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医药养生读本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

本草纲目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医药养生读本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本草纲目
  • 中医药
  • 养生
  • 国学经典
  • 医药
  • 中医
  • 文白对照
  • 古籍
  • 传统文化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三读书馆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347
商品编码:1007191314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本草纲目(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医药养生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347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明)李时珍,著,张凤娇,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字数:130千

  主编推荐

本书被誉为“天下药典”,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集毕生精力所著,是中国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影响了无数人。

本书以zui的金陵古本为蓝本,本着取古人之要义、为现代人所实用的原则,删繁就简,精选精校,辑录精华,保留了至今常见常用的本草,及切实有效的复方,原汁原味再现天下药典之精华,指导今人认识本草。


  内容简介

《本草纲目》是成书于我国明代的一部杰出的药物学著作,也是一部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之大成的药典,对我国近代药物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zui佳的声誉,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医学集大成者。


  目 录

序例

七方 / 007

十剂 / 009

五味宜忌 / 014

五味偏胜 / 015

标本阴阳 / 015

升降浮沉 / 016

服药食忌 / 016

妊娠禁忌 / 017

饮食禁忌 / 018

第二卷

百病主治

项强 / 020

脚气 / 020

健忘 / 021

消渴 / 022

遗精梦泄 / 024

痛风 / 025

头痛 / 026

眩运 / 027

须发 / 028

胡臭 / 030

第三卷

草部

人参 / 031

芍药 / 033

牡丹 / 034

茉莉 / 035

郁金香 / 036

薄荷 / 036

菊 / 037

葵 / 039

月季花 / 041

第四卷

谷部

小麦 / 042

稻 / 044

薏苡 / 045

黄大豆 / 047

赤小豆 / 047

绿豆 / 049

豌豆 / 051

蚕豆 / 051

豇豆 / 052

豆腐 / 052

饴糖 / 053

酱 / 053

醋 / 054

酒 / 055

第五卷

菜部

韭 / 060

葱 / 062

蒜 / 064

生姜 / 065

胡萝卜 / 067

白花菜 / 067

莴苣 / 067

甘薯 / 068

百合 / 069

竹筍 / 070

冬瓜 / 071

南瓜 / 073

丝瓜 / 073

苦瓜 / 075

紫菜 / 075

木耳 / 075

雚菌 / 076

第六卷

果部

李 / 077

杏 / 078

桃 / 080

栗 / 083

枣 / 085

梨 / 087

山楂 / 088

橘 / 089

橙 / 092

柚 / 093

杨梅 / 093

樱桃 / 094

荔枝 / 095

椰子 / 097

无花果 / 098

甜瓜 / 098

西瓜 / 099

葡萄 / 100

猕猴桃 / 101

甘蔗 / 101

诸果有毒 / 102

第七卷

木部

柏 / 103

松 / 105

檀香 / 108

梧桐 / 109

槐 / 110

柳 / 112

桑 / 114

枸杞·地骨皮 / 118

琥珀 / 120

竹 / 121

第八卷

鳞部、介部

鲤鱼 / 125

青鱼 / 126

鲫鱼 / 127

鲈鱼 / 129

?鱼 / 129

虾 / 130

鲍鱼 / 130

鱼子 / 131

蟹 / 132

牡蛎 / 134

蚌 / 135

文蛤 / 135

蜗螺 / 136

诸鱼有毒 / 137

第九卷

禽部、兽部

鹅 / 138

鸡 / 139

鸽 / 143

豕 / 144

羊 / 146

牛 / 148

马 / 150

驴 / 152

驼 / 153

酪 / 154

阿胶 / 155

牛黄 / 155

诸鸟有毒 / 156

诸肉有毒 / 156

解诸肉毒 / 157


  作者介绍

李时珍(1518-1593)中国古代医药学家,明朝人,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精彩书摘

