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佛教史(第2卷)》内容简介:本卷介绍了包括西晋、十六国、东晋的汉族及北方其他各族的佛教。第一章介绍西晋佛教;第二章介绍十六国佛教,以后赵、前秦、后秦为主;第三章介绍东晋佛教。本卷重点介绍了般若学说,佛图澄、释道安等人的活动、思想,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西晋的佛教
第一节 西晋的社会和佛教
西晋社会
魏晋玄学的盛行
佛教概况和般若学者
佛教的社会普及和信仰情况
第二节 西晋的佛经翻译(一)
竺法护
聂承远和聂道真
第三节 西晋的佛经翻译(二)
竺叔兰和无叉罗
帛法祖
附:法祚
疆梁娄至和安法钦
法立、法炬
支法度和若罗严
第四节 竺法护译籍剖析
(一)译经概况
(二)佛的法身论
(三)佛的“色身”论
(四)“心本清净”与“客尘所蔽
(五)“有想”和“无想
(六)“汝即是道
(七)大乘菩萨行之一——四等六度
(八)大乘菩萨行之二——植众德本
(九)大乘菩萨行之三——菩萨十地
第五节 佛教《般若经》思想与玄学
(一)无和空
(二)“虚静”、“返本”与“诸法不动
(三)言意之辨和真、俗二谛
第二章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方社会和佛教
第一节 后赵政权和佛图澄
石勒、石虎与后赵政权
佛图澄及其传教活动
佛图澄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释道安
(一)释道安生活的时代
(二)家世和出家修学佛法(在今河北境内——公元312一约348年之前)
(三)游学、避难和早期传教活动(在今河北、
山西和河南一带地方——约公元348年之前一365年)
(四)在襄阳的传教和研究、撰述(公元365~379年)
与官僚士大夫的交往
《般若经》的宣讲和佛教著述
整理佛典和《综理众经目录》
僧团和戒规
(五)在前秦国都长安的参政和译经活动
(公元379—385年)
苻坚的最高政治顾问
组织翻译佛经
(1)《大品般若经》的补译——《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五卷和“五失本,三不易
(2)翻译小乘佛经
(3)翻译戒律
(六)释道安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 佛图澄、释道安的弟子及其传教活动
竺僧朗
竺法雅和“格义
竺法汰
昙翼
法遇
昙徽
道立和昙戒
第四节 六家七宗
(一)两晋之际般若学的兴起和学派的分化
(二)本无宗
(三)心无宗
(四)即色宗
第五节 鸠摩罗什及其译经
龟兹的佛教
鸠摩罗什的家世和学历
后凉政权的军政顾问
后秦王姚兴与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的译经
鸠摩罗什的著作
鸠摩罗什的主要弟子
鸠摩罗什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第六节 早期佛教基本经典《阿含经》的传译
关于《阿含经》的起源
《阿含经》的翻译
《阿含经》的内容
1.“初转法轮”的中心内容——四谛、八正道
2.以人生为对象的缘生说——十二因缘论
3.早期佛教的哲学理论基础——五蕴论
4.“四姓平等”及其社会意义
第七节 鸠摩罗什所译佛教典籍的中心思想
(一)详经概况
(二)对外道及小乘佛教的批判
(三)关于中观学派对《大品般若经》中“十八空”的论释
(四)“八不缘起”论
(五)所说皆是可破
(六)五眼与三智
(七)实相即是涅檠
(八)从“五力”、“四悉檀”到“二谛”和“中道
第八节 《法华经》剖析
(一)会三归一和籍权现实
(二)开佛知见与诸法实相
(三)从佛菩萨崇拜到法师供养
(四)四安乐行与顿渐
第九节 鸠摩罗什的门徒和僧毅、僧肇
(一)鸠摩罗什的门徒及其一般特点
(二)僧觳
(三)僧肇
1.《物不迁论》
2.《不真空论》
……
第三章 东晋时期南方的佛教
附录
精彩书摘
“八王之乱”后,战争连年,西晋王朝名存实亡。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抓住这一时机,纷纷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永兴元年(304)匈奴贵族刘渊起兵据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自称汉王;永嘉二年(308)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建都称帝。至其子刘聪(310-318年在位),于永嘉五年(311)攻下洛阳,掳晋怀帝;建兴四年攻人长安,迫使愍帝出降,灭西晋。刘聪死后,镇守长安的刘曜灭汉,并于大兴二年(319)在长安建立前赵。
几乎与此同时,原为汉国将领的羯人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称赵王,建立后赵。
石勒、石虎与后赵政权石勒(274-333),字世龙,是上党郡武乡县(治今山西榆社北)的羯人,父祖皆任部落小帅。白幼随人当过小贩,也曾为人力耕,后被并州刺史司马腾捕捉,卖与荏平(今山东东阿北)人师懂为奴。石为晋军所迫,招集王阳、夔安以及郭敖、郭黑略等十八人劫掠为盗,号称“十八骑”。匈奴刘渊起兵后,石与“牧率”(官府牧人的管理者)汲桑聚众起事,失败后投奔刘渊为其将领,在与晋军和其他少数民族割据集团的战争中扩大了自己的力量。
前言/序言
中国佛教史(第2卷) 《中国佛教史(第2卷)》聚焦于中国佛教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深入探讨了佛教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复杂演变、思想创新以及社会文化影响。本卷的研究着眼于公元4世纪至6世纪,即从东晋南朝到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从初步传入、艰难传播到逐渐兴盛、融入主流文化的转变,奠定了其在中国宗教文化版图上的重要地位。 一、 佛教的初步扎根与士族阶层的接纳(东晋南朝) 东晋时期,北方战乱频仍,大量士族南渡,将江南地区打造成了佛教发展的新沃土。本卷详细梳理了这一时期佛教在江南的传播网络。中央政权虽然受到门阀士族的控制,但佛教却得到了这些士族阶层的积极扶持。许多士族成员,如王导、谢安等,本身就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不仅出资兴建寺院、翻译佛经,还积极参与佛教的学术研讨,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本卷尤其关注了这一时期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伴随着大量僧侣的到来,特别是竺法护、鸠摩罗什等高僧,译经事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鸠摩罗什的译经,以其文辞流畅、义理精当而著称,极大地促进了般若学、中观学等大乘佛教核心思想的传播。这些翻译工作不仅是语言学上的壮举,更是思想传播的重大突破,为中国佛教思想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石。 佛教的本土化尝试在本卷中得到了细致的展现。士族阶层对佛教的接纳,并非全盘照搬,而是在吸收其核心教义的同时,也尝试将其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如玄学、道家思想进行对话与融合。