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学活用PDCA》

《活学活用PDC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建安 著,王建安 编,王建安 绘,王建安 译,张青 校
图书标签:
  • PDCA
  • 持续改进
  • 质量管理
  • 效率提升
  • 管理工具
  • 流程优化
  • 精益生产
  • 业务改进
  • 工作方法
  • 实践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健康界尚医图书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271594
商品编码:1010500922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9-10
页数:480
字数:350

具体描述


> >编辑推荐Editorial Reviews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简称浙医二院)是国内历史ZUI悠久的公立医院之一,也是浙江省规模ZUI DA、综合实力ZUI强的医院之一。创建于1869年,其前身身为英国圣公会在华设立的杭州广济医院,1885-1925年医院附设的广济医校是国内ZUI早的医校之一。 浙医二院始终坚持“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国际品牌医院。医院于2013年全球SHOU批通过JCI国际学术医学中心的评审,并成为全国SHOU家接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年度评价的综合医院。 >内容简介Content Description PDCA是医院早已耳熟能详的质量持续改进工具,然而,管理者如何将其用到医院各个角落?临床、行政、后勤等部门又如何灵活运用?对于医院的管理人员来说是个很大的考验。

《活学活用PDCA》撷取国内JCI认证典范医疗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近70个案例,逐一解析问题症结、现状与原因,然后细致解析解题思路和方法。当然,浙医二院曾经遭遇的质量瓶颈,也正是国内医疗机构改进医疗质量的普遍痛点与难点。 >作者简介Author Biography 王建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国内知名心血管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总编辑、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从事医院管理十余年,重视文化建设、品质管理和合作交流,先后获得卫生部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ZUI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中国医改十大新闻人物”、“白求恩奖章”等荣誉。 >目录Catalog PART Ⅰ 质量与安全 01 

提高病案号的唯壹性 /2 
02 提高患者身份辨识操作准确率 /8 
03 降低患者跌倒/坠床所致Ⅱ、Ⅲ级伤害发生率 /13 
04 降低失禁性皮炎发生率 /21 
05 降低kang菌药物过敏和皮试管理的漏洞 /28 
06 提高高危用药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率 /37 
07 提高门诊患者起始胰岛素注射正确率 /45 
08 提高住院患者癌痛规范化治疗率 /50 
09 降低骨科手术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 /56 
10 降低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62 
11 降低PCNL术后感染性休克发生率 /66 
12 提高全髋全膝置换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药物抗凝治疗依从性 /71 
13 提高甲状腺恶性肿瘤的超声诊断准确率 /77 
14 降低术后自控镇痛NRS评分≥4分的患者比例 /84 
15 提升TIME OUT的完整执行率 /90 
16 降低健康教育在全髋置换手术患者中的未知晓率 /94 
17 提高药房外储备药管理的规范性 /102 
18 降低相似药品的用药差错 /109 
19 降低住院患者口服药品单剂量调剂错误 /116 
20 降低不合理出院带药医嘱百分率 /124 
21 提高急诊手术器械物品准备的完善率 /131 
22 提高术毕房间整理完善率 /140 
23 提高术后管道标识完备率 /149 
24 降低检验标本的丢失率和不合格率 /157 
25 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DTN时间 /164 
26 提高急性心梗行急诊PCI患者中DTB时间在90分钟内的比例 /170 
27 提高危急值处理时间≤25分钟病例符合率 /176 
28 缩短夜间ST药品运送时间 /182 
29 提高院内急救“999”5分钟到达率 /187 