第五卷 菜部

【释名】草钟乳、起阳草。

【集解】[时珍曰]韭丛生丰本,长叶青翠。可以根分,可以子种。其性

内生,不得外长。叶高三寸便剪,剪忌日中。一岁不过五剪,收子者只

可一剪。八月开花成丛,收取腌藏供馔,谓之长生韭,言剪而复生,

久而不乏也。九月收子,其子黑色而扁,须风处阴干,勿令浥郁。北人

至冬移根于土窖中,培以马屎,暖则即长,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

黄嫩,谓之韭黄,豪贵皆珍之。韭之为菜,可生可熟,可菹可久,乃菜

中zui有益者也。罗愿《尔雅翼》云:物久必变,故老韭为苋。

【气味】辛、微酸,温,涩,无毒。

【主治】归心,安五脏,除胃中热,利病患,可久食。(《别录》)叶:

煮鲫鱼酢食,断卒下痢。根:入生发膏用。(弘景)根、叶:煮食,温

中下气,补虚益阳,调和脏腑,令人能食,止泄血脓,腹中冷痛。生捣

汁服,主胸痹骨痛不可触者,又解药毒,疗狂狗咬人数发者,亦涂诸

蛇虺、蝎虿、恶虫毒。(藏器)煮食,充肺气,除心腹痼冷痃癖。捣汁

服,治肥白人中风失音。(《日华》)煮食,归肾壮阳,止泄精,暖腰膝。

(宁原)炸熟,以盐、醋空心吃十顿,治胸膈噎气。捣汁服,治胸痹刺

痛如锥,即吐出胸中恶血甚验。又灌初生小儿,吐去恶水恶血,永无

诸病。(诜)主吐血唾血,衄血尿血,妇人经脉逆行,打扑伤损及膈

噎病。捣汁澄清,和童尿饮之,能消散胃脘瘀血,甚效。(震亨)饮生

汁,主上气喘息欲绝,解肉脯毒。煮汁饮,止消渴盗汗。熏产妇血运,

洗肠痔脱肛。(时珍)

【发明】[时珍曰]韭,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

而补中。入足厥阴经,乃肝之菜也。《素问》言心病宜食韭,《食鉴本

草》言归肾,文虽异而理则相贯。盖心乃肝之子,肾乃肝之母,母能

令子实,虚则补其母也。道家目为五荤之一,谓其能昏人神而动虚阳

也。有一贫叟病噎膈,食入即吐,胸中刺痛。或令取韭汁,入盐、梅、

卤汁少许,细呷,得入渐加,忽吐稠涎数升而愈。此亦仲景治胸痹用

薤白,皆取其辛温能散胃脘痰饮恶血之义也。

【附方】

夜出盗汗:韭根四十九根,水二升,煮一升,顿服。(《千金方》)

消渴引饮:韭苗日用三五两,或炒或作羹,勿入盐,入酱无妨。吃

至十斤即住,zui效。过清明勿吃。有人病此,引饮无度,得此方而愈。

(秦宪副方)

喉肿难食:韭一把,捣熬傅之。冷即易。(《千金方》)

水谷痢疾:韭叶作羹、粥、炸、炒,任食之,良。(《食医心镜》)

脱肛不收:生韭一斤切,以酥拌炒熟,绵裹作二包,更互熨之,

以入为度。(《圣惠》)

痔疮作痛:用盆盛沸汤,以器盖之,留一孔。用洗净韭菜一把,

泡汤中。乘热坐孔上,先熏后洗,数次自然脱体也。(《袖珍方》)

牙齿虫:韭菜连根洗捣,同人家地板上泥和,傅痛处腮上,

以纸盖住。一时取下,有细虫在泥上,可除根。又方:韭根十个,川椒

二十粒,香油少许,以水桶上泥同捣,傅病牙颊上。良久有虫出,数次

即愈也。

食物中毒:生韭汁服数升良。(《千金》)

韭子

【气味】辛、甘,温,无毒。

【主治】梦中泄精,溺白。(《别录》)暖腰膝,治鬼交,甚效。(《日

华》)补肝及命门,治小便频数、遗尿,女人白淫、白带。(时珍)

