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城市设计(上):设计方案(原著第7版)》一部分致力于城市形态结构设计的方法论方面,阐明了重要的设计理论、设计任务、工作方法和设计程序。第二部分以示例形式介绍了城市规划设计中常见的实例和方法,如,建筑物在一块建筑空地中的添加、建筑群的构成、城市道路和广场的设计造型、城市边缘和村庄的设计。此外,对城市修复、城市空闲废弃地的重新利用以及地区产业结构的改造等问题也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城市设计(上):设计方案(原著第7版)》对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城市设计师、建筑师、政策方针制定者、开发商及相关专业
内容简介
《城市设计(上):设计方案(原著第7版)》是为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园林景观专业的学生专门撰写的有关城市设计的教科书,分上、下两册。《城市设计(上):设计方案(原著第7版)》从现状调查到设计方法程序,从规划的功能界定到造型设计,破解了德国的城市设计,为国内的城市设计执业者和学生提供了极具特点的理性哲学基础和扎实的技术手段。
上册《设计方案》主要讨论城市设计的基本方法,聚焦于城市设计中从现状调查到设计过程的方法演进,聚焦于规划视角下的功能布局,实现细部和局部设计目标的可能方案,聚焦于城市设计的“基石”。分为“城市设计现状调查”、“分析与目标设定”、“城市设计的构思”、“设计的基本手法”四个部分。从现状调查出发,详细探讨城市设计目标设定与方案设计,并具体解读道路交通(包括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车行交通、静态交通、交通疏解)、噪声防护、道路照明、开放空间、住区住房、配套设施等方面的设计手法。
下册《设计建构》主要讨论设计造型方法,分为七个章节,从造型设计的目的、用途、意义入手,详细探讨了城市形象现状调查与分析,造型设计的原则与基本手法,并具体解读了居住区、供应服务区、混合区与产业区的造型,后描述了造型实施中所采用的规定。
全书以实际工作为导向,内容详实,案例生动,图文并茂,将城市设计这一庞大的议题用系统且活泼的语言呈现给读者,清晰易懂,可作为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设计师的设计参考手册和学生的设计学习读本。
作者简介
迪特尔·普林茨(Dieter Prjnz)是科隆高等专业学院城市设计方向的教授,长期从事城市设计研究工作,并著有多部相关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
城市设计方案的发展、规划步骤的过程与内容
第1章 城市设计现状调查
1.1 关于规划区的规划指标
1.2 地图资料
1.3 规划区
1.3.1 地形
1.3.2 地基结构
1.3.2.1 建筑基础的承载力
1.3.2.2 地下水位
1.3.2.3 土质
1.3.2.4 有害物质在土壤中的沉积——残污
1.3.3 水体
1.3.4 植被
1.3.5 气候与环境影响
1.3.5.1 对小气候的影响——城市气候
1.3.5.2 场地的日照采光和阴影
1.3.5.3 风的影响
1.3.5.4 受气候影响的规划区的适宜性
1.3.5.5 环境污染
1.3.5.6 自然环境和景观环境的重要性
1.3.6 土地使用
1.3.7 建筑物
1.3.8 道路开发
1.3.8.1 基于步行交通与自行车交通的规划区道路开发
1.3.8.2 基于机动车交通的规划区道路开发
1.3.8.3 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规划区道路开发
1.3.8.4 规划区内的街道负荷
1.3.9 规划区范围内的社会基础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1.3.9.1 社会基础设施
1.3.9.2 供应和服务设施
1.3.9.3 市政基础设施
1.3.10 土地产权和土地调查
1.4 控制引导-陛规划的社会一经济标准
1.5 “图纸资料/信息来源”一览表
1.6 现状调查所需的审查事项(各种调查项目的比例)
第2章 分析与目标设定
2.1 评价和描述外部联系/关系
2.2 场地的可支配性、建设阶段、实施进度
2.3 规划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2.4 现状要素关联性分析
2.5 缺失点分析
2.6 措施分析
第3章 城市设计的构思
3.1 设计方法论
3.1.1 规划案例、尺度等级
3.1.2 相应尺度和规划层等级的规划方案表达
3.2 案例1 某一居住区的规划——村庄扩建
3.3 案例2 某一居住区的规划——城镇发展
3.4 案例3 小城市的规划
3.5 城市设计中的生态规划目标
第4章 设计的基本手法
4.1 道路与设施开发、问题提出、原因与影响
4.1.1 交通形式
4.1.2 评价标准
4.1.3 评价
4.1.4 交通关系之外的评价标准的影响
4.1.5 交通与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
4.1.6 目的地的空间配置及其相关的交通方式和交通流范围
4.1.7 交通与用地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4.2 步行交通
4.2.1 步行道系统开发规划的设计标准
4.2.1.1 步行道规划所需的功能和空间的出行点
4.2.1.2 步行交通的安全性
