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按病证汇编的中医医案著作。明代江瓘撰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首刊于万历十八年(1590)。江瓘以毕生精力编纂《名医类案》一书,选录上自扁鹊、淳于意,下迄嘉靖年间经、史、子、集所载历代名医验案及家藏秘验,历时20年,始得成书。惜未及刊行而殁。其子应元、应宿加以补遗并附江氏父子医案于其中。此书搜集医案5 000余例,约33万言,按内、妇、儿、外、五官科顺序分为205门证候,以证名为目,便于检阅。所载病案多有姓名、性别、年龄、证候、诊断、方药等项,资料较为完整。不少医案后有编者按语,提示本案关键所在,便于后代学者提挈要领。此书的编排方法对后世的医案研究整理也有影响,清代魏之�小缎�名医类案》、俞震《古今医案按》等皆仿此书体例。1590年以来已刊行20余次。清代乾隆年间魏之�械阈U�误、新安鲍廷博重刊的知不足斋本质量较好。1957、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曾两次影印发行,流传较广。
评分凡有抱病至者,必当亲视用意发药,又要依经写出药帖,必不可杜撰药方,受人驳问。
评分“我没兴趣,怎么,让我来开会就是为这事儿?”
评分杂病篇目,也是跟伤寒一样,必读系列,一样原来书烂了,再买一本。
评分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曾参与镇压黄巾@。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赤壁之战时,刘备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1],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评分《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例如书中归纳温病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实是叶天士散存于医案中之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提高。而分银翘散作辛凉平剂、桑菊钦作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气分病变遣方用药层次清晰、条理井然。叶天士之验方,在吴瑭手中一经化裁,便成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诸名方。足知吴瑭此书,不是仅仅为纂集而撰,实是经心用意,为学术理论升华之作。此书为论述温病之专著。全书共六卷。卷首,引《内经》原文计十九条,以溯温病学说之源。卷一,为上焦篇,论述各种温病的上焦证。卷二为中焦篇,论述中焦的各种温病及寒湿证的证治方药。卷三为下焦篇,阐明了温病下焦证的证治方药。卷四为杂说,设短篇论文十八篇,分论与温病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善后有关的问题。卷五为"解产难"。卷六为"解儿难",结合温病理论研讨产后调治、产后惊风、小儿急、慢惊风和痘症等。
评分中医不容易学好,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学者能有志向,有方法,循序渐进,则必能有所成就。朱子曾说过:居敬持志,读书之本;循序致精,读书之法。读书如此,学医何尝不是如此。心中执着一份信念,加上心思聪颖,配合切实的功夫,假以时日,必可医理贯通无碍。要学中医,就要学最上乘的中医学。有了这个目标,才算是有了入门的动力。中医入门极为不容易,登堂入室则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既要求学者吃苦肯学,还需要不错的天赋,那就是悟性。
评分书收到了,物流速度可以,就是这个包装也太简陋了,书就直接放到一个纸箱里就给我寄过来了。也不塞点报纸之类的,稍微给我包一下也好啊~下次,我买书之前,一定要跟客服说清楚了再买不可。
评分温病四大家的书,吴鞠通中年成名著作,对温病治疗学颇有贡献,若果要看,最好把吴鞠通的书全部看看,这才了解什么是大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