【附方】

梦遗溺白:[藏器曰]韭子,每日空心生吞一二十粒,盐汤下。《圣

惠》:治虚劳伤肾,梦中泄精。用韭子二两,微炒为末。食前温酒服二

钱匕。

虚劳溺精:用新韭子二升(十月霜后采之),好酒八合渍一宿。以

晴明日,童子向南捣一万杵。平旦温酒服方寸匕,日再服之。(《外台

秘要》)

梦泄遗尿:韭子二升,稻米三升,水一斗七升,煮粥取汁六升,分

三服。(《千金方》)

玉茎强中:玉茎强硬不痿,精流不住,时时如针刺,捏之则痛,其

病名强中,乃肾滞漏疾也。用韭子、破故纸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

水一盏,煎服。日三即住。(《夏子益奇方》)

腰脚无力:韭子一升拣净,蒸两炊久,暴干,簸去黑皮,炒黄捣

粉。安息香二大两,水煮一二百沸,慢火炒赤色,和捣为丸梧子大。如

干,入少蜜。每日空腹酒下三十丸。以饭三五匙压之,大佳。(崔元亮

《海上方》)

女人带下:及男子肾虚冷,梦遗。用韭子七升,醋煮千沸,焙研

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千金方》)

烟熏虫牙:用瓦片煅红,安韭子数粒,清油数点,待烟起,以筒

吸引至痛处。良久以温水漱,吐有小虫出为效。未尽再熏。(《救急易

方》)

【释名】芤、菜伯、和事草、鹿胎。

【集解】[时珍曰]冬葱即慈葱,或名太官葱。谓其茎柔细而香,可以

经冬,太官上供宜之,故有数名。汉葱一名木葱,其茎粗硬,故有木

名。冬葱无子。汉葱春末开花成丛,青白色。其子味辛色黑,有皱纹,

作三瓣状。收取阴干,勿令浥郁,可种可栽。

葱茎白

【气味】辛,平。叶:温。根须:平。并无毒。

【主治】作汤,治伤寒寒热,中风面目浮肿,能出汗。(《本经》)伤寒

骨肉碎痛,喉痹不通,安胎,归目益目睛,除肝中邪气,安中利五脏,

杀百药毒。根:治伤寒头痛。(《别录》)主天行时疾,头痛热狂,霍

乱转筋,及奔豚气、脚气,心腹痛,目眩,止心迷闷。(大明)通关节,

止衄血,利大小便。(孟诜)治阳明下痢、下血。(李杲)达表和里,止

血。(宁原)除风湿,身痛麻痹,虫积心痛,止大人阳脱,阴毒腹痛,

小儿盘肠内钓,妇人妊娠溺血,通乳汁,散乳痈,利耳鸣,涂猘犬伤,

制蚯蚓毒。(时珍)杀一切鱼、肉毒。(士良)

【发明】[时珍曰]葱乃释家五荤之一。生辛散,熟甘温,外实中空,

肺之菜也,肺病宜食之。肺主气,外应皮毛,其合阳明。故所治之症

多属太阴、阳明,皆取其发散通气之功,通气故能解毒及理血病。气

者血之帅也,气通则血活矣。金疮磕损,折伤血出,疼痛不止者,王璆

《百一选方》用葱白、砂糖等分研封之。云痛立止,更无痕瘢也。葱

叶亦可用。又葱管吹盐入玉茎内,治小便不通及转脬危急者,zui有捷

效。余常用治数人得验。

【附方】

感冒风寒:初起。即用葱白一握,淡豆豉半合,泡汤服之,取汗。

(《濒湖集简方》)

伤寒头痛:如破者。连须葱白半斤,生姜二两,水煮温服。(《活

人书》)

时疾头痛:发热者。以连根葱白二十根,和米煮粥,入醋少许,热

食取汗即解。(《济生秘览》)

数种伤寒:初起一、二日,不能分别者,用上法取汗。

伤寒劳复:因交接者,腹痛卵肿。用葱白捣烂,苦酒一盏,和服

之。(《千金方》)

