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了向广大英语学习者和英语爱好者提供一本好的英汉用法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世纪英汉多功能词典》一书。本词典为语言性兼顾百科性的多功能英汉辞典,收词约60000条,内容丰富全面,编排合理,简单易懂,是你学习和学好英语的不可缺少的好工具书。
内容简介
(本词典)是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需要而编撰的。……编撰者充分考虑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特点,旨在编出一本“一书在手”就能满足各种需要的“多功能”词典。本书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需要而编撰的。
《新世纪英汉多功能词典》既不同于一般的英汉双解词典,也不同于侧重某一功能的用法词典,如一些词典重点处理词语搭配问题,另一些词典则以词语辨析为其特色等。选入本词典的词条除包括词目、注音、词性、屈折变化形式、释义、例证外,还可能包括短语动、习语、搭配、近义词、反义词、说明、派生词、语言摘记等部分,它融现有英汉词典个别特色于一体,并从句法、语义、语用、文体、跨文化交际等不同视角提供大量信息。其功能之多、功能之全、信息量之大在国内同类辞书中实属首创。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序言
由戴炜栋主编、沪宁两地几十名教授和专家共同编撰的《新世纪英汉多功能词典》(简称《多功能》)即将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这在英语界和辞书界里都是一件值得额手称庆的大事。
首先,这本词典是经过许多人13年来爬梳剔抉,披沙拣金而磨砺出来的精品,真可谓“十年辛苦不寻常”。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学习英语的人数不断攀升,带动了英语书籍、特别是英语辞书的出版。国外引进的和我们自行编撰的英语辞书为数不少。国外引进的多为原文,少数是双解的;国内编撰的除少数认真者外,多为“急就章”。光这一点,《多功能》就值得为人称道。
其次,它是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需要而编撰的。、英语学习者词典是在二战后才兴起的。1948年霍恩比出版了《牛津高级英语学习词典》,大受英语师生的欢迎,至今已发行6版。但它是针对所有英语学习者而编的,而且最初是单语的,最近才有双语(英汉双解)版,无非是解我国英语学习者的燃眉之急。《多功能》收词条6万多,基本上属于一本中型的学习者词典。但是编撰者充分考虑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特点,旨在编出一本“一书在手”就能够满足各种需要的“多功能”词典。例如:
1.熔百科全书与英语词典于一炉。英人编词典的传统是“词”典,基本上不收录人名、地名和知识性的词条,和美、法人编词典的传统不一样。但是这个传统近年来已有所改变。《多功能》则有意识地收录较多的百科全书性的知识,例如Babylon(巴比伦)甚至在1995年版的《朗文当代英语辞典》都没有收录,而《多功能》则给了两个释义,详加说明。
2.一部词典最主要的是释义,《多功能》在释义中加了许多语法标签,说明词项的句法功能,而且还有用法说明、专业标签、词源标签和修辞标签。这是英语学习者最想知道的,对他们理解和使用英语用处甚大。
3.中国学习者学习英语感到较困难的是动词词组、习惯用法和搭配。英美的一些辞典往往把它们放在一起,而《多功能》则把它们分开说明和举隅,以兹醒目。
4.订正了一些用语,例如synonym在英语叫做“同义词”,有人认为“绝对的同义词”是没有的,或很少的。就是“相对的同义词”在语体使用上也有差异。现订正为“近义”,较为可取。
第三,一本好词典应该是不断磨勘,千锤百炼,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我们不能期望一本词典刚一问世就完美无缺。从用户的角度看,总是希望在词典里找到自己所要找的东西;从词典编撰者的角度看,就尽量使词典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但是这又产生另外一个问题:词典的篇幅越来越大,使出版者和用户都难以承担。所以好的词典应该还有一个评价标准,那就是精,那就是在有限的篇幅内精选用户最需要的东西。我想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里提出的“少就是多”的概念应该也适用于词典编撰。新词新义总是层出不穷的,要反映这些语言变化,词典需要更新。但是问题还有另外一面,陈旧的词或意义需要剔除,这倒是需要认真观察和研究的。增加容易(其实也不太容易,因为有些新词新义仅昙花一现),但删除就困难了(因为我们总不免要看一些老书,何况编词典还有个历史主义原则的问题)。好在现在已经出现了数以亿汁的语料库,为词项的抉扦提供依据。作为一个词典的用户,我个人的希望是这部岡典能够增加一些必要的插图,这也是新词典的一个趋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语教授、博士生导师
桂诗春
2003年了月
目录
序言 桂诗春
前言 戴炜栋
体例说明
略语表
音标例解
语言摘记索引
词典正文
《寰宇探秘:跨越时空的文明密码》 一本颠覆你对历史、文化与科技认知的百科全书 引言:追问无解的边界 人类文明的长河浩瀚无垠,其间充满了尚未被完全解读的谜团、被遗忘的辉煌,以及那些看似不可能却真实存在的技术奇迹。我们习惯于在既定的框架内理解世界,但真正的进步往往源于对现有知识体系的挑战。《寰宇探秘:跨越时空的文明密码》并非一本传统的历史教科书,也不是一本晦涩的学术专著,它是一次对人类集体记忆和潜在可能性的深度潜航。本书旨在通过对多个学科交叉领域的精微考察,揭示那些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连接古代智慧与未来科技的隐秘线索。 第一部分:失落的工程学与古代的超前技术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世界各地古代文明中那些令人惊叹的工程成就,它们的技术水平远超我们基于当时社会背景所能预期的。 第一章:亚特兰蒂斯的回响:海洋工程的未解之谜 我们不探讨神话本身,而是聚焦于地质学、声呐技术和深海勘探中捕获到的异常信号。研究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地中海深处发现的具有精密几何切割痕迹的巨石结构、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脉石块之间严丝合缝的连接技术,以及在数个古代文明遗址中重复出现的,与现代水利工程学原理高度吻合的复杂排水系统。