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系列的书都很不错!
评分第一部 流亡与身份 第一章 从避难到流亡:1940-1941年法国的溃败与美国基金会 在背对地中海,企图逃出法国当局追捕的杂乱难民人群中,犹太裔大学教师作为公务员,是最先受到反犹立法波及的一群人。他们屈辱地丢掉工作,预示着他们将被整个社会抛弃,而他们寄希望于前往美国,以逃避这一悲惨命运。事实上,洛克菲勒基金会不久前刚刚开始实施一项救援计划,向身处险境的这些教师提供一笔安家费,以保证他们在到达美洲后最初一段时间的生活所需。学者群体在这里作为一个例证,它是从1940年6月起迅速开始实施的政治性、职业性甚至宗教性的跨大西洋援救措施的一个缩影。 很多人希望打破华盛顿和维希政府给避难者设置的“纸墙”,一部分美国民间社团投资建立救援组织以实现这一目标。无论是哪个社会职业阶层,要想逃离法国必须得到四方面的许可或帮助:维希政府、美国政府尤其是国务院、美国救援协会以及他们在马赛的联系人。与美国社会研究新学院(New Sctaool for Social Research)等教育机构相互协作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是教师救援流程中的一个关键部分。事实上,这个紧急启动的救援机器并不是从零起步的,在几年前,洛克菲勒基金会已经帮助多名犹太裔或反纳粹德国学者逃离德国,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仍然留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此前与欧洲知识界早已建立起密切联系,因此这次新的救援行动已有前例可循。各家救援机构为避难者制定的“筛选”标准是非常挑剔的,在人道主义的掩蔽之下,我们是否能看出一种变相的并不罕见的人才收集政策呢? 一 走,还是不走? 维希政府的政策:歧视与混乱 战败后,法国于1940年6月22日签字投降。停战协定的条款之一,著名的第十九条规定,法国必须向占领当局“无条件引渡”从第三帝国出逃的流亡者。德国、捷克、奥地利的反纳粹主义者一直把法国看作人权的故乡,以为托庇于法国是安全的,然而他们现在却处于危险之中。这一条款把法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牢笼,把这些外国避难者关在其中。他们不得不策划第二次流亡。大批不受占领军欢迎的人在混乱中匆忙赶向法国南区,而控制南区的新组建的贝当政府从7月22日起设置了一个委员会,对1927年以来加入法国籍的人士重新审查,撤销不受欢迎者的法国公民身份。虽然驱逐犹太人的法律尚未订立,但这一事件已经波及两次大战之间加入法国籍的众多东欧犹太人。7月17日制定的“本土化”法律规定,只有父亲是法国人的法国公民才能取得公职。8月13日共济会被取缔。9月27日,占领北区的德国当局制定了第一部反犹太法律,维希政府随即跟进,于10月3日制定了《犹太身份法》。 法国一直以庇护犹太社群为荣,犹太人在法国自1791年获得解放,坚持政教分离的法兰西共和国使他们得以成功地融入法国社会,因此他们对法兰西共和国有着强烈的依恋。然而在这样一个国家,犹太人再次成为贱民。他们被特别制定的标准划分成一个阶层,被禁止担任“国家机关的管理人员、军官及士官,以及从事对公众舆论有所影响的职业:教育业、报刊业、电台、电影业和戏剧业。最终法律规定建立了一个配额比例系统以限制犹太人从事自由职业的人数”。只有极少的对维希政府作出“特殊贡献”的犹太人能够成为例外(1940年10月3日法律第八条)。1941年5月,大约一百一十九名大学教师被迫下岗——其中七十六名在占领区,四十三名在南区——一个月之后维希颁布了第二部《犹太身份法》,显著地扩大了犹太人的认定范围,又有一百二十五名学者因此失业。 面对表现出离开法国意愿的大学教师,维希的态度一直很奇怪:在官方和半官方场合,维希政府表现出以最小代价摆脱近期来困扰它的“犹太问题”的愿望。不少记述显示出,维希的一些高层官僚曾经赞成和鼓励犹太裔法国公民前往海外。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一直到1942年犹太裔的离境都是官方所鼓励的,《佩鲁东计划》就具体证实了这一点。佩鲁东是贝当第一时间的支持者,当时出任维希政府内政部长,他在1940年11月29日写给殖民部长的信中要求法属加勒比地区接收尽可能多的避难者。佩鲁东的这封信中“歧视性和人道主义的措辞轮番登场”,在信中他为犹太人的离境移民辩护。佩鲁东1940年11月29日的这番指示为避难者打开了通向北非,尤其是通向美洲的幸运之门,它使得马提尼克海路——从马赛到法兰西堡——在1940年冬季到1941年5月间,成为出逃效率最高的一条路线。
评分战败后,法国于1940年6月22日签字投降。停战协定的条款之一,著名的第十九条规定,法国必须向占领当局“无条件引渡”从第三帝国出逃的流亡者。德国、捷克、奥地利的反纳粹主义者一直把法国看作人权的故乡,以为托庇于法国是安全的,然而他们现在却处于危险之中。这一条款把法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牢笼,把这些外国避难者关在其中。他们不得不策划第二次流亡。
评分喜欢这种有文化有深度的书
评分很有意思
评分商品是否给力?快分享你的购买心得吧~写到鲁哀公捕获麒麟就停写了,孔子精微地觉察到这是世道衰落的象征。 史书记载,鲁哀公时,西狩大野。叔孙氏捕获一受伤麒麟,认为不吉祥就弃之于野。孔子听后非常悲痛,慨叹祥兽乃为明主而出,却为人所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读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畅游在粒子、生命和星体的处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瞬间眼前呈现出仿佛九叠画屏般的开阔视野。于是,便像李白在诗中所写到的“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 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便是最佳的润滑剂。面对苦难,我们苦闷、彷徨、悲伤、绝望,甚至我们低下了曾经高贵骄傲的头。然而我们可否想到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读罗曼?罗兰创作、傅雷先生翻译的《名人传》,让我们从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更让我们明白: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谛克式幻想的苦难;唯有克服苦难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当起命运的磨难。读海伦?凯勒一个个真实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遭受不济命运的人所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我们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运真正的主宰者。在书籍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充害,传说作《获麟操》并绝笔《春秋》。后来,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评分物流速度很快,设计的不错,很方遍
评分很多人希望打破华盛顿和维希政府给避难者设置的“纸墙”,一部分美国民间社团投资建立救援组织以实现这一目标。无论是哪个社会职业阶层,要想逃离法国必须得到四方面的许可或帮助:维希政府、美国政府尤其是国务院、美国救援协会以及他们在马赛的联系人。与美国社会研究新学院(New Sctaool for Social Research)等教育机构相互协作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是教师救援流程中的一个关键部分。事实上,这个紧急启动的救援机器并不是从零起步的,在几年前,洛克菲勒基金会已经帮助多名犹太裔或反纳粹德国学者逃离德国,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仍然留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此前与欧洲知识界早已建立起密切联系,因此这次新的救援行动已有前例可循。各家救援机构为避难者制定的“筛选”标准是非常挑剔的,在人道主义的掩蔽之下,我们是否能看出一种变相的并不罕见的人才收集政策呢?
评分书非常不错,值得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