风湿身痛:生葱擂烂,入香油数点,水煎,调川芎?、郁金末一

钱服,取吐。(《丹溪心法》)

小儿秃疮:冷泔洗净,以羊角葱捣泥,入蜜和涂之,神效。(杨氏)

刺疮金疮:百治不效。葱煎浓汁渍之,甚良。

金疮瘀血:在腹者。大葱白二十枚,麻子三升,杵碎,水九升,煮

一升半,顿服。当吐出脓血而愈。未尽再服。(并《千金方》)

【主治】煨研,傅金疮水入皲肿。盐研,傅蛇、虫伤及中射工、溪毒。

(《日华》)主水病足肿。(苏颂)利五脏,益目精,发黄疸。(思邈)

【发明】[时珍曰]按:张氏《经验方》云:金创折伤血出,用葱白连

叶煨热,或锅烙炒热,捣烂傅之,冷即再易。石城尉戴尧臣,试马损

大指,血出淋漓。余用此方,再易而痛止。翌日洗面,不见痕迹。宋推

官、鲍县尹皆得此方,每有杀伤气未绝者,亟令用此,活人甚众。又凡

人头目重闷疼痛,时珍每用葱叶插入鼻内二三寸并耳内,气通即便清

爽也。

【附方】

水病足肿:葱茎叶煮汤渍之,日三五次妙。(韦宙《独行方》)

小便不通:葱白连叶捣烂,入蜜,合外肾上,即通。(《永类钤方》)

疮伤风水:肿疼。取葱青叶和干姜、黄檗等分,煮汤浸洗,立愈。

(《食疗》)

蜘蛛咬疮:遍身生疮。青葱叶一茎去尖,入蚯蚓一条在内,待化

成水,取点咬处即愈。(李绛《兵部手集》)

代指毒痛:取萎黄葱叶煮汁,热渍之。(《千金方》)

【气味】辛,温,滑,无毒。

【主治】溺血,饮之。解藜芦及桂毒。(《别录》)散瘀血,止衄止痛,

治头痛耳聋,消痔漏,解众药毒。(时珍)能消桂为水,化五石,仙方

所用。(弘景)

【发明】[时珍曰]葱汁即葱涕,功同葱白。古方多用葱涎丸药,亦取

其通散上焦风气也。《胜金方》:取汁入酒少许滴鼻中,治衄血不止,

云即觉血从脑散下也。又唐瑶《经验方》,以葱汁和蜜少许服之,亦

佳。云邻媪用此甚效,老仆试之亦验。二物同食害人,何以能治此

疾?恐人脾胃不同,非甚急不可轻试也。

【附方】

金疮出血:不止。取葱炙热,挼汁涂之即止。(《梅师方》)

火焰丹毒:从头起者。生葱汁涂之。

痔瘘作痛:葱涎、白蜜和涂之,先以木鳖子煎汤熏洗,其冷如冰

即效。一人苦此,早间用之,午刻即安也。(《唐仲举方》)

解钩吻毒:面青口噤欲死。以葱涕啖之,即解。(《千金》)

【主治】通气。(孟诜)疗饱食房劳,血渗入大肠,便血肠澼成痔,日

干,研末,每服二钱,温酒下。(时珍)

【附方】

喉中肿塞:气不通者。葱须阴干为末,每用二钱,入蒲州胆矾末

一钱,和匀。每用一字,吹之。(杜壬方)

【主治】心脾痛如锥刀刺,腹胀。用一升,同吴茱萸一升,水一大升八

合,煎七合,去滓,分三服,立效。(颂,出崔元亮方)

【气味】辛,大温,无毒。

【主治】明目,补中气不足。(《本经》)温中益精。(《日华》)宜肺,

归头。(思邈)

【附方】

眼暗补中:葱子半斤为末,每取一匙,水二升,煎汤一升半,去

滓,入米煮粥食之。亦可为末,蜜丸梧子大,食后米汤服一二十丸,日

三服。(《食医心镜》)