这种对话,使得佛教的教义更容易被当时的知识分子所理解和接受,也催生了新的哲学思考。例如,对“无”的理解,就受到了中国传统“虚无”概念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哲学。 寺院经济的兴起也是本卷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捐赠的增多和信众的普及,寺院逐渐成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机构。它们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承担了社会教化、慈善救济等功能。本卷分析了寺院在土地、物资等方面的积累,以及其与地方社会、经济的互动关系。 二、 北方政权的佛教政策与多元融合(北朝) 与南方士族阶层对佛教的态度不同,北方在经历“五胡乱华”后,逐渐形成了多个少数民族政权。这些政权在对待佛教的态度上,呈现出更为复杂和多元的特点。本卷深入分析了不同政权,如前秦、后秦、北魏、北齐、北周等,对佛教的态度及其政策。 以北魏为例,孝文帝改革时期,为了汉化和巩固统治,大力提倡佛教。皇家对佛教的尊崇,体现在大规模的佛寺修建(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开凿),以及对僧侣的优待。这些壮丽的石窟艺术,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生动写照。本卷将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对这些佛教艺术的产生背景、艺术风格及其宗教意义进行深入解读。 然而,北朝时期并非佛教一帆风顺。本卷也探讨了佛教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特别是与本土道教的竞争以及由此引发的冲突。不同政权时期,对佛教的态度时有反复,例如北周武帝的灭佛事件,就是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卷将细致分析这些冲突的根源、过程及影响,以及佛教如何在这种压力下寻求生存和发展。 与此同时,北朝的佛教呈现出更为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佛教在与不同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也吸收了各民族的宗教观念和仪式。例如,佛教在与北方少数民族宗教的接触中,某些地方化的佛教实践和信仰形态逐渐形成。 三、 佛教思想的深化与宗派的萌芽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本卷详细阐述了这一时期重要的佛教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般若学与中观学: 鸠摩罗什所传的中观思想,特别是“空”的哲学,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慧远、僧肇等高僧,在吸收和消化这些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见解。慧远的“般若学”探讨了“神不灭”和“形不灭”的问题,试图调和佛教的轮回观念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差异。僧肇的《肇论》,则对“真空无碍”等重要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对后世佛教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涅槃学: 《大般涅槃经》的传入,对中国佛教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该经宣扬“众生皆有佛性”,进一步巩固了佛教在中国社会的根基,特别是在晚期,对北朝佛教产生了重要影响。 弥勒信仰与净土信仰的兴起: 随着社会动荡和对来世的期盼,弥勒信仰和净土信仰在这一时期逐渐兴盛。庐山东林寺的慧远,倡导念佛法门,组织白莲社,标志着净土信仰的初步发展。这种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目标的信仰,以其简易易行的特点,吸引了广大的信众,并对后世中国佛教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律宗的初步发展: 佛教戒律的实践也在这一时期得到重视。尽管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律宗,但对戒律的研究和实践,为后来的律宗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 佛教的社会文化影响 佛教在本卷所涵盖的时期,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哲学与伦理: 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观念,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相结合,对社会道德规范产生了重要影响。佛教的慈悲、忍辱等伦理思想,也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熏陶。 文学与艺术: 佛教的教义、故事,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志怪小说、变文等。佛教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艺术品,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这些艺术品不仅具有宗教价值,更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 教育与慈善: 寺院在承担宗教功能的同时,也成为重要的文化教育场所,许多僧侣精通佛典,也兼具文化素养,为知识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寺院的布施、施粥等慈善活动,也体现了佛教的社会关怀精神。 社会生活: 佛教节日、戒律、仪式等,逐渐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佛教史(第2卷)》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爬梳、考古发现的解读以及对思想史、艺术史、社会史的综合分析,力图呈现一个全面、深入、立体化的中国佛教发展图景。本卷的研究,不仅是梳理一段历史,更是探究一种文化如何在异域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并最终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深刻过程。读者将通过本卷,看到佛教在中国土地上所经历的挑战与机遇,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以及由此而生的巨大创造力,理解佛教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