PART Ⅱ 管理与服务 

30 提高病历首页手术及操作项目填写完整率 /196 
31 提高护理运行病历完整性 /201 
32 提升kang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信息化力度 /205 
33 提高自动温控系统人工监控记录完整率 /214 
34 统一受理:降低二次投诉率 /218 
35 提高临床试验药物规范存放率 /224 
36 提高医患沟通CICARE流程的执行率 /229 
37 提升手术室护士对四类手术访视流程改造的达成率 /235 
38 提高多重耐药菌隔离措施依从率 /243 
39 提高住院检验报告单归档的完整率和规范率 /251 
40 提高患者对跌倒/坠床预防措施的知晓率 /258 
41 提高中深度镇静规范操作率 /263 
42 降低日间手术预约取消率 /267 
43 提高门诊药房调剂服务质量 /272 
44 提高门诊kang菌药物管理和使用的规范性 /282 
45 缩短病区药物医嘱处理的时间 /289 
46 降低术前术中用药医嘱处理流程的缺陷 /298 
47 提高出院患者随访率 /305 
48 降低医疗设备人为因素故障率 /312 
49 提升住院医师轮转科室在岗率 /317 
50促进及时提交持续审查报告 /322 
51 提升医院岗前培训的有效性 /328 
52 提高学员对带教教师的满意度 /334 
53 提高门诊一人一诊间执行率 /341 
54 缩短夜间发药时间 /346 
55 缩短Ⅲ、Ⅳ类手术患者术后留置导尿的时间 /351 
56 提高临床试验中SAE上报及时性 /356 
57 提高病区门禁系统的正常使用率 /361 
58 提高职工食堂餐饮满意度 /368 
59 提高患者治疗膳食符合率 /373 
60 提升治疗膳食满意度 /378 
61 降低医院供配电设施的故障风险 /383 

PART Ⅲ 效率与效益 

62 提升急诊血常规和凝血报告的及时率 /392 
63 缩短患者在急诊室滞留时间 /398 
64 缩短急诊室危重患者外出检查准备时间 /403 
65 优化呼吸机应急调配机制 /409 
66 减少护士病区内走动耗时 /416 
67 缩短内镜检查病人的候检时间 /422 
68 缩短胰腺肿瘤患者术后住院时间 /428 
69 缩短四肢骨折患者搬运时间 /433 
70 缩短国际远程病理联合会诊时间 /439 
71 缩短心理治疗预约时间 /444 

附录:改进立竿见影 

72 细化员工岗位职责 /452 
73 加强员工试用期满的考核 /458 
74 抢救车全院标准化管理 /462 
75 注重监测医改政策执行情况 /471 >在线试读Online Reading 一家医院与她的梦想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生生不息。 

我们常在思考,一家好的医院,如何才能保持活力和基业长青?

一个多世纪前,杭州的广济医院(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简称“浙医二院”〉的前身)有这样一个场景:时任第壹任院长梅藤更先生,查房时在医院的走廊里遇到一位小患者,两人相互深深地鞠躬致意。 

黑白的影像技术,留下了这生动的一幕。现在我们重遇这张相片,瞬间为之所动:照片里一老一小、一高一矮,深到可以作为标准的90度鞠躬,透过画面,却是那么自然而然,那么宁静祥和。这大概就是对医者们职业的谦卑真诚,以及因此而收获的信任尊重的*好写照,这也是一家医院与生俱来的原初之道和孜孜以求的zui终梦想。 

沐风栉雨140余年,昔日的广济医院已经成为今日的浙医二院,但尽管几经物换星移,几经物非人非,医院“济人寿世”的初心未变,内在道义未变,并随着岁月变迁,屡次衍生出更吻合时代主题的内涵。 

时至2009年,这个内涵被重新凝练为“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要纳入“服务对象”,道理极其简单,一家医院所要服务的主体是患者,但绝不仅仅只有患者:对外,还有寻医问药的群众、切磋指导的同仁、相互合作的伙伴等,这也都是医院服务中的有机整体;对内,还有广大的员工们,他们是提供患者服务的主体,也是医院需要服务的重要客体。由此,这句话也成为全员判断一件事情“是否该做”的唯壹标准。

从“济人寿世”到“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这是医院审时度势、不断自我反思的历程,也是一脉相承、持续与时俱进的行动。在同一种道义的指引下,反思、行动、检验、再反思,如此周而复始,循而向前,这就是一家医院永葆活力的永动源。事实上,这也就是“PDCA”zui朴素的原理。 

从理论上说,PDCA,也就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它作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是近现代才被引入的一个概念,但实践的步伐往往要先于理论的头脑。PDCA所蕴含的道理,早已不断地被实践。甚至可以说,医院的发展,宏观上就是无数循环永续的PDCA环总和。 