本书将引述最新的材料科学分析报告,探讨古代工匠如何处理和塑形那些强度远超同期已知材料的复合介质。重点分析了某些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浮力控制”或“物质共振”技术的可行性模型,并将其与现代声学物理学进行比对。 第二章:巴比伦星图与精密天文计算 考察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玛雅及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所记录的超越肉眼观测能力的行星运行数据。本书的焦点在于计算方法学:他们如何能在缺乏现代望远镜和精确计时工具的情况下,获得如此惊人的精度?我们详细剖析了被称为“星盘”的复杂机械装置的内部结构推演,这些推演基于出土的残片和文献记载的数学序列。重点讨论了“高阶差分法”在古代计算中的潜在应用,以及这些计算结果与现代天体力学模型的偏差分析,试图找出导致偏差的系统性误差来源,而非简单的观察错误。 第三章:炼金术的物理真相:从神秘符号到元素转化 抛开迷信色彩,本书将炼金术视为一种早期的、基于经验的化学与冶金学。我们着重分析了数个流传下来的古代“配方”或“口诀”,运用现代光谱分析和同位素追踪技术,重建实验过程。研究对象包括: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长生不老药”中实际包含的特定矿物质组合,以及用于制造某些极高硬度合金(如传说中的“乌木钢”)的精确温度控制和合金配比。这部分内容力图证明,部分炼金术实践可能无意中触及了现代材料科学中关于晶体结构和催化剂作用的边缘知识。 第二部分:意识的边界与非线性感知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心智的潜能,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记录的,超越常规五感的信息接收与处理模式。 第四章:萨满的旅程:跨文化意识状态研究 对比西伯利亚萨满、美洲印第安巫医和古代印度瑜伽士在进行深度冥想或使用特定植物提取物(非致幻剂范畴)时所描述的“视野”或“信息流”。本书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成果,分析这些描述在脑电波图谱(EEG)中可能对应的特定频率振荡模式。核心议题在于:是否存在一种普遍性的、可被诱导的“高阶信息处理状态”,这种状态能够绕过常规感官的局限性,直接获取环境中的非局部信息?我们引入了“信息熵”理论来量化这些体验的结构复杂性。 第五章:符号学的深层结构:原型与集体潜意识的数学模型 借鉴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本书尝试构建一个基于图论和拓扑学的符号学模型。我们收集了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不同地理隔离的文明中)独立出现的、具有高度相似性的原型图像(如“生命之树”、“螺旋”、“眼睛”等)。通过计算这些符号在不同文化体系中连接节点和信息传递的效率,我们试图建立一个衡量“文化共振强度”的指标。这不仅仅是心理学分析,更是一种信息论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应用尝试。 第六章:古代的“信息存储”:非纸质介质的编码学 考察非书面文本的信息存储方式,例如:中美洲的结绳记事(Quipu)的复杂数学结构、西藏的唐卡上的视觉叙事层次,以及古埃及象形文字中隐藏的多维语法结构。我们重点分析了这些系统如何通过空间布局、颜色编码和符号嵌套来实现远超线性文字的知识密度。特别是对Quipu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解读模型,认为其不仅记录数字,更可能记录了复杂的逻辑关系和事件序列。 第三部分:未来学的回溯:未被实现的科技路径 探究在历史关键节点上,某些极具前景的科技方向是如何因为社会、经济或突发事件而被中断或遗忘的,并分析这些路径在今天的潜力。 第七章:蒸汽革命前的“自动机械”:希腊的自动化初探 详细考察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早期关于复杂自动机械(如费隆的自动装置、拜占庭的机械宫廷)的设计理念。我们不满足于对这些装置的简单复原描述,而是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动力学原理——许多装置依赖于水力、气压和精密的齿轮组。本书提出疑问:如果当时的冶金技术能稍微进步,这些自动化雏形是否可能导向一个“没有化石燃料驱动”的早期工业革命?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精巧机械能替代热能的模拟框架。 第八章:光速与相对论的“预言”:古代哲学中的时空观 搜集印度教吠陀哲学、部分道家经典中对时间、空间和物质本体的描述,对比其与爱因斯坦理论的惊人相似性。本书的目的是探讨这种“预知”是否仅仅是哲学上的巧合,还是古代智者通过某种非经验途径对宇宙基本规律的直觉把握。引入量子纠缠的概念作为一种可能的解释框架,分析古代的“整体观”在信息传递方面的隐喻意义。 第九章:能源的“替代方案”:从磁场与共振中寻找答案 本书的终章回归到对未来能源的思考,但路径是“回溯”的。我们检视了19世纪末期,如特斯拉等先驱者在探索“零点能”或“环境能量”时所依赖的实验记录和理论草稿。随后,我们将这些记录与古代某些声称能“激发大地能量”的仪式或建筑(如巨石阵的布局)进行交叉对比。探讨古代人是否在无意识中,利用了地球自身的电磁场或共振频率来进行某种形式的能量采集或信息接收。 结语:重新校准我们的知识罗盘 《寰宇探秘》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邀请读者放下既有的学科壁垒,以一种全新的、充满批判性好奇心的眼光审视人类文明的全部遗产。这些“密码”或许是失落的知识,或许是尚未被激活的潜能。我们所做的,只是提供了一张更广阔的地图,指引求知者去探索那些我们“以为”已经了解的世界。 本书特色: 跨学科的深度融合: 材料科学、信息论、认知神经学与古代史的严谨对话。 拒绝简单结论: 提出问题,展示证据,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丰富的图表与模型: 包含基于现代科学原理重建的古代技术模型图解。 详实的原始资料引用: 确保论证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