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习斋四存编》读起来,就像是走进了一座久未开启的古籍书房,空气中弥漫着纸张泛黄的陈旧气味,但内里却藏着别有洞天的精妙布局。我原以为这会是一部严肃到让人望而生畏的典籍,毕竟“习斋”二字听起来就透着一股老派学问家的沉稳。然而,初翻几页,就被作者那股子旁征博引的劲头给吸引住了。他似乎对任何一个细微的生活哲理都有自己独特的洞察,不像某些书那样,把道理硬塞给你,而是像老友聊天一样,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经意间就领悟了什么。比如他谈论如何对待日常琐事时,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简直就像是把我心中那些模糊的念头,用清晰的线条勾勒了出来。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古代文人的风骨描摹,活灵活现,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在竹林下秉烛夜读、对月独酌的场景。读完整部书,我感觉自己的性情都被润泽了几分,不再那么急躁,对世界的看法也多了一层沉静的底色。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值得放在案头,随时翻阅,时时参悟的良伴。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书名中的“四存编”抱持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总觉得这种结构化的命名方式,容易导致内容上的僵硬和刻板,仿佛是按照某种既定的模板填鸭式塞入的知识点。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习斋四存编》的结构是严谨的,但内容却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灵动。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看似不相干的片段,通过一种内在的逻辑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说,他可能前一页还在讨论古代的礼仪规范,下一页就跳跃到了对自然节律的体悟,但当你合上书本思考时,会发现这两者在“修身养性”这一核心上是互为表里的。书中论述的那些原则,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作者在长期的自我修行中提炼出来的经验之谈,充满了个人化的色彩。这种“经验主义”的叙事,让文字带上了一种“人味儿”,读起来亲切而有力,仿佛不是在读一本说教之作,而是在聆听一位智者对人生的深度剖析。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既定的框架内,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和自由。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它对“时间”的独特处理方式。很多古籍在谈论历史时,往往带着一种俯瞰众生的视角,时间是线性的、不可逆的。但在《习斋四存编》中,时间似乎是循环往复、层层递进的。作者总能从当下的一件小事中,回溯到遥远的古人智慧,再展望到未来的可能性,使得古今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而富有弹性。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我不再觉得古代的智慧是遥不可及的“古董”,而是可以随时调用的资源。特别是在关于“学然后知困”的论述中,那种对学习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迷茫与挫败的深刻理解,非常具有共鸣感。作者没有给我们提供一劳永逸的解药,而是提供了一种面对困境的“态度”——即接纳并利用这种困惑。这种坦诚和深刻,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励志读物,它提供的是一种面对复杂人生的成熟心智模型。
评分我接触过不少号称“通俗易懂”的古籍解读,大多是流于表面,把复杂的概念简单化,结果反而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但《习斋四存编》给我的感觉却截然不同。它有一种独特的“张力”,既有传统学术的厚重感,又暗含着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深切关怀。尤其是书中对“器识”与“心性”之间关系的探讨,写得尤其精彩。作者并没有一味推崇空谈性灵,而是强调在实践中磨砺心性,这一点非常务实。我记得有一段描述“格物致知”的过程,他没有用那些晦涩的术语,而是结合了农耕、匠作等具体事例,将一个宏大的哲学命题,拆解成一个个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步骤。这种“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叙事手法,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参与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体力劳动”,虽然消耗了脑力,但收获的却是脚踏实地的智慧,而不是空中楼阁般的虚幻感。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把学问的“高”和生活的“实”完美地结合起来,让人既仰望星空,又不失耕耘泥土的本色。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将“静”与“动”对立起来的哲学观点持保留意见,总觉得在喧嚣的尘世中谈论绝对的“静”是一种逃避。然而,《习斋四存编》在处理动静关系上,展现出一种令人折服的辩证智慧。它并非鼓吹隐居避世,而是倡导在“动”中求“静”,在繁杂的事务中保持内心的秩序和清明。书中对于“知止”的描述,尤其发人深省。这种“止”并非是停止行动,而是在行动之前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和目的,让每一个“动”都有其根基。这种“定力”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个吵闹的市场里,给自己搭建了一个隔音的小屋,你可以观察外面的一切,但不会被外界的噪音所干扰和裹挟。它赋予了我一种强大的内在锚点,使我在应对日常生活的冲击时,能保持一种超然的、审慎的姿态。这本书,于我而言,更像是一套精致的“心锚工具箱”。
评分3、开篇有导读,正文无注释,无翻译。
评分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能让你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她能教会你如何超越自己,她会使你如此真切地感觉到书中那些人物,仿佛他们一个个活生生就在你的身边。阅读带来的乐趣和享受是非常让人陶醉的。
评分颜元是清代的一位大师啊,虽然其后传人较微,但任然值得仔细研究啊
评分东西很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物美价廉的好书,五颗星好评
评分博大精深,河北的鸿儒,还需好好研读
评分颜元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战斗性。他从其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评。他认为几百年以至两千年来,教育就已走入“文墨世界”,汉儒讲章句训诂之学,晋人竟尚清谈,隋唐又流为佛老,到宋儒变本加厉,讲的是主静主敬之学。总之都只是在文字书本上下工夫,为害甚大。他说:“训估、清谈、禅宗、乡愿,有一足以惑世诬民,而宋人兼而有之,乌得不晦圣道误苍生至此也。”1.颜元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概括起来说,认为有三大祸害,即毁坏人才、灭绝圣学和败坏社会风气。所谓“毁坏人才”,足指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多不学无术,宋儒成天讲学,教人读书、静坐,这样得来的闻见议论,“如望梅画饼,靠之饥食渴饮不得”2.受了这种教育的人,自以为知识很丰富,其实是“读书愈多愈愚,审事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3.他直接批评朱熹说:“千余年来,率天下人人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者,皆晦庵为之也。”4.所谓“灭绝圣学”,是指训说禅宗教育日盛,则孔门实事实理的学问便日见衰竭。他哀叹说:“嗟呼!学校之废久矣!……逮于魏晋学政不修,唐宋诗文是尚,其流毒至今日,国家之取士者,文字而已;贤宰师之劝课者,文字而已;父兄之提示,朋友之切磋,亦文字而已。……求天下之治,乌可得哉?”5.正由于教育只是流于文字工夫,静坐语录上,学校也就没有学术可言。尤其倡行八股取士,为害更大。他说:“八段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6.他还指出:“后人为汉儒所诬,从章句上用功,为释氏所惑,从念头上课性。其结果,‘道亡学丧’通二千年成一欺局矣!哀哉!”7.所谓“败坏社会风气”,是说传统教育,主静、读书,造成社会道德、经济和人才的衰败。他说:“天下皆读作、著述、静坐,则使人减弃土农工商之业,天下之德不惟不正,且将无德;天下之用不惟不利,且将无用;天下之生不惟不厚,且将无生……渐至今日,旷代不见一帝臣王佐之才,千里不见一礼乐和好之家,数乡不见一孝弟忠信之人。徒闯家家程注朱注,人人套文钞策,子午科也,酉卯科也,乾坤全坏于无用老学究。”8.颜元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可谓一针见血,相当深刻,这也反映了颜元关于教育和政治关系的观点。
评分经典值得收藏,印刷质量也不错
评分经典的好书,一定要凑一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