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化学说(第2版)

语法化学说(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鲍尔·J·霍伯尔,伊丽莎白·克劳丝·特拉格特 著,梁银峰 译
图书标签:
  • 语法学
  • 化学
  • 语言学
  • 认知科学
  • 隐喻
  • 概念隐喻
  • 认知隐喻
  • 框架语义学
  • 语言哲学
  • 修辞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61833
版次:2
商品编码:1008352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8
字数:3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语法化学说》(第2版)自一版以来的十年间,涌现了大量新的理论上和方法论上的问题,第二版据此对一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这次修订还大大扩充了参考书目。第二版对近年来争论的热点问题,即演变的单向性和在克里奥耳化中语法化的作用尤为关注。
  对所有关注语法形式发展的语言学家来说,《语法化学说》将是一本富有价值而引人入胜的教科书。人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读者也将会欣赏《语法化学说》(第2版)对于语言、结构和运用之间相互作用所反映出来的真知灼见。

内容简介

  本书综合介绍了语法化学说,即借以使词汇项和结构进入某种语言环境以表示语法功能的演变,一旦这些词汇项和结构发生了语法化,它们继续发展出新的语法功能。因此,名词和动词可以历时演变为语法成分,如格标记、句子连接词和助动词等。两位作者综合了语言学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历史语言学、话语分析和语用学等。资料取自多种语言,包括埃维语、芬兰语、法语、印地语、赫梯语、日语、马来语等,其中尤以英语为主。
  本书自一版以来的十年间,涌现了大量新的理论上和方法论上的问题,第二版据此对一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这次修订还大大扩充了参考书目。第二版对近年来争论的热点问题,即演变的单向性和在克里奥耳化中语法化的作用尤为关注。
  对所有关注语法形式发展的语言学家来说,《语法化学说》将是一本富有价值而引人入胜的教科书。人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读者也将会欣赏本书对于语言、结构和运用之间相互作用所反映出来的真知灼见。
  鲍尔·J·霍伯尔 (JPAUL J. HOPPER )是卡内基梅隆大学人文学科的杰出教授,他出版的著作有《语法化学说》(与Elizabeth Closs Traugott合作,剑桥大学出版社,1993年)、《语法简述》(1999年)、《语法化的限制》(与Anna Guacalone�睷amat合编,1998年)、《频率与语言结构的产生》(与Joan Bybee合编,2001年)。
  伊丽莎白·克劳丝·特拉格特(ELIZABETH CLOSS TRAUGOTT)是斯坦福大学语言学系和英语系教授。她出版的著作有《英语历史句法》(1972年)、《文学学生的语言学》(与Mary L. Pratt合作,1980年)、《语法化学说》(与Paul J. Hopper合作,剑桥大学出版社,1993年)、《语义变化的规则性》(与Richard B. Dasher合作,剑桥大学出版社,2001年)。

作者简介

  鲍尔·J·霍伯尔 (JPAUL J. HOPPER )是卡内基梅隆大学人文学科的杰出教授,他出版的著作有《语法化学说》(与Elizabeth Closs Traugott合作,剑桥大学出版社,1993年)、《语法简述》(1999年)、《语法化的限制》(与Anna Guacalone�睷amat合编,1998年)、《频率与语言结构的产生》(与Joan Bybee合编,2001年)。
  伊丽莎白·克劳丝·特拉格特(ELIZABETH CLOSS TRAUGOTT)是斯坦福大学语言学系和英语系教授。她出版的著作有《英语历史句法》(1972年)、《文学学生的语言学》(与Mary L. Pratt合作,1980年)、《语法化学说》(与Paul J. Hopper合作,剑桥大学出版社,1993年)、《语义变化的规则性》(与Richard B. Dasher合作,剑桥大学出版社,2001年)。

目录

导言

第二版序言与致谢

1 前言
1.1 引言
1.2 什么是语法化了的形式?
1.2.1 语法形式的初步分类
1.2.2 斜坡
1.2.3 迂说法和附加词缀法
1.3 语法化再举例
1.3.1 Lets
1.3.2 一个西非标补词
1.3.3 一致关系标记
1.4 语法化和语言结构
1.5 语法化和语言演变的方向性
1.6 结论