4.2.1.3 舒适性
4.2.1.4 道路走向/道路与目的地之间的关系
4.2.1.5 步行道的造型
4.2.1.6 城市步行系统开发的结构图式
4.2.1.7 道路系统开发结构(例)
4.2.1.8 步行道规划的设计标准
4.2.2 步行道的布局、尺寸和细部造型
4.2.2.1 步行道和宅间小路的剖面宽度(m)
4.2.2.2 步行道的容许坡度
4.2.2.3 步行道上的附加物宽度(m)
4.2.2.4 楼梯
4.2.2.5 附属于楼梯的坡道
4.2.2.6 标准值——楼梯坡度
4.2.2.7 分隔带和隔离带
4.2.2.8 人行横道
4.2.2.9 步行天桥
4.2.2.10 步行地道
4.2.2.11 步行坡道坡度
4.2.2.12 平面图上的步行道流线设计
4.2.2.13 步行道路面铺装
4.2.2.14 人行道上的树木种植
4.3 自行车道及其布局与尺寸
4.4 短途公共客运交通(OPNV)
4.4.1 陆上客运交通系统特征一览表
4.4.2 交通方式的对比评价
4.4.3 规划上的注意事项
4.5 车行交通
4.5.1 道路网结构
4.5.1.1 以环状路所作的道路开发
4.5.1.2 以枝状路所作的道路开发
4.5.1.3 道路网结构的分级
4.5.1.4 支路的规划标准
4.5.2 道路横断面
4.5.2.1 独立的步行道与自行车专用道
4.5.2.2 紧急车辆可通行的宅间小路(人车混行)各种横断面
4.5.2.3 邻接道路
4.5.2.4 “生活性道路”规划及其造型设计的出发点
4.5.2.5 住区集散道路
4.5.2.6 交通性干道
4.5.3 居住区道路网所需的道路类型
4.5.4 道路网开发建设成效及其所需费用之间的关系
4.5.5 道路的丁字交叉口与十字交叉口——基本形态
4.5.5.1 道路的丁字交叉口——平面连接(实例)
4.5.5.2 道路的十字交叉口——平面连接(实例)
4.5.5.3 道路的丁字交叉口/十字交叉口——立体连接(图示-实例)
4.5.6 车辆回转设施的形态和尺寸(m)
4.5.7 车行道的设计要素
4.5.8 交通方式
4.5.9 交通量(交通负荷)的图示化
4.6 静态交通
4.6.1 问题的提出
4.6.2 停车场和车库的位置及空间布局
4.6.3 供私人小汽车使用的室外停车场
4.6.3.1 停车位布局与规模
4.6.3.2 停车场及其附属道路用地
4.6.3.3 沿街公共停车场的布局与形态
4.6.4 供私人小汽车使用的停车棚形式和尺寸(m)
4.6.5 供私人小汽车使用的车库形式和尺寸(m)
4.6.6 集合车库
4.6.6.1 形式和布局(实例)
4.6.6.2 居住区中的多种停车形式
4.6.7 作为地下车库的共用车库
4.6.7.1 布局和尺寸(例)
4.6.7.2 停车库及相邻住宅建筑的功能和形态联系(例)
4.6.7.3 停车楼(例)
4.6.8 停车场设计的标准值
4.7 交通疏解
4.7.1 问题的提出
4.7.1.1 起因
4.7.1.2 目标设定
4.7.1.3 措施
4.7.2 措施及效果概览
4.7.3 措施——举例说明
4.7.3.1 综合措施——交通系统
4.7.3.2 综合措施——细部造型设计
4.7.3.3 “生活性道路”的造型和设施
4.7.4 某城市内部居住区交通疏解规划实例(摘选)
4.7.4.1 预备调查
4.7.4.2 分析
4.7.4.3 规划(例)
4.7.4.4 改善住宅周边环境的措施与交通疏解有关
4.7.5 交通性干道的疏解
4.8 城市设计中的噪声防护
4.8.1 问题的提出
4.8.1.1 交通噪声
4.8.1.2 交通密度与声音等级之间的联系
4.8.2 减少噪声传播的影响因素和措施
4.8.3 建设区的规划标准等级
4.9 道路照明
4.10 城市中的开放空间
4.10.1 设计方案中开放空间的重要性
4.10.1.1 城市及其周边的开放空间功能
4.10.1.2 规划目标
4.10.1.3 设计方法及其影响对比
4.11 居住区
4.11.1 规划的出发点
4.11.2 住宅与居住环境
4.11.3 独户住宅
4.11.4 基本概念,密度值
4.11.5 独户住宅密度值一览表
4.11.6 案例集锦
4.11.7 城市设计评估标;隹
4.11.7.1 自由布局的独户住宅和双拼式住宅
4.11.7.2 联排式住宅、联体住宅、庭院式住宅
4.11.8 多层公寓住宅——出发点
4.11.9 各种不同多层建筑方式的案例集锦
4.11.10 多层住宅密度值一览表
4.11.11 露台式建筑——出发点
4.11.12 各种不同露台式住宅形式的案例集锦
4.12 混合区与产业区
4.12.1 规划的发展前景
4.12.1.1 产业和服务业空间——功能分类的设计标准
4.12.1.2 规划实例
4.13 社会文化设施一览表
4.14 供应服务设施一览表
索引
译后记
前言/序言
《城市设计的艺术与科学:重塑我们的生活空间》 引言 我们身处的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缩影,是社会活动的舞台,更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核心。从拥挤的街巷到开阔的广场,从古老的建筑到现代的摩天大楼,城市的设计与塑造,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居住、工作、出行、交往乃至情感体验。它不仅关乎功能性的规划与布局,更触及美学、文化、环境、社会公平等多重维度。 本书并非一本具体的城市设计指导手册,也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时期的设计理论。相反,它旨在勾勒出一幅更为宏观的图景,探讨城市设计这一复杂而迷人的学科的本质、发展脉络、核心挑战以及未来的可能性。