【释名】小蒜、茆蒜、荤菜。

【集解】[时珍曰]家蒜有二种:根茎俱小而瓣少,辣甚者,蒜也,小

蒜也;根茎俱大而瓣多,辛而带甘者,葫也,大蒜也。按:孙炎《尔雅

正义》云:帝登蒚山,遭莸芋毒,将死,得蒜啮食乃解,遂收植之,能

杀腥膻虫鱼之毒。又孙愐《唐韵》云: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种归。

据此则小蒜之种,自蒚移栽,从古已有。故《尔雅》以蒚为山蒜,所以

别家蒜也。大蒜之种,自胡地移来,至汉始有。故《别录》以葫为大

蒜,所以见中国之蒜小也。又王祯《农书》云:一种泽蒜,zui易滋蔓,

随劚随合。熟时采子,漫散种之。吴人调鼎多用此根作菹,更胜葱、韭

也。按:此正《别录》所谓小蒜是也。其始自野泽移来,故有泽名,而

寇氏误作宅字矣。诸家皆以野生山蒜、泽蒜解家莳之小蒜,皆失于详

考。小蒜虽出于蒚,既经人力栽培,则性气不能不移。故不得不辨。

【气味】辛,温,有小毒。

【主治】归脾肾,主霍乱,腹中不安,消谷,理胃温中,除邪痹毒气。

(《别录》)主溪毒。(弘景)下气,治蛊毒,傅蛇、虫、沙虱疮。(《日

华》)涂丁肿甚良。(孟诜)

【主治】心烦痛,解诸毒,小儿丹疹。(思邈)

【附方】

阴肿如刺:汗出者。小蒜一升,韭根一升,杨柳根二斤,酒三升,

煎沸乘热熏之。(《永类方》)


  前言

前言

早在两千年前,汉代人就称药物为本草,从此有关

药物著作,多以本草命名。本草不仅仅包含植物,它们

中有的长在田埂,有的隐身山林,有的畅游水中,有的展

翅高空,尽管“出身”各有不同,但都遵循自家天性,保

存了各自独特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在人们的日常饮食、

保健养生、疾病防治等方面都发挥了不错的功效,得到

老百姓的认可和赞许。

在诸多知名的本草典籍里,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这颗明珠显得尤为璀璨。《本草纲目》是

李时珍倾尽毕生精力和智慧,参考近千部医药著作,在

对古代本草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完成的,全书共两

百多万字,集几千年的食物、药物的种植、收采、调制及

医养功效之大成,对后世食物养疗学、饮食烹饪学、医

药学、动物学、种植学等都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东

方医学巨典”,并于17世纪流传到海外,先后被译成英、

法、德、日等多种文字,对中国及世界药学的发展都做出

了巨大贡献。

有人说,《本草纲目》是已经过时的医学作品。理

由是,其中很多物品药材已经不合时宜或再难找到。事

实上,《本草纲目》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其可贵之处在于

总结了前人所不能概括知道的诸多中药材常识,对现今

的中医学发展有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其所涵盖的养生

领域,如养颜、长寿及其他日常保健等,更包含着值得我

们学习的宝贵智慧。

在现代医学越来越发达的,古老的中医智慧并

未消失,人们对传统中草药依旧充满着热情。随着中医

的复兴和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疗效

和相比西医药剂更小的副作用而越来越多地被现代人

所认识和接受。《本草纲目》不再只是一部“典重奥涩”

