了它的“任务”,它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也没有表现出任何敌意。它只是缓缓地、优雅地转向,将那团绿色的光芒投向了星云深处,然后慢慢地,与那些蓝色的尘埃融为一体,消失不见。 阿洛愣了好久,才意识到自己经历了一场真正的奇遇。 “信标,记录:在回声星云遭遇未知智慧生命体,并获得了能量补充。推测该生物以宇宙能量为食,并且具有无害的智慧。” 他深吸一口气,心中充满了对宇宙的敬畏。这次意外的相遇,不仅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更让他对自己的旅程充满了信心。 “好了,信标,” 阿洛笑着,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们现在有足够的能量,可以去看看星图上标记的下一个目的地了。也许,那里有关于‘起源之地’的线索。” 他重新设定了航向,目标指向了星图上一个标注着“古代遗迹群”的遥远星系。冒险,永无止境。阿洛,这位年轻的星际探险家,将继续在这浩瀚无垠的宇宙中,书写属于他自己的传奇故事。 --- (本书后续章节将带领小读者探索“古代遗迹群”中的时间迷宫,以及学习如何利用采集到的宇宙晶体来修复飞船的导航系统,同时,阿洛还将遇到一个神秘的机器人伙伴,共同应对星际海盗的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