我们在医院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一边“抬头看路”,一边“低头拉车”,两者缺一不可。就“抬头看路”而言,我们制定清晰的医院发展规划:基于两大战略(即“卓越战略”和“国际战略”)的格局,共有8条途径簇拥医院速航。所谓8条途径,即崇尚正确的价值观、极强的学科*领、全球化视野与合作、提升品质和细节、数字化医院、卓越的绩效管理、培养后备领导、强健的辐射能力。 

胆大心细地推进上述每项事务,便是“低头拉车”的内容。全员低头拉车的过程里,其中就为“提升品质和细节”付出过难以计量的智慧、汗水和时间,包括运用PDCA工具持续改进质量、安全、效率的每一个细节。过去几年,浙医二院的医疗、教学、科研、后勤、行政等系统的员工,均以近乎苛责的心态捕捉日常工作中的短板或不足,再组织关联此事的人员寻找改进策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院内持续质量改进的案例积至数百,覆盖医疗服务和内部协同的角角落落。旨在鼓励全员继续热情四射地改进质量与服务,以及与国内同行并肩同行,我们从中选出一些普适性和代表性的案例集结成册。也就是说,理念上衍生医道、行动上力求品质,两者联结成为此书起源。 

医院旗帜鲜明地开展PDCA循环,zui直观的效果自然是消除了千百个以前熟视无睹但紧联患者体验和安全的缺陷,但我同时觉得,更大的收获在于 PDCA周而复始持续质量改进”的理念点燃了全员“追求卓越”的思维,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质量改进没有*好,只有更好,并持续为此献智献行。 

正是源于这种文化氛围,浙医二院的管理者和员工有种与众不同的涵养——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和愿意给别人提意见,谦卑真诚而开放,这恰恰又与百年前的广济文化相互呼应,一脉相承。我想,仅凭这点,我们就已培育出追逐梦想的土壤。记得曾经有人说过,空想家说话多,实干家说话少,浙医二院的征途中没有参照这条定律,但回望时,意外发现此话不无道理。在奋力逐梦的道路上,我们一贯轻言重行。行从何来?行由心生。颇感高兴的是,我们全员的“心”已被刻上一个深深的无形烙印——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