2 语法化的历史
2.1 引言
2.2 早期的语法化研究
2.3 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语法化研究
2.4语法化研究的最近趋势

3 机制:重新分析和类推
3.1 引言
3.2 关于演变的一些背景设想
3.2.1 归纳、演绎和估推
3.2.2 谁是语言学习者?
3.2.3 遗传天赋问题
3.2.4 创新和扩展
3.3 重新分析
3.3.1 法语的屈折将来时
3.3.2 英语的情态助动词
3.4 重新分析的独立性和语法化
3.4.1 词序演变
3.5 类推/规则的泛化
3.6 重新分析和类推的不同结果
3.7 结论

4 语用因素
4.1 引言
4.2 推理和意义演变
4.2.1 语义学和语用学
4.2.2 形式意义之间的关系:同形异义和一词多义
4.2.3 会话和会话推理
4.3 语用推理在语法化中的作用
4.3.1 隐喻过程
4.3.2 转喻过程
4.4 作为解决问题的隐喻和转喻
4.5 语用强化和“淡化”
4.6 结论

5 单向性假设
5.1 引言
5.2 泛化
5.2.1 意义的泛化
5.2.2 语法功能的泛化
5.3 非范畴化
5.3.1 从名词到词缀的斜坡
5.3.2 从动词到词缀的斜坡
5.3.3 多重路径
5.4 参与单向性的某些过程
5.4.1 特化
5.4.2 分化
5.4.3 更新
5.5 单向性的共时结果:层次
5.6 频率
5.6.1 频率结果
5.6.2 频率的共时研究
5.6.3 频率的历时研究
5.7 单向性的反例
5.8 构拟过程中单向性的使用
5.9 结论
6 从句内部的形态演变

6.1 引言
6.2 形态化
6.2.1 附着形式的某些特征
6.2.2 附着形式的位置
6.2.3 融合过程和语素次序中的语义“相关”因素
6.2.4 形态化过程中的语音伴随物
6.3 聚合体的发展
6.4 论元结构标记: 功能语义等级和形态泛化
6.4.1 波斯语中的宾语标记
6.4.2 从统计学角度看作格标记
6.5 丧失
6.6 结论

7 跨从句的语法化
7.1 引言
7.2 从句组合结构斜坡
7.2.1 并列结构
7.2.2 主从结构
7.2.3 从属结构
7.3 从句连接成分的语法化
7.4 复合句结构的发展举例
7.4.1 英语的That补语
7.4.2 阿卡底亚语的引用say结构
7.4.3 英语和赫梯语中的关系从句
7.5 从复合句到简单从句
7.5.1 拉萨语中从从句链接到动词屈折
7.5.2 两个连接从句重新分析为单一从句
7.5.3 当代英语中从主要从句结构到句子状语
7.6 从句组合中单向性的一些反例
7.7 结论

8 极端语言接触环境下的语法化
8.1 引言
8.2 皮钦语和克里奥耳语的基本特征
8.2.1 皮钦语的一些特征
8.2.2 克里奥耳语的一些特征
8.3 皮钦语和克里奥耳语对语言演变的启示
8.3.1 儿童语言习得和成人语言习得的对比
8.3.2 简化和细化
8.4 皮钦语和克里奥耳语对于语法化的具体启示