的医用典著,中医学家们也开始研究如何将其运用在家

庭日常养生保健上。

《本草纲目》卷宗分类丰富,内容太过广博,给一

般读者的学习和使用带来了诸多不便。为解决这一难

题,我们怀着弘扬祖国医学的诚心,本着“取古人之要

义,为现代人所实用”的原则,对《本草纲目》进行了选

编,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裨益。

原序

纪称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辨明珠。故萍实商

羊,非天明莫洞。厥后博物称华,辨字称康,析宝玉称倚

顿,亦仅仅晨星耳。楚蕲阳李君东璧,一日过予弇山园

谒予,留饮数日。予窥其人,晬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

然谈论也,真北斗以南一人。解其装,无长物,有《本草

纲目》数十卷。谓予曰:时珍,荆楚鄙人也。幼多羸疾,

质成钝椎;长耽典籍,若啖蔗饴。遂渔猎群书,搜罗百

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

得处,辄著数言。古有《本草》一书,自炎黄及汉、梁、

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第其中舛谬差讹遗

漏,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

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

者绳之。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

分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卷。虽非集成,亦粗大备,僭

名曰《本草纲目》,愿乞一言以托不朽。予开卷细玩,每

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

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

用也。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如

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

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

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

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李君用心嘉

惠何勤哉。噫!碔玉莫剖,朱紫相倾,弊也久矣。故辨专

车之骨,必俟鲁儒;博支机之石,必访卖卜。予方著《弇

州卮言》,恚博古如《丹铅卮言》后乏人也,何幸睹兹集

哉。兹集也,藏之深山石室无当,盍锲之,以共天下后世

味《太玄》如子云者。

时万历岁庚寅春上元日,弇州山人凤洲王世贞

拜撰。



《养生智慧:身心和谐之道》 一、 导言:探寻生命本源,追求身心和谐 在滚滚红尘之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追寻着生命的意义,渴望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宁静的心灵。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往往让我们忽略了内在的呼唤,甚至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被各种信息洪流裹挟,被物质欲望牵引,渐渐远离了生命最本真的状态。《养生智慧:身心和谐之道》正是一本旨在引领我们重拾健康,回归生命本源的著作。它不是简单的医学宝典,也不是浅尝辄止的养生秘籍,而是融汇了古今中外、博大精深的养生理念,探寻一条真正能够实现身心和谐的悠长之道。 本书并非直接摘录古籍,而是基于对中国传统哲学、医学、文化精髓的深入理解,结合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提炼出的普适性养生智慧。它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易于实践的养生体系,让健康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我们相信,真正的养生,在于理解生命的规律,顺应自然的节律,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二、 身体的奥秘:夯实健康之基石 健康的身体是一切追求的根本。本书首先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身体的奥秘,理解生命运作的内在规律。我们不会止步于疾病的表象,而是着眼于健康的本质。 1. 精气神的物质基础: 从宏观到微观,本书将解析生命活动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将探讨“精”的涵义,它不仅是生殖之精,更是生命的本源物质,是构成人体的精髓。如何通过饮食、睡眠、劳逸结合等方式来充盈和固摄我们的“精”,是本书关注的重点。 2. 气血的运行与调养: 传统医学强调“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行”。我们将深入剖析“气”与“血”在人体内的运行机制,理解它们如何濡养五脏六腑,维持生命活动。书中将提供大量关于如何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的实用方法,例如特定的按摩手法、呼吸练习、药食同源的调养品推荐等。我们将解释为何某些食物能够补益气血,为何某些情绪会阻碍气血运行,并提供相应的调理建议。 3. 五脏六腑的和谐奏鸣: 五脏六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共同协作,形成一个精密的生命系统。本书将一一解析肝、心、脾、肺、肾等主要脏腑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将重点探讨如何通过调整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情绪管理等方式,来调养每一个脏腑,使其发挥最佳功能,避免失衡。例如,我们将讨论肝郁如何影响消化,肾虚如何导致衰老,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食物和生活方式来温补肾阳,滋养肝阴。 4. 饮食的智慧: “医食同源”,食物是滋养身体最直接的途径。本书将颠覆许多被误导的饮食观念,回归食物的本真。我们将从食物的性味归经、寒热温凉等角度,来解读不同食物的养生功效。本书不会提供僵化的食谱,而是教导读者如何根据自身的体质、季节变化、身体状况来灵活选择和搭配食物,达到“食疗”的最佳效果。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以及它们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让你成为自己身体的“营养师”。 5. 睡眠的疗愈力量: 睡眠是身体自我修复和能量补充的关键时刻。本书将揭示高质量睡眠的奥秘,分析失眠的常见原因,并提供科学有效的改善方法。我们将从生理学和心理学两个层面来探讨睡眠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有助于放松身心、促进睡眠的技巧,如睡前冥想、香薰疗法、调整卧室环境等。 6. 运动的生命活力: 适度的运动能够强健体魄,疏通经络,提升免疫力。本书将介绍多种适合不同人群的养生运动,并强调“动静结合”的理念。我们将从传统功法如太极、八段锦,到现代运动如瑜伽、慢跑,为您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并解析不同运动对身体各方面的益处。我们将教导您如何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运动方式,以及如何通过运动来平衡身心,激发内在的生命活力。 三、 心灵的宁静:滋养精神之花园 健康的身心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一旦身体出现不适,情绪往往随之波动;反之,负面情绪也会侵蚀身体健康。本书将重点关注心灵的成长与宁静。 1. 情志的调养: 传统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失常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本书将深入剖析各种负面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并提供行之有效的调理方法。