《精益思维:打造卓越的持续改进体系》 一、 序言:变革的时代,不变的追求 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如何让组织持续保持活力,不断突破瓶颈,实现卓越运营,始终是企业管理者和实践者们孜孜以求的课题。我们见过无数看似新颖的管理理论和工具,它们如同流星般划过,留下短暂的光芒,却未能真正改变组织的基因。然而,在喧嚣之下,总有一些核心的理念和方法,经过时间的洗礼,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推动进步的不竭动力。 《精益思维:打造卓越的持续改进体系》并非一本提供“速成秘籍”的读物,它更像是一幅详细的蓝图,引领读者深入理解持续改进的精髓,掌握构建和运行一套行之有效的改进体系的系统方法。它将帮助您摆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而是从根本上理解问题的产生机制,并建立起一套能够自我驱动、自我优化的机制,让每一次尝试都成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本书的核心在于“精益思维”,这是一种根植于对价值的深刻理解,对浪费的零容忍,以及对系统化思考的强调。它倡导一种“少即是多”的哲学,通过优化流程、减少冗余、提升效率,最终实现更高的客户满意度和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这种思维模式并非仅限于生产制造业,而是能够广泛应用于服务业、研发、销售、行政乃至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 第一篇:精益思维的基石——理解与认知 第一章:为何需要持续改进?——洞察困境与机遇 在这一章,我们将深入探讨为何“止步不前”是最大的风险,而“持续改进”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我们将分析当前商业环境的特点,例如市场竞争的加剧、客户需求的快速变化、技术革新的迭代等,以及这些因素对企业提出的挑战。您将认识到,任何组织,无论其当前规模和成就如何,都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种种“痛点”:效率低下、成本过高、质量不稳定、响应迟缓、员工士气不高、创新乏力等等。 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展示那些因未能持续改进而衰落的企业,以及那些拥抱变革、不断优化而焕发生机的组织。这一章旨在唤醒您对改进的紧迫感和重要性的认知,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您将理解,持续改进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是组织在动态环境中保持韧性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第二章:精益的本质——价值、浪费与流程 “精益”一词,远不止表面上的“节约”。本章将为您揭示精益思维的核心内涵。我们将从价值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组织的各项活动。什么才是客户真正愿意为之付费的?什么是对企业而言真正有意义的贡献?通过明确价值的定义,我们才能有效地识别并剔除那些不创造价值的“浪费”。 “浪费”是精益的核心敌人。我们将系统地梳理精益理论中经典的七种(或八种)浪费:等待、搬运、不必要的加工、库存、动作、缺陷、过量生产,以及未被利用的才能。您将学会如何识别这些浪费在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并理解它们对成本、效率和质量造成的隐性或显性影响。 同时,我们也将深入探讨“流程”的重要性。任何组织的工作都是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流程来完成的。理解流程、优化流程,是消除浪费、提升价值的根本。我们将介绍流程可视化的初步概念,以及如何通过绘制简单的流程图来帮助我们看清问题的全貌。 第三章:思维模式的转变——从“问题解决”到“系统优化” 许多改进的尝试之所以失败,并非因为工具或方法不行,而是因为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阻碍了进步。本章将聚焦于思维模式的转变。我们将对比传统的“问题解决”模式与精益倡导的“系统优化”模式。前者往往是被动的、孤立的,专注于解决眼前出现的具体问题;后者则是主动的、整体的,着眼于发现并消除导致问题的系统性根源。 您将学习到如何从“局部优化”转向“整体优化”,避免“按下葫芦起了瓢”的尴尬局面。我们将探讨“系统思维”的重要性,理解组织是一个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的整体,对一个环节的改变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此外,我们还将讨论培养“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强调在改进过程中不断学习、反思和调整的重要性,让改进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而非外在的压力。 三、 第二篇:构建精益改进体系——方法与实践 第四章:现状分析的艺术——数据驱动的洞察 “没有测量,就没有改进。”本章将为您介绍如何进行科学、准确的现状分析。我们将深入讲解数据收集的方法和原则,包括如何确定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如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如何避免收集不必要的数据。 您将学习到多种实用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如基本统计分析、趋势图、散点图、直方图等,它们能够帮助您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洞察。我们还将强调“现场(Gemba)”的重要性,即走到实际工作发生的场所,观察、倾听、提问,获取第一手信息,这是任何数据分析都无法完全替代的。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您将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到当前流程的瓶颈、效率的低下和浪费的所在,为后续的改进方案制定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五章:目标设定的智慧——SMART原则与战略对齐 清晰、明确的目标是改进成功的导航灯。本章将为您解析如何设定有效的改进目标。我们将详细讲解SMART原则(Specific, Measurable, Achievable, Relevant, Time-bound),并提供具体的案例,指导您如何将模糊的愿望转化为可执行、可衡量的目标。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强调目标与组织战略的对齐。一个优秀的改进目标,不应仅仅是孤立的局部改进,而应服务于整体的战略方向。您将学习如何将部门、团队的改进目标与其上层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确保所有改进活动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从而最大化改进的战略价值。 第六章:根本原因的探寻——超越表面现象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问题的表面症状,而真正的根源却隐藏得更深。本章将为您介绍多种行之有效的根本原因分析方法。