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老舍先生经典作品纪念珍藏版。诺贝尔文学奖选择了他,而他却选择了离去,离不去的是他留给我们的经典!1968年,老舍先生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中,以票数当选,然而此时距离他逝世已近两年,无奈只能重新投票,终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获得了该奖项。《茶馆》:被誉为“东方戏剧的奇迹”,周恩来总理曾希望,把《茶馆》推荐给新一代国人《茶馆》已被央视改编成同名电视剧,陈宝国领衔主演。
本书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剧中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
内容简介
《茶馆》不仅是老舍本人的、也是20世纪中国话剧的成就。
1898年,清王朝崩溃的前夕,在北京裕泰茶馆里,茶客满堂。这里有好抱不平的常四爷,踌躇满志于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相看老婆的庞太监,贩卖人口的刘麻子……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推开《茶馆》这扇门,看到的是人间百态、世事变幻,看到的是悲欢离合、人来人往。
1980年,《茶馆》代表中国话剧一次走出国门,震惊世界,被西方观众誉为“东方戏剧的奇迹”。
内页插图
目录
茶馆
正红旗下
精彩书摘
你看,我只顾了交待我降生的月、日、时,可忘了说是哪一年!那是有名的戊戌年啊!戊戌政变!
说也奇怪,在那么大讲维新与改良的年月,姑母每逢听到“行头”、“拿份儿”②等等有关戏曲的名词,便立刻把话岔开。只有逢年过节,喝过两盅玫瑰露酒之后,她才透露一句:“唱戏的也不下贱啊!”尽管如此,大家可是都没听她说过:我姑父的艺名叫什么,他是唱小生还是老旦。
大家也都怀疑,我姑父是不是个旗人。假若他是旗人,他可能是位耗财买脸的京戏票友儿④。可是,玩票是出风头的事,姑母为什么不敢公开承认呢?他也许真是个职业的伶人吧?可又不大对头:那年月,尽管酝酿着革新与政变,堂堂的旗人而去以唱戏为业,不是有开除旗籍的危险么?那么,姑父是汉人?也不对呀!他要是汉人,怎么在他死后,我姑母每月去领好几份儿钱粮呢?
直到如今,我还弄不清楚这段历史。姑父是唱戏的不是,关系并不大。我总想不通:凭什么姑母,一位寡妇,而且是爱用烟锅子敲我的脑袋的寡妇,应当吃几份儿饷银呢?我的父亲是堂堂正正的旗兵,负着保卫皇城的重任,每月不过才领三两银子,里面还每每搀着两小块假的;为什么姑父,一位唱小生或老旦的,还可能是汉人,会立下那么大的军功,给我姑母留下几份儿钱粮呢?看起来呀,这必定在什么地方有些错误!
不管是皇上的,还是别人的错儿吧,反正姑母的日子过得怪舒服。她收入的多,开销的少——白住我们的房子,又有弟媳妇作义务女仆。她是我们小胡同里的“财主”。
恐怕呀,这就是她敢跟大姐的婆婆顶嘴抬杠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姐的婆婆口口声声地说:父亲是子爵,丈夫是佐领,儿子是骁骑校①。这都不假;可是,她的箱子底儿上并没有什么沉重的东西。有她的胖脸为证,她爱吃。这并不是说,她有钱才要吃好的。不!没钱,她会以子爵女儿、佐领太太的名义去赊。她不但自己爱赊,而且颇看不起不敢赊,不喜欢赊的亲友。虽然没有明说,她大概可是这么想:不赊东西,白作旗人!
我说她“爱”吃,而没说她“讲究”吃。她只爱吃鸡鸭鱼肉,而不会欣赏什么山珍海味。不过,她可也有讲究的一面:到十冬腊月,她要买两条丰台暖洞子②生产的碧绿的、尖上还带着一点黄花的王瓜,摆在关公面前;到春夏之交,她要买些用小蒲包装着的,头一批成熟的十三陵大樱桃,陈列在供桌上。这些,可只是为显示她的气派与排场。当她真想吃的时候,她会买些冒充樱桃的“山豆子”,大把大把地往嘴里塞,既便宜又过瘾。不管怎么说吧,她经常拉下亏空,而且是债多了不愁,满不在乎。
对债主子们,她的眼瞪得特别圆,特别大;嗓音也特别洪亮,激昂慷慨地交代:
“听着!我是子爵的女儿,佐领的太太,娘家婆家都有铁杆儿庄稼!俸银俸米到时候就放下来,欠了日子欠不了钱,你着什么急呢!”
