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逻辑

佛教逻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舍尔巴茨基(Stcherbatsky.F.T) 著,舒晓炜,宋立道 译
图书标签:
  • 佛教
  • 逻辑学
  • 哲学
  • 印度哲学
  • 佛教哲学
  • 推理学
  • 辩论
  • 认识论
  • 佛教思想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19088
版次:1
商品编码:1055442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佛教逻辑》是由三部著作所组成的丛书的最后一部。这套丛书的目的在于说明亚洲史上堪称强有力的思想运动。这种思想运动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时的印度斯坦流域,逐渐地扩张到几乎整个亚洲大陆,以至日本和印度群岛。因此,这几部著作讨论的是中亚和东亚的主要思想的历史。《佛教逻辑》是关于佛教逻辑的一部著作。作者通过对梵、藏原典的研究,并借助西方政治理论,对代表印度逻辑高成就的晚期十乘佛教的逻辑理论作了系统的阐释和评价。

目录

书名缩写
前言
绪论
1.何谓佛教逻辑
2.逻辑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3.佛教哲学的第一阶段
4.佛教哲学的第二阶段
5.佛教哲学的第三阶段
6.佛教逻辑在印度哲学中的地位
1)唯物主义者2)耆那教3)数论4)瑜伽派5)吠檀多派6)弥曼差派7)正理一胜论派
7.陈那之前的佛教逻辑
8.陈那的生平
9.法称的生平
10.法称的著作
11.《量评释论》各品的顺序
12.释文派的诸注家
13.迦湿弥罗派或阐义派
14.第三派或明教派的注家
15.后佛教逻辑和印度唯名论与实在论的斗争
16.中国和日本的佛教逻辑
17.西藏和蒙古的佛教逻辑
第一部分实在与知识
1.佛教逻辑的范围和目的
2.何谓知识来源
3.认识和识别
4.真理的检验
5.实在论与佛教的经验观
6.两种真实
7.知识来源的两重性
8.认识活动的界限——教条主义和批判主义
第二部分 可感知的世界
第一章 刹那存在论
1.问题的提出
2.实在是能动的
3.从时空同一性而来的论证
4.持续性与广延性是非实在的
5.直接感知(现量)的论证
6.识别并不能证明持续性
7.从分析存在概念而来的论证
8.从分析非存在概念而来的论证
9.寂护的公式
10.变化与消灭
11.运动是非连续的
12.消亡是先天规定的
13.从矛盾律演绎出来的刹那性
14.点刹那是一种实在吗——微分法
15.瞬时性理论的历史
16.欧洲的类似理论
第二章 因果关系
1.功能相依的因果关系
2.因果律的公式
3.因果性与实在性是同一的
4.两种因果性
5.因之多重性
6.因的无穷性
7.因果性和自由意志
8.缘起的四种意义
9.欧洲的类似理论
第三章 感觉认识(现量)
1.现量的定义
2.法称的实验
3.现量与虚妄(错乱)
4.现量(直觉)的种类a)意现量b)瑜伽现量c)自证现量
5.印度哲学中现量观的历史
6.欧洲的类似理论
第四章 终极实在
1.何谓终极实在?
2.个别者是终极的实在
3.实在不可言说
4.实在产生生动的表象
5.终极实在是能动的
6.单子与原子
7.实在即肯定
8.反对的意见
9.实在观的演化
10.欧洲的类似理论
第三部分 构造的世界
第一章 判断
1.纯感知向概念活动的过渡
2.知性的第一步
3.何谓判断
4.判断与概念的综合
5.判断及命名
6.范畴
7.被视为分析的判断
8.在客观上有效的判断
……
第二章 比量
1.判断与推理
2.三项
3.关于比量的种种定义
4.比量与比量果(推理与结果)
5.比量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的知识
6.理由的三个方面(因三相)
7.法称论关系
8.两种依赖关系
9.分析的与综合的判断
10.最终的范畴表
11.范畴表中的各项是互相排斥的吗
12.佛教的关系表是穷尽的吗
13.共相一般与必然性判断
14.纯知性的使用界限
15.比量观的历史轮廓
16.欧洲的类似理论
第三章 为他比量(三段论式)
1.定义
2.为他比量的各支
3.比量形式与归纳
4.三支比量式的格
5.三支比量式的价值
6.对被视为为他比量的三支论式的历史简述
7.欧洲的与佛教的推论式
第四章 逻辑谬误
1.分类
2.与实在相违的谬误(不成因过)
3.矛盾理由的谬误(相违因过)
4.不确定理由的谬误(不定因过)
5.二律背反的谬误(相违决定因过)
6.法称的补充
7.历史
8.欧洲逻辑中的类似理论
第四部分 否定
第一章 否定性的判断
1.否定的本质
2.否定是一种比量
3.否定性三支论式的格和简单否定格
4.其他的十种格式
5.否定的意义
6.仅存于经验范围中的矛盾性与因果性
7.关于超感觉对象的否定
8.这种理论在印度的发展
9.欧洲的类似理论
第二章 矛盾律
1.矛盾的起源
2.逻辑矛盾
3.能动的对立
4.别性律
5.对矛盾律和别性律的不同表述
6.印度其他派别的矛盾观
7.欧洲的类似理论
第三章 共相(一般)
1.事物的静止的一般性被行动的相似性所代替
2.关于共相问题的历史
3.欧洲的类似理论
第四章 辩证法
1.陈那的名言论
2.胜主慧论名言的否定意义
3.寂护和莲花戒论语词的否定意义
4.佛教辩证法发展的历史简述
5.欧洲的类似理论
第五部分 外部世界的真实性
1.何谓真实
2.何谓外在
3.三个世界
4.批判的实在论
5.终极的一元论
6.观念论
7.陈那论外部世界的非真实性
8.法称破斥唯我论的短论
9.外部世界的实在性问题的历史
10.欧洲的类似理论
11.印度-欧洲关于外部世界实在性的讨论会
结论
专用名索引
逻辑主题索引
附录