我们将一起探索,在日益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通过审慎而富有远见的设计,创造出更具活力、更可持续、更人性化的城市空间,让城市真正成为承载美好生活的美好载体。 第一章:城市设计的语境与维度 城市设计,顾名思义,是对城市物质形态和空间环境进行规划、组织与美化的过程。然而,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本章中,我们将首先厘清城市设计的概念边界,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背景之下。 城市的本质与演变: 我们将简要回顾城市从简单的聚落演变为复杂有机体的历史过程,理解城市作为一种动态、不断演变的生命体。城市的设计并非静态的图纸,而是对这一生命体发展的引导与干预。 多学科的交汇点: 城市设计并非孤立的学科,它深深植根于建筑学、景观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科学、交通工程、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我们将探讨这些学科如何相互渗透,共同构成城市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设计的尺度与层次: 城市设计并非仅限于宏观的城市整体规划,也包括了中观的街区、公园、广场的设计,以及微观的街道家具、公共艺术等细节的考量。这些不同尺度的设计元素相互关联,共同塑造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和使用者体验。 文化与身份的塑造者: 城市空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城市的风格、肌理、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都与当地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身份认同息息相关。优秀的设计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强化社区的归属感,并成为吸引人才和投资的磁石。 第二章:历史的足迹:城市设计的思想演进 理解一座城市的设计,离不开对其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本章将追溯城市设计思想的演进历程,从古至今,重要的理论流派和实践案例将为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 早期城市的规划智慧: 从古希腊的棋盘式布局到古罗马的城市轴线,再到中国古代都城的严谨秩序,早期文明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已展现出对城市空间组织的独特理解。这些规划原则在历经千年后,依然能引发我们对城市秩序与效率的思考。 文艺复兴与理想城市: 理想城市的构想,如巴齐奥的“理想城”图景,体现了人类对秩序、和谐与美学的追求。这一时期对透视学、比例和几何的运用,为后来的城市设计奠定了美学基础。 工业革命的挑战与回应: 工业革命带来的剧烈社会变革和城市扩张,也暴露了城市环境的诸多问题,如拥挤、污染和卫生危机。这催生了对城市病症的诊断和改革的呼声,也促使了早期城市规划运动的兴起。 现代主义的激进与反思: 20世纪的现代主义运动,以其对功能主义、效率和标准化的追求,对城市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引发了关于“大尺度”设计的争论。然而,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促使了对现代主义某些局限性的反思。 后现代与参与式设计的兴起: 面对现代主义的弊端,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多元性、历史性和地方性,鼓励对城市肌理和公共空间的重新审视。与此同时,参与式设计则将居民的意愿和需求置于核心地位,强调设计过程的民主化。 第三章:城市设计的核心要素 无论城市规模如何,无论设计理念如何,一些核心要素始终是城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章将深入剖析这些关键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空间组织与形态: 这是城市设计的骨架。从城市轴线、广场、节点到街道网络,空间的布局决定了城市的流线、可达性和可识别性。我们将探讨不同的空间组织模式如何影响城市的功能和体验。 城市肌理与织体: 城市的肌理是指构成城市空间的基本单位,如街区、建筑群体、绿地等。这些肌理的排列组合,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纹理。理解和尊重现有的城市肌理,是进行有效设计的关键。 公共空间的设计: 公共空间是城市的心脏。从公园、广场到街道、滨水区,高质量的公共空间能够促进社会交往,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并提升城市的活力与吸引力。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兼具功能性、美观性和包容性的公共空间。 建筑与地景的对话: 建筑是城市设计的物质载体,而地景则包括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整体感知。