9 结语和对于今后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引用语言目录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2 语法化的历史
  2.1 引言
  语法化是对语法形式的研究,但语法形式不能定义和看作静止的客体而应该定义和看作经历演变的实体。语法化已经拥有了众多的研究学者,并已获得了基于许多不同的方式对它的特点所进行的描述,在各个时期它都占据了语言学的中心或者次要位置。在本章中,我们将对早期语法化研究中一些主要人物的思想作一个简要概述,提及一些对该分支感兴趣的当代语言学家,简短概括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有关其他语法化历史的概述可参看C.Lehmann(1995[1982])以及Heine,Claudi和Hunnemeyer(1991a)。
  2.2 早期的语法化研究
  “语法化”这个词明显是由法国语言学家Antoine Meillet创造的,他又是一位印欧语系语言学家,曾一度是索绪尔的学生。在一个著名的定义中,Meillet写下“语法特点归因于以前的自主词”(Meillet 1912:131)。不过Meillet关于语法形式来源的想法是建立在更早的前人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即坚定地假设人类的言语经历了演化式的发展。
  关于语法形式的来源,最为复杂的探索大概是由德国哲学家和人文主义者Wihelm von HLImboldt(1767-1835)提出来的。在一篇于1822年发表的名为“关于语法形式的产生及其对思想进化的影响”的演讲中,Humboldt提出语言的演化阶段早于人类语言的语法结构,处于这种演化阶段的语言只能表达具体的想法。他认为语法是通过处于明显阶段中的具体想法的相配逐渐演化产生的。
  在第一阶段,只有事物可以指称,具体物体的相互关系由于在话段中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不得不依靠听话人来推断。按现代术语,我们姑且把这个阶段称之为“语用的”或“基于话语的”阶段(Giv6n1979:223)。最后,那些被提及物体的某种次序逐渐成为惯例,于是这种固定的词序引出第二个阶段(今天我们姑且称之为“句法的”)。在这个阶段,某些词开始在“实质的”(即具体的)意义和形式的(即结构的或语法的)意义之间摇摆不定,其中一些词在话段中专门用于承担更多关系的功能。在第三个阶段,这些功能词松散地附加于实质词;按现代术语,姑且把这个阶段称之为“附着化”阶段。这样,“黏着性的”成对组合出现了,这个二项组合由一个实质词和一个关系词组成。在第四个阶段,这些黏着性的成对组合融合为综合的单一复合词。现在同时包含实质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干和(屈折)词缀产生了;我们姑且把这个阶段看作“形态”阶段。在第四个阶段,其中的一些功能词会以表示语法关系的纯粹形式指示词的身份继续存在。功能词的存在可由它们的形式和意义得以反映出来;在长期的使用中,它们的惯用意义逐渐丧失,语音也逐渐弱化。