我们将深入讲解“为什么(5 Whys)”的技巧,如何通过层层追问,挖掘问题的本质。 您还将学习到更系统化的工具,如鱼骨图(Ishikawa Diagram),它能帮助您从人员、方法、设备、材料、环境、测量等多个维度,全面地梳理可能导致问题的因素,并逐步聚焦到最关键的根本原因。通过掌握这些方法,您将能够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无效努力,而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防止其再次发生。 第七章:解决方案的创新与选择——集思广益与风险评估 在识别了根本原因之后,如何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本章将为您提供创新的思路和实用的工具。我们将探讨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等集思广益的方法,鼓励团队成员积极贡献想法,打破思维定势。 同时,我们也会讨论如何对产生的众多解决方案进行评估和筛选。这包括进行可行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以及最重要的——风险评估。您将学习如何识别潜在的风险,并提前制定应对措施,确保改进方案的顺利实施。我们还将讨论如何选择最适合当前组织情况的解决方案,而非盲目追求“最新”或“最复杂”。 第八章:试点与推广——小步快跑,稳健前行 一个未经充分验证的方案,一旦全面推行,很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本章将为您介绍“试点”的重要性。通过在一个小的范围、有限的时间内实施改进方案,可以有效地验证其有效性,发现潜在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您将学习如何设计有效的试点方案,如何收集试点期间的数据和反馈,以及如何根据试点结果做出决策——是继续推广,还是需要进一步修改。一旦试点成功,我们将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推广,包括制定详细的推广计划、进行充分的培训和沟通,以及建立持续的监控机制,确保改进成果能够稳定地固化下来。 四、 第三篇:精益改进体系的运行与深化 第九章:度量与监控——持续的反馈与调整 改进并非一次性的项目,而是一个持续的循环。本章将重点介绍度量与监控的重要性。我们将探讨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绩效度量体系,跟踪改进目标的达成情况,并监测关键绩效指标(KPIs)的变化。 您将学习如何利用数据反馈来识别改进过程中的偏差或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我们将强调“持续监控”的重要性,确保改进的成果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化,而是能够持续地发挥作用。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仪表盘(Dashboard)等工具,使绩效信息更加可视化,便于管理和决策。 第十章:固化与标准化——让改进成为习惯 如何确保改进的成果能够持久地保持,而不是昙花一现?本章将聚焦于“固化与标准化”。我们将探讨如何将成功的改进措施转化为标准化的操作流程、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或工作指南。 标准化是防止问题复发、确保质量稳定、促进知识传承的关键。您将学习如何制定清晰、易懂的标准,如何对员工进行充分的培训,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审计和检查机制,确保标准的遵守。通过将改进转化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我们能够真正实现“精益”的持续性。 第十一章:变革管理与赋能——人的因素至关重要 任何改进的成功,最终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和支持。本章将深入探讨“变革管理”的艺术。您将学习如何有效地与团队成员沟通改进的愿景和必要性,如何处理员工的抵触情绪,以及如何建立信任和共识。 我们将强调“赋能”的重要性。通过赋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提供必要的培训和资源,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员工成为改进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您将了解如何建立一种鼓励尝试、容忍合理失败的文化,让改进成为组织DNA的一部分。 第十二章:从局部到全局——构建持续改进的组织文化 真正的精益改进,是渗透到组织每一个角落,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本章将为您描绘如何将局部的改进经验,扩展到整个组织,构建一种自发、持续的改进文化。 我们将探讨领导者的角色,如何通过自身的言行,为持续改进树立榜样。您将学习如何建立跨部门的协作机制,鼓励知识的共享和经验的交流。最终,我们将看到,一个真正的精益组织,能够拥抱变化,乐于学习,不断追求卓越,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五、 结语:踏上精益之路,拥抱卓越未来 《精益思维:打造卓越的持续改进体系》并非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它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框架和一套实用的工具,帮助您踏上精益改进的旅程。我们深信,通过对精益思维的深刻理解和对持续改进体系的系统构建,您的组织将能够: 显著提升运营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成本。 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客户满意度。 加速响应市场变化,增强组织韧性。 激发员工潜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实现可持续的增长,赢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精益之路,贵在坚持。我们鼓励您将书中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您的实际工作中,从小处着手,不断实践,不断学习,您将惊喜地发现,卓越,并非遥不可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耳目一新,尤其是它讲解的那个“持续改进”的理念,以前觉得管理就是制定计划然后执行,执行完了就完了,很少会停下来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但这本书就像打开了我一个新的视角,它强调了PDCA循环的四个步骤——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不是一次性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重复、螺旋上升的闭环。读的时候,我脑海里不断浮现自己工作中的一些项目,那些曾经觉得“就这样吧”的事情,现在都能找到改进的空间。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比如生产线的效率提升、客户服务的优化,甚至个人时间管理的小技巧,把PDCA的原理讲得生动形象。