建筑的设计需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形成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要素,也应被视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与可达性: 交通系统是城市的血脉。高效、便捷、可持续的交通系统,能够连接城市各个区域,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设计需要考虑人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和私家车等多重交通方式的平衡。 物质性与非物质性: 除了看得见的物质形态,城市设计也关乎非物质的层面,如城市氛围、场所感、安全感、归属感等。这些难以量化的因素,往往是衡量一个城市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第四章:当代城市的挑战与设计应对 当前,我们的城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气候变化、人口增长、技术革新、社会不平等,都对城市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章将聚焦这些挑战,并探讨可能的设计应对策略。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面对气候变化和资源枯竭,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将探讨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雨水管理、生态廊道等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应对人口结构变化: 人口老龄化、城市人口密度增加,都需要城市设计在宜居性、便利性和包容性方面做出调整。例如,为老年人设计的无障碍设施,为高密度社区设计的开放空间等。 数字技术与智慧城市: 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城市的运行方式。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数据驱动的规划等,为城市设计带来了新的工具和可能性。然而,我们也需要警惕数字鸿沟和隐私问题。 社会公平与包容性设计: 城市设计不应加剧社会不平等,而应致力于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城市。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设计,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促进社区的融合。 韧性城市的构建: 面对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不确定性,城市需要具备更强的韧性。防洪、抗震、紧急疏散等的设计考量,以及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和社区网络,都是构建韧性城市的重要环节。 历史保护与创新发展: 如何在城市更新和发展过程中,既保护好珍贵的历史遗产,又能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古老与现代的和谐共生,是城市设计面临的永恒课题。 第五章:城市设计的未来展望 城市设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未来的城市将呈现出怎样的形态?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前瞻性的设计?本章将展望城市设计的未来,并提出一些思考方向。 以人为本的城市: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城市设计的最终目标始终是服务于人。未来的城市设计将更加强调人的需求、体验和福祉。 生态智慧的共生: 城市与自然将更加紧密地融合。城市将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将实现更加和谐的共生关系。 灵活适应的城市: 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未来的城市将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能够根据需求进行调整和重塑。 参与协作的实践: 设计过程将更加开放和民主,鼓励更多元的参与者共同塑造城市。 跨地域与全球的视野: 城市设计将超越地域界限,关注全球性的挑战,并借鉴不同文化和地区的经验。 结语 城市设计是一项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的事业。它关乎我们脚下的土地,关乎我们生活的空间,更关乎我们未来的城市。希望本书能够为您打开一扇观察和思考城市设计的窗口,激发您对所处城市环境的更多关注和更深层级的理解。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智慧和创造力,雕琢出更美好的城市,创造更优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