前言/序言

  
《语法化学说(第2版)》图书简介 前言 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载体和情感交流的桥梁,其奥秘无穷。理解语言的运作机制,掌握精确而富有表现力的表达方式,是学术研究、文学创作、甚至日常生活沟通的关键。在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背后,隐藏着一套严谨而深刻的逻辑体系,这便是语言的“语法”。《语法化学说(第2版)》正是致力于揭示这套体系的内在规律,从全新的视角,以一种融汇贯通的“化学”思维,来解析语言的结构、功能及其演变。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枯燥的语法规则,而是将语法视为一种动态的、具有分子式般精确性的“物质”,通过“反应”、“结合”、“催化”、“沉淀”等化学过程的比喻,来解释语言单位如何组合、转化,以及词语和句子在特定语境下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即意义的生成与变化。第二版在第一版坚实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内容的深化与拓展,吸收了最新的语言学研究成果,并在理论阐释、案例分析以及方法论上都力求更加精炼与完备。 第一部分:语法之基——语言分子的构成与性质 语言的最小单位并非孤立存在,如同构成物质的原子,它们具有特定的“性质”和“反应性”。本部分将深入剖析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并阐释它们如何具备成为语言“分子”的潜质。 词汇的原子论:意符的构成与词性 本书将词汇视为语言世界的基础“原子”,每一个词汇都承载着特定的“意符”,即声音、形状与意义的结合体。我们将从“意符”的构成出发,解析词汇的内部结构,并引入“词性”的概念。词性并非静态的分类,而是描述了词汇在语言“反应”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如同某些原子更倾向于形成阳离子,某些则易于形成阴离子。我们将探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核心词性,以及介词、连词、助动词等功能性词汇,它们在构建句子“分子”的过程中起到的不同作用。尤其将深入分析某些词汇的“多重性质”,即它们在不同语境下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词性,这如同某些元素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氧化态,展现出其丰富的“反应”潜力。 语法的分子键:词语的组合与语序 当词汇“原子”相互吸引、结合时,便形成了更复杂的语言“分子”,即短语和句子。本部分将重点探讨“分子键”的形成机制,即词语之间的组合规则。我们将引入“语序”作为核心的“键合力”,解析不同语言在语序上的差异如何影响句子结构的稳定性与意义的表达。我们会分析主谓宾、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通过特定的语序来确立。例如,汉语的“定语+中心语”和英语的“modifier+head”结构,虽然形式不同,但其“粘合”作用却异曲同工。我们将探讨那些不受语序限制,仅靠词汇本身的“化学性质”即可确立关系的语言现象,以及语序在补充、强化意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句法的反应方程式:主谓结构与谓语成分 句子是语言最基本的“反应方程式”。本部分将聚焦于句子的核心——主谓结构,将其视为一个化学反应的核心“反应物”与“产物”的关系。我们将深入分析谓语的构成,包括动词、名词性谓语、形容词性谓语等,以及它们与主语之间如何形成“主谓一致”的“化学平衡”。我们将探讨谓语动词所代表的“反应类型”,例如,及物动词需要“反应物”接收“反应”,不及物动词则独立完成“反应”。句子中的宾语、补语、状语等成分,则如同反应过程中的“催化剂”、“副产物”或“反应条件”,它们极大地影响着整个“反应”的走向和结果。 第二部分:语法之变——语言的催化与转化 语言并非静止不变的化学体系,它时刻处于动态的“催化”与“转化”之中。本部分将探讨词语和句子在特定语境下的“化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丰富语言的表达力。 语境的催化作用:意义的生成与歧义的产生 词语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高度依赖于其所处的“语境”。本部分将深入阐释“语境”如同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或“反应环境”,它能够激活词汇的潜在意义,生成新的含义。我们将探讨同音词、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异化”现象,以及隐喻、转喻等修辞手法如何通过“化学转化”来创造出更加生动形象的表达。同时,我们也将分析“语境”如何在某些情况下导致“反应失控”,产生“歧义”,即同一个句子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具有多种解释,这如同某些反应条件下的副反应增多。 时态、体态与语气的化学反应:事件的演绎与主观视角 语言能够精准地描绘事件的发生过程、持续时间以及说话人的主观态度,这如同化学反应中的“时间”、“能量”和“催化剂”对反应进程的影响。本部分将以“化学反应”的视角,解读时态、体态和语气的语法功能。时态如同记录“反应”发生的时间点,体态则描述“反应”的进行状态(开始、持续、完成),语气则反映说话人对“反应”的态度(肯定、否定、疑问、祈使)。我们将分析不同语言如何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表达这些细微的语义差别。 句法的转化与嵌套:复杂句的构建与信息层次 简单的句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组合成更加复杂的结构,以承载更丰富的信息。本部分将重点探讨复杂句的构建机制,包括并列句、复合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等)的形成。我们将把这些复杂的句式视为“多步反应”或“套管式反应”,分析它们如何通过“嵌套”和“关联”来组织信息,形成清晰的逻辑层次。例如,定语从句如同在“主反应”的基础上进行的“附加反应”,它为被修饰语添加了更多的“化学性质”描述。 第三部分:语法之发展——语言的演变与规律 语言是生命体,具有演进的特性。本部分将从“化学演变”的宏观视角,审视语言的长期发展规律。 语言的“同位素”与“异构体”:方言与变体 同一门语言在不同地区、不同社群的传播,会产生“同位素”般的变体,即方言。本部分将分析方言的形成机制,将其类比为化学物质在不同环境下的“同位素效应”,即基本化学性质相似,但在某些细微的“反应性”上存在差异。我们将探讨词汇、语音、语法的“异构现象”,以及这些变体如何共同构成了语言的丰富“化学谱系”。 语言的“化石化”与“新生成”:词语的消失与创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知的变化,某些词语会逐渐“化石化”而消失,新的词语则不断“新生成”。