这几句豪迈有力的话语,不难令人想起二百多年前清兵入关时候的威风,因而往往足以把债主子打退四十里。不幸,有时候这些话并没有发生预期的效果,她也会瞪着眼笑那么一两下,叫债主子吓一大跳;她的笑,说实话,并不比哭更体面一些。她的刚柔相济,令人啼笑皆非。
她打扮起来的时候总使大家都感到遗憾。可是,气派与身分有关,她还非打扮不可。该穿亮纱,她万不能穿实地纱;该戴翡翠簪子,决不能戴金的。于是,她的几十套单、夹、棉、皮,纱衣服,与冬夏的各色首饰,就都循环地出人当铺,当了这件赎那件,博得当铺的好评。据看见过阎王奶奶的人说:当阎王奶奶打扮起来的时候,就和盛装的大姐婆婆相差无几。
因此,直到今天,我还摸不清她的丈夫怎么会还那么快活。在我幼年的时候,我觉得他是个很可爱的人。是,他不但快活,而且可爱!除了他也爱花钱,几乎没有任何缺点。我首先记住了他的咳嗽,一种清亮而有腔有调的咳嗽,叫人一听便能猜到他至小是四品官儿。他的衣服非常整洁,而且带着樟脑的香味,有人说这是因为刚由当铺拿出来,不知正确与否。
无论冬夏,他总提着四个鸟笼子,里面是两只红颏,两只蓝靛颏儿。他不养别的鸟,红、蓝颏儿雅俗共赏,恰合佐领的身份。只有一次,他用半年的俸禄换了一只雪白的麻雀。
前言/序言
null
茶馆·正红旗下 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群鲜活的生命,一段跌宕的人生。 《茶馆·正红旗下》并非一部单一叙事的史诗,它更像是一幅描绘清末民初北京城风云变幻的宏大画卷,其中交织着无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挣扎与变迁。书名本身便富有深意,“茶馆”是那个时代京城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是消息的集散地,是人们消磨时光、交流情感的场所,更是不同阶层、不同背景人物得以汇聚的舞台。“正红旗下”则指向了那个由满族统治的、正在走向衰落的王朝,它象征着一个曾经辉煌的旗人阶层,也暗示着他们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所面临的命运。 然而,《茶馆·正红旗下》所展现的,绝不仅仅是关于茶馆本身的历史场景,亦或是关于正红旗旗人衰落的哀歌。它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我们带入那个复杂而充满矛盾的时代,让你仿佛能闻到老北京城特有的烟火气,听到街头巷尾的叫卖声,感受到人们眉宇间挥之不去的忧愁与坚韧。 故事围绕着一群在茶馆里往来的人物展开,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轨迹。有饱读诗书却怀才不遇的文人,他们聚在茶馆里高谈阔论,却也难逃生计的窘迫;有精明能干的小商贩,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挣扎,试图抓住每一个生存的机会;有家道中落的旗人,他们曾经享受着祖辈的荣光,如今却不得不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还有那些最底层的劳动者,他们的生活艰辛,但却从未停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构建一个清晰的主线故事,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偶然相遇、日常的对话、琐碎的事件,以及对他们过去的回忆,一点点地勾勒出那个时代的众生相。茶馆里的张三李四,他们的名字或许普通,但他们的故事却绝不平凡。他们在这里品尝着旱烟的辛辣,谈论着时局的动荡,分享着生活的苦乐,也偶尔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与期盼。 你会在书中看到,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在岁月的洗礼和命运的捉弄下,逐渐变得圆滑世故,甚至不得不放下曾经的骄傲和理想。你也会看到,那些看似柔弱的女性,在困境中展现出的惊人毅力与智慧。她们的命运,往往与男人的选择、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她们的坚守与付出,构成了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 《茶馆·正红旗下》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对人物心理的深刻洞察和对时代背景的真实还原。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黑暗与残酷,那些腐败的官场、动荡的社会、贫富差距的悬殊,都被毫不掩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然而,在这些灰暗的色调中,你依然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感受到普通人面对苦难时的乐观与豁达,感受到他们对于尊严和幸福的不懈追求。 书中人物的语言,也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无论是京腔京韵的俚语,还是文白夹杂的官话,都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语言风貌。你仿佛能听到他们爽朗的笑声,也能感受到他们低沉的叹息。每一次的对话,都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是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流露。 《茶馆·正红旗下》并非是一部充斥着大人物和宏大叙事的历史小说,它更侧重于从微观的角度,去展现时代的洪流如何裹挟着一个个渺小的个体,让他们的人生轨迹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人物,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妥协,都折射出那个时代下个人的无奈与奋起。 读这本书,你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时代代入感。你会被带入那个变革的时代,亲身感受政治的动荡如何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西方思想的涌入如何冲击着传统的观念,以及在新旧交替的缝隙中,人们如何努力寻找自己的定位与出路。 每一个人物,无论是出场次数多寡,都仿佛拥有自己的完整生命线。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他们脸谱化,而是赋予了他们复杂的人性,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坚守也有动摇。这些鲜活的人物,共同构建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时代群像,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禁为他们的命运而牵挂,为他们的选择而思索。 《茶馆·正红旗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以及内心世界的挣扎。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让你去“感受那个时代”。它让你明白,历史的进程,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命运交织而成的。 这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但它却拥有着一种深刻的力量,一种源自生活本身的厚重感和真实感。它会让你在阅读之后,对那个时代的中国,对人性的复杂,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它是一部关于失去的篇章,关于时代的变迁,关于生命的坚韧,也关于那些永远无法被遗忘的普通人的故事。当你翻开《茶馆·正红旗下》,你就如同推开了一扇尘封的门,走进了那个充满烟火气、也充满沧桑感的北京城,亲身体验那个复杂而迷人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