我们将引导读者认识自己的情绪模式,学习如何积极地面对和疏导情绪,避免情绪的过度起伏对身体造成伤害。我们将分享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如正念冥想、情绪释放练习、积极心理学应用等。 2. 精神的涵养: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本书将强调精神在养生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培养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态度,来提升自身的生命能量。我们将鼓励读者发掘生命的意义,寻找内心的平静,从而实现精神的升华。我们将介绍一些能够滋养精神的活动,如阅读、艺术欣赏、亲近自然、发展兴趣爱好等。 3. 意念的力量: “意念”是连接身心世界的桥梁。本书将探讨意念在健康中的作用,并介绍如何通过积极的意念来引导身体的康复。我们将介绍一些意念疗法,如自我暗示、可视化训练等,帮助读者激发身体的自愈能力。 4. 智慧的启迪: 真正的养生,不仅是身体的保养,更是智慧的增长。本书将从更深层次探讨生命的真谛,引导读者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从而更加珍惜当下,活出精彩。我们将分享一些关于人生哲学、生命智慧的思考,帮助读者建立起更广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环境的和谐:顺应自然的法则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整体。顺应自然规律,与环境和谐相处,是实现长寿健康的关键。 1. 四季养生: 自然界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四季更迭,气候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本书将详细讲解如何在不同的季节进行相应的养生调理,以适应气候的变化,趋利避害。我们将分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法则,以及如何在每个季节调整我们的起居、饮食、运动,以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 2. 起居的规律: 规律的作息是健康的基础。本书将强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特点,提供科学的起居建议,帮助读者建立健康的生物钟。我们将深入分析熬夜、不规律作息对身体的危害,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 3. 劳逸的平衡: 工作和休息的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力的重要环节。本书将引导读者认识到过度劳累的危害,并提供有效的放松和恢复身心的方法。我们将强调“劳有所得,逸有所获”的理念,帮助读者找到工作与生活的最佳平衡点。 4. 环境的净化: 外部环境的污染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本书将提醒读者关注自身所处的环境,并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净化环境的方法,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选择天然环保的家居用品等。 五、 结语:开启健康人生新篇章 《养生智慧:身心和谐之道》不是一本速成的指南,而是一段探索与实践的旅程。它所提供的,并非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开启健康人生新篇章的钥匙。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获得: 全新的健康认知: 摆脱对健康的片面理解,建立起系统、科学的健康观。 实用的养生方法: 掌握一系列易于实践的饮食、运动、情绪调理技巧。 内在的平和力量: 学习如何管理情绪,提升心境,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顺应自然的智慧: 懂得如何根据自然规律调整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本书的目标,是帮助您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活出充实、健康、快乐的人生。它将陪伴您,一步一步,走向身心和谐的美好境界。愿您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收获满满,开启属于自己的健康人生新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本草纲目》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在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作为一本国学经典精粹,它忠实地保留了原文的权威性,让读者能够直接接触到最原始、最核心的知识体系。但它又绝非束之高阁的学术孤品,那些细致入微的注释和通俗易懂的译文,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常常在午后,泡上一壶清茶,捧着这本书,时而沉浸在对某种药材的奇妙功效的惊叹中,时而跟随译文的指引,理解古人对疾病的朴素认知和治疗智慧。书中的插图,虽然篇幅有限,但每一幅都绘制得相当精细,或描绘药材的形态,或展示相关的器具,为文字增添了视觉的辅助,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象化,记忆也更深刻。我尤其喜欢它对某些药材的“附方”和“验方”的记载,那些来自民间、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的经验,其价值远超理论推敲,为现代人的养生保健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知识的“厚度”和“温度”。“厚度”体现在其内容的博大精深,它涵盖了植物、动物、矿物等极为广泛的药材种类,并对每一种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用法、禁忌等做了详尽的阐述,其系统性和科学性令人叹服。而“温度”,则体现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的仁心仁术,以及历代医者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译文和注释的加入,让这份“温度”得以穿越时空,触及当代读者。我曾经因为一个小小的身体不适,在书中找到了对应的药材和食疗方法,亲身体验后,效果竟然出乎意料的好。这让我更加坚信,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是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和传承的。这本书不只是一个冰冷的知识载体,它更像是一本充满生命力的指南,引导我们认识自己,关爱自己,并以一种更健康、更和谐的方式生活。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一丝宁静与治愈。作为一名现代都市人,我们常常被各种健康问题困扰,从亚健康到慢性病,西医的治疗固然有效,但总觉得缺乏一种由内而外的调养。而《本草纲目》,这本书所承载的中国传统医药养生智慧,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教授你如何“治病”,更重要的是如何“养生”,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起居、药食同源的理念,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读这本书,就像与一位智慧的长者对话,他告诉你如何顺应自然,如何辨证施治,如何根据季节、体质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书中的原文虽然古老,但在注释和译文的帮助下,其内在的科学性和人文关怀依然闪闪发光。我常常在阅读中感悟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以及他们所拥有的那种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这对于我反思当下的生活方式,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评分