本部分将从“化学演变”的角度,探讨词语的生命周期。我们将分析导致词语消失的原因,例如概念的过时、社会习惯的改变等,并将其视为一种“化学衰变”。而新词的产生,则如同在新的“催化剂”作用下发生的“新化学反应”,它们反映了人类对新事物的命名和对旧概念的重新解读。 语言接触的“催化聚合”:混合语与借词现象 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会产生“催化聚合”效应,即相互影响,产生混合语和大量的借词。本部分将以化学反应中的“催化聚合”来比喻语言接触带来的深刻变化。我们将分析借词的来源、传播途径以及它们如何融入目标语言的“化学体系”,丰富原有的词汇“库”,甚至改变原有的语法“结构”。 结语 《语法化学说(第2版)》希望通过这种新颖的视角,不仅帮助读者掌握语言的语法规则,更能激发读者对语言的深层理解与探索兴趣。语言的魅力,在于其内在的逻辑秩序与外在的灵活多变。通过“语法化学”的视角,我们得以窥见这门精妙绝伦的“学科”的本质,从而在我们的语言实践中,更加游刃有余,创作出更加精准、生动、富有生命力的表达。本书旨在成为一本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语言学入门读物,适合对语言学感兴趣的各界人士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偏学术性的书籍抱有很强的畏难情绪,担心内容过于晦涩难懂,充斥着大量只有圈内人才懂的“黑话”。然而,这本书的作者在复杂概念的阐释上展现了惊人的清晰度和耐心。他们似乎深谙如何将高深的理论拆解成易于消化的模块,并且善于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生活化的案例来辅助理解。我发现,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读者,也能通过循序渐进的阅读,构建起扎实的理解基础。特别是对于那些跨学科的交叉点,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没有让任何一方的知识体系显得薄弱,反而构建起一座坚固的知识桥梁。这种教学相长的写作风格,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我的专业资料库,发现很多工具书的更新速度简直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但这本书的更新频率和内容深度绝对是行业内的标杆。它似乎能预见到未来几年领域内可能出现的关键转折点,并且提前做了非常详尽的铺垫和分析。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几个前沿理论的深入探讨,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概念阐述,而是挖掘了其背后的逻辑链条和实际应用中的复杂性。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深度研讨,每一个章节的逻辑衔接都非常顺畅自然,能够引导读者逐步建立起更宏大、更系统的认知框架。这种前瞻性和思辨性,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宝贵特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纸张的质感摸起来非常舒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下足了功夫的精品。封面设计简约又不失大气,配色方案非常协调,黑白灰的组合既专业又耐看,放在书架上绝对是一道风景线。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相当人性化,字体的选择清晰易读,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印刷质量更是挑不出毛病,墨迹均匀饱满,完全没有出现洇墨或者模糊的情况。对于我这种对书籍实体质量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光是上手这本书的体验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而且,这本书的开本设计也很合理,既方便携带,又保证了阅读时的舒适度,可以说在物理层面上就提供了非常优质的阅读载体。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简直超乎想象,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的陈述,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和问题解决指南。在处理实际工作中的瓶颈问题时,我习惯性地翻开它,往往能在特定的章节找到立竿见影的启发或者直接的解决方案路径。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尤其出色,它们选取自真实世界中具有代表性的复杂场景,作者在剖析这些案例时,展示了如何将书本上的原则灵活地应用到变化莫测的实践中去。这种“知行合一”的写作理念,让这本书的每一页都充满了行动的驱动力,它激励我不仅仅停留在“知道”,更要去“做到”和“优化”。对于追求效率和实效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是无价的资源。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索引和目录设计做得极为出色,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特定信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效率的福音。所有的关键术语和概念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并且相互之间的引用关系也梳理得井井有条。更值得称赞的是,书后附带的延伸阅读和资源列表,为我们指明了进一步深造的方向。这些推荐的资料并非随意的堆砌,而是经过作者精心筛选的,它们与正文内容形成了完美的互补和延伸。这表明作者在构建这本书时,已经将读者的后续学习路径也考虑进去了,它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了一个知识体系的“导航中心”,而非一个孤立的信息源。这种构建知识生态的用心,让人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术责任感。

评分

书不错,是老师推荐的必读书目,值得一读

评分

Hopper的那本语法化的书翻译过来的,翻译得还可以。跟英文版对照看效果更好。

评分

书不错,是老师推荐的必读书目,值得一读

评分

书的质量蛮好的,内容不错,值得信赖,语言学用

评分

还没看!书看不完!先放着!

评分

很不错,很便宜,送货也快

评分

印刷好,送货快

评分

经典的书,好。

评分

语法化翻译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