精彩书摘

  先验对象可以例举的,首先有道德责任、最终解脱、业和涅架之法则等。这些对象不能由经验而认知,但它们是不矛盾的,所以佛陀关于它们所作的启示是可以接受的。
  伦理道德与解脱的确不能建立在经验知识之上,作为主动力制约整个世界过程的业的法则反作为此过程最终目标的涅架法则,都是关于存在整体的断定,但它们不是辩证的、不是矛盾的,并非“其所处地、所处时、所有性质”不可查明的。虽然它们是非经验的、先验的实在,然而是批判的认识理论所接受的。
  此外,虽然我们的知识局限于可能的经验范围内,但我们必须将经验知识本身同这种知识所以可能的先验条件区分开来。感性与知性鲜明地区分为两种单一的知识来源,这就直接导致我们设想有纯感性、纯对象和纯理性(知性)这些却是经验无法给予的事物,但它们又是无矛盾的,甚而作为我们知识全体的先验条件又是不可少的。若没有它,我们的知识也就崩溃了。因而我们必须区分先验的与形而上的对象。前者是“其所处地、所处时、所领有之可感属性不可确定的”对象,后者则相反,就其存在于我们的知识中的每一部分言,它是可以确定的,它是一般经验知识的所以可能的必要前提,但它自身却不可能以感觉表象再加描述。
……

用户评价

评分

3.能动的对立

评分

很好,值得好好看看这样的书籍

评分

舍尔巴茨基(..)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佛教逻辑是由三部著作所组成的丛书的最后一部。这套丛书的目的在于说明亚洲史上堪称最为强有力的思想运动。这种思想运动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时的印度斯坦流域,逐渐地扩张到几乎整个亚洲大陆,以至日本和印度群岛。因此,这几部著作讨论的是中亚和东亚的主要思想的历史。佛教逻辑是关于佛教逻辑的一部权威性著作。作者通过对梵、藏原典的研究,并借助西方政治理论,对代表印度逻辑最高成就的晚期十乘佛教的逻辑理论作了系统的阐释和评价。非常好的一本书,京东配送也不错!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读书,是好事读大量的书,更值得称赞。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的堆满了各科各类的图书,而且每本书上都有着手迹。读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敬佩之意油然而升。因为有了书,就象鸟儿有了翅膀吗!然而,我们很容易忽略的是有好书并不一定能读好书。正如这位亚克敦,虽然他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不少知识,可当人家问他时,他总是七拉八扯说不清楚。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不善长于读书,而只会依葫芦画

评分

很好,值得好好看看这样的书籍

评分

的确是经典书籍,先囤积起以后看

评分

有一种相当普遍的偏见,即认为只有欧洲才有实证哲学。而认为亚里士多德对逻辑的研讨已达极致,认为既然他在这一领域是前无古人的,其后也就不必再有来者,这也是一种偏见。后一种见解似乎正在冷落下去。虽然我们对未来的逻辑还没有一致的意见,但对逻辑的现状的不满却是一致的。我们处在某种改革的前夕,在这样的时刻来考虑这种独立的完全不同的思想方法——陈那和法称正是以这种方法来讨论那些既是认识论的又是形式逻辑的问题的——可能是具有某些重要意义的。

评分

15.比量观的历史轮廓

评分

物美价廉,推荐选购!

评分

8.欧洲逻辑中的类似理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