初识《本草纲目》这本鸿篇巨制,实在是被它浩如烟海的医药知识所震撼。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医药养生方面颇感兴趣,寻觅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易读性的书籍已久。这本《本草纲目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医药养生读本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便是我近期的宝藏。拿到书的那一刻,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就让人心生敬意。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熟悉的、古朴的汉字,仿佛穿越时空,与李时珍本人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尤其欣赏其“文白对照”的设计,对于像我这样并非古文专家但又渴望深入了解原文精髓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福音。对照着白话文的注释和译文,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古语变得鲜活起来,药材的性味、功效、配伍,以及疾病的症状、治疗方法,都仿佛有了生命,在脑海中徐徐展开。它不仅仅是一本医药典籍,更是一部浓缩了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百科全书,让我对“草本”、“药物”、“养生”这些词汇有了全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去阅读其经典。而《本草纲目》,作为中华医药文化的集大成者,其地位不言而喻。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医药养生读本》的处理方式,无疑是对这份珍贵遗产的一次致敬和普及。它以一种现代读者能够接受的方式,将李时珍老先生的毕生心血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它的排版设计,清晰明了,即使在阅读原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也可以很方便地在旁边找到注释。翻译的语言也十分贴切,既保留了原文的意思,又避免了过于生硬的白话。我曾经尝试过阅读一些未经整理的古籍,过程十分艰辛,常常因为理解上的障碍而半途而废。但这本书,它给了我继续深入的动力和信心。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医药在漫长历史中的发展脉络,理解了古人是如何通过观察、实践来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力量,是任何一本现代的医药书籍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还不错吧,便于携带。

评分

好东东

评分

不好,破东西,不要买

评分

给孩子准备的,还不错,感觉自己看了也受益。

评分

很好,篇章简洁!特别推荐

评分

感觉挺划算的

评分

这是补买的!

评分

医药经典国粹经典需要慢慢品读。

评分

感觉内容不全,没有注释,也没有配图,挺薄的一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