特别是关于“检查”这一环节,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匆匆过一下,但这本书深入剖析了如何进行有效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如何识别偏差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仅仅看到表面现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关于新产品上市的案例,书中详细描述了上市后如何通过用户反馈和市场数据来调整营销策略和产品功能,最终实现了销量的飞跃。这种“迭代优化”的思想,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完美的方案,也总有提升的空间。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工作流程,不再满足于“完成”,而是追求“卓越”。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PDCA”这个概念只停留在非常模糊的认知层面,觉得它可能是一些管理大师才会用的东西。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让我明白了,PDCA其实是一种非常普适的、人人都可以掌握的改进方法。书中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讲解,从最基础的“计划”到“行动”,都做了非常细致的分解。比如在讲“计划”的时候,它不仅仅是让你写下目标,而是教会你如何思考目标的可行性、资源的匹配度,以及如何将大目标分解成小任务。在“执行”的部分,它强调了过程中信息畅通和及时反馈的重要性,避免了信息孤岛和执行偏差。让我特别受启发的是“检查”环节,作者用了很多篇幅讲解如何科学地分析数据,如何区分“表象”和“本质”,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工具来诊断问题。最后,“行动”环节的重点在于固化成功的经验,并为下一次循环做准备,这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面对困难时不再感到无从下手,而是能够主动地运用PDCA的思维模式去分析和应对,确实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收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亲切,就像和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在交流。它把PDCA这个听起来有些“高大上”的管理工具,用最朴实的语言和最贴近生活的例子进行了阐释。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如何用PDCA来管理家庭开支,从制定预算(计划),到记账并控制消费(执行),再到每个月复盘超支或节余的原因(检查),最后根据分析结果调整下个月的预算(行动)。这个例子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PDCA的应用范围之广,原来它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管理,在个人生活、学习乃至人际交往中,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书中还穿插了很多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悟,这些真实的分享让理论变得更加有血有肉,也让我更容易产生共鸣。我曾经在工作中小规模尝试过PDCA,但总觉得不得要领,读了这本书之后,才明白很多细节上的偏差导致了效果不佳。它让我认识到,PDCA不是一套僵化的流程,而是一种灵活的思维方式,关键在于理解其精髓,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管理工具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书。它教会了我一种审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视角。过去,我常常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瓶颈,然后就停滞不前,或者抱怨环境、抱怨他人。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问题并非不可克服,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系统性的方法去面对。它强调了PDCA循环中“计划”的重要性,让我们在行动前充分思考,避免盲目性。同时,它也深入讲解了“执行”过程中如何保持专注和收集信息,确保计划得以有效实施。让我惊喜的是“检查”这一环,它不仅仅是“对错”的判断,更是深入挖掘问题根源,找出“为什么”会这样。最后,“行动”环节的固化和优化,更是为持续改进奠定了基础。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非常丰富,涵盖了各种行业和场景,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PDCA的应用。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提升工作效率、优化流程、乃至个人成长的人来说,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方法,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系统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我们面对挑战时,往往会手忙脚乱,或者凭着经验做决策,但效果并不总是理想。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教会了我如何拆解复杂的问题,然后有条不紊地去应对。它不仅仅是讲了PDCA这四个字母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它阐述了每个环节背后的逻辑和方法。比如在“计划”阶段,它不仅仅是让我们写下目标,而是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要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哪些资源,潜在的风险是什么,并制定出详细的行动步骤。而在“执行”阶段,它强调了标准化操作和信息反馈的重要性,确保每一步都按照计划进行,并且能够及时捕捉到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让我觉得实用的,是“检查”环节的详细指导。它提供了多种分析工具,比如鱼骨图、SWOT分析等,帮助我们深入挖掘问题根源,而不是简单归咎于某个人或某个环节。最后,“行动”阶段的标准化和经验总结,更是为下一次循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改变,是让我做事变得更加有章法,不再是“想到哪儿做到哪儿”,而是能够提前思考,有计划地执行,并且不断复盘总结,从而提高效率和质量。

评分

护理规范化必备

评分

认认真真读一读

评分

好质量,内容丰富,便于学习借鉴。

评分

书还不错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不过个人觉得价格偏贵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我的真实体会就是书还不错,活学活用靠自己!

评分

很好,各方面都不错,给点赞!

评分

很不错,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